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高压氧(HBO)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46),观察组采用联合HBO治疗,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28 d后评估临床疗效及改良Mayo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和Bcl-2蛋白含量。钳取治疗前后新鲜结肠组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治疗前后结肠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1)、磷酸化Yes相关蛋白(P-Yap1)含量;内窥镜观察结肠黏膜水肿、溃疡愈合情况;显微镜观察治疗前后结肠黏膜组织固有层弥漫性炎性浸润、表面溃疡以及隐窝上皮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治疗28 d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80.8%)明显高于对照组(60.9%)(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Mayo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Mayo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结肠黏膜水肿、溃疡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病理切片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固有层弥漫性炎性浸润、腺体不规则、隐窝破坏及脓肿、表面溃疡,治疗后固有层和隐窝上皮中的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弥漫性浸润转为灶性。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2组患者血清TNF-α、IL-17水平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结肠组织中PTGS2、Yap1表达较治疗前均明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P-Yap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PTGS2、Yap1、Bcl-2、P-Ya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HBO治疗UC肝郁脾虚证可获得高于单纯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的临床缓解率,明显降低改良Mayo评分,有效促进结肠黏膜溃疡愈合。

  • 标签: 高压氧 溃疡性结肠炎 痛泻要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糜是由于遗传易感基因个体摄入含麸质蛋白的谷类及其制品后而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现其全球血清患病率约为1%,且呈逐渐增长趋势。但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患者未能被明确诊断而延误治疗。故本文着重介绍国内外乳糜的诊疗新进展,以提高公众对乳糜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对乳糜的预防和控制。

  • 标签: 乳糜泻 麸质蛋白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一名有前足的46岁女性,自诉第3和第4脚趾间有烧灼感,穿高跟鞋时症状加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乳糜(CD)的临床与内镜特征,为更有效地诊治C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96例CD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确诊96例CD患者,男性33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1.9,年龄18~81(47±14)岁,31~60岁年龄段发病为主,中位病程为2.0 (0.2, 40.0)年。经典型CD患者41例(42.7%),非经典型CD患者55例(57.3%)。经典型CD患者均表现为慢性腹泻,常伴有慢性腹痛(46.3%,19/41)、腹胀(17.1%, 7/41)、贫血(65.9%, 27/41)和慢性疲劳(48.8%, 20/41)。非经典型CD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58.2%, 32/55)、腹胀(32.7%, 18/55),常伴有贫血(40.0%, 22/55)和骨量减少/骨质疏松(38.2%, 21/55)。与非经典型CD相比,经典型CD更容易出现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D患者合并症的发生频率为36.5%(35/96),主要合并症为甲状腺疾病(19.8%,19/96)、结缔组织病(6.2%,6/96)和肾脏疾病(6.2%,6/96)。CD合并疾病在经典型CD与非经典型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有内镜下表现的频率为84.4%(81/96)。十二指肠球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结节样改变(72.9%,70/96),沟槽样改变(10.4%,10/96)和局灶性绒毛萎缩(9.4%,9/96);降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皱襞减少、变平或消失(43.8%,42/96),扇贝样改变(38.5%,37/96)和结节样改变(34.4%,33/96)。结论成人CD患者女性居多,31~60岁年龄段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以非经典型CD临床表现为主,部分患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有特征性内镜表现的患者应警惕CD的可能。临床医师应加强对CD的认识,减少漏诊。

  • 标签: 乳糜泻 胃镜 成人
  • 简介:摘要针刺疗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地运用和明确的疗效。捻转补手法作为基本补手法之一被广泛运用,合理地运用捻转补手法可以提高针刺疗效,但在临床上对于捻转补手法的操作手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及相应的操作标准。通过对古代典籍和现代相关文献的研究和梳理,针对捻转补的操作方法、相关机制及其效应作简要概述,以期为规范针刺捻转补手法的操作标准、研究捻转补手法的作用机制及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效果提供帮助。

