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董睿 白赟 许建中 董世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解放军第九四八医院后勤保障部,乌苏 833000,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骨髓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P<0.01)。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 标签: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骨再生 新血管形成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胚胎发育过程中间祖细胞(MSPCs)与造血细胞的起源关系。方法取发育不同时间药流胚胎,分离不同造血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于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培养10~14 d,倒置显微镜下挑取直径大于0.5 mm的HPP-CFC集落于液体培养体系进行二次培养,对二次培养中出现的贴壁细胞进行扩增并鉴定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于不同分化体系鉴定其是否具有MSPCs的分化特性。结果本研究总结了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卵黄囊、胎肝等不同部位包括HPP-CFC在内的各类造血前体细胞的发育动态,发现从28体节开始,一定比例的AGM区HPP-CFC除能够分化产生造血细胞外,其来源的贴壁细胞具有MSPCs的分化功能,贴壁细胞在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中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结论人胚胎AGM区内,部分MSPCs和造血细胞起源于共同前体。

  • 标签: 间充质干祖细胞 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造血细胞 免疫抑制 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
  • 简介:摘要细胞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而毛囊作为富含干细胞的微型器官,其来源的毛囊细胞(HF-MSCs)因容易获取、不受年龄限制及伦理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真皮乳头(DP)和真皮鞘(DS)是毛囊的室,含有多种成体干细胞。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DP和DS中干细胞相关的既往文献,并总结归纳了毛囊细胞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 标签: 毛囊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细胞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免疫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机体广泛分布的免疫细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组织内稳定、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伤口愈合、炎症、肿瘤发生发展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来研究发现,细胞和巨噬细胞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对细胞调节巨噬细胞表型、吞噬、迁移、促进伤口愈合、缓解炎症及生物能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 免疫抑制 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及低免疫原性等特点。有文献报告细胞用于治疗银屑病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且有较长的疾病缓解期。本文综述细胞在银屑病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银屑病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复发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常导致患者严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治疗脊髓损伤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减压两种方法,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相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其来源十分丰富,MSCs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MSCs作为干细胞治疗方法之一,可以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的选择。

  • 标签: 脊髓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简介:摘要细胞(MSCs)是一种来自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具有诱导分化为肌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成脂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MSCs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性能,调节免疫应答。近年来,研究发现,来源于MSCs的外泌体(MSCs-Exo)具有与MSCs相似的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功能。外泌体(exosome)是多种细胞分泌的膜外小囊泡,直径30 ~ 200 nm,可以转运核酸、脂和蛋白质,参与细胞的信息交流。与MSCs相比,外泌体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更加稳定,体内同种异体给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较低,并可为各种疾病提供替代疗法。MSCs-Exo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MSCs-Exo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调节作用和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BMSC)对肝星状细胞(HSC)的直接接触调节作用。方法建立HSC及BMSC共培养系(共培养组),共培养72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共培养组HSC中Notch通路相关受体(Notch1、Notch2、Notch3及Notch4)及BMSC中Notch相关配体(Dll1,Dll3,Dll4,Jag1及Jag2)的表达情况,以单独培养HSC及BMSC为对照组。两组蛋白表达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培养组中Notch1表达量为1.85±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8±0.25(t=4.235,P<0.05);而Notch3表达为0.4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8(t=-7.971,P<0.05);Notch相关配体Jag1表达为2.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9±0.13(t=6.386,P<0.05)。结论BMSC可能通过Jag1结合Noch1以直接接触机制调控HSC。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髓 肝星状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肝病指各种慢性肝脏损伤所致的肝病晚期阶段,原位肝移植是最主要的最终治疗方案,但目前肝移植仍受许多因素限制。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系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抗凋亡、抗炎、免疫抑制等功能。