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氯胺酮预防儿童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查找建库至2020年3月静脉注射氯胺酮用于儿童E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研究对象为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检查的儿童,性别不限,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无异常;文献中有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氯胺酮组儿童于围手术期静脉注射氯胺酮,对照组儿童使用安慰剂对照或空白对照。检索后进行文献筛查、基本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结局指标包括EA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低氧饱和度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Meta分析文献19篇,共1 5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氯胺酮组儿童EA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0.38,95%CI(0.31,0.45),P<0.001],两组儿童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dds ratio, OR)=1.19,95%CI(0.81,1.75),P=0.380],两组儿童低氧饱和度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38,1.67),P=0.540],两组儿童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1.44,95%CI(-0.52,3.40),P=0.150],氯胺酮组儿童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D=-2.13,95%CI(-3.34,-0.91),P<0.001]。基于EA发生率的漏斗图提示发表偏倚较小。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能够降低儿童EA的发生率,不增加PONV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但对术后疼痛和PACU停留时间的影响尚待评估。

  • 标签: 氯胺酮 苏醒期躁动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自1988年钆对比剂(GBCM)用于增强MRI以来,人们逐渐发现使用GBCM的严重并发症(如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及潜在风险(如神经系统钆沉积),也不断规范GBCM的使用。上述并发症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更容易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人群GBCM使用做出详细指导。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国内外多个组织和学会的指南或共识,经反复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包括GBCM的特性、体内沉积、GBCM风险分类、不同肾病患者使用风险及检查的筛查流程等。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肾病 钆对比剂 急性肾损伤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钆沉积
  • 简介:摘要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指征主要为抗体缺陷病的替代治疗和大剂量IVIG的免疫调节。由于IVIG的免疫调节作用,其广泛应用于儿童风湿性疾病领域,但多属"超说明书用药"。在儿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IVIG对于川崎病和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明确获益,对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获益,而对于Stevens-Johnson综合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系统性硬皮病则仅有一定获益可能。在儿童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IVIG的应用尚需进一步规范。

  • 标签: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儿童 风湿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的治疗时机、剂量选择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呼吸科使用IVIG治疗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IVIG治疗的时间分层,分为早期应用(病程5~10 d)和晚期应用(病程11~15 d);再根据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分组,方案1组:1 g/(kg·d),共2 d;方案2组:0.4~0.5 g/(kg·d),共3~5 d,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连续变量的2组分析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共202例患儿入组,中位年龄为12(12,36)个月,其中128例(63.37%)为早期应用者,74例(36.63%)为晚期应用者。晚期应用患儿发热时长较早期应用患儿更长[18.00(14.00,23.25) d比11.00(9.00,14.00) d],对机械通气的需求增加(33.78%比20.31%),后遗症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更高(9.46%比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早期应用患儿,2种剂量组在高级生命支持的需求、预后和后遗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于晚期应用患儿,方案1组较方案2组患儿发热时间缩短[18.00(14.00,21.00) d比21.00(15.50,30.75) d],体外膜肺(ECMO)的需求率明显降低(2.13%比18.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后遗症,如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在2种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VIG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7%,2种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IVIG治疗对改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对于晚期应用患儿,高剂量IVIG治疗可缩短发热时间,减少ECMO的使用。

  • 标签: 重症腺病毒肺炎 丙种球蛋白 策略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静脉注射纳布啡用于抑制初产妇宫缩疼痛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宜且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4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宫颈口扩张2~3 cm。胎儿未见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0):纳布啡组(N组)和常规组(C组),在硬膜外腔穿刺术前10 min N组静脉注射0.1 mg/kg纳布啡(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记录硬膜外穿刺术相关项目:宫缩时疼痛程度(NRS评分)和镇静-躁动程度(Riker评分),穿刺术时间、孕产妇满意度、一次性穿刺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N组硬膜外穿刺术中宫缩痛NRS评分和Riker评分降低(P<0.05),且NRS评分均<6分、Riker评分均为4分,硬膜外穿刺术时间缩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升高,神经异感及误入血管发生率降低,孕产妇满意度升高(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初产妇宫缩疼痛且肢体无燥动,有助于硬膜外穿刺术的顺利实施。

