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盘早剥异常监护图形特征,总结图像规律,以提高早期诊治胎盘早剥的能力。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收治的胎盘早剥且监护异常的56例病例,按出现监护异常时临产情况分为已临产组(25例)和未临产组(31例),并对其监护图形等资料进行分析;按胎盘早剥产前诊断与漏诊分为产前诊断组(30例)和产前漏诊组(26例),对其监护异常的类型进行比较。结果胎盘早剥常见的监护异常类型为无加速、微小变异、变异减速及宫缩波异常。微小变异在胎盘早剥未临产组监异常类型所占比例(51.6%)明显高于临产组(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P<0.01);延长减速在未临产组监异常类型所占比例(6.5%)明显低于临产组(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P<0.01)。宫缩波异常在产前诊断组监异常类型所占比例(50%)明显高于产前漏诊组(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4,P<0.01);变异减速在产前漏诊组监异常类型所占比例(46.2%)明显高于产前诊断组(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2)。结论准确判读监护图形,有助于早期发现胎盘早剥。当监护出现微小变异、延长减速或宫缩波异常时,需警惕胎盘早剥的发生。

  • 标签: 胎盘早剥 胎心监护 诊断
  • 简介:摘要监护是目前产程中监护胎儿的主要手段,但其广泛应用并未降低脑瘫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反而增加了剖宫产及阴道手术产率。近年来提出的监护三级评价系统对客观评价监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胎心监护 三级评价系统 局限性
  • 简介:摘要电子监护是产科评估胎儿宫内情况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能够快速、有效识别胎儿缺氧,为改善可能发生的不良妊娠结局赢得契机。但电子监护能否减少新生儿脑瘫和死产的发生尚无有力证据支持。此外,有研究表明EFM可能会导致剖宫产率的增加,特别是低危妊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监护应用的一些研究进展,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电子胎心监护 新生儿结局 剖宫产
  • 简介:摘要产时电子监护是一种评估胎儿宫内状态的手段,Ⅱ类监护图形是可疑监护图形,在临床常见,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典型,提示胎儿在宫内可疑窘迫,对于该类图形,需正确识别和解读,进行必要的临床干预(如宫内复苏)及后续的再评估。本文重点介绍各种宫内复苏方法及对各种复苏方法的评价。

  • 标签: Ⅱ类胎心监护 宫内复苏
  • 简介:摘要监测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监测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并及时干预,但随着胎儿监护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种类多样化,过度监护导致过度干预等问题日渐显露。本文对不同类型的监测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讨论。

  • 标签: 胎心监测方法 电子胎心监护 间断胎心听诊 围产儿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脐动脉血流监测联合监护用于评估妊娠中晚期胎儿情况的价值。方法选取玉环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检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妇130例为观察对象,均接受胎脐动脉血流收缩期、舒张期末比值(S/D)及监护,分析胎儿的宫内情况,评估不同监测方法监测新生儿预后的阳性率,并比较联合检测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结果,进行随访观察,评估不同监测方法联合评估妊娠中晚期胎儿情况的临床价值。结果S/D比值<3、S/D比值≥3两者的监护正常与监护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5,P<0.01)。S/D比值≥3组的羊水量不足、新生儿缺氧窒息、畸形、羊水重度污染发生率高于S/D比值<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4.81、9.03、16.39,均P<0.05),脐血流测定、监护的新生儿预后不良阳性率分别为76.00%(38/50)、78.00%(39/50),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率为86.21%(50/58),明显高于脐动脉血流监测的76.00%(38/50)、监护的78.00%(39/5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儿脐动脉血流监测联合监护,可用于评估胎儿情况。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监测 胎盘血液循环 妊娠中期 妊娠晚期 胎儿 心率,胎儿 胎儿缺氧
  • 简介:摘要胎儿电子监护是评估胎儿安危最常用的监测方法,是产程中区别胎儿处于生理性应激状态还是窘迫的主要手段。出生时脐带血pH值检测是判断新生儿酸碱状况、窒息程度、指导复苏及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正确判读胎儿电子监护图形、精准评估、动态观察和及时干预是预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重要举措。