干细胞移植疗法作为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普遍受到关注。现就细胞治疗在终末期肝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对人脐带细胞(hUCMSCs)及其细胞外囊泡(EVs)生成的影响,初步阐述其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UCMSCs,将其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分别在常氧(21%O2)和低氧(5%O2)培养箱中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提取hUCMSCs生成的EV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TA)进行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Vs膜标志蛋白CD9和CD63表达,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对hUCMSCs表达谱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以及磷酸化40×103大小的富含脯氨酸的Akt底物(p-PRAS40)的表达水平。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氧处理hUCMSCs 24 h后,CCK-8结果显示低氧组吸光度值(2.151±0.116)高于常氧组(1.929±0.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9,P<0.05);NTA检测结果显示低氧组EVs颗粒浓度[(13.714±1.704)×109/ml]高于常氧组[(1.271±0.573)×1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0,P<0.05);低氧组EVs蛋白浓度(2.743±1.013)高于常氧组(0.403±0.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氧组EVs的CD9、CD63表达水平(4.092±1.711、1 162.225±573.901)高于常氧组(1±0,t=3.005、3.505,P<0.05)。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有1 429个基因存在显著表达差异,且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相关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氧组HIF-1α、Akt、p-Akt、p-Akt/Akt,以及p-PRAS40的表达水平(2.593±0.556、1.395±0.044、2.586±0.130、1.953±0.104、2.131±0.572)均高于常氧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8、4.246、4.059、3.149、2.799,P<0.05)。结论低氧可通过激活HIF-1α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hUCMSCs增殖和EVs生成。

  • 标签: 低氧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持续进展的致肺纤维化的肺间质性疾病。其原因不明,好发于老年男性,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低于40%。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纤维化药物,但长期疗效尤其是对生存率的改善效果仍不明确。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因其取材简单、易于扩增、免疫调节能力强,在多种疾病中展示了巨大治疗潜能。应用MSC治疗IPF的基础及临床前研究表明,其能通过免疫调节效应而发挥对IPF的炎症反应调控及促进肺损伤修复作用。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也证实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并初步显示了有效性。本综述旨在总结MSC的基本特征,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治疗IPF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脐带细胞(MSC)具有与子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且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可用于评估各种因素对子代早期发育造成的远期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来自肥胖及糖代谢异常产妇的脐带MSC存在异常表型,我们重点介绍了孕期糖代谢异常对脐带MSC功能的影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怀孕期间
  • 简介:摘要难治性肺疾病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导致肺功能受损甚至呼吸衰竭,目前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细胞(MSCs)是一类多功能干细胞,可通过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促进受损细胞修复以及通过旁分泌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有望为难治性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难治性 肺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脐带细胞(UCMSCs)在卵巢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增殖,探讨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8周龄ICR雌性小鼠12只,采用环磷酰胺(CTX)200 mg/kg+白消安(BUS)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建立卵巢损伤小鼠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途径构建标记有荧光素酶(Luc)的UCMSCs;将卵巢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尾静脉移植(2×106个细胞)和单侧卵巢局部移植(2×105个细胞),移植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IVIS)技术示踪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增殖。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FSH水平[(17.971±0.311) μg/L]显著高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4.420±0.622) μg/L]、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E2水平[(320.321±8.682) ng/L]显著低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75.383±19.4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6、4.800,P<0.05);卵巢局部移植Luc-UCMSCs后在小鼠卵巢部位可观察到荧光信号(d1:2.61×105±0.33、d2:1.35×105±0.23、d3:3.09×105±0.29、d4:4.12×105±0.43),其余部位未见荧光信号,并且在移植第2天开始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1、8.311、4.562,P<0.05),第5天信号消失,而尾静脉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7 d内各部位均未见到明显荧光信号。结论UCMSCs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可以在小鼠受损的卵巢局部聚集并存活,与尾静脉注射比较,卵巢局部注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卵巢 活体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BMSCs)移植对慢性胰腺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被膜下治疗组、门静脉治疗组、尾静脉治疗组五组,每组均10只。