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贵州不同等级公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为本省重症医学质量改进及学科建设提供方向和决策依据。方法通过表格填报和(或)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取贵州各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资源状况,填报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现场调查(部分医院)于2018年3月进行。2018年贵州医院数据从贵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获取,该数据于2019年11月28日在线发布。对纳入的信息按ICU建设状况、主要设备配置状况和技能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39家三级医院和77家二级医院,分别占该等级公立医院数的76.5%(39/51)和50.0%(77/154);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分别占该等级综合医院的86.8%(33/38)和50.4%(69/137)。在ICU建设状况方面: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ICU成立更早〔年:2011(2008,2012)比2013(2011,2015),P<0.01〕,拥有的ICU床位数、医生和护士人数更多〔张:15(11,20)比8(6,10),名:9(8,11)比6(5,7),名:25(20,41)比15(12,19),均P<0.01〕,但ICU医生/床位比、ICU护士/床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ICU设备配置状况方面:与二级医院ICU比较,三级医院ICU有更多的呼吸机和更高的呼吸机/床位比、更多的输液泵及更高的输液泵/床位比、更多的监护仪、胃肠营养泵和单人间,有负压病房的比例更高〔呼吸机(台):14(10,18)比6(4,8),呼吸机/床位比:1.0(0.7,1.1)比0.8(0.6,1.0),输液泵(台):10(6,20)比5(3,8),输液泵/床位比:0.8(0.0,1.0)比0.0(0.0,0.4),监护仪(台):18(13,24)比9(6,12),胃肠营养泵(台):2(1,5)比1(0,3),单人间病房(间):2(1,3)比1(0,3),负压病房:53.8%(21/39)比31.5%(23/73),均P<0.05〕;此外,配备便携式呼吸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B超机、支气管镜、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设备、脑电图双频指数(BIS)监测仪、床旁胃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仪的比例更高〔分别为86.7%(26/30)比59.6%(28/47),43.3%(13/30)比1.5%(1/66),14.3%(4/28)比0%(0/65),10.7%(3/28)比0%(0/65),62.5%(20/32)比37.3%(25/67),97.1%(33/34)比63.6%(42/66),60.6%(20/33)比28.4%(19/67),17.2%(5/29)比0%(0/65),27.6%(8/29)比1.5%(1/65),77.4%(24/31)比52.3%(34/65),均P<0.05〕。在能开展的技能方面,与二级医院ICU比较,三级医院ICU开展颅内压监测、腹内压监测、超声诊断、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和血液净化的比例更高〔31.6%(12/38)比14.7%(11/75),75.7%(28/37)比38.6%(27/70),61.5%(24/39)比24.3%(18/74),89.7%(35/39)比45.9%(34/74),92.3%(36/39)比48.6%(36/74),均P<0.05〕。结论本次数据主要来自贵州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更早建立ICU,其ICU规模更大,硬件配置更优,能开展的技术更多;但二、三级医院ICU之间人力资源状况类似。二、三级医院均需提升ICU人力和设备配置以及拓展各项ICU技能,且二级医院的需要可能更迫切。

