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16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将浆细胞骨髓瘤归为成熟B细胞肿瘤的一种,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母细胞型骨髓瘤是浆细胞骨髓瘤中具有侵袭性的亚型,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母细胞型骨髓瘤患者肩胛肿物及椎体肿物标本中所见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其免疫组织化学、血清学检查及临床特征等作相关介绍。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早期胃上部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近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得到验证,保功能的近端胃切除术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近端胃切除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较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各种抗反流术式中,重建"贲门-阀门"因与正常抗反流原理类似,一直是相关学者探索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演进优化,目前设计的肌瓣吻合包括隧道式肌瓣吻合、Hatafuku设计的瓣膜成形术、单肌瓣吻合和双肌瓣吻合等。其中,双肌瓣吻合因其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食管胃结合部抗反流的机制、食管残胃肌瓣吻合的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近端胃切除 浆肌瓣吻合 双肌瓣吻合 抗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 ± 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积扫描,采用骨算法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成像显示胸骨的全貌。统计胸骨柄变异、胸骨体变异、剑突变异、胸骨融合的发生情况。结果(1)胸骨柄变异:胸骨上骨56例(5.6%),其中单侧27例、双侧29例;胸骨上结节63例(6.3%),其中单侧31例、双侧32例;胸骨上凸12例(1.2%)。(2)胸骨体变异:胸骨体呈"O"形62例(6.2%);胸骨孔40例(4.0%),伴胸骨下裂5例(0.5%)。(3)剑突变异:剑突末端变异347例(34.7%),其中剑突缺失46例、剑突双尾286例、三尾15例;剑突内部变异203例(20.3%),其中剑突单孔118例、双孔5例、假孔80例;剑突形态变异61例(6.1%),其中偏斜35例、延长且远端翘起26例。(4)胸骨融合变异:柄体融合192例(19.2%),其中完全性融合148例、部分融合44例;体剑融合509例(50.9%),其中完全性融合276例、部分性融合233例;胸骨体第1、2节未融合30例(3.0%)、部分融合39例(3.9%);全胸骨融合60例(6.0%)。结论胸骨变异较为常见,多模态MSCT影像可以很好地观察胸骨变异情况。

  • 标签: 胸骨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Ⅺ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1A1)基因是否为基本螺旋-环-螺旋家族成员a15(MIST1)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的关键靶基因。方法采用Chip-seq(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筛选MIST1在胰腺癌中的候选靶基因得到COL11A1基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过表达MIST1的胰腺癌细胞进行验证MIST1对COL11A1基因的调控作用;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ST1和COL11A1的结合域;Transwell实验(侵袭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四唑盐比色法(MTT)、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COL11A1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收集胰腺癌和癌旁组织样本,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研究其COL1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来评估COL11A1的表达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对TCGA胰腺癌数据根据COL11A1表达水平分组后生存分析显示高COL11A1表达与胰腺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风险比(HR)=2.30,P<0.05];MIST1的-N端与COL11A1启动子相互作用并抑制其转录,MIST1-N端突变后诱发的荧光酶活性(1.08±0.22)与对照组(1.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8,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COL11A1敲低组在PANC-1、BxPC-3和SW1990细胞系中细胞穿膜数为(98.33±9.56)、(95.00±8.67)、(104.00±11.73)个/视野,均低于对照组[(562.00±37.33)、(793.67±67.29)、(504.00±37.39)个/视野,t=20.841、17.836、17.680,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COL11A1敲低组划痕愈合率为(63.39±5.71)%、(49.66±4.22)%、(53.33±8.92)%,低于对照组[(89.42±4.25)%、(78.39±7.73)%、(82.98±7.09)%,t=6.334、5.847、4.507,P<0.01];MTT测定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COL11A1敲低组集落形成个数为(19.00±4.55)、(41.00±7.33)、(21.33±4.07)/个,低于对照组[(43.33±9.27)、(87.67±10.39)、(69.00±9.85)/个,t=4.080、6.357、7.747,P<0.05]。结论MIST1通过COL11A1基因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