  • 标签: 胎儿电子监护 胎心宫缩图 脐血PH值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监护(EFM)Ⅱ类图形反复性变异减速(VD)产妇的分娩终止时限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并且胎儿心率出现EFM Ⅱ类图形反复性VD的8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胎儿心率发生轻、中、重度反复性VD的产妇分别为392、246及191例。按照分娩终止时限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n=380,分娩终止时限≤30 min),B组(n=251,分娩终止时限为30~60 min)和C组(n=198,分娩终止时限≥60 min)。392例轻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98、163、131例;246例中度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152、62和32例;191例重度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别为96、62和33例。采用χ2检验,对3组不同分娩终止时限产妇的新生儿不良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对轻、中、重度反复性VD产妇不同分娩终止时限所致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829例EFM Ⅱ类图形反复性VD产妇的年龄为(29.3±3.7)岁,人体质量指数(BMI)为(22.6±3.5) kg/m2;存在脐带异常为578例(69.7%)。②A、B、C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6%(10/380)、8.8%(22/251)和20.2%(40/19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5,P<0.001)。③392例轻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1.0%(1/98)、0.6%(1/162)和1.5%(2/129),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0,P=0.741)。④246例中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0%(3/152)、9.7%(6/56)和50.0%(16/32), 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05,P<0.001)。⑤191例重度反复性VD产妇中,分娩终止时限≤30 min、30~60 min和≥60 min者分娩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6/96)、24.2%(15/62)和66.7%(22/33),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35,P<0.001)。结论EFM Ⅱ类图形中反复性VD产妇,随着分娩终止时限延长,可增加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EFM Ⅱ类图形为中至重度反复性VD产妇,应分别在60 min和30 min内及时娩出新生儿。

  • 标签: 心率,胎儿 监护 产程,第二 分娩 窒息,新生儿 产妇
  • 简介:摘要应用定量技术对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超声科诊查的48例单妊娠胎儿行心脏形态大小和功能测量,定量软件追踪到45例胎儿心室内膜,测量胎儿四腔形态、长径、宽径、面积、整体球形指数,获得心室内膜动态追踪曲线,计算出左(右)心室整体应变、面积变化率、左室射血分数及24节段舒张末期直径、短轴缩短率、球形指数及其经龄校正后的Z评分。四腔长径、宽径及面积与孕周呈线性相关,其他参数及其Z评分与孕周无显著相关性,各参数测量值的Z评分均分布在-2<Z<+2分的正常范围内,重复性检测所有测量值均在一致性界值范围内。提示定量技术能够较为简便、可靠地获取多个评估指标,重复性好。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心脏 胎心定量技术 心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主导的监护室、助产士门诊、孕妇学校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在产科门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实施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之前来日照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200名作为对照组,2018年4~10月实施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之后来该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200名作为观察组。医院满意服务运管中心请在监护室接受过护理服务的孕妇使用iPad进行满意服务情况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孕妇以匿名形式在相应位置打"√",统计孕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孕妇对孕妇学校的知晓率和听课率。结果实施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孕妇对监护室的满意度、孕妇学校听课率和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产科门诊就诊孕妇对监护室的满意度和孕妇学校的知晓率、学习率,优化了产科门诊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 标签: 胎心监护室 助产士门诊 孕妇学校 一体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无创超声输出量监测仪对不同龄及出生体重的新生儿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探讨其与龄和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龄分为<29周组、29~33周组、34~36周组、≥37周组,按出生体重分为<1 000 g组、1 000~1 499 g组、1 500~2 499 g组、≥2 500 g组。通过无创超声输出量监测仪测定新生儿心率(heart rate,HR)、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肌收缩力(inotropy,INO)、校正血流时间(flow time corrected,FTC)、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龄或出生体重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20例,男69例,龄(34.2±3.8)周,出生体重(2 221±860)g。SV(r=0.489,P<0.001)、CO(r=0.681,P<0.001)、CI(r=0.348,P<0.001)、FTC(r=0.266,P=0.003)、INO(r=0.446,P<0.001)、HR(r=-0.322,P<0.001)与龄存在线性相关性,SVRI(r=-0.052,P=0.574)与龄不存在线性相关性。SV(r=0.603,P<0.001)、CO(r=0.852,P<0.001)、CI(r=-0.390,P<0.001)、INO(r=0.576,P<0.001)、HR(r=-0.440,P<0.001)与出生体重存在线性相关性,SVRI(r=-0.076,P=0.409)、FTC(r=0.090,P=0.329)与出生体重不存在线性相关性。结论无创超声输出量监测仪可实时监测新生儿血流动力学参数,SV、CO、CI、INO、HR在不同龄或出生体重新生儿中明显不同,且与龄和体重成线性相关。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血流动力学参数 婴儿,新生 出生体重 胎龄
  • 简介:摘要母输血(fetomaternal hemorrhage, FMH)综合征是指因某种原因胎儿血液通过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贫血或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FMH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围产儿死亡率高。可通过超声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速率及Kleihauer-Betke试验评估胎儿贫血程度及失血量,处理方法包括宫内输血及终止妊娠。母输血量>20 ml/kg与胎儿/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关。FMH在双妊娠中的发病罕见报道。本例患者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妊娠,其中一出现FMH表现,死宫内,另一胎儿在严密监测下期待至足月分娩,结局良好。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妊娠,双胎 死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龄28~34周早产儿营养中断的原因,并观察肠内营养中断、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事件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6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310例龄28~34周住院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早产儿310例,统计分析营养中断的原因及对早产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310例早产儿均在NICU期间接受过>24 h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共发生280例(397次)肠内营养中断事件,共计4 367 h。出现肠内营养中断的280例早产儿中1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157例肠内营养中断时间<12 h/d。不同肠内营养中断时间早产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替代或弃用发生率及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CU龄28~34周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医源性操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监护室外检查、抢救和手术等是造成营养中断的主要原因,其中营养中断时间>12 h/d对早产儿临床结局影响较大。建议早产儿在NICU期间需要合理和规范地实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同时积极推进早产儿母乳喂养,以促进早产儿肠内营养效率,提高早产儿抗感染能力,降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并最终达到降低早产儿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婴儿,早产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营养中断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经历包括母亲应激、抑郁和焦虑,这些构成了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因素。先前研究已明确胎儿运动对健康胎儿发育的重要影响,但未涉及母亲的心理健康因素。该研究旨在评估与单相比,母亲心理健康因素对双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我们对30例健康妊娠母亲(单平均孕周27.8周,双为27.2周)的56份超声扫描中的胎儿触摸和头部运动进行编码,并在预约超声扫描时完成孕妇的应激、抑郁和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母亲抑郁显著增加胎儿自我触摸。双间触摸在母亲应激时显著降低,在母亲抑郁中显著增加。母亲心理健康因素对双头部运动的影响显著大于单,母亲抑郁显著降低双头部的运动频率。结论与单相比,双母亲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对子宫内形成的身体图式类型产生影响。将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评估这些产前因素是否对生后身心产生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与三绒毛膜三相比,单绒毛膜三和双绒毛膜三由于包含了单绒毛膜多胎,并发症风险高,常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相对于期待治疗,几种常用的减策略均可以降低早产率、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去独立胎盘胎儿无法避免单绒毛膜双并发症;减去单绒毛膜双之一可能会出现留存胎儿死亡且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高;减去单绒毛膜双结局最好。对单绒毛膜三策略的评价仍需要更多研究数据。现就不同的减数目、减对象和手术方式对单绒毛膜三和双绒毛膜三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三胎 妊娠,三胎 妊娠减少,多胎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阻断羊肺动脉对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探讨低温对大脑的保护作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18只孕羊(孕120~140 d),南方山羊种,由广州市白云区隆归兴科动物养殖场提供,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常温组(n=6)、低温组(n=6)和对照组(n=6)。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羊的上腔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取左侧顶叶脑组织,做大体病理和电镜检测。取羊大脑,计算组织含水率用以表示不同实验组大脑水肿的程度。结果实验过程中3组羊NSE随时间明显上升(F=14.531,P<0.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1,P<0.05);S100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7,P<0.05)。3组羊血中IL-1β低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17,P>0.05)。羊血中SO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9,P>0.05)。3组大脑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10,P<0.01)。大体病理在低温组和常温组动物脑组织都是轻微损害,低温组脑组织的损害更轻。结论羊阻断肺动脉模型对羊的大脑有较明显的影响,宫内羊水转流降温到亚低温可减轻羊心脏操作对大脑的损害。

