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手指良性骨肿瘤伴病理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经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确诊的手指良性骨肿瘤伴有病理骨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和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估,研究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改善手指良性肿瘤伴有病理骨折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手指良性肿瘤 病理性骨折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病理骨折是脊柱转移瘤的严重并发症,而癌症患者数量的增加和生存期的延长导致了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数量增加。早期识别病理骨折的高危人群,有助于提前干预,提高患者晚期生存质量。该综述总结了脊柱转移瘤患者发生病理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预测工具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病理性骨折 危险因素 预测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病理流涎是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等特点,针对病理流涎的评估、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同时家长甚至医务人员更关注患儿基础疾病治疗,容易忽视病理流涎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就儿童病理流涎的成因、评估(包括主观评估及客观评估)及治疗(如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康复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进展情况进行简要综述,希望能提高医务人员对病理流涎的重视程度。

  • 标签: 病理性流涎 诊疗进展 肉毒毒素 儿童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量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而在低能量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折。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骨折后再骨折的防治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仅少数患者接受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多数患者暴露在极高的再骨折风险中;另外医务人员对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临床管理归属(包括随访)问题认识不清,防治策略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10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魏文斌 董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病理近视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人们对病理近视眼认识普遍不足,常将病理近视眼和高度近视眼相混淆,未充分认识到病理近视眼不只是一类屈光不正性疾病,更是一类可致盲的眼底疾病。病理近视眼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后巩膜葡萄肿、黄斑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均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可终身进展,且治疗手段有限。当下近视眼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病理近视眼是近视眼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全社会都应重视病理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大科研投入和成果转化,共同呵护国民眼健康。(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01-405)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胰腺腺泡细胞异常钙信号是AP最早期的细胞内事件,在AP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腺泡细胞内钙信号的转导受细胞内钙信号元件严格调控,主要包括细胞内钙库上表达的钙释放通道如三磷酸肌醇受体和兰尼碱受体、细胞膜上的钙库操纵型钙内流通道以及参与回补胞内钙库的肌质网膜钙ATP酶和参与钙外排的胞膜钙ATP酶等。目前研究提示这些钙信号元件或可作为AP早期治疗的干预靶点。本文围绕钙库操纵型钙内流通道及钙信号下游效应分子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探索靶向钙信号的新型AP早期治疗的药物靶点。

  • 标签: 胰腺炎 腺泡细胞 钙信号 钙调神经磷酸酶 导管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NP)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未完全明了,不同的神经病理疼痛疾病可能有相同或类似的症状和(或)体征。本文针对NP的发病机制强调寻找疼痛传导通路上的关键靶点,针对靶点进行治疗。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靶点治疗 周围敏化 中枢敏化 抗痛调节剂
  • 简介:摘要本次年鉴包括三叉神经痛与创伤后神经病理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疼痛的治疗,以及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疼痛等。

  • 标签: 神经痛 机制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大鼠神经病理痛的关键基因。方法在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大鼠神经病理痛脊髓组织的基因组数据(GSE18803),确定神经病理痛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关键基因。通过Tabula Muris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免疫炎症单细胞分布和表达情况的分析。结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得到10个关键基因,包括Tyrobp、Clec4a3、C1qc、Ptprc、Laptm5、Csf1r、C1qa、C1qb、Fcgr3a和Cd53。Cd53、Laptm5和Ptprc主要在巨噬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存在表达;Clec4a3和Csf1r主要在单核细胞中表达,Fcgr3a主要在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存在表达;Tyrobp主要在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和多能祖细胞中存在表达。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大鼠神经病理痛相关的10个关键基因,并获得了其在脊髓免疫炎症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 标签: 神经痛 基因 计算生物学
  • 简介:摘要氧化应激是机体活性氧产生过多和/或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导致活性氧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过量聚集,从而对某些分子、细胞甚至整个机体产生多种毒性作用的病理状态。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参与许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病理瘢痕在人群的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但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难题。近来有研究显示,氧化应激相关通路在病理瘢痕组织中表达异常,说明氧化应激可能参与病理瘢痕的形成。

  • 标签: 氧化应激 活性氧 病理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 简介:摘要通过对1例病理赌博共病双相障碍患者临床资料的报道,介绍了病理赌博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双相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两者共病的影响因素及共病的治疗和预后。

  • 标签: 赌博 双相情感障碍 共病现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化疗所致神经病理疼痛(CINP)是癌症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最初表现为急性疼痛综合征,若未能治愈或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神经性疼痛。CIN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稳态变化、氧化应激、凋亡途径活化、髓鞘和非髓鞘纤维丢失、免疫系统活化以及离子通道表达活性增加等,不同种类化疗药物导致神经病理疼痛的机制有所不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CINP防治措施,有较高认可度的治疗药物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

  • 标签: 肿瘤 化学疗法,辅助 控制疼痛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神经病理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P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调节有关。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体内通过自身极化和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参与神经损伤后的外周及中枢敏化形成过程,促进NP的发展。文章对巨噬细胞在N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研究巨噬细胞在NP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治疗NP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后巩膜葡萄肿(PS)是指眼球后极部局部向后膨隆,通常被认为是病理近视(PM)最主要的特征性病变之一。PS与黄斑裂孔、视网膜劈裂与脱离、脉络膜视网膜变性萎缩等密切相关。PS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无有效防治方法。了解PS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诊断检测方法、分类与分级、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可为PS的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巩膜疾病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为阐明神经病理疼痛的发病机制、改善疼痛治疗效果,应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基础研究。而现有的神经病理疼痛动物模型种类繁多,优劣不一。据此,本综述将对几种常用的神经病理疼痛动物模型进行比较,为神经病理疼痛基础实验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在病理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评估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的可行性,并探讨其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除术的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病理近视黄斑病变患者。所有患眼术中均行iOCT检查,定性评估术中视网膜变化,包括术中微损伤、手术技术准确性及裂孔边缘改变等,探讨其术中应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例(29眼),男9例,女20例;年龄(58.8±10.3)岁;眼轴长度(28.9±2.0)mm。其中,黄斑前膜14眼,黄斑裂孔8眼,黄斑劈裂4眼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3眼。iOCT显示:7眼(7/29)确认术中存在微损伤或异常情况,其中神经纤维层异常6眼,内层视网膜抬高1眼;黄斑前膜患眼中4眼(4/14)确认剥膜后前膜残留;黄斑裂孔患眼中3眼(3/8)剥膜后观察到孔缘形态改变;黄斑劈裂患眼中均未观察到剥膜后全层黄斑裂孔的发生,其中1眼术前未明确的黄斑裂孔经iOCT确认;术中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式的3眼在iOCT图像中均得到确认。结论:iOCT有助于术中实时评估剥膜的完整性、术中微损伤情况及手术技术的精确性,帮助主刀医师提高黄斑裂孔的诊出率,并可在术中观察到黄斑裂孔剥膜后孔缘形态的特殊改变,提示iOCT在病理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