  • 标签: Ⅺ型胶原蛋白α1链 A类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15 上皮-间充质转化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和螺旋CT诊断异位胰腺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异位胰腺患者63例,均行超声内镜、螺旋CT和病理检查,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螺旋CT诊断异位胰腺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63例疑似异位胰腺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异位胰腺52例(82.54%),间质瘤5例(7.94%),脂肪瘤4例(6.35%),息肉2例(3.17%)。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灵敏度为94.23%、特异度为81.82%、准确性为92.06%,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系数为0.75。CT诊断异位胰腺的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63.64%,准确性为84.13%,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系数为0.52。按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分析,超声内镜与螺旋CT诊断异位胰腺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371、0.739、0.169)。结论超声内镜与CT诊断异位胰腺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但超声内镜诊断异位胰腺的准确率高于CT,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 标签: 胰腺 异位 超声内镜 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动脉增强分数(AEF)在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51例初诊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以及86名无结直肠病史常规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腹部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将所得图像传至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AEF彩图及其定量参数AEF值,分析AEF值与结直肠癌分期、Ki-67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Ⅰ、Ⅱ、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AEF值分别为(72±9)%、(65±11)%、(60±12)%、(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5,P<0.001);对照组与结直肠癌组AEF值分别为(85±6)%与(62±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6,P<0.001)。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与AEF值呈负相关(r=-0.548,P<0.05)。以对照组为标准,AEF值用于诊断结直肠癌Ⅰ、Ⅱ、Ⅲ、Ⅳ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6(灵敏度62.50%,特异度96.51%)、0.928(灵敏度76.74%,特异度98.84%)、0.981(灵敏度92.68%,特异度91.86%)及1.000(灵敏度100.00%,特异度98.84%),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AEF值与Ki-67呈负相关(r=-0.537,P<0.05)。Ⅰ、Ⅱ、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5±12)%、(67±10)%、(73±12)%、(7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01),Ⅳ期高于Ⅰ+Ⅱ期(t=3.45,P=0.001);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与Ki-67呈正相关(r=0.393,P<0.001)。结论AEF定量彩图及AEF值可以反映结直肠癌病变组织动静脉血供特点,术前进行AEF值分析有助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动脉增强分数 Ki-67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柄后方和胸骨体Ⅰ、Ⅱ、Ⅲ、Ⅳ后方以及剑突后方等区域中,不同年龄组观察到的毗邻组织的比率。结果(1)胸骨柄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98%、70%);21~100岁,主要为脂肪(73%~97%)、大血管(34%~65%)和肺组织(20%~55%)。(2)胸骨体Ⅰ后方出现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70%、28%)、肺组织(50%、87%);21~100岁,主要为脂肪(24%~72%)和肺组织(56%、85%)。(3)胸骨体Ⅱ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9%、78%)、心包(46%、28%)和胸腺(30%、13%);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58%~86%)、脂肪(11%~57%)和心包(5%~25%)。(4)胸骨体Ⅲ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4%、70%)和心包(71%、59%);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45%~72%)、心包(32%~53%)和脂肪(10%~45%)。(5)胸骨体Ⅳ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82%、77%)和肺组织(42%、44%);21~100岁,主要为心包(60%~70%)、肺组织(23%~48%)和脂肪(9%~35%)。(6)剑突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31%、55%)、膈肌或肝脏(30%、4%)和肺(25%、12%);21~100岁,主要为心包(61%~83%)、脂肪(25%~43%)膈肌或肝脏(3%~19%)和肺(2%~14%)。结论基于MSCT影像,不同的年龄段胸骨后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变化。

