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胡雅丽 郁英杰 黄新宇 王震宇 吴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65,"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武汉 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65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武汉 430065
  • 简介:摘要目的模拟并评价不同脊柱前倾角度工人的刮研工作,探究不同前倾角度对刮研工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11月,募集16名男性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模拟工人刮研工作,参数分别为25°、15次/min,15°、30次/min,5°、60次/min。采用表面电仪收集试验者电信号,并结合Borg量表进行表面电特征评价。结果三组不同脊柱前倾角度下,试验者左右侧最大随意收缩百分比(MVE%)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左=13.41,P左<0.001;F右=4.74,P右=0.005),且在25°、15次/min时较高。在15°、30次/min时,试验者左侧MVE%值明显高于右侧(t=2.58,P=0.021)。三组右侧电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P<0.001),而左侧电的MP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P=0.823);拟合直线显示,左侧MPF值在5°、60次/min时呈下降趋势(t=-5.39,P=0.012)。结论刮研工在姿势为15°、30次/min时产生疲劳的可能性较低,而在5°、60次/min时工作更易产生疲劳。

  • 标签: 肌电描记术 表面肌电技术 刮研 脊柱前倾 角度 竖脊肌 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1)、分离肌肉(T2)、椎间孔成形(T3)、神经根减压(T4)和缝合皮肤(T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L组比较,E组T2-4时VAS评分降低,T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结论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背部肌肉 神经传导阻滞 椎间孔切开术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竖脊肌平面阻滞 超声引导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胸部手术常伴随着术后疼痛,疼痛控制不佳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种新颖的筋膜间平面阻滞方法,可用于多种胸部手术术后急性疼痛缓解及慢性疼痛的治疗。ESPB操作简单、安全、镇痛效果确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阐述了ESPB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及操作方法,总结了常用局部麻醉药物剂量及浓度,归纳了其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了其相关的并发症,并对胸部手术区域镇痛方法进行展望。

  • 标签: 胸部手术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双侧平面(ESP)阻滞用于全麻Nuss术患儿的效果。方法择期行Nuss手术患儿32例,年龄4~1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6):ESP阻滞+全麻组(EG组)和全麻组(G组)。EG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ESP阻滞。术毕2组患儿均进行静脉镇痛。于入PACU、术后1、6、12、24及48 h时记录静态和咳嗽时FLACC评分,若静态评分>4分,可根据患儿及家属要求给予口服布洛芬5.0~7.5 mg/kg。记录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芬太尼及布洛芬使用情况;记录术后低氧血症(SpO2低于90%)、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情况;记录EG组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及皮下气肿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术后12 h内静态FLACC评分及术后6 h内咳嗽FLACC评分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芬太尼和布洛芬使用率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异丙酚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双侧ESP阻滞(每侧0.3%罗哌卡因0.5 ml/kg)可减少全麻Nuss术患儿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促进患儿短期预后。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儿童 漏斗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9年1—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全麻下开腹胆囊、胆管手术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分为单次ES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自控镇痛组),每组25例。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单次ESPB。记录痛觉阻滞平面,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记录ESPB相关并发症和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结果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缓解痛觉阻滞范围:T5~T12脊神经支配区域13例,T6~L1脊神经支配区域12例。与自控镇痛组比较,ESPB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4 h、12 h、24 hVAS评分低,(4.2±1.1)分比(1.4±0.6)分、(4.0±0.8)分比(1.8±1.2)分、(3.5±0.9)分比(2.0±1.1)分(均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帕瑞昔布钠例数少[0~24 h分别为(2.5±0.9)次比(9.9±1.5)次、20.0%(5例)比64.0%(16例),(t=10.566、χ2=9.934,均P<0.01)]。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短,(20.1±1.9)h比(24.5±2.1)h(t=7.388,均P<0.01)。未出现呼吸困难、局麻药中毒患者。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并发症少,可减少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肠道恢复快。

