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增龄性萎缩胸腺上皮细胞(thymus epithelial cells,TECs)内参与胸腺发育KGF、Foxp3、Foxn1和IL-6等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18只无特定病原体(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小鼠按月龄分组,每组6只。无菌取胸腺,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TECs细胞中KGF、Foxp3、Foxn1和IL-6等基因的表达。结果小鼠TECs细胞中KGF、Foxp3、Foxn1和IL-6基因表达在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化,3、10、16月龄的小鼠KGF表达量分别为(0.90±0.06), (0.58±0.07)和(0.18±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020,<0.001);Foxp3表达量分别为(0.93±0.10),(0.60±0.08)和(0.2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20,<0.001);Foxn1表达量分别为(0.92±0.09), (0.63±0.09)和(0.16±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10,<0.001);IL-6表达量分别为(0.33±0.11), (0.46±0.06),(0.88±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2,0.001,<0.001)。同时,胸腺质量的增龄性减少与TECs细胞KGF、Foxp3、Foxn1和IL-6等表达相关性结果显示,小鼠TECs细胞KGF、Foxp3和Foxn1在mRNA水平表达与胸腺增龄性萎缩(胸腺质量)情况呈正相关(KGF:r=0.941,R2=0.886,P<0.001。Foxp3:r=0.939,R2=0.881,P<0.001。Foxn1:r=0.918,R2=0.842,P<0.001),而IL-6的mRNA表达与胸腺增龄性萎缩(胸腺质量)情况呈负相关(r=-0.866,R2=0.749,P<0.001)。结论胸腺基质微环境增龄性变化和胸腺发育关键基因表达增龄性改变是导致小鼠胸腺增龄性萎缩的主要原因,提示KGF、Foxp3和Foxn1等基因的时序性表达调节胸腺增龄性萎缩的进程。

  • 标签: 胸腺上皮细胞 KGF Foxp3 Foxn1 IL-6 胸腺增龄性萎缩
  • 简介:摘要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采用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9例胸腺肿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4~83岁,平均(54.8±15.2)岁。患者术前均常规行胸部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了解胸腺肿物与周围组织、血管关系,术前均未行肿物穿刺活检。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输血、加用肋间切口和中转开胸。术后无迟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胸腔或纵隔积气、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全组随访1~12个月,期间无肿瘤复发及特殊不适,疗效满意。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全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剑突下入路在复杂胸腺手术中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合概述,并结合本中心剑突下双拉钩扩大胸腺切除术进行病例分享,探索剑突下双拉钩入路在Masaoka Ⅲ期胸腺肿瘤患者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腺肿瘤是前纵隔中最常见的肿瘤,以往认为发病率较低,同时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缺乏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获得的高级别循证证据指导临床。目前不同区域内对胸腺肿瘤诊治经验并不均衡,胸腺肿瘤诊疗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探讨。本文拟通过综合纵隔占位手术指征、胸腺肿瘤手术切除范围、手术路径、术中淋巴结清扫及术后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规范胸腺肿瘤外科治疗体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鉴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方式对胸腺肿瘤MRI表现进行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MRI检查发现8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肿瘤,结合MRI信号和形态学特征,借鉴乳腺BI-RADS分级模式,对病灶进行Ⅰ~Ⅴ类的分类诊断,并与WHO的组织细胞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进行匹配对照。结果MRI分期与WHO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可以形成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病灶的信号和形态特征,85例胸腺肿瘤中,15/16例胸腺囊性病变被划分为Ⅱ类,对应良性病变;2/3例良性胸腺增生、4例A型、15/17例AB型、14/17例B1胸腺瘤被划分为Ⅲ类,对应低危病变;5/6例B2型和6例B3型胸腺瘤被划分为Ⅳ类,对应高危病变;9/11例胸腺癌被划分为Ⅴ类,对应侵袭性恶性病变。Spearmen相关系数为0.808,t=12.499,P<0.01。结论利用多模态MRI信息将胸腺肿瘤划分为Ⅰ~Ⅴ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WHO的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特征,有利于胸腺瘤的诊断治疗计划。