  • 标签: 重症医学 资源 等级医院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995-2018年贵州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1995-2018年贵州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贵州的HIV/AIDS报告卡。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对象HIV/AIDS 53 232例,死亡率为8.53/100人年(14 210/166 679.18);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0.20(95%CI:9.91~10.48)年,第1、5、10、20年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0.85、0.68、0.51、0.36、0.1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相比,aHR=0.757,95%CI:0.727~0.788)、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相比,aHR=0.173,95%CI:0.165~0.181)、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与首次CD4≥200个/μl者相比,aHR=0.410,95%CI:0.387~0.435)、≥45岁(与<45岁者相比,aHR=1.506,95%CI:1.193~1.901)、文盲(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相比,aHR=0.904,95%CI:0.832~0.982)、未婚(与离异或丧偶者相比,aHR=0.896,95%CI:0.848~0.946)、异性性传播(与同性性传播者相比,aHR=0.555,95%CI:0.487~0.632)、苗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aHR=1.185,95%CI:1.114~1.262)、农民/民工(与家政/待业者相比,aHR=0.874,95%CI:0.834~0.916)均是影响病例生存时间的因素。结论贵州HIV/AIDS死亡率较高,近年来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45岁、文化程度较低、少数民族、首次CD4检测<200个/μl等是影响HIV/AIDS生存时间的因素。应该针对具有这些特征的病例加强治疗和随访管理,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生存时间 死亡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前后疫情特征,为今后当地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制定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8年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消除疟疾前(2005-2011年)、后(2012-2018年)当地居民疟原虫和流动人口疟原虫感染率,疟疾病例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疟原虫种类、传疟媒介种类等特征。结果消除疟疾前共报告疟疾病例1 412例,其中本地病例1 361例,占总病例数的96.39%;消除疟疾后报告病例1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消除疟疾前,18~60岁人员比例为70.54%(996/1 412),消除后的17例病例年龄均为18~60岁;儿童/学生比例由消除前的24.65%(348/1 412)降至消除后的0;消除前疟疾病例发病高峰为6-10月份,且每月均有病例发生;而消除后,输入性病例呈散在发生;消除前疟原虫种类以间日疟为主(98.58%,1 392/1 412),消除后主要为恶性疟输入为主(70.59%,12/17);消除前后,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均为优势种群,2015年以后未发现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结论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后,存在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疟疾病例风险,建议当地相关部门今后应重点做好境外回归人员疑似疟疾病例处置及其媒介监测工作。

  • 标签: 疟疾 疫情特征 疟疾媒介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贵州临床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评价和培养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方法,2019年4月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从贵州内共抽取三级医院24所、二级医院50所、一级医院60所进行调查,每所医院按比例随机抽取临床护理人员共5 161名进行调查。利用问卷星软件进行编制电子问卷并生成微信链接及二维码,以网络形式进行调查。共接收问卷5 161份,有效问卷5 145份,有效回收率为99.69%。利用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贵州5 145名临床护理人员创新能力总分为(129.63±24.30)分,处于中等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医院等级、所在科室、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称、职务、月收入、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家人对工作的支持程度、聘用形式、是否带教、是否参加过科研等的临床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家人对工作的支持程度、是否参加过科研、工作年限、职称、医院等级、是否带教、月收入等因素对临床护理人员创新能力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P<0.05)。结论贵州临床护理人员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创新相关知识培训及资源支持,鼓励其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从而提高贵州临床护理人员的创新意愿和能力。

  • 标签: 护理人员 贵州省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雨樟镇燃煤型砷中毒病区村和非砷暴露村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探讨燃煤砷暴露与糖尿病患病的关联。方法收集2018年贵州黔西南州雨樟镇中心卫生院确诊并纳入糖尿病管理的594人的基本信息数据;雨樟镇11个行政村依据《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WS 277-2007)被分为砷中毒病区村(5个村)和非砷暴露村(6个村);采用患病率(%)进行统计描述。结果2018年雨樟镇糖尿病患病率为1.74%(594/34 218),男性为1.38%(243/17 665),女性为2.12%(351/16 553),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94,P < 0.05)。砷中毒病区村的标准化糖尿病患病率为3.38%;非砷暴露村标准化糖尿病患病率为3.13%。性别分层分析后,以非砷暴露村为参比,砷中毒病区村男性患糖尿病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为0.65(0.50~0.81),砷中毒病区村女性患糖尿病的OR及95%CI为1.35(1.09~1.67)。结论燃煤砷暴露与糖尿病患病的关联与性别有关,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女性糖尿病患病风险高于男性。

