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折叠、修饰和分类的主要细胞器。病毒感染通常会干扰内质网的稳态,并导致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作为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内质网会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通过减少内质网蛋白产生、增强蛋白折叠能力、促进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ndoplasmic reticulum-related protein degradation,ERAD)等途径减轻细胞应激压力。病毒感染诱导的ERS可以通过UPR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影响病毒感染进程。文章概述了UPR与宿主免疫反应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重点描述了病毒感染相关ERS及相关炎症反应对病毒感染进程的影响。

  • 标签: 病毒感染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 to ALB ratio,CAR)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D中心791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选患者基线CAR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CAR组(CAR≤0.161 mg/g,n=264)、中CAR组(CAR 0.162~0.214 mg/g,n=263)、高CAR组(CAR≥0.215 mg/g,n=264),比较3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随访截至2020年3月31日,终点事件为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肾功能恢复终止PD。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及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CAR水平和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AR和其他炎症指标[CRP、ALB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年龄为(59.8±15.7)岁,男性447例(56.5%),高血压714例(90.3%),合并糖尿病233例(29.5%),合并心血管疾病182例(23.0%)。中位随访时间为55(31,88)个月,至随访终点236例(29.8%)患者死亡,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95例(1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CA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AR组和中CAR组(Log-rank检验χ2=109.50,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HR=2.891,95%CI 1.921~4.351,P<0.001)。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SHR=1.297,95%CI 1.128~1.490,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95%CI 0.700~0.774),显著高于CRP(AUC=0.643,95%CI 0.599~0.687)、NLR(AUC=0.608,95%CI 0.563~0.653)和PLR(AUC=0.554,95%CI 0.508~0.601)等炎症指标,略低于ALB(AUC=0.752,95%CI 0.716~0.788),其最佳截断值为0.19 mg/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68.3%。结论CAR水平升高是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高于CRP、NLR及PLR等传统炎症指标。

  • 标签: 腹膜透析 C反应蛋白质 血清白蛋白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的比值(CRP/ALB ratio,CAR)对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院收治的16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器官损伤标准分为有器官损伤组(72例)和无器官损伤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CAR对恙虫病患者并发器官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有器官损伤组和无器官损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热天数、入院体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器官损伤组中身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量表(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NEUT)、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定量、CRP、CAR均高于无器官损伤组(P<0.05),ALB低于无器官损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P=0.039)、NEUT(P=0.003)、CAR(P=0.011)是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APACHEⅡ、NEUT、CAR的AUC分别为0.655、0.716、0.727,CAR截断值为2.86时对应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79.8%。结论CAR升高是恙虫病并发器官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恙虫病患者有无器官损伤的重要指标。

  • 标签: 恙虫病 器官功能损伤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重要的卒中类型之一,大多数脑出血存活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其转归较差。在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主要通过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损伤脑血管内膜,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研究显示,CRP与脑出血患者的转归有关。文章对CRP在脑出血患者中的预测作用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C反应蛋白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治疗结果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C反应蛋白作为经典的急性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白蛋白既可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也能体现疾病所导致的机体消耗程度。目前,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已被证实在腹部外科多种疾病,如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以及各类腹部肿瘤的预后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该指标相较于单独检测C反应蛋白或白蛋白有着更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又具有廉价、早期、可连续性检测等特点,相比其他的预后评分,可以为疾病诊治及后续治疗提供更及时的指导,其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预后指标。本文就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腹部外科相关疾病预后价值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C反应蛋白质 血清白蛋白 腹部肿瘤 癌,肝细胞 结直肠肿瘤 炎症性肠病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蛋白,是最常用的炎症标志物之一。白蛋白作为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肿瘤代谢学的发展,肿瘤微环境被认为是癌症的另一大特征。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作为炎症及营养的重要参数,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内容,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肺癌目前仍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也是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虽然治疗方案上有着飞速发展,但患者的预后仍难以估计。在此归纳C反应蛋白及白蛋白与肿瘤的关系,并讨论其在肺癌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肺肿瘤 炎症 生物标记,肿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锌指蛋白反义链1(ZFAS1)与食管癌放疗反应性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127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和86例体检志愿者(对照组),食管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放疗前(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静脉血,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lncRNA ZFAS1表达。分析lncRNA ZFAS1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放疗反应性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血清LncRNA ZFAS1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3.41±0.81 vs 1.05±0.27,t=26.04,P<0.05),放疗抗拒组血清LncRNA ZFAS1相对表达量高于放疗敏感组(3.91±0.26 vs 3.07±0.27,t=17.44,P<0.05)。低中度分化、Ⅲ~Ⅳ期、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LncRNA ZFAS1表达高于高度分化、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lncRNA ZFAS1≥3.41食管癌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低于lncRNA ZFAS1<3.41食管癌患者(38.81% vs 65.00%,Log-Rank χ2=8.30,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放疗抗拒、lncRNA ZFAS1≥3.41是食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清LncRNA ZFAS1表达增加,且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放疗反应性以及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核糖核酸 长链非编码 锌指蛋白 反义 生存
  • 简介:目的:探究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入小儿感染性疾病总计922例,依据病原学检查分为两组,病毒感染组564例,细菌感染组358例,同时选取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早期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hs-CRP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病毒感染组SAA水平高于细菌感染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SAA、hs-CRP联合诊断可早期诊断及鉴别小儿感染类型,对后续治疗及改善预后起着积极临床意义。

