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01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9.46岁,其中男性为68.68岁,女性为70.23岁;与期望寿命的差距分别为13.72、12.15和15.38岁;分别占期望寿命的16.49%、15.02%和17.97%。与期望寿命相同,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平均差距为1.76岁,两者差距在20~24岁组最小为1.36岁,70~74岁组最大为2.24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65岁女性高于男性,≥65岁则相反。结论上海市期望寿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健康寿命损失较大,需要在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命质量,尤其是女性和≥65岁男性是重点关注人群。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期望寿命 健康寿命损失
  • 简介:健康期望寿命是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它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首次对外发布'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显示,北京市户籍成人居民中,18岁组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只有58.17岁,比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短了二十多年,种种数据不甚乐观。

  • 标签: 期望寿命 居民期望 北京市疾控中心 日常生活功能 不甚乐观 北京市居民
  • 简介:摘要期望寿命相关指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人群总体健康水平或疾病负担的指标之一。随着长期随访的人群队列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此类指标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就期望寿命相关研究中较常采用的指标及其定义、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在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进行综述。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 计算原理 慢性病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期望寿命(HLE)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截至2022年5月7日收录的近三年相关文献。筛选纳入有关HLE影响因素的原始研究,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与伤害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学模型将疾病与伤害的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个人特质、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社区网络、生活和工作条件、宏观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状态。梳理研究地区、HLE指标、研究人群、影响因素、数据来源和结果等内容,应用证据图谱对不同HLE指标和两个维度影响因素的报告文献频次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一步提取四大权威医学英文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实证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90篇文献,其中在中国开展的文献研究占28.9%(26篇)。报告疾病与伤害的文献53篇,全部涉及非传染性疾病,且占比最大(58.9%)。报告健康决定因素77篇,涉及生态学模型5个层次,所有文献会同时报告多层次。其中个人特质的文献数最多,共53篇(58.9%);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47篇(52.2%);社会社区网络10篇(11.1%);生活与工作条件35篇(38.9%);宏观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状态8篇(8.9%)。提取四大权威医学英文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近三年发表的HLE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21篇,其中涉及非传染性疾病和个人特质的文献最多,分别有11篇(52.3%)和12篇(57.1%)。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伤残调整寿命年贡献的最主要因素,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最易被改变因素。结论近三年HLE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非传染性疾病与个人特质的研究;未来应当深入探讨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和职业环境因素。

  • 标签: 健康期望寿命 影响因素 健康决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测算健康期望寿命,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相关因素,为卫生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18岁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WHO在世界健康调查中使用的自评健康调查问卷,进行居民自评健康状况调查。应用CHOHT模型校正自评健康调查数据,获得人群自报伤残测度,结合上海市居民出生、死亡和人口资料编制人口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采用Sullivan法测算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2017年上海市≥18岁成年人自评伤残测度为0.25,女性(0.28)高于男性(0.23);≥18岁成年人期望寿命为65.76岁,女性(68.22岁)高于男性(63.39岁);≥18岁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为47.99岁,男性(49.05岁)高于女性(47.14岁);健康期望寿命期望寿命中的比例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18岁组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期望寿命比例为72.97%,至85岁组仅为39.00%。结论上海市成年人男性健康水平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健康期望寿命损失占期望寿命的比例越来越高。应重视提高女性、老龄等人群的生存质量,提升对影响居民寿命质量的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强重点人群的长期照护及健康支持体系,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自评健康 健康期望寿命 Sullivan法
  • 简介:期望寿命是一个综合各年龄组死亡概率后计算的相对指标,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某个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口的健康状况,提高居民期望寿命,是控制慢性病和其它因素导致死亡的长期工作。为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期望寿命情况,现将1990~2004年期望寿命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期望寿命 全死因期望寿命 去死因期望寿命
  • 简介:居民全死因期望寿命是衡量人群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人群死亡率的高低及其趋势是评价社会卫生状况的主要方面,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期望寿命。本文对宝坻区2007年居民全死因期望寿命进行了研究分析,借以增强人群的慢性病防控意识,主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平均期望寿命