  • 标签: 纳布啡 脊椎穿刺 分娩疼痛 镇痛,产科 镇痛,硬膜外
  • 简介:摘要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部分难治性和危重皮肤病的治疗中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IgG的Fab段和Fc段可以通过结合各种自身抗原、自身抗体、补体等来介导特定的下游效应,以达到抗炎效果。该文综述IVIG的治疗机制,其在重症药疹、难治性皮肌炎和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重症皮肤病中的应用,以及特殊人群使用和不良反应等。

  • 标签: 免疫球蛋白类,静脉内 皮肤疾病 重症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辨清肝外胆管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中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将其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实验组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5 mg,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统计实验组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拔管时间、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随访等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显影肝总管,54例显影胆总管,52例可显影胆囊管,且显影三管时间为(15.8±1.2) min。实验组中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例分别为(18.5±1.3) min、(64.0±6.8) min、(16.3±6.7) mL、43例,对照组分别为(46.3±8.1)min、(98.7±10.5) min、(53.6±14.9) mL、55例,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病例,对照组有1例中转开腹及1例胆管损伤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ALT、GGT水平分别为47(31,75) U/L、38(19,114) U/L,对照组分别为62(53,92) U/L、76(63,96) 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实验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出院后7 d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腹腔积液。结论面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肝外胆管有助于辨清其解剖结构避免胆管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锻炼并提升术者水平。

  • 标签: 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 吲哚菁绿 荧光显影 胆管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对野生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标志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Pg入血对海马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尾静脉注射Pg大鼠模型:18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103 和1.0×108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的Pg菌液200 μl,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3组大鼠均每周注射3次,连续8周。行为学检测:应用莫里斯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定位航行实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颗粒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神经干细胞标志分子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神经母细胞和未成熟神经元标志分子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成熟神经元标志分子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的阳性细胞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nestin、DCX、NeuN的表达水平。结果学习和记忆能力:MWM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第5天到达平台时间高剂量组[22.83(16.00,38.34)s]显著长于假手术组[5.59(5.41,6.17)s](t=-11.17,P<0.001),低剂量组[9.85(8.75,21.01)s]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83,P=0.080);MWM空间探索实验中60 s内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高剂量组[1.50(1.00,2.00)次]显著少于假手术组[4.00(2.75,4.00)次](t=9.75,P=0.003),低剂量组[2.50(2.00,3.00)次]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0,P=0.382)。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对于nestin阳性细胞密度,低剂量组[(35.36±4.32)个/mm2]和高剂量组[(26.51±5.89)个/mm2]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59.58±14.15)个/mm2](t=24.21,P=0.018;t=33.07, P=0.005);DCX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低剂量组(0.007±0.002)和高剂量组(0.006±0.002)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0.011±0.001)(t=0.004,P=0.018;t=0.006,P=0.005);NeuN阳性神经元密度,高剂量组[(0.75±0.08)×103个/mm2]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13±0.14)×103个/mm2](t=0.38,P=0.017),低剂量组[(0.88±0.19)×103个/mm2]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7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高剂量组海马中nestin、DCX、Neu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t=0.74,P<0.001;t=0.18,P=0.014;t=0.35,P=0.008),低剂量组上述3个指标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P=0.108;t=0.08,P=0.172;t=0.19,P=0.077)。结论尾静脉注射Pg后呈剂量依赖性降低野生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并显著降低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标志分子nestin、DCX、NeuN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和表达水平。

  • 标签: 紫单胞菌,龈 菌血症 大鼠,Sprague-Dawley 海马 认知障碍 神经干细胞 成年海马神经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药物用量、术后恢复质量和术后慢性疼痛(postoperative chronic pain, CPSP)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5例。L组麻醉诱导时给予利多卡因1.0 mg/kg,后予利多卡因1.5 mg·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拔管前停药;C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进入PACU、入PACU 30 min、术后12 h、术后24 h及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术后恶心、呕吐、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术后24 h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ore, QoR-40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CPSP发生率及利兹神经病理性症状和体征疼痛评分(Leeds Assessment of Neuropathic Symptoms and Sign, LANSS评分)>12分发生率。结果L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少于C组(P<0.05)。L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入PACU 30 min、术后12 h、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LANSS评分>12分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总住院时间长于C组(P<0.05);术后24 h QoR-40量表的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及总评分高于C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诱导负荷量1.0 mg/kg,持续1.5 mg·kg-1·h-1)减少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同时降低CPSP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率。

