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线粒体疾病受线粒体DNA和核基因组的双重调控,对线粒体DNA的变异解读一直充满挑战,本文将美国贝勒医学院临床医学遗传诊断室于2020年发表的线粒体信使RNA(mRNA)变异分类标准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线粒体mRNA变异解读的最新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7日龄患儿主诉"食纳欠佳伴皮肤黄染1个月余",主要临床表现为喂养困难、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胆汁淤积、转氨酶异常等,基因测序示TRMU基因c.96delAG及c.1081C>G变异导致的婴儿线粒体肝病。给予熊去氧胆酸、还原性谷胱甘肽和L-半胱氨酸等药物治疗,2个月后肝功能改善,患儿1岁时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 作者: 倪婕 王俊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78;神经退行性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78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一组不明原因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损害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额颞叶痴呆等,其发病主要与老龄化、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基因的点变异、插入缺失变异以及拷贝数变异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近年来线粒体基因变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这类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 标签: 线粒体基因变异 阿尔兹海默病 帕金森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简介:摘要线粒体氧化应激是发生在线粒体内部的氧化与抗氧化失衡,这种失衡引起一系列的细胞功能障碍,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也与线粒体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线粒体氧化相关基因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以期为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 标签: 肺纤维化 线粒体 氧化应激 ROS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致病的生物学机制复杂,截至目前临床仍缺乏针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多数关于帕金森病的报道共同提示其发生发展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而线粒体功能损伤常常受到复杂基因调控的影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明,单基因帕金森病基因位点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相关。关于帕金森病致病基因如何调控线粒体功能损伤,进而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最终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目前各类研究尚无统一认识。文中围绕帕金森病重要致病基因线粒体功能损伤的生物学机制,对既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求为帕金森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示方向,也为帕金森病的线粒体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线粒体 帕金森病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提取家系中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变异,并对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发现患者DGUOK基因存在c.505_508delTATC的纯合变异,父母都是该位点的杂合变异携带者。c.505_508delTATC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造成169位氨基酸由酪氨酸(Y)变异为精氨酸(R),随后编码框改变,在199位翻译提前终止,理论上产生截短蛋白p.Y169Rfs31X。结论c.505_508delTATC为DGUOK基因致病性变异,扩展了DGUOK基因变异谱。

  • 标签: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 DGUOK基因 基因变异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DUFAF5基因变异所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陷临床表型特点及基因型。方法回顾并随访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2例NDUFAF5基因变异患儿临床资料。以"NDUFAF5"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中国期刊全文和中国维普数据库(1975年1月至2020年2月)文献报道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结果病例1于1岁4个月感染后出现智力运动倒退,末次随访至5岁6个月病情未再反复。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额顶颞叶白质、基底核区、丘脑、小脑、脑干、胼胝体多发病变。例2于7岁4个月以急性视神经病起病,末次随访至8岁8个月,视力好转,无其他症状。头颅MRI示中脑大脑脚、导水管周围、延髓、壳核病变,脊髓MRI示颈1-4椎体水平长节段脊髓病变。2例患儿均检测到NDUFAF5基因双等位基因变异,例1为c.764C>T(p.Ala255Val)/c.508C>T(p.Arg170Trp),例2为c.836T>G(p.Met279Arg)纯合变异。符合检索条件的6篇文献共报道14例患者,常见临床表型为Leigh综合征。新生儿期起病2例,病情进展迅速,1岁内死亡。婴幼儿期起病11例,72.7%(8/11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常见首发症状为发育倒退、喂养困难、肌张力障碍,72.7%(8/11例)为感染后急性/亚急性起病,发作性加重,幼儿期或儿童期死亡。儿童期1例以肌张力障碍起病,至成年期出现双眼视力障碍。结论NDUFAF5基因变异发病年龄范围广,临床表型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表型主要为Leigh综合征。常见婴幼儿期起病,多呈感染后发作性加重病程。少见儿童期起病。