治疗后取胰腺组织分别行病理检查,并进行PKH26、Pax4、Ngn3基因,表面标记物PKH26+/Pax4+,PKH26+/Ngn3+双阳性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白细胞介素(IL)-10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治疗组大鼠胰腺病理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胰腺组织中PKH26,Pax4,Ngn3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三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见PKH26+/Pax4+,PKH26+/Ngn3+双阳性表达,且三个治疗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IL-10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三个治疗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SCs对慢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MSCs定植归巢于受损胰腺、诱导分化为胰系细胞,并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胰腺炎,慢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归巢 尾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收集从4周龄SD大鼠(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取的BMMSCs来源外泌体,与从新西兰兔提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提取BMMSCs来源外泌体,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上皮-转化(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确外泌体对EMT的影响。构建过表达和低表达miR-200a的BMMSCs,分别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各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与β-catenin基因CTNNB1是否直接结合。使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差异。结果高剂量外泌体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更低(0.51±0.09比0.78±0.12,t=3.115,P<0.05),而N-cadherin(2.05±0.22比1.40±0.13,t=6.478,P<0.001)和Vimentin(1.01±0.13比0.75±0.12,t=2.987,P<0.05)表达水平高于后者。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E-cadherin表达水平较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降低(0.71±0.09比1.48±0.14,t=4.751,P<0.05),而N-cadherin(1.55±0.12比0.75±0.10,t=11.603,P<0.01)和Vimentin(0.88±0.07比0.37±0.04,t=6.039,P<0.05)表达水平前者较后者更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量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0.21比0.92±0.15,t=0.130,P>0.05),而低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p-GSK3β、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1(TCF-1)表达水平均高于高表达miR-200a外泌体处理组(1.89±0.17比1.15±0.12,t=4.125,P<0.05;1.32±0.09比0.74±0.15,t=4.962,P<0.05;0.96±0.08比0.38±0.05,t=6.740,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野生型β-CTNNB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显著低于miR-NC组(0.51±0.07比0.98±0.08,t=13.25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突变型β-CTNNB1的细胞中,miR-200a组细胞荧光活性与miR-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4±0.05比0.96±0.07,t=0.247,P>0.05)。结论BMMSCs来源外泌体miR-200a通过直接作用β-catenin基因CTNNB1,降低β-catenin表达,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激活,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

  • 标签: 肾间质纤维化 上皮-间充质转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微小RNA-200a Wnt/β-连环蛋白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细胞(BMMSCs)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脂肪变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脂肪变大鼠肝细胞(IAR20)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Ctrl)、H/R组、H/R+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铁死亡诱导剂组(Erastin)、H/R+BMMSCs(B)组、H/R+HO-1/BMMSCs(HB)组、H/R+HB+小干扰RNA阴性对照组(si-NC)、H/R+HB+敲降GPX4组(si-GPX4)。通过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脂活性氧(Lipid 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表达评价铁死亡的严重程度。两组和多组的数据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er-1及H/R+B处理组Lipid ROS与MDA的表达量均低于H/R组[(1.65±0.02)、(1.85±0.04)比 (3.50±0.03),t=87.600、60.030,P<0.05;(154.50±0.84)%、(228.90±21.49)%比 (676.50±22.36)%,t=36.380、25.000,P<0.05];Fer-1及H/R+B处理组GSH水平均高于H/R组[(0.75±0.03)、(0.72±0.04)比 (0.45±0.01),t=19.400、17.060,P<0.05];H/R+HB组的Lipid ROS及MDA水平低于H/R+B组[(1.31±0.03)比 (1.85±0.04),t=19.400,P<0.05;(150.10±32.82)%比 (228.90±21.49)%,t=3.478,P<0.05],其GSH水平高于H/R+B组[(0.81±0.03)比 (0.72±0.04),t=4.981,P<0.05]。si-GPX4组的Lipid ROS与MDA表达量均高于si-NC组[(2.87±0.13)比 (1.36±0.06),t=18.100,P<0.05;(323.30±12.58)%比 (184.30±7.09)%,t=16.670,P<0.05];si-GPX4组的GPX4与GSH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0.45±0.03)比 (0.92±0.04),t=7.692,P<0.05;(0.54±0.07)比 (0.75±0.15),t=5.076,P<0.05]。结论HO-1/BMMSCs通过促进GPX4的表达抑制铁死亡以修复受损的脂肪变肝细胞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变肝细胞 缺氧/复氧 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