  • 标签: 砷中毒 糖尿病 患病风险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是为特定的丙型肝炎患者提供针对性服务,更迅速有效地降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现借鉴目前国内外丙型肝炎微消除模式,结合贵州丙型肝炎防治的现状,联合当地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共同制定了该省慢性丙型肝炎健康教育规范,旨在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丙型肝炎筛查率,增强患者治疗意愿,早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

  • 标签: 肝炎,丙型 微消除模式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对贵州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新发现钩体菌群。

  • 标签: 钩端螺旋体 发热病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多位点序列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基因多态性与贵州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地氟病)的关系。方法2018、2019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贵州典型燃煤型地氟病病区毕节市选取燃煤型地氟病患者26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将病例组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每组130例;同时,在贵州非燃煤型地氟病病区长顺县选取无氟斑牙及氟骨症症状者130例作为对照组。提取研究对象全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所有样本OPG基因rs2460985、rs2073618、rs6469804、rs6993813 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模式分析,比较其等位基因、基因型及所构建的单倍型在对照、轻症、重症组中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4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在对照、轻症、重症组中均达到遗传平衡(P均> 0.05)。OPG基因rs6469804位点基因型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615,P < 0.05),且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对照组与重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84,P < 0.05)。遗传模式分析结果显示,rs6469804位点对照组与重症组比较最优遗传模式为超显性遗传模式,在该模式下基因型AA + GG和AG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 1.94,95%置信区间(CI):1.16 ~ 3.23,P < 0.05],基因型AG是燃煤型地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rs2073618位点对照组与轻症组比较最优遗传模式为隐性遗传模式,在该模式下基因型GG + GC和CC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3.17,95%CI:1.08 ~ 9.30,P < 0.05),基因型CC是燃煤型地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照组与轻症组比较,单倍型C-C-G-T、T-G-A-C是燃煤型地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OR = 2.41、1.98,95%CI:1.29 ~ 4.50、1.22 ~ 3.23,P均< 0.05);对照组与重症组比较,单倍型T-G-A-C是燃煤型地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OR = 1.87,95%CI:1.14 ~ 3.07,P < 0.05)。结论OPG基因rs6469804位点基因型AG和rs2073618位点基因型CC可能是燃煤型地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骨保护素 氟中毒 基因多态性 单倍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少数民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苗族)人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的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人群脑卒中早期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少数民族人群为研究对象,调查民族、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女性月经情况,测量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生化指标,进行CVHI和双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计算CVHI积分值,分为CVHI正常组(≥75分)和异常组(<75分),描述人群分布特征,分析CVH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少数民族人群1 236名,年龄(52.0±9.0)岁,男性575名(46.52%)、女性661名(53.48%)。少数民族CVHI异常率为35.11%,各民族CVHI异常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布依族(38.22%)、苗族(37.93%)、侗族(32.70%)、土家族(3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CVHI异常率,女性(43.57%)高于男性(25.39%)、绝经者(47.48%)高于未绝经者(39.51%),既往有高血压(57.66%)、糖尿病(76.19%)、高血脂病史者(54.00%)高于正常者(32.30%、35.31%、34.74%),P均<0.05。少数民族人群CVHI异常组的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空腹血糖、三酰甘油、baPWV的水平高于正常组,身高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身高(r=0.309)与CVHI积分值正相关,收缩压(r=-0.239)、舒张压(r=-0.189)、baPWV(r=-0.184)与CVHI积分值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95%CI):1.992(1.405~2.825)]、女性[OR(95%CI):2.240(1.750~2.866)]、高血压病史[OR(95%CI):3.363(1.665~6.791)]、绝经[OR(95%CI):1.384(1.016~1.885)]及收缩压[OR(95%CI):1.031(1.019~1.044)]、体质指数[OR(95%CI):1.091(1.048~1.135)]、空腹血糖[OR(95%CI):1.169(1.017~1.344)]和baPWV[OR(95%CI):1.002(1.001~1.002)]升高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危险因素,高身高[OR(95%CI):0.936(0.920~0.952)]为保护因素。结论少数民族人群CVHI异常率较高,高龄、女性、既往高血压病史以及绝经及收缩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baPWV升高是CVHI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健康管理,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进行CVHI检测。