  • 标签: 小儿感染性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CAR)对克罗恩病合并腹腔感染(CD-I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恩病和CD-IAI患者各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克罗恩病患者与CD-IAI患者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克罗恩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以及PNI和CAR。另选择2022年1至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30例和CD-IAI患者13例以验证PNI、CAR预测CD-IAI的准确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PNI、CAR及两者联合预测CD-IAI的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PNI、CAR、CDAI、CDEIS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D-IAI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IAI患者CDAI、CDEIS均高于克罗恩病患者[(256.68±8.50)分比(144.87±7.83)分、3.80分(1.80分,5.40分)比1.20分(0.20分,2.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7、Z=-4.02,均P<0.001)。CD-IA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CRP、降钙素原、D-二聚体、PT、纤维蛋白原、APTT均高于克罗恩病患者[7.81×109/L(5.98×109/L,11.39×109/L)比5.94×109/L(4.86×109/L,7.11×109/L)、(73.43±10.67)%比(62.30±11.03)%、360.00×109/L(266.50×109/L,456.00×109/L)比294.00×109/L(222.50×109/L,356.00×109/L)、44.27 mg/L(16.82 mg/L,82.65 mg/L)比3.42 mg/L(0.59 mg/L,18.33 mg/L)、0.07 μg/L(0.04 μg/L,0.22 μg/L)比0.04 μg/L(0.02 μg/L,0.05 μg/L)、0.75 mg/L(0.32 mg/L,2.00 mg/L)比0.26 mg/L(0.15 mg/L,0.46 mg/L)、11.90 s(11.40 s,12.90 s)比11.20 s(10.45 s,11.70 s)、4.58 g/L(3.59 g/L,5.59 g/L)比2.99 g/L(2.17 g/L,4.23 g/L)、30.40 s(28.30 s,32.80 s)比28.00 s(25.45 s,31.1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8,t=-5.66,Z=-2.71、-6.47、-3.78、-4.87、-4.87、-5.44、-2.74,均P<0.01);CD-IAI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克罗恩病患者[34.10 g/L(31.40 g/L,36.90 g/L)比39.00 g/L(35.10 g/L,43.20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P<0.001);CD-IAI患者PNI低于克罗恩病患者[41.65(38.58,44.58)比47.80(40.45,52.98)],而CAR高于克罗恩病患者[1.29(0.48,2.67)比0.10(0.01,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3、-6.44,均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NI与CAR、CDAI、CDEIS均呈负相关(r=-0.64、-0.53、-0.50,均P<0.001),CAR与CDAI、CDEIS均呈正相关(r=0.63、0.5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PNI是CD-IAI的保护因素(OR=0.911,95%置信区间0.864~0.961),高水平CAR是CD-IAI的危险因素(OR=2.846,95%置信区间1.745~4.644)。ROC分析显示,PNI、CAR联合诊断CD-IAI的AUC为0.829(P<0.001),约登指数为0.541,灵敏度为0.934,特异度为0.607;PNI和CAR均达到最佳截断值时联合预测CD-IAI的灵敏度为0.692,特异度为0.967。结论PNI、CAR对CD-IAI有一定诊断价值,PNI<45.550、CAR>0.466时CD-IAI的发生风险更高。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 Crohn病 腹腔内感染
  • 简介:摘要机体受到感染、外伤后发生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炎症应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介导炎症应答。然而HMGB1在炎症中的生物学功能因蛋白修饰种类和细胞中定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在细胞核中发生赖氨酸残基乙酰化、赖氨酸残基甲基化、半胱氨酸残基氧化、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天冬酰胺残基糖基化、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及赖氨酸残基乳酸化修饰,蛋白修饰后由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质,并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游离的HMGB1可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和调控炎症应答。笔者从HMGB1翻译后修饰、释放、生物学作用及结合受体等方面,就其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炎症干预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受体,免疫 炎症 蛋白翻译后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 标签: 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 血制品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血脂代谢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25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年龄均>5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患者术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CAR、血红蛋白检验学指标。