  • 标签: 利多卡因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术后慢性疼痛 术后恢复 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早期静脉注射兰地洛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挽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被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静脉注射兰地洛尔,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心肌挽救指数值及其他磁共振成像数据结果。结果观察组心肌挽救指数为(42.95±7.81)%,高于对照组的(32.75±10.38)%,P<0.05。两组左心室质量、风险心肌质量、梗死心肌质量和左室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早期静脉注射兰地洛尔可能会增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挽救程度,且不会产生额外的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

  • 标签: 心肌梗死 兰地洛尔 磁共振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鼓室内注射静脉滴注泼尼松龙(PAI)治疗突发性聋(SH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宁波明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SHL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途径不同分为鼓室组(鼓室内注射PAI,n=60)和静脉组(静脉滴注PAI,n=60)。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 d。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使用纯音乐听力检测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后500 Hz、1 000 Hz下的听力阈值;比较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鼓室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静脉组的80.00%(χ2=4.61,P < 0.05);鼓室组患者500 Hz听力阈值为(38.69±3.56),显著低于静脉组的(42.36±4.36)(t=5.05,P < 0.001);鼓室组患者1 000 Hz听力阈值为(32.36±3.36),显著低于静脉组的(40.15±4.12)(t=11.35,P < 0.001);鼓室组患者治疗后PCT为(0.65±0.12)μg/L,显著低于静脉组的(0.98±0.15)μg/L(t=13.30,P < 0.001);鼓室组患者治疗后hs-CRP为(3.28±0.36)mg/L,显著低于静脉组的(5.26±0.56)mg/L(t=23.03,P < 0.001);鼓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与静脉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 > 0.05)。结论相对于静脉滴注PAI,鼓室内注射PAI可有效改善SH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 投药途径 注射,静脉内 注射,鼓室内 泼尼松龙 C反应蛋白质 听力检查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时对比剂注射部位、延迟扫描时间不同对奇静脉弓瓣显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562例行CT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头颈CTA检查276例,男165例、女111例,年龄10~84(62.3±10.9)岁,左肘注射对比剂18例,右肘注射258例;胸部增强CT检查286例,男179例、女107例,年龄11~85(61.7±11.3)岁,均为右肘注射对比剂。观察项目:(1)比较不同部位(左、右肘)注射对比剂时奇静脉弓瓣显示率的差异;(2)观察胸部增强CT检查患者的动脉期(短延迟扫描时间)与静脉期(长延迟扫描时间)奇静脉弓瓣显示率的差异。(3)观察奇静脉弓瓣的形态。结果(1)左肘注射18例患者中有1例(1/18)显示奇静脉弓瓣,右肘注射的544例患者中245例(45.04%,245/544)显示奇静脉弓瓣,右肘注射显示率明显高于左肘注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P=0.001)。(2)胸部增强CT检查中,短延迟扫描时间奇静脉弓瓣显示率为28.32%(81/286),高于长延迟扫描时间的显示率(2.10%,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01)。(3)562例患者共显示奇静脉弓瓣246例,其中二叶瓣(224例)明显多于三叶瓣(22例)。二叶瓣的患者中,两个瓣叶的排列方向呈左右垂直奇静脉弓排列188例、呈上下垂直奇静脉弓排列36例。结论CT检查中,右肘注射对比剂、短延迟扫描时间时奇静脉弓瓣的显示率更高。奇静脉弓瓣有二叶瓣和三叶瓣,其中二叶瓣更常见,其2个瓣叶的排列方向以左右垂直奇静脉弓为多。