  • 标签: 针刺疗法 捻转补泻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 男,3岁9月龄,以“排稀便10个月、间断抽搐4个月”就诊,经乳糜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基因检测、十二指肠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乳糜,予去麦麸类饮食以及对症营养治疗后好转。随访过程中出现多饮多尿,查血糖明显升高,尿糖、尿酮体阳性,诊断为乳糜合并1型糖尿病,给予对症补充胰岛素治疗。随访6年患儿血糖控制平稳,生长发育正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肌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敏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00例结石直径>2 cm的肾结石患者,均予以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按照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腰肌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和B组(全身麻醉),每组各1000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血压变化、舒芬太尼用量与麻醉时间、术中脉率、血红蛋白、镇痛补救率及恢复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敏反应、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麻醉时间长于A组,舒芬太尼用量大于A组,镇痛补救率高于A组,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术中90 min时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以及脉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90 min时的SBP、DBP与脉率高于麻醉前(P<0.05);A、B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发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中,采取全身麻醉与腰肌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的效果相近,但腰肌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明显减少麻醉药用量、降低镇痛补救率的同时,不会对患者的血压与脉率造成不良影响,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造口术,经皮 麻醉,全身 腰方肌阻滞 痛敏反应
  • 简介:摘要癌是困扰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形成难治性疼痛,增加个体和社会负担。虽然中国已经开展"癌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活动近7年,医务人员癌评估和治疗水平整体提高,但癌的治疗仍未达到满意的疗效。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更是治疗癌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首次提出"围放疗期"的概念,强调对癌患者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的全程持续镇痛治疗。本文在阐述国内外癌治疗现状的基础上,对"围放疗期"癌的规范化评估和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癌痛 肿瘤/放射疗法 围放疗期 阿片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糖对DPN大鼠坐骨神经自噬通路蛋白PI3K、Akt、mTOR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1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经STZ+缺血再灌注方法建立DPN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糖低剂量组、糖高剂量组,每组15只。糖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36.67、18.33 g/kg糖水煎液,1次/d。连续灌胃8周后,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坐骨神经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纤维结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糖低、高剂量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提高(P<0.05),坐骨神经PI3K[(6.05±0.18)、(3.36±0.29)比(11.57±1.93)]、Akt[(1.26±0.13)、(0.64±0.04)比(1.86±0.06)]、mTOR[(1.82±0.11)、(0.92±0.06)比(2.68±0.18)]mRNA水平降低(P<0.05),PI3K[(0.40±0.00)、(0.19±0.02)比(0.61±0.03)]、Akt[(0.64±0.02)、(0.45±0.01)比(0.83±0.02)]、mTOR[(0.17±0.01)、(0.09±0.00)比(0.34±0.01)]蛋白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神经纤维松散肿胀,髓鞘变薄,轴突闭锁,糖低、高剂量组神经形态趋于正常,髓鞘及轴突均形态较好。结论糖方可改善DPN大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及电位波幅,改善神经损伤,减轻脱髓鞘改变,改善轴突形态,保护神经纤维结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过度自噬有关。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自噬性细胞死亡 益气活血 大鼠
  • 简介:摘要多发骨结核不常见,可累及骨骼的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与转移性骨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容易引起误诊。

  • 标签: 结核,骨关节 胸痛 教学查房
  • 简介:摘要多发骨结核不常见,可累及骨骼的多个部位,影像学表现与转移性骨肿瘤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容易引起误诊。

  • 标签: 结核,骨关节 胸痛 教学查房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和乳糜(celiac disease,CD)都是在环境因素参与下、遗传易感个体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一般人群相比,T1DM儿童青少年CD的患病率明显升高。T1DM合并CD的儿童青少年大多缺乏典型CD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更易出现低血糖和血糖控制不良,增加慢性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生活质量。T1DM儿童青少年筛查CD势在必行,抗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tissue transglutaminase autoantibody,tTG-Ab)是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筛查CD的首选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100%和94%~100%。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结合无麸质饮食(gluten-free diet,GFD)仍然是T1DM合并CD儿童青少年的首选治疗措施之一。

  • 标签: 1型糖尿病 乳糜泻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健康教育路径表对癌患者居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癌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进行抗肿瘤及止痛治疗的14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70例为对照组,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7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需求进行健康宣教,即患者需要什么宣教,疼痛护士就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宣教,试验组患者由按照癌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宣教内容,对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 w、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疼痛控制情况。结果试验组在功能维度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症状维度的疲倦、疼痛、呼吸困难、腹泻、经济困难等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24 h内最剧烈的疼痛评分、平均疼痛评分、目前疼痛评分、疼痛对行走能力的影响及工作的影响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交通便捷性的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为居家期间癌管理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癌患者居家期间疼痛控制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癌痛 健康教育路径表居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康复治疗是纤维肌的基础及主要治疗,目前缺乏基于循证的中国纤维肌康复指南。为此,北京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风湿协作学组组织包括治疗方法学专业人员在内的多学科专家,按照循证指南制订程序,并运用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方法制订了本指南。本指南对纤维肌康复原则、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20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推荐意见,旨在为康复科和风湿免疫科医生、物理治疗师及相关从业者的纤维肌康复实践提供最佳依据。

  • 标签: 纤维肌痛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乳症是30~50岁妇女关于乳腺疾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其中10%~20%的患者遭受严重的乳腺疼痛。患者主要担心其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和恶变,且重度乳腺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乳症的病因不详,且治疗暂未统一。本文主要围绕乳症的病因、分类、恶变率、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期望为临床医师对乳腺疼痛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乳腺疾病 增生 乳痛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赋能教育干预对癌患者癌控制障碍、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癌患者15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教育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赋能教育模式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癌控制障碍、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癌症疼痛控制障碍问卷(BQ)评分、癌性疼痛控制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赋能教育干预应用于癌患者的疾病管理中,能够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疼痛信念,使其意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责任感,能显著减少癌患者的癌控制障碍,使得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有利于癌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 标签: 赋能教育 癌痛 癌痛控制障碍 疼痛程度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参与癌全程管理在癌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诊治的癌患者86例,接受常规癌管理流程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43),接受护士参与癌全程管理护理的患者设为研究组(n=43)。对两组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癌症状变化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癌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自我效能感评分及口服止痛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士参与癌全程管理在癌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中的实施效果良好,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按规服止痛药,从而减轻其癌症状,推荐应用。

  • 标签: 癌痛全程管理 服药依从性 V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补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密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平补平针刺法治疗。治疗4周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平衡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步速、患侧步长及健侧步长等步态参数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步速、患侧步长及健侧步长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补平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和步态参数。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平补平泻针刺法 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平衡功能 肢体痉挛程度 步态参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