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动脉和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6月~2020.6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需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患,选取的例数为7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单根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两组的治疗效果都相对较好,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对比上,观察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动脉搭桥手术虽然手术时间比较长,但是手术效果良好,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更具安全性。

  • 标签: 全动脉化 单根动脉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动脉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HR=1.125,95% CI:1.050~1.205,P<0.01)。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手术方案,动脉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7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常规术式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对比,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知,乙组的各项系数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对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分析,乙组的并发几率低于甲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应用价值高,因此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心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TAR)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左心室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35%]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行CABG术的72例合并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TAR组,每组36例。常规组采用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CABG术,TAR组采用TAR CABG术[取双侧乳内动脉、左侧或(和)右侧桡动脉]。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远期血管通畅率、心肌功能[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24 h CK-MB)、24 h心肌肌钙蛋白T(24 h cTnT)]、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TAR组手术时间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P<0.05)。术后6个月,TAR组血管通畅率(91.67%,33/36)高于常规组(72.22%,26/36),P<0.05。TAR组24 h CK-MB、24 h cTn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术后6个月,TAR组LVEDD低于常规组,LVEF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AR组不良预后发生率(8.33%,3/36)低于常规组(27.78%,10/36),P<0.05。结论对于左心室功能低下患者,行TAR CABG术治疗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可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可改善心功能和心肌功能,并可预防并发症,降低不良预后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心室功能低下 全动脉化 血管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同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对比其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长于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且轻微,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选择入路之一。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前评估桡动脉及左侧乳内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76岁。患者术前均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左侧乳内动脉及双侧桡动脉。(1)分别采用超声和Allen试验检测60例患者两侧手掌侧支循环类型,初步筛除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或血管异常的患者。在行动脉搭桥的患者中,以术中检测结果为依据,比较Allen试验和超声检测判断手掌侧支循环类型的差异。(2)测量并比较桡动脉桡骨茎突处、肘关节下5 cm处(肘关节下段)及二者中点处(中段)血管内径。(3)观察在按压和放松桡动脉状态下不同侧支循环类型尺动脉的血液峰值速度(PSV)变化及增长情况。(4)记录左侧乳内动脉第二肋间水平的血管内径及PSV,观察起始部血流方向、有无狭窄及乳内动脉下端是否在第四肋间分叉。(5)分析动脉搭桥的患者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桡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6)观察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胸闷、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行冠脉CTA和手部超声检查,观察桥血管通畅情况及桡侧手掌血供情况。结果(1)60例患者经过初步筛查后纳入44例患者进行动脉搭桥手术,术中剥离78条桡动脉,术中检测均为非桡动脉依赖型,其中Allen试验检测桡动脉依赖型10条、非桡动脉依赖型68条,多普勒超声检测桡动脉依赖型3条、非桡动脉依赖型75条,超声测量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正确率为96.2%,高于Allen试验的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 P<0.05)。(2)120条桡动脉桡骨茎突处、中段及肘关节下段血管内径分别为(2.06±0.44)、(2.38±0.43)、(2.37±0.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 P<0.05)。(3)术前超声检测手掌侧支循环为桡动脉依赖型17条,压迫桡动脉前后尺动脉PSV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证实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78条,压迫桡动脉后尺动脉PSV为(69.8±13.6)cm/s,明显高于压迫前的(42.0±7.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46, P<0.05)。(4)60例患者左侧乳内动脉检测均未发现存在起始段狭窄、变异、反向血流等异常情况,其中7例患者左乳内动脉在第四肋间水平分支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下动脉。60例患者第二肋间左乳内动脉血管内径(2.29±0.38)mm,PSV (67.8±15.9) cm/s;其中仅1例患者血管内径为1.5 mm,PSV为12.2 cm/s,其他患者血管内径>1.5 mm、PSV>40.0 cm/s,均在正常范围。(5)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77条桡动脉桥血管,术中桡动脉桥血管血流量与术前测量的桡动脉内径呈正相关:Ŷ=18.503X-4.471, R2=0.499。(6)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动脉搭桥手术。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院后44例患者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胸闷、心绞痛,无手部缺血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冠脉CTA显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异常;手部超声检查显示桡侧手掌血供正常。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测量桥血管的内径,判断桥血管有无狭窄等异常情况,在CABG术前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对桡动脉及乳内动脉的评估;同时,多普勒超声判断非桡动脉依赖型血管的正确率高于Allen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动脉桥血管 桡动脉 乳内动脉
  • 简介:摘要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包括特发性PAH、遗传性PAH和疾病相关的PAH等,由于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也具有较大差异。目前,PAH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疾病负担重,诊治方案仍有待探究,因此,研究PAH的遗传易感性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发展,发现了大量与PAH发病机制、临床表型、治疗和预后相关的遗传变异。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GWAS开展PAH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的应用进展,为深入探究PAH的发生发展和个体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经桡动脉、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开展的50例经桡动脉、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干预措施,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术中血压变化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稳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实施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均可以完成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相对于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路径可以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减轻患者心理焦虑,缩短卧床制动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升护理的满意率,效果理想。