  • 标签: 少数民族 女性 血流动力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贵州兴仁市雨樟镇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简称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综合防控措施全面实施后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为制定新时期地方性砷中毒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贵州黔西南州兴仁市雨樟镇为调查点,根据《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WS 277-2007)将雨樟镇的11个行政村分为砷中毒病区村(5个行政村)和非砷暴露村(6个行政村)。收集各行政村基础人口资料,计算并分析2006 - 2018年雨樟镇的居民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死亡年龄、期望寿命的变化情况。结果2006 - 2018年,病区村的平均年死亡率为597.28/10万(其中男性为756.62/10万,女性为432.91/10万),高于非砷暴露村的503.79/10万(其中男性为600.82/10万,女性为405.02/10万);以雨樟镇的总体人口构成作为标准,病区村和非砷暴露村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98.79/10万和503.04/10万。2006 - 2018年雨樟镇居民的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病区村居民的死亡率总体高于非砷暴露村,各年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死亡年龄从53.93岁上升到67.11岁,其中病区村从55.22岁上升到65.17岁,非砷暴露村从52.64岁上升到68.93岁。2006和2018年病区村男性、女性及总体的期望寿命(2006年为66.29、75.65、70.33岁;2018年为79.38、86.39、83.01岁)均低于非砷暴露村(2006年为69.86、80.77、74.50岁;2018年为83.25、91.85、87.25岁)。结论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综合防控措施全覆盖后,贵州兴仁市雨樟镇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但砷中毒病区村居民的远期健康效应、疾病分布、疾病负担等问题仍需重视。

  • 标签: 砷中毒 居民死亡率 死亡年龄 期望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贵州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简称梭戛乡)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儿童氟中毒现状,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6所小学8~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按照《氟斑牙诊断》标准进行氟斑牙检查和分度;分别于4月和10月采集儿童即时尿样,并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含量。结果共调查8~12岁儿童1 381例,年龄为(9.84 ± 1.38)岁,包括男童679例、女童702例。共检出氟斑牙患儿625例,检出率为45.26%;氟斑牙指数为1.00,流行强度为中等流行;氟斑牙分度以极轻度为主,占37.00%(511/1 381)。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35.10%(106/302)、35.83%(115/321)、47.96%(129/269)、55.23%(153/277)、57.55%(122/212),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949,P < 0.01),且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 45.254,P < 0.01);男、女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43.59%(296/679)、46.87%(329/702),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492,P > 0.05)。在4月和10月分别检测8~12岁儿童尿样123、107份,尿氟几何均数分别为1.55、0.47 mg/L,其中4月尿氟水平高于正常范围(< 1.40 mg/L)。结论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目前仍为氟中毒病区,存在不同月份尿氟水平差异较大的现象,提示该地区居民可能是间断高氟摄入,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控工作。

  • 标签: 氟中毒,牙 尿 燃煤污染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各级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实验室网络运行及外质控考核情况,为评价地砷病防治效果以及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质量保障。方法对2008-2017年贵州各级地砷病实验室网络运行及外质控考核结果(水砷、尿砷)进行统计学分析。考核范围包括、市、县3级承担地砷病监测任务的砷检测实验室(、市级各1个,县级2个)。结果2008-2017年,1个省级水砷、尿砷测定实验室考核均合格;1个市级实验室2011-2017年水砷、尿砷考核均合格;2个县级实验室2014-2017年水砷、尿砷考核均合格。2014-2017年、市、县3级实验室水砷、尿砷考核连续全部合格。省级实验室水砷2008-2017年、尿砷2009-2017年,│Z│值均≤2,考核均为合格,所得结果满意;市级和1个县级实验室在2010年后水砷、2011年后尿砷的│Z│值也均≤2,考核均为合格,所得结果满意。结论贵州地砷病实验室网络运行状况良好,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砷样品外质控考核结果符合国家实验室质量要求,可为持续消除地砷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保障。