根据术后是否有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和吻合口瘘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及Kappa值评估总胆固醇、CAR 对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结果吻合口瘘组患者术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71±1.90) kg/m2]低于吻合口瘘组[(20.59±2.88) k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1);吻合口瘘组患者的术后总胆固醇[(5.44±1.09) mmol/L]、LDL-C[(3.82±1.15) mmol/L]及CAR[0.64(0.41,0.95)]均高于吻合口瘘组[(4.54±0.94) mmol/L、(2.92±0.76) mmol/L、0.27(0.13,0.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4.84、5.69、5.16;均P<0.001)];吻合口瘘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103.20(84.94,110.48) g/L]低于吻合口瘘组[107.68(99.20,125.20)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05)。BMI偏低(OR=0.652,95%CI 0.482~0.882)、术后总胆固醇浓度升高(OR=3.240,95%CI 1.430~7.340)、血红蛋白浓度降低(OR=0.837,95%CI 0.777~0.902)及CAR升高(OR=2.161,95%CI 1.597~2.925)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6、0.005、<0.001、<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总胆固醇及CA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95%CI:0.643~0.841,P<0.001)、0.790(95%CI:0.690~0.890,P<0.001),截断值分别为4.915 mmol/L、0.605,灵敏度分别为80.0%、80.0%,特异度分别为82.3%、92.5%,Kappa值分别为0.418、0.625(均P<0.001)。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总胆固醇、CAR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CAR预测结果优于总胆固醇。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口瘘 脂质代谢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platelet ratio, RPR)、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CAR)联合急性胰腺炎床旁严重度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 BISAP)评分在评估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AP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S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BISAP评分标准进行评分。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探讨三组患者RPR、CAR与BISAP评分的相关性及三者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构建模型1:MAP组与MAP组(MSAP组+SAP组),模型2:SAP组(MAP组+MSAP组)与SAP组;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AP组和SAP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析RPR、CAR、BISAP评分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判断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97例AP患者,其中MAP 102例、MSAP 56例、SAP 39例。RPR、CAR、BISAP评分在不同AP严重程度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PR、CAR与BISAP评分均呈正相关,且三者与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35,0.490,0.628,P<0.001)。RPR和CAR是AP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PR、CAR和BISAP评分三者联合时用于判断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模型1中AUC三者联合=0.868,模型2中AUC三者联合=0.889)。结论RPR、CAR联合BISAP评分在AP病情评估中有较好地应用价值,并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胰腺炎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 C反应蛋白/白蛋白 BISAP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社区高血压人群。每2年随访1次,以新发高血压时间作为随访终点,未发现高血压者随访截止时间为死亡时间或随访结束时间(2017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hsCRP水平将被试者分为低风险组(hsCRP<1.0 mg/L)、中风险组(hsCRP ≥1.0且≤3.0 mg/L)和高风险组(hsCRP>3.0 mg/L),并按年龄进一步分层(每10岁1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1 179人,其中男性38 606人(75.43%),年龄(48.1±12.2)岁,基线hsCRP为0.64(0.25,1.60)mg/L。低、中、高风险组各31 791、12 419、6 969人,基线hsCRP分别为0.30(0.16,0.59)、1.57(1.20,2.10)、5.17(3.80,7.10)mg/L。随访(8.1±2.2)年,期间共9 523(18.60%)人新发高血压,低、中、高风险组人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7.41%、20.48%、20.73%,低、中、高风险组<45、45~54、55~64、≥65岁人群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53%、15.82%、16.76%,19.27%、22.84%、21.62%,21.55%、24.19%、24.88%,20.20%、22.35%、19.11%,除≥65岁人群外,其余各年龄段低、中、高风险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高风险组人群新发高血压的风险是低风险组人群的1.11倍(HR=1.11,95%CI 1.05~1.18);在<45岁、45~54岁、55~64岁和≥65岁人群中高风险组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低风险组的1.22倍(HR=1.22,95%CI 1.08~1.38)、1.14倍(HR=1.14,95%CI 1.04~1.26)、1.16倍(HR=1.16,95%CI 1.04~1.30)和1.02倍(HR=1.02,95%CI 0.86~1.20)。结论hsCRP高水平是新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hsCRP升高所致高血压发病风险呈现出年龄依赖性。