  • 标签: 胸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分类 分期
  • 简介:摘要甲状腺内胸腺癌是甲状腺肿瘤的独立病理类型,临床罕见,本文报道一例我院收治的64岁女性患者,因颈部肿块伴呼吸、吞咽困难就诊,术前穿刺结果示:伴胸腺样分化的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左叶切除+甲状腺右叶大部切除+胸骨后甲状腺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甲状腺内胸腺癌。术后进行放、化疗,随访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本文通过总结该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介绍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重症肌无力(MG)伴胸腺瘤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0例MG伴胸腺瘤患者(MG组)、20例无MG的胸腺瘤患者(NMG组)的瘤旁组织及10例心脏手术患者(对照组)萎缩胸腺组织中的Tfh细胞比例及其蛋白分子CXCR-5、ICOS、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MG组和对照组相比,MG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比例及其CXCR-5、ICOS、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G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比例及其CXCR-5、ICO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G组与对照组胸腺组织中Tfh细胞PD-1和Bcl-6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伴胸腺瘤患者瘤旁胸腺组织中的Tfh可能通过提高自身免疫活性参与MG的发生和进展,抑制Tfh信号通路可能为MG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发现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有鉴别诊断意义,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是否进行放疗、化疗及单抗治疗仍存争议。

  • 标签: 甲状腺内胸腺癌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胸腺微创手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衍生出多种术式,应用于经过选择的病例可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相对于胸部其他疾病,纵隔疾病属于少见病,各术式间缺乏大样本对照研究,手术方式的选择多基于术者经验。本文旨在探讨胸腺微创手术的演变历史特点,总结目前国际、国内广泛应用的几类胸腺微创手术入路,分析我国胸腺微创治疗技术的整合与改进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12年3月至2021年3月收集的5例胸腺脂肪纤维腺瘤的临床信息、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9~62岁,中位年龄48岁,患者均未见重症肌无力及单纯红细胞发育不全,影像学诊断胸腺瘤或畸胎瘤;大体检查为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的灰黄、灰白色肿物,切面质韧,部分区域可见纤维性薄层包膜,组织学特征为宽带状和实性片状纤维组织穿插在脂肪组织中,纤维组织内见胸腺上皮细胞呈条索状和巢团状分布,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中等,略嗜酸性或透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19、Cathepsin V、p63;5例平均随访4.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胸腺脂肪纤维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良性肿瘤,男女性均可发生,应正确认识该肿瘤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腺肿瘤是胸部肿瘤相对罕见的一种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约为4.09/100万,略高于欧美国家。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是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目前,中国胸腺上皮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胸腺上皮肿瘤 胸腺瘤 胸腺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胸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发病率较低,目前手术仍是胸腺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肿瘤来说,非手术治疗是必然选择。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及放疗,但疗效有限。随着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部分研究已开展关于胸腺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胸腺肿瘤发病率较低,目前的免疫治疗研究多为小型回顾性分析。本文对胸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10岁男性患儿,因检查发现纵隔肿物1月余入院。2019年1月在全麻下行胸骨正中开胸前上纵隔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规律予TP方案化疗,术后至今复查胸部CT均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作者: 王哲 凌虹 张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哈尔滨 150081 锦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 简介:摘要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主要场所,是由高度特化的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的组织器官。胸腺中含有不同发育和分化阶段的T淋巴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形成了一个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种类抗原、同时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的T淋巴细胞库。随着成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胸腺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萎缩和功能衰退。胸腺退化也是免疫衰老的重要诱因,胸腺退化会使CD4+T细胞群发生异质性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机体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文章系统综述胸腺退化的机制,以及细胞因子、激素、细胞疗法等在促进胸腺重建中的作用。