  • 标签: 全死因 期望寿命 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中风老年患者的无智残期望寿命和认知功能不同程度下降可能发生的时间,并探讨中风患者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的关系.方法采用寿命表法来计算老年中风患者的无智残的期望寿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期望寿命,分析老年人中风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中风患者无智残、无中重度智残、无重度智残三组的期望寿命及其特点与无日常生活能力丧失、无中重度、无重度日常生活能力丧失三组的期望寿命及其特点大致相似,并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无智残期望寿命是评价老年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 标签: 老年人 中风 无智残期望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计算上海市静安区户籍居民健康期望寿命(HALE)。方法于2017年6—8月,以全区14个街道(镇)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4 159名户籍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评健康量表收集居民健康状况资料,采用CHOPIT模型对自评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校正后获得居民健康率,18岁以下人群健康率采用18岁组参数予以替代,使用Sullivan法计算上海市静安区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结果4 159名对象年龄为(56.46±15.19)岁,范围为(18~98)岁;其中男性1 768名(42.5%);居民总体健康率为74.96%,其中男、女性健康率分别为76.87%、72.45%。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率随之下降(Z=265.51,P<0.001),男性健康率高于女性(χ²=2 154.54,P<0.001)。0岁组HALE为64.29岁,其中男、女性分别为66.25、63.57岁;18岁居民HALE为48.18岁,其中男、女性分别为49.07、47.46岁;男性各年龄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HALE逐渐减少。结论上海市静安区健康期望寿命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女性及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 标签: 预期寿命 健康调查 自评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相关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方法利用2016年山东省与原卫生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终末期评估调查获得的24 h尿钠和血压值,结合2016年全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各类疾病归因分值(PAF)和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利用寿命表法计算归因期望寿命损失。结果2016年山东省因高盐饮食导致死亡32 987人,占相关疾病死亡的11.74%,占全部死亡的4.95%。男性因高盐死亡比例(13.51%)高于女性(9.17%)。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90.82%),其次为胃癌(8.10%)和慢性肾病(1.08%)。城市居民PAF(13.87%)高于农村(10.87%)。高盐饮食导致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58岁。高盐饮食所致不同疾病对期望寿命损失作用不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首位,其次为脑出血和脑梗死。结论山东省居民归因高盐饮食死亡的比例较高,心脑血管疾病是高盐饮食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盐饮食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还需加强减盐干预工作。

  • 标签: 高盐饮食 死亡 期望寿命
  • 简介:目的分析肇庆市居民死亡水平、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特征,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漏报调查获得各年龄组的死亡漏报率,以此计算各年龄组校正死亡率,使用WHO推荐的蒋庆琅法编制简略寿命表,并对肇庆市居民主要死因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肇庆市居民死因监测漏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死亡个案共1583例,漏报189例,平均死亡漏报率为11.94%。经死亡漏报结果推算,2012—2014年肇庆市居民平均粗死亡率为591.98/10万,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72.24/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78.37岁;男性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56.37/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75.40岁,女性平均校正死亡率为584.40/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81.59岁;城市平均校正死亡率为563.90/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80.00岁,农村地区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71.86/10万,校正平均期望寿命为77.13岁;各年龄组平均校正死亡率呈"√"形趋势;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伤害)。结论肇庆市存在死因漏报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伤害导致的死亡是影响肇庆市居民期望寿命的重要原因,提示肇庆市应考虑将慢性病及伤害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 标签: 死亡原因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 标签: 期望寿命 健康调整期望寿命 生命质量 疾病负担 时空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4.11岁和5.86岁,女性增幅高于男性。0岁组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为19.17%,≥5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累计贡献率为67.38%。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7.27%、21.37%、15.76%、12.22%、6.44%和4.86%。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75岁人群寿命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天津市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1999-2011年为76.72~81.46岁,具有上升趋势(t=9.11,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58%;2011-2018年为81.46~81.69岁,为平稳趋势(t=0.89,P=0.387),APC为0.13%。结论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婴儿、老年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的下降,而≥75岁人群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 标签: 期望寿命 死亡率 期望寿命分解法
  • 简介:基于从西藏农牧区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农牧民的感受和给予的经验数据,以西藏农牧区婴儿死亡率和常见病导致的青壮年死亡率为视角,讨论西藏的人均期望寿命。主要结论为:因为西藏医疗卫生条件的巨大改善和西藏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提高,西藏农牧民有条件顺利度过生命历程中最艰难的出生关和小病关,人均期望寿命得到较大提升是公认的事实。

  • 标签: 西藏农牧民 婴儿死亡率:常见病致死率 人均期望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 482 297(95%CI:9 723 233~11 466 875)人,男性6 113 926(95%CI:5 773 158~6 572 407)人,女性4 368 241(95%CI:3 950 075~4 894 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 标签: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014年-2021年某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并分析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统计某区居民2014-2021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并计算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折损年等,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及对期望寿命产生的影响。结果:2014-2021年某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6.40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0.297%,且呈逐年升高趋势,2021年最高(0.466%),2014年最低(0.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21年期间,平均去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期望寿命89.09岁明显高于平均人均期望寿命的83.3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4-2021年某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去心脑血管疾病死因期望寿命明显低于平均期望寿命,因此,通过有效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能够有效提升居民期望寿命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死亡趋势 期望寿命 研究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