  • 标签: 高血压 C反应蛋白 年龄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Bev)治疗小细胞肺癌(NSCLC)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在亳州市中医院呼吸内科接受Bev治疗的NSCLC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经Naranjo评分法判定为发生Bev相关不良反应者,从病历中提取相关信息,就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及其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Bev用药方案为7.5 mg/kg静脉滴注、1次/21 d(1个周期)。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142例,接受Bev治疗1、2、3、4、5个周期者分别为17例(12.0%)、20例(14.1%)、51例(35.9%)、35例(24.6%)和19例(13.4%)。所有患者均联用了传统化疗药物,其中联合培美曲塞、培美曲塞+卡铂和培美曲塞+顺铂者分别为10例(7.0%)、41例(28.9%)和91例(64.1%)。142例患者中49例(34.5%)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为1、2、3、4级者分别为18、19、6、6例,≥3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2/142)。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液系统损伤者12例(8.5%,1级4例,2级8例),高血压11例(7.7%,1级4例,2级3例,3、4级各2例),皮肤损伤8例(5.6%,2级5例,3级3例),出血事件6例(4.2%,1级3例,3级1例,4级2例),胃肠道反应6例(4.2%,1、2级各3例),蛋白尿3例(2.1%,均1级),肺动脉栓塞1例(0.7%,4级),胃穿孔1例(0.7%,4级),脱发1例(0.7%,1级)。发生1~2级不良反应的37例患者未停用Bev,其中25例给予对症治疗;发生≥3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停用Bev并给予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Bev治疗NSCLC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血液系统损伤、高血压、皮肤损伤、出血事件、胃肠道反应蛋白尿,严重程度多为1~2级;偶见肺动脉栓塞、胃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3级不良反应患者停用Bev并给予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贝伐珠单抗 非小细胞肺癌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作者: 许桐榛 梁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深圳 518116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特别是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受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近年研究焦点。但联合治疗模式在给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尚无确切数据阐明在不同联合治疗模式下,不同分期肺癌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本文针对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各项研究,对各期NSCLC的不良事件,尤其是肺炎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实现各期患者最大限度地获益提供参考。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放射疗法 免疫疗法 不良反应 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与肾移植体液性排斥反应(H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检测了HLA抗体水平的40例肾移植受者资料,选取活检证实发生HR,并且发生HR时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或者弱阳的受者入组HR组(11例),选取术后2周至检测HLA抗体时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入组稳定组(29例)。采用Luminex单抗原微珠法检测HLA抗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32种HLA抗体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抗体水平。分析两组受者HLA抗体阳性率和阳性HLA抗体数量的差异。结果24例受者具有阳性HLA抗体,剩余16例受者的HLA抗体全为阴性。HR组分别有3例受者的肌动蛋白(ACTIN)抗体、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抗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θ1(GSTT1)抗体和γ干扰素(IFN-γ)抗体阳性,而稳定受者的这4种HLA抗体都是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例HR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而仅1例稳定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HR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率高于稳定受者(P=0.023)。HR受者的平均阳性HLA抗体数为2.36个,而稳定受者为0.90个,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高水平HLA抗体增加肾移植HR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肾移植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体液性排斥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与整形外科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招风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应用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进行手术矫正耳廓畸形:沿对耳轮外侧单边切开耳廓软骨,软骨剥离后做软骨表面划痕,折叠软骨并缝合固定形成对耳轮形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耳廓形态、切口愈合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8例(22只耳)招风耳畸形患者,其中男12例(15只耳),女6例(7只耳),年龄18~51岁,平均25.8岁;左侧9例,右侧5例,双侧4例。术后2 d内有4例患者出现术区疼痛,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3.6个月,22只招风耳畸形均获得矫正,舟甲角及颅耳角均明显减小,对耳轮形态圆润流畅,双侧对称性良好,患者均满意。术后未发生畸形复发、感染、切口愈合不良、耳廓软骨变形及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耳廓软骨单边切开折叠法矫正招风耳畸形,方法简单,效果自然而稳定。

  • 标签: 耳廓 招风耳 耳软骨 软骨单边切开 软骨划痕 软骨折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龈沟液中C反应蛋白(CRP)、弹性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予甲硝唑药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牙周系统检查指标[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龈沟液生化指标[CRP、细胞内弹性蛋白酶(EA-p)、细胞外弹性蛋白酶(EA-s)]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半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χ2=6.17,P < 0.05)。治疗后,观察组GI、PD、BI、PLI、AL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01);观察组龈沟液CRP、EA-p、EA-s分别为(5.31±1.19)μg/L、(0.70±0.20)Abs/mL、(0.48±0.19)Abs/mL,均低于对照组的(7.92±1.27)μg/L、(1.15±0.52)Abs/mL、(1.12±0.31)Abs/mL(t=9.24、4.97、10.85,均P < 0.001)。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为2.63%(1/38),低于对照组的20%(6/38)(χ2=3.93,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安全有效,有助于下调龈沟液CRP、EA-p、EA-s水平,缓解炎症,改善牙周状况,减少复发。

  • 标签: 米诺环素 甲硝唑 药物疗法,联合 牙周炎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弹性蛋白酶 牙周指数 牙菌斑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