  • 标签: 胸骨 解剖 年龄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作者: 徐晓燕 徐永清 江珉 何晓清 石健 周智 李霞 白艳 徐兰 杨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护理部,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护理部,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昆明 650032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33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儿童患者行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重建,采用医护一体化围手术期管理;强化夜间体位管理;遵循"观察-记录-判断-处置"的原则进行皮瓣血运护理。根据穿支螺旋桨皮瓣血运障碍发生的特点,统一观察顺序先看颜色,再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最后看皮瓣张力及测皮温。制定皮瓣血液循环量化评分表,每次观察进行量化打分以判断皮瓣血运并采取相应的处置。出院后均接受门诊随访,采用Thankappan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结果1例患者术后第3天夜间体位管理缺失,皮瓣Ⅱ度肿胀,静脉回流受阻;术后24 h内,5例皮瓣血运量化得分在1~4分,表现为大、小桨颜色由红润转变为暗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少于2 s,经处置后48 h,3例得分由4分降至2分,2例得分无变化。4例评分5~7分,其中3例大、小桨颜色紫红,毛细血管充盈少于1 s,轻度肿胀,皮温31 ℃~32 ℃;1例蒂部暗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少于1 s,中度肿胀,皮温31 ℃~32 ℃,边缘无渗血。经处理,2例好转评分下降至4分;1例循环无变化,评分6分;1例循环障碍加重,评分大于8分。9例循环障碍的皮瓣处置后6例成活,3例坏死,经手术探查后皮瓣仍坏死,二期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游离移植后创面愈合。最终33例皮瓣成活30例,坏死3例,成活率为90.9%。患儿均获随访,时间6~24(10.2±4.3)个月,皮瓣质地好,小腿外形良好,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末次随访结果优20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应用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围手术期护理重点与成人有差别。对此类患儿采用围手术期医护一体化管理,加强薄弱环节的体位管理,遵循"观察-记录-判断-处置"程序进行皮瓣血运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螺旋桨皮瓣 穿支皮瓣 小腿 足踝部创面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的多层螺旋CT(MSCT)与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12例行MSCT及超声检查确诊为IPSVS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2~8个月)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超声随访,回顾性分析本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83.33%(10/12),2例误诊为多发血管瘤。超声诊断准确率66.67%(8/12),2例误诊为肝囊肿,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扩张,1例误诊为肝内动-静脉畸形;IPSVS影像表现为门脉分支与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间的低密度影/无回声,增强门脉期肝内低密度影强化程度与沟通血管相仿,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探及由门脉流至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红蓝相间血流信号;5例患者口服普萘洛尔,随访超声显示3例囊状扩张缩小,分流血管逐渐闭合,2例病变缩小,静脉端分流口流速减小。2例未行临床干预仅定期随访,超声显示病变大小及肝静脉端分流口流速无明显变化。结论IPSVS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肝性脑病风险者病情多进展缓慢。MSCT对IPSVS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但后者对血流方向及流速的判断更精确,且检查费用低,可作为本病随访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内门-体静脉分流 计算机体层摄影 超声 影像表现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在人静脉畸形组织及正常静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THRC1与静脉畸形侵袭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收治的35例静脉畸形组织和正常静脉组织(距静脉畸形组织边缘>3 cm),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人静脉畸形组织(实验组)和正常静脉组织(对照组)中CTHRC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采用χ2检验,RT-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阳性表达率为74.29%(26/35),对照组阳性表达率为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9,P<0.01);RT-qPCR结果显示CTHRC1 mRNA在实验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2.327±0.472比0.926±0.174,t=16.46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THRC1蛋白在实验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020±0.078比0.429±0.029,t=42.15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HRC1 mRNA和蛋白在静脉畸形组织中均较正常静脉组织高表达,可能与静脉畸形疾病的局部侵袭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静脉畸形 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 血管生成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腋窝瘢痕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腋窝瘢痕松解后软件组织缺损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38岁,平均27.7岁。依据Kurtzman和Stern腋窝瘢痕挛缩分型,1a型1例,1b型1例,2型2例,3型3例;术前肩关节外展角度40°~85°,平均63.7°。所有患者行瘢痕松解加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术。所有皮瓣均按穿支螺旋桨方式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瘢痕松解后创面大小5.0 cm×7.0 cm~11.0 cm×9.0 cm,皮瓣大小16.0 cm×7.0 cm~24.0 cm×9.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受区并发症;门诊随访肩关节外展功能和供、受区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1例并发末端青紫。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角度90°~120°,平均107°;供区轻度瘢痕增生2例。结论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是一种修复腋窝瘢痕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螺旋桨皮瓣 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 腋窝 瘢痕挛缩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征。方法2020年4 - 6月,在新疆伊犁、阿拉山口、呼图壁、青河、福海、五家渠6个地区采集312份硬蜱样本,应用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对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巢式PCR产物基因分型鉴定。结果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97%(28/312)和11.86%(37/312)。其中,荧光定量PCR法青河阳性率最高,为35.29%(12/34);福海阳性率最低,为2.00%(1/50)。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共26份。基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12份与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高度同源,10份与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高度同源,4份与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高度同源。结论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较高,且存在3种致病性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伽氏疏螺旋体,其次为狭义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 标签: 伯氏疏螺旋体 PCR检测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0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状况,为钩体病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2015-2020年17个监测点,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分析,对捕获的鼠脏器进行钩体培养,鼠血清、健康人血清和医院送检的患者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分析鼠间和人群钩体病感染状况。结果2015-2020年福建省钩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共报告176例。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双峰分布。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9.43%(87/176),年龄以30~69岁组为主(85.80%,151/176),男女性别比为3.51∶1(137∶39)。空间自相关分析提示钩体病有高值或低值聚集区存在,整体聚集性较明显。2015-2020年监测点鼠的捕获率平均为6.96%(1 519/21 838),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要鼠种,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4%(252/880),感染菌群爪哇群占56.75%(143/252)、秋季群占17.46%(44/252)。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13%(254/1 575),感染菌群秋季群和澳洲群占71.65%(182/254)。医院送检患者钩体病的确诊率为2.23%(188/8 431),感染菌群秋季群占56.38%(106/188)、七日热群占19.68%(37/188)。结论2015-2020年福建省钩体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和季节性,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西及闽中地带。鼠类感染菌群主要为爪哇群和秋季群,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秋季群和七日热群是福建省人群钩体感染的主要菌群。