  • 标签: 超声疗法 神经传导阻滞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在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的应用和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行择期漏斗胸Nuss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12岁,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案,E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行双侧T5水平的ESPB,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0.5 h(T2)和术后2 h(T3)时的血皮质醇水平,术后2、4、6、12、24、48 h的疼痛相关行为学评分法(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FLACC)评分,PACU复苏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中用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情况,术后镇痛情况[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2、T3时血皮质醇水平较T1升高(P<0.05),E组T3时血皮质醇水平低于C组(P<0.05)。E组术后2、4、6、12 h FLACC评分低于C组(P<0.05)。E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CA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低于C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用于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能有效抑制术后应激反应,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缩短PACU停留时间。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漏斗胸 Nuss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阻滞(SAPB)与平面阻滞(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光泽县中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0例。A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2.14±9.27)岁,实施SAPB;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2.11±8.35)岁,实施ESPB。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及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B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83±1.59)min、(10.57±2.16)min、(6.93±1.20)d,A组分别为(11.78±2.85)min、(15.12±3.50)min、(8.13±1.5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7、6.997、3.872,均P<0.05)。术后2 h、4 h时,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4.02±0.93)分、(3.73±0.75)分,A组分别为(4.55±1.03)分、(4.10±0.7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6、2.163,均P<0.05)。T1~T3时,B组心率分别为(72.35±7.28)次/min、(73.29±10.65)次/min、(73.90±11.23)次/min,A组分别为(68.10±8.73)次/min、(67.25±9.72)次/min、(68.33±10.83)次/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5、2.649、2.258,均P<0.05)。T1~T3时,B组动脉压分别为(81.14±12.15)mmHg(1 mmHg=0.133 kPa)、(79.10±10.75)mmHg、(78.33±12.17)mmHg,A组分别为(70.22±12.55)、(69.34±11.10)mmHg、(66.83±10.78)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54、3.995、4.474,均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A组的12.5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05)。结论相比于SAPB而言,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应用ESPB可更有效地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身体恢复。

  • 标签: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 超声引导 前锯肌平面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5月择期在全麻下行LC患者58例,男22例,女3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单次ESPB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B,术毕两组均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测疼痛程度,当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羟考酮滴定直至NRS评分<4分后采用PCIA。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羟考酮滴定量;滴定前、滴定完成时、1 h、4 h、8 h、12 h、16 h、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P组术后滴定的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及4~8 h的PCIA羟考酮用量均明显少于P组,分别为0.0(1.0,2.0)mg比2.0(0.0,4.0)mg、0.4(0.4,1.4)mg比0.4(0.4,1.4)mg、0.4(0.4,0.4)mg比0.4(1.4,2.4)mg(均P<0.05)。EP组术后1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38±0.86)分比(1.92±0.83)分、(1.93±0.80)分比(2.50±0.59)分(均P<0.05);EP组术后4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21±0.68)分比(1.71±0.69)分、(1.90±0.62)分比(2.29±0.69)分(均P<0.05);EP组术后8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41±0.73)分比(2.00±0.59)分、(1.66±0.67)分比(2.21±0.83)分(均P<0.01)。EP组术后0~4 h及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P组,分别为0.4(0.4,1.4)次比1.4(0.4,3.1)次、0.4(0.4,0.4)次比1.4(0.4,2.4)次(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以显著减少LC术后羟考酮PCIA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平面阻滞(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前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累积用量、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6、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及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补救镇痛率(12.5%,5/40)低于对照组(32.5%,13/40),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及补救镇痛,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镇痛 后路腰椎融合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行泌尿外科单侧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F组)。两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B,E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混合液共30 ml,F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术毕进入PACU,术后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I1)、手术切皮时(I2)、分离肾周(I3)、术毕(I4)的心率及MAP;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 h内PCIA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6、9、12、24 h VAS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计算D1/D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组I2、I3时心率及MAP低于F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低于F组(P<0.05),D1/D2高于F组(P<0.05),术后3、6、9、12、24 h VAS疼痛评分低于F组,BCS高于F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穿刺损伤。结论超声引导ESPB应用于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加快了患者的恢复,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 标签: 竖脊肌平面阻滞 后腹膜外腔镜手术 镇痛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锯阻滞和阻滞对单孔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嘉兴市第一医院限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4组(n=25):单孔前锯组、单孔组、三孔前锯组、三孔组。单孔组在单孔胸腔镜操作下完成手术后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前锯阻滞与阻滞,三孔组依然。泵入药物为0.25%罗哌卡因30 ml,持续72 h。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室停留时间,并记录术后4、8、12、24、48、72 h各时点静态及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VAS评分≤3分为有效镇痛,VAS>3分需要补救镇痛,采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记录72 h内有效镇痛患者例数和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初次肛门排气、肛门排便、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和慢性疼痛发生例数。评估术后睡眠质量和满意度。结果与三孔前锯组相比,单孔前锯组在术后12、24 h时有效镇痛例数更多,单孔前锯组和三孔组补救镇痛例数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单孔前锯组相比,单孔组和三孔前锯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肛门排气时间和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三孔前锯组相比,三孔组睡眠质量更佳,单孔前锯组与单孔组排便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连续前锯阻滞和阻滞自控镇痛均能安全、有效地减轻胸腔镜术后疼痛,并加快术后康复,但连续前锯阻滞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尤其适合于单孔胸腔镜术后镇痛。