  • 标签: 奇静脉 奇静脉弓瓣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对比剂 延时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内持续注射透明质酸酶(HAase)联合尿激酶是否对透明质酸(HA)动脉栓塞皮瓣缺血有治疗效果。方法(1)构建腹壁浅动脉HA栓塞动物模型:采用SD大鼠24只,以腹壁浅动脉为供血动脉在腹白线左右两侧各制作一正方形岛状皮瓣(面积为2 cm×2 cm,蒂宽为2 mm)。将每只大鼠左、右两侧皮瓣分别作为实验皮瓣和自身对照皮瓣,实验皮瓣在完成皮瓣制作后,于腹壁浅动脉内注射HA 10 μl,自身对照皮瓣只完成皮瓣制作、剥离血管,不做栓塞处理。(2)实验分组及HA栓塞模型的治疗:将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法(抽签法)分为A、B、C、D 4组,每组6只,在栓塞动物模型建立成功45 min后,分别经尾侧静脉以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HAase(2 000 IU/kg)+尿激酶(50 000 IU/kg)、HAase(2 000 IU/kg)、尿激酶(50 000 IU/kg)、生理盐水,每组所注射溶液体积为6 ml,12 min注射完毕。观察大鼠全身状况及术区的皮肤色泽、水肿、淤血、皮肤坏死等情况,分别于栓塞后即刻、3 d、5 d、7 d拍照对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分析,采用像素法测量术后7 d皮瓣的存活面积百分比。存活面积百分比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术后即刻4组皮瓣均呈苍白色,无明显肿胀,术后3 d内,均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术后3~5 d内肿胀基本消退,由不同程度暗红色淤斑逐渐转变至暗紫或黑色,术后7 d坏死区域皮瓣逐渐变硬,分界明显。4组皮瓣呈不同程度坏死。皮瓣的术后反应中A组最轻,B、C两组表现相似,均在A组、D组之间,D组术后反应最重。至术后7 d,A、B、C、D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90.30%±5.95%、52.63%±6.90%、51.14%±5.95%、7.70%±2.18%。A组的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高于B、C、D组中任意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1;LSD-t检验:P值均<0.01)。结论HAase联合尿激酶静脉持续注射可有效改善因HA动脉栓塞导致的皮瓣缺血,增加组织灌注,增加皮瓣成活面积。

  • 标签: 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动脉栓塞 透明质酸酶 尿激酶 注射美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压迫辅助下内镜硬化剂注射术(balloon compression-assis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bc-EI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拟行内镜下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随机分入试验组(接受bc-EIS治疗)或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主要观察2组的曲张静脉根除率、再出血率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期间经纳入标准初步纳入93例,经排除标准排除9例,最终纳入84例进行数据分析,每组42例。试验组1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88.10%(3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14/42)(χ2=26.40,P<0.001);1~2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97.62%(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48%(17/42)(χ2=29.47,P<0.001);1~3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100.00%(42/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19/42)(P<0.001)。随访时间最长6个月,试验组无一例再出血,对照组再出血率为4.76%(2/42)(P=0.494)。试验组和对照组胸腹部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6.19%(11/42)和35.71%(15/42)(χ2=0.51,P=0.474);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38%(1/42)和7.14%(3/42)(χ2=0.26,P=0.608);腹胀发生率分别为4.76%(2/42)和11.90%(5/42)(χ2=0.62,P=0.430)。2组均未发生感染、吞咽困难、穿孔、食管气管瘘管、食管狭窄、异位栓塞等其他不良事件。结论bc-EI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显著且安全,1次治疗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可达85%以上,经1~3次治疗后可全部根除。

  • 标签: 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 球囊压迫辅助下内镜硬化剂注射术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
  • 简介:摘要使用适宜规格的注射器(注射针)接种疫苗可以减少疼痛和受种者接种损伤,合适的注射针和针管长度可以确保疫苗到达期望的组织部位,以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不少国家基于研究证据和实践经验在预防接种操作指南中给出注射器(注射针)规格选用推荐,但中国缺少类似推荐。本共识专家组通过收集当前国内外疫苗接种用注射器(注射针)生产标准和选用操作指南、医疗注射相关原始研究和综述等,基于现有理论证据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预防接种单位的实践经验,形成中国疫苗接种用注射器(注射针)选用专家共识,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人员接种操作参考使用。