  • 标签: NDUFAF5 线粒体病 线粒体复合物Ⅰ缺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进行线粒体基因检测,筛查出携带突变基因患者,并探究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无血缘关系的早发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并发症、听力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线粒体突变基因测序,对61个位点进行检测。采用t检验、χ²检验、Fisher检验、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携带突变基因患者36例,携带单一突变基因患者28例(78%),携带≥2个突变基因患者8例(22%);其中携带T16189C突变基因者19例(53%)。与未携带突变基因组相比,仅携带1个突变基因组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仅携带T16189C突变基因组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明显较多,且空腹C肽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4)。携带突变基因者较未携带突变基因者,发病年龄小,较早启用胰岛素治疗,有母系遗传史,C肽水平较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较早,胰岛素抵抗较轻,部分患者还伴随听力受损的特点,尤其是携带T16189C及携带≥2个突变患者以上临床特点更加显著。结论对符合母系遗传史、糖尿病确诊时间到启用胰岛素时间短、空腹C肽水平低、听力损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早的早发非肥胖糖尿病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提高线粒体糖尿病的检出率。

  • 标签: 糖尿病 线粒体突变 突变基因 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变异与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收集到的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家系样本中筛选出4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家系样本,开展mtDNA全序列测序,与修正版的剑桥参考序列比对分析。测序结果根据标准序列记录下每个样本的mtDNA变异位点及相关信息。采用最新版的mtDNA分类系统数据库进行线粒体单倍型类群分类。变异分析方法:根据系统发育树,找出枝端私有变异位点;MitoTool分析变异的保守性;再通过PhyloTree查询突变是否为其他单倍型类群的鉴定变异。通过文献和数据库查询,SIFT致病性预测软件(2015)预测分析。通过I-TASSER 预测蛋白结构,Pymol可视化蛋白结构同源模拟蛋白三级结构分析,分析结构变化。结果其中一个家系的mtDNA存在稀有非同义变异m.8978T>C,该位点保守系数1.0,致病性分数较高,蛋白结构同源模拟MT-ATP6蛋白三级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支链残端的结构改变。结论mtDNA稀有非同义变异m.8978T>C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可能通过线粒体的功能下降影响AD的发病。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线粒体 DNA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秀丽隐杆线虫肌肉表达物3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uscle excess, Mex3c)基因敲除对胚胎神经管发育及其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型,根据鉴定结果将雌鼠分为Mex3c+/+(WT组)与Mex3c-/-(KO组),按随机数字表法每组选取10只,另选鉴定好的Mex3c+/+雄鼠10只用于繁殖,获取第14. 5 d胚胎。HE染色观察胚胎神经管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estin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胚胎神经管及其线粒体的超微结构,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荧光素酶法测定线粒体ATP含量;Tunel染色检测胚胎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测定的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nestin蛋白、Bax蛋白、Bcl-2蛋白、tunel阳性细胞数均符合正态分布,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KO组胚胎神经管的神经细胞密度较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T组及KO组nes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 40±0. 61和11. 84±0. 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WT组及KO组nest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 84± 0. 35和0. 65±0. 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透射电镜下可见两组神经管中神经元细胞突触前、后膜均清晰,但KO组突触间隙消失有一定程度融合,神经管发育具有明显的缺陷;而KO组胚胎神经管线粒体水肿,线粒体嵴断裂、模糊甚至消失。JC-1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KO组线粒体膜电位为32 939. 00±1173. 35较WT组的45 133. 67±3799. 31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ATP含量检测显示,KO组(0. 48±0. 35 )µmol/L较WT组(0. 65±0. 36)µmol/L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KO组tunel阳性细胞数(88. 33±14. 57)个比WT组(46. 67±6. 80)个明显增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比值结果显示,KO组1. 44±0. 12高于WT组0. 90±0. 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Mex3c基因敲除会引起小鼠胚胎神经管发育障碍及线粒体凋亡增加。

  • 标签: 小鼠 Mex3c基因 神经管 胚胎 线粒体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疑似线粒体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应用二代测序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对候选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家系检测发现患儿存在NDUFS1基因父源c.64C>T(p.R22X)和母源c.845A>G (p.N282S)复合杂合变异,二者均可能导致蛋白功能丧失。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未发现致病变异。结论疑似线粒体病的患儿可能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型,包含线粒体DNA检测在内的综合性基因检测策略有助于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干预。

