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静脉至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静脉至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静脉至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总结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医源性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情况。8例患者中3例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行假性动脉瘤修补,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5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36个月,1例因伤口感染而致间置血管内漏,最终行动脉结扎、截肢,1例发生近端内漏,二次介入治疗,1例发生非假性动脉瘤相关性死亡。7例患者血管通畅良好,无假性动脉瘤复发,无远端缺血等并发症。我们认为对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进行适时恰当的血管外科处理是避免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损伤是下肢动脉损伤的常见类型,其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复杂,常合并多种并发症,诊疗难度大,有一定的误诊率及截肢率。本文从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总结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 标签: 股动脉 创伤和损伤 诊断 外科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支定位78条穿支,实际切取67条穿支。根据术中实际穿支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外侧动脉斜支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外侧动脉降支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双叶皮瓣 修复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LEASO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动脉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间跛距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0%,46/51)高于对照组(70.59%,36/51),P<0.05。治疗前,组间踝肱指数、间跛距离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间跛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ASO应用动脉成形术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更好地改善踝肱指数、间跛距离。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深动脉成形术 疗效 踝肱指数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旋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旋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5例。术后根据肌腱损伤情况确定制动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结果术后5例皮瓣均存活。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无明显臃肿,植皮区无破溃。结论应用游离旋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术后临床疗效满意,供区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前臂 热压伤 旋股外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旋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 标签: 心肌血管重建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心肌血运重建 全动脉化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已经从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开放式手术为主发展到如今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但是当动脉发生长段闭塞时,无论是对于开通动脉的开放手术或者血管腔内治疗,效果都难以达到预期。此时动脉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条件可以为下肢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本文就动脉的解剖位置、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效果评价等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利用旋外侧动脉降支多个穿支血管的特点,以远端穿支为蒂设计轴型带蒂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切取后软组织缺损(近端供区)的临床应用。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旋外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接力修复ALTPF切取后近端供区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下肢8例,上肢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10.0 cm~10.0 cm×15.0 cm,接力皮瓣切取面积4.0 cm×8.0 cm~5.0 cm×10.0 cm。患者出院后门诊或微信定期随访。结果受区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接力皮瓣其余供区直接缝合,经3~12个月的随访,皮瓣外形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结论ALTPF修复宽大创面后,供区无法直接缝合或缝合张力大时,利用旋外侧动脉远端穿支皮瓣接力修复近端供区,可减少供区并发症。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远端穿支 接力皮瓣 供区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SCIA)穿支皮瓣切取中预防生殖神经(GFN)支损伤的体会。方法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SCIA穿支皮瓣修复足部损伤32例,均获得门诊随访,有18例在SCIA靠近动脉处发现有GFN支通过,分别位于SCIA浅支浅层、SCIA浅深支之间、SCIA深支深层。通过解剖分离暴露GFN支,切取皮瓣,修复足部创口,16例GFN支暴露良好,未损伤,2例因位于SCIA浅、深支之间,且需切取共干血管蒂,予切断神经并取下血管蒂后缝接神经。结果3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及受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4~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足部外形恢复满意。2例神经缝接患者在大腿前内侧有感觉减退,半年后恢复,余患者取皮瓣侧大腿前内侧均无感觉减退现象。结论对GFN支及SCIA蒂部血管的解剖分型分析及术前、术中设计,有利于预防GFN支的损伤。

  • 标签: 生殖股神经股支 旋髂浅动脉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入路与经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应用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机械伤4例,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蛇咬伤1例。创面面积5 cm×7 cm~7 cm×16 cm,所有患者均合并肌腱或骨外露,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1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无色素沉着,功能满意。结论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皮下脂肪少,穿支恒定,血管蒂8~10 cm,是一种有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股深动脉 第三穿动脉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髂动脉闭塞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21例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年龄(69.7±8.9)岁(范围:61~82岁),TASC Ⅱ C级3例,D级18例。所有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联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ABI、支架类型、围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等资料。结果21例患者(21条患肢)均获得手术成功(100%),手术时间(248.8±104.6)min,失血量(134.6±127.3)ml。共植入46枚支架(自膨式裸支架32枚,球扩支架8枚,覆膜支架6枚)。术后ABI(0.59±0.20)较术前(0.31±0.13)增高(P<0.001)。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全身并发症3例,局部并发症4例。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8个月),总生存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4.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9.5%,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复合手术治疗髂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中期通畅率较高。

  • 标签: 复合手术 髂股动脉闭塞症 股动脉内膜剥脱 腔内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测旋外侧动脉(LFCA)升支肌骨膜髂骨支走行和分布,为应用带LFCA升支的肌骨膜髂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对9具尸体的18个髋部进行解剖。髋部部位以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作为坐标轴的定位点,以耻骨结节为原点,以从耻骨联合到髂前上棘的直线为x轴(以mm为单位),以与身体矢状面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mm为单位),观测LFCA升支肌骨膜髂骨支的发出点、走行、分支和外径等情况。对所得数据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FCA升支髂嵴支的肌骨膜髂骨支交叉点坐标为[x,(84.47±7.80) mm;y,(27.60±5.93) mm],从髂前上棘到髂嵴支分叉处距离为(2.85±0.84)(2.0~3.6) cm;骨膜髂骨支直径(0.23±0.06) mm。结论以LFCA升支肌骨膜髂骨支支配的髂骨瓣具有手术应用价值。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肌骨膜髂骨支 股骨头坏死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以期为DCB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8例(107条患肢)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DCB组(55例,62条患肢)和普通球囊(POB)组(43例,45条患肢)。术中球囊扩张后残余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给予支架植入术。收集术后2年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log-rank检验描述两组间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术中DCB组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6例,POB组10例。Kaplan-Meier曲线表明,两组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与POB组患者相比,DCB组患者在术后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较好(P均<0.05)。分层分析表明,对于支架内狭窄病变、动脉病变或中度钙化病变的患者,DCB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情况良好,与PO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CB相比POB在治疗动脉疾病方面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股腘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 简介:摘要近年来,支架植入在解决动脉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部分动脉位于膝关节,下肢弯曲时该段血管的形变较大,支架折断率较高。研究结果显示动脉血管形变主要包括弯曲、扭转、压缩和径向挤压。选用力学性能适合不同区段血管形变的支架可有效降低折断风险。临床上常用的支架设计(经典Z型支架、编织支架、覆膜支架)在力学性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径向支撑力较高的编织支架更适合处理腘动脉段病变,而覆膜支架综合顺应性较好可用于全段病变。现有的支架类型尚不能满足所有力学要求,新型支架的设计方案及临床应用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股动脉 腘动脉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常规组42例,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42.6)min,P<0.001]、X线照射时间[(17.2±6.5)min比(20.2±7.7)min,P=0.027]均短于常规组。结论本中心针对TF-TAVR术式的简化方案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式简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