  • 标签: 疫苗接种 注射器 注射针 规格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因胃底静脉曲张伴较大自发性分流道(分流道最窄处直径5~15 mm)接受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的24例患者资料,统计并分析短期疗效(技术成功率、术后5 d再出血率、6周死亡率)、远期疗效(1年再出血率和死亡率、3年死亡率)及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结果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技术成功率91.7%(22/24),5 d再出血率0(0/22)。1例(4.5%)术后2 d复查门静脉系统血管CT成像显示脾静脉主干部分栓塞。22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14.9(1.0~48.6)个月,术后6周死亡率0(0/20),术后1年再出血率35.0%(7/20)。12例行胃镜随访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加重,5例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术后1年死亡率5.0%(1/20),术后3年死亡率20.0%(4/20),均与出血及异位栓塞事件无关。结论对于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短期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胃静脉曲张 自发性分流道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 内镜组织胶注射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8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患者测定门静脉压力梯度及其对普萘洛尔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术后第3天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基线压力平均为(15.1±11.2)mmHg。对普萘洛尔有反应者15例,剂量增至100 mg/d仍无反应者13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降压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并存在量效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球囊闭塞肝静脉造影,观察不同剂量造影剂对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HVVC)检出率的影响,评价HVVC对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的131例患者,按造影剂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 ml)和高剂量组(10 ml)碘对比剂对同一患者进行3支肝静脉造影,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HVPG与PPG的一致性。结果经肝右静脉测量发现门静脉压力(PVP)与肝静脉楔压(WHVP)之间呈正相关(r=0.241,P=0.001),肝中、肝左静脉测量的PVP与WHVP之间则无相关性(均P>0.05)。注射10 ml碘对比剂发现更多的肝内静脉-静脉侧支分流。存在HVVC患者的PPG均值显著高于HVPG均值,HVPG与PPG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无HVVC患者的HVPG与PPG之间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肝静脉测压应首选肝右静脉;应用10 ml碘对比剂可以更好地发现HVVC;HVVC可能影响HVPG与PPG的一致性。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侧支循环 肝静脉 门静脉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运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依据辅助治疗方式将接受血塞通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治疗患者分别纳入血塞通组(42例)、丹参组(34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血塞通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丹参组(73.53%,25/34),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尿微量蛋白、尿素氮以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等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血塞通组上述肾功能指标低于丹参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流方程K值、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血塞通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丹参组(P<0.05)。血塞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6/42)与丹参组(26.47%,9/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血液流变学状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塞通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大鼠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模型。方法选用16只健康SD雄性大鼠[(350±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VV ECMO组(10只)。5%七氟烷诱导麻醉后,20G静脉留置针进行大鼠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全程用2%七氟烷维持麻醉。24G静脉留置针置入大鼠右侧股动脉,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进行监护。随后经大鼠右侧颈静脉顺势插入一种特制5.5 Fr的三腔管,远心端的20G管腔作为VV ECMO环路的静脉引流端,中间的22G管腔作为补液通道,近心端的22G管腔作为VV ECMO环路的灌注端。大鼠VV ECMO辅助时间为3 h,期间实时监测大鼠血压、心率,并在术前、术中1 h、术中2 h及术后检测血气。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VV ECMO组中除1只因出血及静脉引流不畅,在麻醉状态下直接死亡,其余均在实验结束后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处死。大鼠在转机60 min和120 min时动脉氧分压(PaO2)[(243.23±19.12)、(226.89±21.32) 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转机前[(104.34±12.13)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2、11.893,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4.43±4.21)、(35.22±2.31) mmHg],血红蛋白(Hb)[(9.24±0.83)、(8.13±1.14) g/dL],红细胞比容(Hct)[(30.62±0.81)%、(29.23±0.71)%]均低于转机前[(42.38±3.18) mmHg、(14.13±0.62) g/dL、(41.1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3、4.834、12.317、11.642、18.577、21.445,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简易大鼠VV ECMO模型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型基础。

  • 标签: 大鼠 体外膜肺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