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内斜视<+5△;NDD<5△。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4.2△、-25.8△±3.7△下降至-1.4△±4.6△、-0.1△±4.1△,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72,P<0.001;t=32.54,P<0.001)。各组术后NDD(A组1.8△±1.9△,B组0.8△±2.1△,C组0.9△±2.5△)均较术前(A组10.0△±0△,B组11.2△±1.5△,C组13.3△±2.2△)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01;t=17.2,P<0.001;t=13.6,P<0.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1.9△、10.3△±2.5△、12.4△±3.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P<0.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t=5.32,P<0.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外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外直肌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外直肌斜形后退手术 远近斜视度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分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组4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组57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行不同术式的患者术后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及远近斜视角度差(NDD)。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NDD较术前的改善量在S-BLR组和BLR组分别为(8.0±3.3)棱镜度(PD)和(6.1±4.0)PD,S-BLR组较BLR组对NDD的改善更明显(Z=-1.995,P=0.046)。术后3个月,视近斜视角S-BLR组为(-5.1±5.5)PD,较BLR组的(-8.3±5.8)PD明显减小(Z=-2.882,P=0.004)。视远斜视角在S-BLR组与BLR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正位率在S-BLR组为82%,高于BLR组的53%(χ2=9.34,P=0.002)。S-LR前后,S-BLR组患者上视及下视斜视角度差及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R对CIX(T)的视近斜视角及NDD疗效优于L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标签: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远近斜视角度差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 简介:摘要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值是斜弱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尽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指标,但是大多眼科医师对其理解并不深入,经验性运用可能存在偏差。本文对AC/A的参考值范围、检查方法、分类、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希冀为在健康人群的随访检测、斜视患者的病情评估和诊断治疗中正确运用AC/A提供依据。

  • 标签: 调节,眼 会聚,眼 斜视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预防血培养标本污染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内关于预防静脉血液标本污染的证据,包括指南(BPG)、最佳实践信息册(BPIS)、证据总结(ES)、推荐实践(RP)及系统评价(SR)。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3月27日。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循证指南1篇,以专家共识为基础的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最佳实践推荐1篇,系统评价6篇。最佳证据包括采血人员、采血时间、皮肤消毒、采血途径、采血部位、标本注入、无菌手套、标本转运等。结论护理部应与检验科合作,加强对于护理人员静脉血培养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教育,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时,要注意采血时间,采血过程中要使用无菌手套,正确进行皮肤消毒,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部位,采血完成后要及时转运血标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静脉采血 血培养 污染 最佳证据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组合式空调机组类AHU产品风量不足的问题,根据选型设计、系统对风机影响、管网阻力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为中央空调售后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点借鉴。

  • 标签: 风量 设计 阻力
  • 简介:摘要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肾结石,首先必须熟悉肾集合系统解剖特征,准确掌握肾集合系统解剖特征是安全、高效地完成结石治疗的必要条件。随着CT三维重建与3D打印、全息数字化影像技术等在医学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人们发现既往的肾集合系统分类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术中所见的情况,使术前评估结果出现偏差,降低了其在治疗指导中的价值。因此,使用先进技术对肾集合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重新定义与分类是肾结石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本文对肾集合系统的分类与特殊解剖参数进行系统的综述,并结合全息可视化技术、3D重建技术、人工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展望大数据模型在未来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肾结石 成像,三维 肾集合系统
  • 简介:摘要分析舰艇卫生装备使用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设计性能受限、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配用分离、备品备件缺乏等问题,提出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装爱装教育、组织管装用装训练、建立维修机制和维修人员队伍、定期维护保养等提高卫生装备使用效能的对策,并对舰艇卫生装备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 标签: 舰艇卫生装备 卫勤保障 使用管理
  • 简介:摘要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是错畸形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横向发育停止相对较早,早期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针对横向不调的诊断方式较多,包括临床检查、模型测量、头颅后前位X线片测量和锥形束CT测量。本文回顾现有文献中针对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所采用的诊断及预测方法,以协助正畸医师较全面地了解相关诊断方式及其优缺点。

  • 标签: 上颌骨 骨发育 诊断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
  • 简介:摘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三发性。临床中发现一些原发性甲旁亢可能是源于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所致的继发性和三发性甲旁亢,并成为临床中常见的甲旁亢类型。我国人群每日钙摄入量普遍不足,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但维生素D缺乏/不足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长期相对低血钙水平将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素,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增强(甲旁亢前期)并可逐渐演变为继发性甲旁亢,破坏骨质释放骨钙入血,致全身多器官组织病变。通过钙镁磷、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等骨代谢指标和甲状旁腺超声的筛查可早期发现甲旁亢前期和甲旁亢,早期予以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控制疾病的发展,变"不可防、不可控"为"可防可控"。倡导骨代谢指标和甲状旁腺超声的健康筛查,加强钙剂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和亢进症的防治,人群中骨健康状况、泌尿系结石、转移性血管钙化及全身钙质异常迁徙沉淀等病变将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 甲状旁腺功能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前期 钙剂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相关继发性甲旁亢
  • 简介:摘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实现人尽其才,发挥所长,并实现最低的人力成本,所以企业需要进行学习培训,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薪资体系,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整体活力的目的。