  • 标签: 实验室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在精子活力正常人群和精子活力弱人群精浆中的差异,以及与精子活力的关系。方法将贵州采集的581例人精浆按照活力分为精子活力正常组和精子活力弱组,使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方法,对2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进行检测。通过精子体外培养实验,将上游筛选精子培养24 h期间收集培养上清液,同样使用LC-MS/MS方法对不同分组的精浆中检测到存在差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产物进行检测验证。结果在精浆中检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中,精子活力弱组精浆中的9-羟基十八碳二烯酸(9-HODE)与13-羟基十八碳二烯酸(13-HODE)浓度均比精子活力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3)。精子体外培养实验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精子活力的下降,培养液中的9-HODE与13-HODE浓度则显著上升(P=0.003,P=0.035),统计学分析显示9-HODE和13-HODE浓度与精子活力呈显著强负相关(r=-0.91,P=0.045;r=-0.95,P=0.026)。将精子浓度因素考虑到人群精浆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与精子活力的分析中,结果显示,9-HODE和13-HODE在精子活力弱组浓度显著高于精子活力正常组(P<0.000 1),并且与精子活力存在同样负相关关系(r=-0.38)(P<0.000 1)。结论9-HODE和13-HODE通过精子代谢释放到培养液与精浆中,是精子膜损伤程度的潜在指标,可能有助于判断和检测弱精子症。

  • 标签: 精子 多不饱和脂肪酸 串联质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安徽乡村医生现状。方法以分组随机问卷访谈的形式调查安徽乡村医生基本信息、执业资格、技能培训、待遇收入及新农合政策下农村卫生室现状等。结果安徽村医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50岁以上村医占比28.79%;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仅1.61%;人才培训进展缓慢,阻碍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近3年中,47.82%村医未接受过培训;在新农合政策的实行下,49.76%农村卫生室统一配置的医疗设备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环境的需要。结论安徽乡村卫生室设备有待改善;重视加强村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村医的福利待遇;全面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

  • 标签: 医院,乡村 乡村卫生服务 卫生政策 资源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云南师宗县蠓虫携带虫媒病毒情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2013年7月采集自云南师宗县的74批3 705只蠓虫进行检测,然后对扩增条带进行克隆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中MegAlign进行同源性分析,使用MEGAX软件ALIGN进行序列比对和基于Maximum Likelihood (ML)方法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在云南采集74批蠓虫样品中3批标本(SZC33、SZC42和SZ625C8-2)扩增出600 bp左右大小电泳条带;经过对以上PCR产物直接进行测序,SZC33和SZ625C8-2样本获得西藏环状病毒序列,而SZC42样品测序失败;对SZC42样品PCR产物进行克隆,挑取5个克隆进行测序,5个克隆均获得一段长为589个核苷酸(nucleotide,nt)序列,经BLASTx比对发现这5个克隆的核苷酸序列均与美国蚊虫中发现的星状病毒样病毒(culex bastrovirus-like virus, CAVL)的非结构蛋白基因氨基酸同源性最高,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云南蠓虫(SZC42)样本检测到的病毒基因序列与美国蚊虫中检测到的CAVL(NC_040647)、巴西污水中检测到的星状病毒(Astrovirus,AV)(MF042208)以及越南蝙蝠检测到的AV(NC_032426)遗传进化关系较近,但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论云南蠓虫中发现的SZC42病毒序列为星状病毒序列。

  • 标签: 蠓虫 星状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流行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基因型及基因特征。方法2010年和2019年分别采集2个市州疑似风疹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后,扩增并测定阳性病毒分离株基因分型靶基因序列,即E1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然后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13个基因型的32株参考株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基因型别,同时与我国其他省份流行RV株序列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离获得4株RV病毒株,经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这些病毒株分属于1E-Cluster A基因亚型和2B-Cluster C基因亚型,与我国同期其他省份RV流行趋势基本一致。青海4株病毒株在氨基酸水平高度保守,但也存在地区特异性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为青海风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室数据。