  • 标签: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特征 空间自相关 感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腹部超声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外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儿50例为观察对象,术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与腹部超声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所用时间,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其诊断符合率。结果CT检查时间[(13.34±3.86)min]短于腹部超声检查时间[(23.45±4.77)min](t=11.65,P < 0.05);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多层螺旋CT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24%、95.00%、100.0%;而腹部超声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1.73%、70.00%、88.89%,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4.33、1.06,均P < 0.05)。结论与腹部超声相比,多层螺旋CT成像更清晰,操作简便,耗时较短,诊断符合率较高,对小儿急性阑尾炎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腹部超声 小儿急性阑尾炎 临床诊断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诊断符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式端侧编织缝合技术结合异体神经移植治疗创伤性神经瘤(taumatic neuroma,T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2月至2020年10月被确诊为TN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TN部位:前臂远端正中神经3例、腕部桡神经浅支1例、前臂远端尺神经2例、尺神经腕背支1例、指总神经1例。尺神经腕背支为医源性损伤,其余为局部挤压伤或者切割伤。手术过程:彻底松解神经后,取同种异体神经一条,两末端修剪成45°角斜面。在神经瘤及其两侧分别做神经束间分离,形成与神经主干呈45°角的隧道,将异体神经依次穿过各隧道,隧道口间断缝合固定,两神经末端分别与受体神经端侧缝合,缝合前切除受体神经对应面的神经外膜。统计手术前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两点分辨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握力及关节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差异,并按Burchiel评级标准统计术后优良率。结果术后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37个月,平均21.8个月,按Burchiel评级标准:优良7例,差1例。VAS评分和2-PD分别由术前的(4.8±0.7)分、(8.9±1.8) mm降至术后的(1.8±1.4)分、(5.6±0.9) mm;握力由术前的(17.3±3.4) kg增加至(25.0±4.3) kg,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螺旋式端侧编织缝合技术结合异体神经移植治疗TN,既可以保留已恢复的神经功能,又能通过多平面神经端侧接触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近期疗效良好,尤其适用于已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的患者。

  • 标签: 创伤 神经瘤 端侧缝合 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达标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确诊为DTC并接受甲状腺全切手术的患者共82例,以TSH抑制治疗达标剂量超过2.5μg·kg-1·d-1的患者1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甲状腺全切手术且达标剂量不超过2.5μg·kg-1·d-1的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以C13法测定是否存在HP感染,对比两组HP感染率;观察组HP感染阳性患者接受标准四联疗法根除HP,观察其治疗完成前后TSH抑制治疗达标剂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HP感染率为73.7%(14/19),对照组HP感染率为31.7%(2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例HP感染阳性的患者接受标准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结束后2周复查,共有11例成功根除HP(1例中途退出治疗,实际根除率84.6%);治疗结束后8周,完成治疗的13例TSH抑制治疗药物剂量调整均达到稳态,其平均达标剂量为(2.15±0.25)μg·kg-1·d-1,显著低于治疗前(2.89±0.21)μg·kg-1·d-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能是DTC术后患者TSH抑制治疗达标剂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合并HP感染患者而言,接受根除治疗后可较大幅度的降低达标剂量并减少相关并发症。

  • 标签: 甲状腺癌 TSH抑制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 分化型甲状腺癌 左甲状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扫描多层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以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诊断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咸宁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126例疑似骨折但普通X线检查阴性,行MSCT扫描证实为细微及隐匿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16~63岁,疑似骨折关节共145处,分别应用MSCT MPR以及VR重建诊断细微及隐匿骨折,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效果。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McNemar检验,计算MSCT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126例患者经手术及术后随访共证实145个骨关节损伤中隐匿性骨折115个,无骨折部位30个。骨折关节部位包括:骨盆及髋关节26个,膝关节20个,脊柱21个,踝关节31个,肘关节11个,腕关节6个。以手术及术后随访结果为金标准,McNemar检验提示,MSCT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8.26%(113/115)、100.00%(30/30)、98.62%(143/145)。MPR识别隐匿骨折的正确率为94.78%(109/115),漏诊6处;VR识别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为99.13%(114/115),漏诊1处;MPR及VR均能正确识别未骨折处,两种重建方法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4,P>0.05)。结论MS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MPR、VR均能有效显示微小及隐匿性骨折,在诊断微小及隐匿性骨折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多层面重组 容积再现 细微骨折 隐匿骨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根据患者检查时间顺序,将2018年1~12月上海市长海医院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110例患者作为实施前,将2019年1~12月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108例患者作为实施后。实施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常规性护理,实施后将FMEA法应用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通过识别失效模式,纠正失控因子,从而实现对CT冠状动脉造影风险控制。比较两组危机值、并发症发生率、检查依从率、图像质量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失效模式(共5个)危机值低于实施前,实施后图像合格率及检查依从率高于实施前,而造影剂渗漏发生率、幽闭恐惧症、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及文书书写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后对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工作能力、检查效果、沟通关爱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EA模式能有效降低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失效模式项目危机值,提高CT图像检测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检查满意度。

  • 标签: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并发症 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