  • 标签: 胸腺退化 胸腺再生 免疫重建
  • 简介:摘要胸腺上皮性肿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最早普遍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肿瘤,但此术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近年来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较快,由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到被迅速推广的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虽然各种手术方式之间的优劣及适应范围尚存争议,但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微创手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胸腺肿瘤 胸腔镜 机器人 胸骨正中切口
  • 简介:摘要胸腺肿瘤是胸部肿瘤相对罕见的一种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约为4.09/100万,略高于欧美国家。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是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目前,中国胸腺上皮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胸腺上皮肿瘤 胸腺瘤 胸腺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患者男,67岁。3年前体检发现前上纵隔肿物。随访肿物逐渐增大,行肿物切除。大体检查:肿瘤包膜完整,囊实性,大小4.0 cm×3.5 cm×3.0 cm。镜下观察:实性区由上皮样短梭形肿瘤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局部肿瘤细胞有轻-中度不典型性,核分裂象达5/10HPF,伴粉刺样坏死;囊性区囊壁内见多个上皮样微结节,细胞形态温和,结节间充满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实性区和囊性区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19、p63,囊性区间质内丰富的淋巴细胞表达CD20和CD3,局部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病理诊断为混合性不典型A型胸腺瘤合并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20年10月诊断的25例胸腺类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并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及其子的外周血进行基因遗传学分析。结果25例胸腺类癌中,男性18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2.6∶1.0,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0岁,15例(60%)患者有吸烟史;典型类癌1例(4%),不典型类癌24例(96%);15例患者(60%)伴有肿瘤压迫症状,1例(4%)有内分泌相关症状(满月脸、皮肤紫纹),3例(12%)有转移引起的相关症状,6例(24%)无症状。8例(32%)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升高,2例为MEN1患者,1例合并Cushing综合征。Ⅰ期20例(80%),Ⅱ期1例(4%),Ⅲ期3例(12%),Ⅳ期1例(4%)。手术治疗18例(72%)、手术联合放疗2例(8%)、手术联合化疗5例(20%)。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样、实性,瘤细胞巢间血窦丰富。其中5例可见梭形细胞形态,1例为嗜酸细胞亚型。广谱细胞角蛋白、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甲状腺转录因子1、p53及PAX8的阳性率分别100%(25/25)、92%(23/25)、96%(24/25)、72%(18/25)、4%(1/25)、0/15、0/16,Ki-67阳性指数为5%~30%。1例MEN1患者及其子均有MEN1基因突变。Cox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胸腺类癌以不典型类癌常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明确是否为胸腺原发需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伴MEN1的胸腺类癌患者,要对其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和随访;影响胸腺类癌的预后因素需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甲状腺内胸腺癌(ITTC)的认识。方法报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12月收治的1例ITTC患者的诊疗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颈部CT示右侧甲状腺肿物,恶性可能性大。行全身麻醉下甲状腺全切+右颈部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气管切开术,术后病理确诊为ITTC。术后2年余,肿瘤出现复发转移,患者于2019年2月死亡。结论ITT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手术治疗为主。

  • 标签: 甲状腺内胸腺癌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病灶侵犯严重的Masaoka-Koga Ⅲ期胸腺瘤的不同治疗模式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8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Ⅲ期)胸腺瘤病例,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可分析者13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率计算,log-rank法行组间生存对比,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0(3~221)个月。全组中位总生存(OS)期为51(3~221)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期为45(2~221)个月。根治性手术组比姑息性手术组生存率更优,前者5、10年OS率分别为88.2%、74.4%,后者分别为51.8%、32.4%(P<0.001),前者5、10年DFS率分别为72.2%、45.5%,后者分别为32.3%、16.1%(P=0.001)。手术联合放疗组相比单纯手术OS更优,前者5、10年OS率分别为82.8%、64.2%,后者分别为55.8%、50.2%(P=0.033),两组的DFS未见统计学差异(P=0.176)。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HR=0.264,P=0.001)、手术根治性切除(HR=0.134,P<0.001)、手术联合放疗(HR=2.778,P=0.009)与较好的OS独立相关,年龄<50岁(HR=0.550,P=0.046)、手术根治性切除(HR=0.555,P=0.042)、单个器官组织受侵(HR=0.111,P=0.003)与较好的DFS独立相关。结论局部晚期胸腺瘤根治性切除者OS和DFS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手术联合放疗有着更好的OS,但仍需设计严谨合理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评估各种治疗模式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 标签: 胸腺肿瘤 手术疗法 放射疗法 治疗效果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