  • 标签: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缺陷 NDUFS1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线粒体病(MD)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系统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从新生儿期到成人期的任何年龄,并常以综合征发病。新生儿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产、宫内生长受限、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惊厥、喂养困难、高乳酸血症等,缺乏特异性。新生儿期发病的综合征包括Leigh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样发作综合征、Alpers综合征、儿童肌脑肝病谱系障碍、Barth综合征及Pearson综合征等。目前MD需依赖临床症状、生化检测、神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进行诊断,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和外源性线粒体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线粒体病 线粒体脑肌病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线粒体病(MD)是指由于线粒体DNA或核DNA突变导致的氧化磷酸化系统或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从新生儿期到成人期的任何年龄,并常以综合征发病。新生儿期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产、宫内生长受限、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惊厥、喂养困难、高乳酸血症等,缺乏特异性。新生儿期发病的综合征包括Leigh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卒中样发作综合征、Alpers综合征、儿童肌脑肝病谱系障碍、Barth综合征及Pearson综合征等。目前MD需依赖临床症状、生化检测、神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技术进行诊断,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如基因治疗和外源性线粒体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线粒体病 线粒体脑肌病 新生儿
  • 简介:摘要回顾1例以癫痫发作起病的线粒体tRNA Leu(UUR)A3243G基因突变糖尿病。该病以母系遗传、血糖升高、多伴有听力障碍为特征,可合并全身多系统疾病,具有遗传倾向。临床如未及时诊治,可致家族聚集发病。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早期识别,做好优生监督。

  • 标签: 糖尿病 线粒体 癫痫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基因与分裂基因表达及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振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9年6月,选取3.5月龄的新西兰家兔32只,按照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随机分组分为低强度组(3.02 m/s2)、中强度组(6.13 m/s2)、高强度组(12.26 m/s2)和对照组(与中强度组相同的实验环境,只接触噪声不接触振动),每组8只。对实验组家兔进行45 d的后肢振动负荷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其后肢骨骼肌,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进行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mRNA与分裂基因(Fis1、Drp1) mRNA表达的测定,并对高强度组家兔进行骨骼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骨骼肌组织Mfn1 mRNA表达量为:3.25±1.36、3.85±1.90、4.53±2.31、11.63±7.68;Mfn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25、1.02±0.40、0.94±0.33、1.40±0.45;Fis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5±0.62、1.15±0.59、1.53±1.06、2.46±1.51;Dr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72±1.76、2.91±1.63、3.27±2.01、4.21±2.46。与对照组比较,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组织Mfn1 mRNA、Mfn2 mRNA、Fis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中强度组、低强度组的Mfn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出现线粒体灶性聚集、嵴膜损伤、空泡样改变,肌纤维Z线不齐、肌小节缺失等改变。结论振动可造成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的表达失衡,并可能导致出现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能量代谢的紊乱,可能成为振动所致骨骼肌损伤的重要靶点。

  • 标签: 振动 骨骼肌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 超微结构 家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2例线粒体精氨酰tRNA合成酶(RARS2)基因变异致早发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次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2例RARS2基因变异致脑桥小脑发育不良6型(PCH6)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位点。以“RARS2”“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type 6”“early 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选取有RARS2基因变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进行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征。结果2例(例1男、例2女)患儿分别在2月龄和29日龄以早发癫痫脑病起病,临床表现为癫痫、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和血乳酸升高。例2还伴有生后呼吸困难、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2例患儿起病时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正常,分别在4月龄(例1)和8月龄(例2)复查提示大、小脑萎缩,无脑桥萎缩改变。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例1(p.Arg560His, p.Arg6His)和例2(p.Arg254Trp, p.Phe5Ser)在RARS2基因杂合变异,均为未报道的新变异。检索符合条件的英文文献17篇,无中文文献。排除资料不全病例,共有20个家系34例PCH6(包括本组2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94%(32/34)在3月龄内起病,93%(28/30)伴发癫痫,89%(25/28)有渐进性小头畸形。药物难治性癫痫占71%(20/28)。共发现31个变异位点,以错义变异为主(68%,21/31)。结论RARS2基因变异致PCH6多于3月龄内发病,以早发癫痫脑病为特征,多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伴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和乳酸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大脑或脑桥小脑渐进性萎缩。