  • 标签: 全脑 血管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中的干预价值。方法:抽取2022年09月-2023年09月到本科室接受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诊疗的患者共计80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试验组、对照组,分析护理价值。结果:试验组刺穿时间、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全面护理干预方式作用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中,可缩短刺穿时间、曝光时,亦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运用。

  • 标签: 经桡动脉 经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 全面护理干预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抽取于2020年至2021年间接受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所有病患随机分成常规组(36例)和实验组(36例)进行对比试验。前者仅对病患采取基本的护理方法,后者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护理。然后对照两组病患的生活质量评分、病患对护理的满意水平。结果:与常规组相比,经过全面护理的实验组病患各方面水平皆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术后护理时,全面护理能改善生活状态,提升临床的疗效,促进病患的康复,在临床医学中可以广泛运用和推行。

  • 标签: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 术后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分析。方法:2019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6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均开展128层螺旋CT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影像学结果。结果:从数据可见,Debakey1型主动脉瘤的夹层有动脉瘤的患者共有13例,Debakey2型则有4例,Debakey3型的则有47例。在所有患者中,真假腔有64例,膜分离错位64例,但内膜破口则有5例,主动脉分支受累则有38例。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动脉造影检查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无创伤,可以代替DSA有创检查,应用价值高。

  • 标签: 128层螺旋CT 全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效果 Debakey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患者 76 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 各 38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曝光时间均较少,且焦虑情绪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 P< 0.05) 。 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可使患者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明显减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身体恢复速度。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措施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增高,通过对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充分细致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效果。

  • 标签: 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主外管道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术式,将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下腔静脉通过人造血管与主肺动脉吻合。手术前后均行右心导管、心血管造影及肺ECT检查。共行心外管道TCPC术16例,其中非停跳下手术7例。结果表明,术后早期死亡2例(12.5%),4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乳糜胸并发症(发生率28.6%)。所有术后存活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腔静脉造影及肺ECT均显示右侧肺血分布占优势。结论;该手术方式保持了心外管道TCPC原有优点,可有效地避免随生长发育带来的人工管道相对狭窄及吻合口梗阻问题,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仍可获得右肺优势血流灌注。

  • 标签: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心外管道 心血管造影 ECT检查 右心导管
  • 简介: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桡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甲状腺切术中对甲状旁腺供血动脉保护方法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126例甲状腺癌采用贴甲状腺真被膜解剖法行甲状腺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术中确认保留2~4枚甲状旁腺。术后76例有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低于正常值,其中67例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其余9例术后2~4周恢复正常。31例有低钙血症症状者,在术后1月内恢复正常。18例喉返神经功能障碍者,1~6月恢复,无喉返神经永久损伤病例。结论采取正确的术中解剖方法行甲状腺切术,能较好的保留甲状旁腺的供血动脉、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减少甲状腺切术后并发症。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 供血动脉,喉返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