  • 标签: 胎羊 体外循环 肺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对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DCTA)三选择性减的安全性以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因DCTA三要求RFA选择性减病例的患者资料,对手术经过、临床结局和并发症,以及其分娩胎盘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2例DCTA病例纳入本回顾性分析,RFA手术时孕周为(15.6±1.3)周,分娩孕周为(36.9±1.1)周(34+4~38+2周)。12例中8例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与未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病例相比,两组从RFA手术到分娩的间隔差异以及分娩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娩新生儿23例,6例(26%)小于龄儿。无论是独立绒毛膜单还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保留,出生体质量的平均百分位数明显低于单妊娠胎儿体质量的第50百分位数(P<0.001)。1例DCTA中的MCDA保留RFA术后4 h死亡(8.3%),死前保留一度出现胎儿心动过速伴胎动消失,分娩后胎盘检查显示MCDA保留侧胎盘苍白而减灭侧胎盘瘀血。收集10例DCTA中MCDA保留存活的胎盘,9例可见保留胎盘循环通过双之间血管吻合支不同程度灌注了减灭部分胎盘小叶,1例无明显灌注减灭胎盘的病例MCDA保留体质量百分位数最低。结论RFA减对于DCTA三安全有效,减后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不影响RFA术后继续妊娠时间,术中监测MCDA保留心率和胎动异常与不良结局有关,胎盘检查有助于了解不良结局原因,保留胎生长潜能或许与双之间的血管吻合类型有关。

  • 标签: 三胎 射频消融术 胎盘 妊娠结局 双绒毛膜三羊膜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