  • 标签: 癫痫 脑桥小脑发育不良6型 基因,RARS2 早发癫痫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GUOK基因突变脑肝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及产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因"持续黄疸4个月+19 d,肝功能异常1个月+19 d",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例脑肝型MDS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诊治经过、基因突变特点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为女性,G5P3,入院年龄为4个月+20 d,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并持续4个月+19 d,伴眼球震颤及肝功能异常。其家族史中,曾有2例黄疸伴不明原因死亡新生儿。其4个月龄时罹患支气管肺炎、低蛋白血症并全身浮肿;5个月龄时,因呼吸、循环、肝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②基因检测结果:对该例患儿进行外周血线粒体基因筛查结果显示,DGUOK基因第1外显子c.130G>A(p. Glu44Lys)纯合突变,为已知错义突变,并且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③产前诊断结果:该例患儿的母亲于30岁时再次妊娠。孕龄20孕周时,其羊水脱落细胞Sanger法测序结果显示,胎儿DGUOK基因第1外显子c.130G>A(p.Glu44Lys)杂合突变,被诊断为非MDS胎儿。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肝病患儿,尤其累及多脏器或疑为酪氨酸血症时,应考虑MDS可能,通过基因分析可明确脑肝型MDS诊断。还可通过对胎儿羊水脱落细胞的基因分析,对MDS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线粒体疾病 脱氧鸟苷激酶缺乏症 DGUOK基因 产前诊断 DNA 线粒体 基因测定 婴儿
  • 简介:摘要对2019年10月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的MSTO1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肌病伴共济失调一个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先证者,女,11岁,1岁6个月发现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弟弟,9岁,1岁3个月出现类似症状。先证者及弟弟均有肌肉无力与共济失调,其头部磁共振成像均示小脑萎缩。二者肌电图均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基因检测发现MSTO1复合杂合突变:c.1259delG;p.G420VfsX2和c.571 C>T;p.R191X,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弟弟有同样位点突变。予"鸡尾酒疗法",2周后患儿症状开始改善,语言及运动较前进步。

  • 标签: MSTO1基因 线粒体肌病 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目地回顾性分析1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TDPS)肝脑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脱氧鸟苷激酶DGUOK基因突变进行家系分析。方法对2019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MTDPS患儿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先证者,女,出生第1周开始出现反复低血糖、顽固性高乳酸血症,并伴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喂养困难、体质量增长迟缓,小头畸形、肌力差、逐渐出现双眼间断性震颤,最终未能存活。基因检测发现该患儿为DGUOK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2-c.43insTTCA(p.F15fs129X)/c.808-1(IVS6)G>A,前者为移码突变,产生截短蛋白,后者为剪切突变,导致异常剪切。患儿父母各携带1个DGUOK基因突变,患儿姐姐此2个位点均无突变发生。结论此2种突变均系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MTDPS中的DGUOK基因突变是婴儿肝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低血糖、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婴儿或儿童患有急性肝衰竭时,即使缺乏神经肌肉受累,也应考虑进行DGOUK基因测序筛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

  • 标签: 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肝脑型 DGUOK基因 脱氧鸟苷激酶
  • 简介:摘要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Leigh叠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线粒体脑肌病。文中报道1例线粒体基因8344A>G(m. 8344A>G)突变相关的MERRF-Leigh叠加综合征,患者15岁起逐渐出现肌阵挛性癫痫、运动不耐受、共济失调、行走困难、大小便障碍、急性呼吸衰竭、视力下降及听力下降。磁共振成像见右侧丘脑、延髓及胸髓异常信号,颈髓萎缩。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感觉运动轴索损害。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破碎蓝纤维、琥珀酸脱氢酶强反应性血管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的肌纤维;基因检测见线粒体基因m.8344A>G突变和m.14484T>C突变。MERRF-Leigh重叠综合征是m.8344A>G的一个重要临床表型,肌阵挛性癫痫数年后出现急性延髓麻痹是其核心症状。

  • 标签: 基因,线粒体 MERRF综合征 Leigh病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