  • 标签: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不足 对策
  • 简介:摘要老年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继发的消化不良及营养障碍的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且潜在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国内外关于老年群体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系统性分析回顾国内外文献,对老年人胰腺外分泌不足的可能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良好的睡眠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睡眠时间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睡眠不足可显著增加肥胖发生风险,但是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睡眠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肥胖与睡眠不足的关系以及睡眠不足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可能机制的诸多研究结果显示,睡眠不足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充足的睡眠对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至关重要。

  • 标签: 肥胖 睡眠 儿童 青少年
  • 简介:公路在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主要表现为公路建设总里程不断增长、养护设备投入不断提高等。但是目前我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提高公路管理质量和降低维护成本,必须对其进行改进。

  • 标签: 公路养护 机械设备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ASD患儿66例,根据边缘不足与否分为2组,即边缘不足组(试验组)和非边缘不足组(对照组)。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结果共66例患儿,男17例(25.8%),女49例(74.2%),中位年龄4岁2个月(2岁1个月~16岁),中位体质量15.0 kg(9.0~60.0 kg)。试验组23例(34.8%),对照组43例(65.1%),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ASD大小、曝光剂量、心电图、肺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即刻成功率95.4%(63/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91.3%(21/23例)比97.6%(42/43例)]、残余分流发生率[30.4%(7/23例)比16.2%(7/43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随访节点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发生,对照组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至发稿时持续存在,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或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例,均在术后6个月随访节点恢复正常。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及娴熟的导管技术下,儿童边缘不足的ASD介入治疗可行性好。

  • 标签: 边缘不足 房间隔缺损 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参加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睡眠时间和体格检查资料完整的172 7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推荐睡眠量判定睡眠不足,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和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不足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结果2014年我国9~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人数为133 410人(77.2%),肥胖学生有11 145人(6.5%),中心性肥胖检出人数为12 603人(17.8%)。睡眠不足学生中肥胖者有8 358人(6.3%),中心性肥胖者有12 244人(17.9%)。睡眠不足者中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睡眠不足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最高。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睡眠充足组学生相比,睡眠不足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14.5%(OR=1.145,95%CI:1.092~1.200),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增加12.7%(OR=1.127,95%CI:1.078~1.178)。与每日睡眠时间<6 h者相比,每天睡眠时间7~10 h可明显降低学生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结论睡眠不足可显著增加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保障学生每日7~10 h的充足睡眠可降低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睡眠时间 肥胖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患儿 男,6月龄,因“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基因检测发现同时存在2个基因缺陷。TNFAIP3基因存在c.1243_1247del杂合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发变异;MMACHC基因存在c.349G>C和c.482G>A复合杂合变异。确诊A20单倍剂量不足及甲基丙二酸尿症2种罕见遗传病,给予羟钴胺、左卡尼汀、沙利度胺等治疗。随访3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腹泻好转,仍有反复发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doublesex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1(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所致的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46,XY DSD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内分泌功能评估、性腺病理及遗传学资料。结果例1为DMRT1基因变异c.332G>T(P.Arg111Met)杂合错义新发变异,因"闭经"于15岁就诊,外生殖器男性化得分(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 EMS)为0分。DMRT1基因单倍剂量不足3例:9p末端依次存在1.2 Mb、5.1 Mb和6.0 Mb片段缺失,其中例3合并5p区域33.3 Mb重复。3例就诊年龄均在1岁以内,社会性别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就诊,EMS依次为1分、0分、5分。例1和例3内分泌评估提示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性腺病理均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例2提示Leydig细胞功能良好、Sertoil细胞功能欠佳,性腺病理为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例3在18个月龄诊断为性腺母细胞瘤。例4患儿内分泌评估示睾丸功能正常,暂未同意活检。4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结论在DMRT1基因变异/单倍剂量不足的46,XY DSD患者中,前者初诊年龄偏大,后者就诊年龄偏小,性腺功能可表现为从正常到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此类患者存在性腺母细胞瘤高风险,且发病年龄小,对性腺发育不良者应及早行性腺活检。

  • 标签: DMRT1基因 单倍剂量不足 变异 性发育异常 性腺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射频消融辅助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RALPPS)在剩余肝体积(FLR)不足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LPPS的29例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46.6±9.9)岁。按是否成功行二期手术分为二期组(完成二期手术,n=18)和一期组(仅完成一期手术,n=11)。比较两组FLR、FLR占标准肝体积百分比(即FLR百分比)、FLR增长率、术后肝功能、一期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9例患者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为(30.0±7.0)%,18例(62.1%)患者完成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后二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519.0(362.9,696.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91.8(297.2,591.1)U/L,优于一期组931.0(711.7,1 131.9)U/L、851.3(426.6,888.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一期术前FLR、一期术前FLR百分比、一期手术时间、一期手术出血量、射频消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期组两次手术间隔(21.6±6.7)d,二期术前FLR(623.2±101.8)cm3、FLR百分比(49.0±7.0)%,FLR增长率(19.0±5.0)%。一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100.0%),Clavien-Dindo Ⅲb级及以上7例(63.6%)。二期组一期手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100.0%),无Ⅲb级及以上并发症。11例未行二期手术的原因有一期术后肝功能差和FLR不足4例、肿瘤进展6例、死亡1例。结论RALPPS是FLR不足肝癌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治疗效果尚可。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术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剩余肝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