  • 标签: 青海省 风疹病毒 1E基因型 2B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浙江梅毒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浙江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浙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94.90/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3.53/10万,年均下降6.16%。其中,胎传、一期和二期梅毒下降明显,发病率年均下降分别为43.47%、21.38%和14.19%。隐性梅毒构成比逐年上升。全省除丽水市外,其余10个地(市)梅毒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和女性梅毒报告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分别为4.80%和6.45%。男性≥60岁人群报告发病率最高,女性20~34岁报告发病率最高,年龄构成中≥60岁病例占比上升明显。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43.00%。结论浙江梅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应加大综合防治力度和质量控制。

  • 标签: 梅毒 流行病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河北碘缺乏病病情和人群碘营养状况,评价食盐加碘干预效果。方法依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2018年在河北162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进行碘缺乏病监测。每个监测县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每个片区各抽取1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所小学校,每所小学抽取8 ~ 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同时每个乡镇/街道中各抽取20名孕妇,儿童和孕妇均采集1次随机尿样和家中食用盐盐样,检测尿碘和盐碘含量,采用B超法检测儿童甲状腺肿大情况。结果162个县共采集8 ~ 10岁儿童尿样31 883份,尿碘中位数为193.13 μg/L。尿碘中位数低于100 μg/L的县有1个,100 ~ 299 μg/L的县有150个;共对8 941名8 ~ 10岁儿童进行甲状腺B超检测,共检出甲状腺肿大人数232例,甲状腺肿大率为2.59%(232/8 941);共采集15 569名孕妇尿样,尿碘中位数为164.86 μg/L,尿碘中位数< 150 μg/L的县有67个;共检测47 455份盐样,包括31 883份儿童家中盐样和15 572份孕妇家中盐样。人口加权后碘盐覆盖率为88.79%,合格碘盐食用率为81.69%。结论河北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以下,8 ~ 10岁儿童的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孕妇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水平,但67个县孕妇有碘营养不足风险。

  • 标签: 缺乏症 儿童 孕妇 甲状腺肿 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医院2009—2018年SCI收录论文的统计情况。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对山东医院近10年SCI发文的年出版量变化、来源出版物、研究方向、机构扩展、国家地区、基金资助机构、会议和高被引论文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山东医院近10年共发文27 559条,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1—2015年的发文量以约30%~40%的幅度逐年递增。所有论文共发表在2 700多种期刊上,排名前10位期刊上的论文数占总量的23%,其影响因子在15之间。所发表的论文中以肿瘤的研究方向居多,占比23.252%,机构扩展结果中山东大学排名第一,与其具有多家科研实力雄厚的附属和教学医院有关。我省医院科研人员与美国等国家展开合作。发文总量的56.3%为基金资助论文并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其中共有1 331条论文来源于国际会议,且近十年的高被引论文共计75条。结论近10年山东医院SCI发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或与国家和部委相关部门的科研政策引导、促进有关,同时,与各个医院对科研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密不可分,未来还需重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建立更加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 标签: 医院 文献计量 SCI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河南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观察2016年至2018年河南培训情况变化。方法于2017年和2019年,通过问卷调查,分别收集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学员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基线资料、培训意愿、培训反馈、培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2018年学员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为98.3%,对培训知识与技能的总体掌握率为59.2%;与2016年相比,2018年转岗学员参加培训意愿增强,培训满意度增高,对"1+10+1"培训模式的认可程度更高,对培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程度也更高(P<0.05),参加培训首要原因、影响参加培训因素、培训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用于实际原因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执业范围、职称、参加转岗培训意愿、对精神科感兴趣与培训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有关。结论2018年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效果好于2016年,转岗学员对培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有待提高。

  • 标签: 卫生人力 精神科医师 转岗培训 效果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