  • 标签: 阻滞 前锯肌 阻滞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胸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ESP)阻滞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BMI<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ESP阻滞+全麻组(ESP+GA组)和全麻组(GA组)。ESP+GA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ESP阻滞。神经阻滞20 min后采用针刺法判断神经阻滞成功后行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行PCIA。于术前1 d、术后1、2和3 d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于术前1 d及术后3、5、7 d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早期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ESP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比较,ESP+G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和3 d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和MMSE评分降低,术后1、3和5 d时血清NSE浓度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ESP+GA组ESP阻滞均成功,且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ESP阻滞联合全麻可改善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认知障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与腰方阻滞(QLB)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共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Q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E组和Q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ESPB和QLB,均以0.33%的罗哌卡因25 ml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后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进行术后镇痛。统计分析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和术后2、4、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泵的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Q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6.5±1.5)min比(8.2±2.4)min](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少[(1.0±0.1)mg比(1.2±0.2)mg](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中,超声引导下QLB较ESPB的术中镇痛效果更佳,有明显的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阻滞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腰部平面阻滞(L-ES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和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择期喉罩全身麻醉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全身麻醉诱导前行L-ESPB,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术毕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4分,静脉注射地佐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拔喉罩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4、8、12、24、48 h静息VAS评分和患者舒适度评分(BCS),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1 d、术后1 d、3 d、5 d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术后5 d内POD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t=-6.80、-5.23,均P < 0.05),乌拉地尔、艾司洛尔使用率明显降低(χ2=4.32、5.46,均P < 0.05)。观察组术后拔喉罩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分别为(14±2)min、(21±2)min、(2.4±0.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2)min、(26±3)min、(2.8±0.7)d(t=-6.64、-7.18、-2.51,均P < 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POD、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3.3%、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26.7%、20.0%(均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点静息VAS评分明显降低(t=3.32、2.97、4.33、3.81、3.10,均P < 0.05),BCS评分均明显升高(t=9.20、8.62、5.73、5.72、6.28,均P < 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0(0,0)、10.0%、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33.3%、30.0%(Z=-3.41,χ2=4.81、5.46,均P < 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3、5 d两组PSQI评分均升高(F=116.80、325.64,均P < 0.001),观察组术后1、3、5 d 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26、-6.41、-11.17,均P < 0.001)。两组术后头晕、嗜睡、尿潴留、肺不张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L-ES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可降低POD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转归。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检查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谵妄 康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在脊柱术后镇痛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本文就平面阻滞(ESPB)和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TLIP)的解剖、操作方法、局麻药剂量、阻滞范围以及在脊柱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术后镇痛 脊柱手术 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组(RD组)、罗哌卡因+生理盐水组(R组)和对照组(C组)。RD组、R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以0.5%罗哌卡因20 ml+地塞米松2 ml(10 mg)、0.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2 ml行双侧ESPB,C组不行阻滞。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术后VAS疼痛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比(D1/D2)、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D组和R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少于C组(P<0.05);RD组和R组术后2、4、8、12、24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RD组24、48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R组和C组(P<0.05);RD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长于R组和C组(P<0.05),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和C组(P<0.05),D1/D2高于R组和C组(P<0.05),补救镇痛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R组和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ESPB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

  • 标签: 罗哌卡因 地塞米松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腰椎手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诱导前P组在T5-T6水平行PVB,E组在T5水平行ESPB,C组不予处理。记录3组患者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喷他佐辛追加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4 h(T1)、术后1 d(D1)、术后2 d(D2)、术后3 d(D3)时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发生情况。结果P组和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E组(P<0.05)。T1、D1时C组静息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咳嗽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D1时P组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T1、D1时P组咳嗽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E组和P组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长于C组、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及喷他佐辛追加次数少于C组(P<0.05);C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E组和P组,E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P组(P<0.05);C组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高于P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与PVB可缓解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PVB镇痛效果优于ESPB,PVB可降低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疼痛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40组)和经典容量(20 ml)0.4%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20组)。2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平面阻滞,E40组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E20组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1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NRS评分≤3分。当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和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记录术后12、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量+吗啡追加量)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和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20组比较,E40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降低,术后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容量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高容量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有效镇痛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竖脊肌 酰胺类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肾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镇痛方案不同分为ESPB组(48例)和TPVB组(49例)。ESP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ESPB,TPVB组于超声引导下行TPVB,对比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拔管时,两组患者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24、48 h,在静息以及咳嗽状态下,TPVB组患者的VAS评分更低(P<0.05)。推入手术室时,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皮时、拔管后,TPVB组的HR、MAP水平均低于ESPB组(均P<0.05)。结论肾癌根治术应用超声引导下TPVB的镇痛效果更好,总体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癌根治术 麻醉药,局部 椎旁 竖脊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