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初步分析其与DR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DR患者83例83只眼(DR组)、门诊招募的T2DM不伴DR患者30例30只眼(NDR组)以及非糖尿病患者30例30只眼(NDM组)纳入研究。均选择左眼为研究眼。DR组83只眼中,非增生型DR (NPDR)、增生型DR (PDR)分别为39、44只眼,据此再分为NPDR组、PDR组。DR组、NDR组、NDM组患者间年龄(t=1.10 )、性别构成比(χ2=0.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t=3.74 )、糖化血红蛋白(t=35.02 )、眼轴长度(t=5.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受检眼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及Goldman相关眼压(IOPg )、角膜代偿眼压(IOPcc)。采用角膜地形图测量受检眼角膜中央厚度(CCT)。多组间CCT、IOPcc、IOPg、CH、CRF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DR患者CH、CRF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DR组、NDR组、NDM组受检眼之间CCT、IOPcc、IOPg、CH、CR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1、5.60、9.72、9.02、21.97,P<0.05)。组间两两比较,CH、CRF:DR组与NDM组、N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T:DR组与ND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CH、CRF:NDR组与NDM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患者CCT、IOPcc是CH的独立影响因素[CCT:β=0.01,95%可信区间(CI)0.01~ 0.03,P=0.013;IOPcc:β=-0.15,95%CI -0.25~-0.05,P=0.005];年龄、CCT、IOPcc是CRF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β=-0.06,95%CI -0.09~-0.03,P<0.001;CCT:β=0.01,95%CI 0.00~ 0.02,P=0.049;IOPcc:β=0.16,95%CI 0.07~ 0.25,P=0.001]。NDR组、NPDR组、PDR组患眼CCT、CH、CRF、调整后CH、调整后CR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5.36、12.61、6.59、10.41,P<0.05)。组间两两比较,CH、CRF、调整后CH、调整后CRF:NPDR组、PDR组与N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与NPD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NPDR组与NDR组、PDR组与NPD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与NDR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2DM伴DR患眼CH、CRF升高;CCT、IOPcc是CH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CCT、IOPcc是CRF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滞后量 角膜阻力因子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有助于防御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特别是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效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种肿瘤,通过直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或在肿瘤微环境中间接调节肿瘤进展。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参与抗肿瘤效应,亦可通过促进炎症进展等方式促进肿瘤形成。为此,文章重点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作为免疫治疗的预测靶标,对临床疾病治疗和监控的作用。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肿瘤 细胞因子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辐射诱导的多倍体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生物特性,以探讨多倍体HeLa细胞利于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6 MV-X射线分别以7 Gy、14 Gy的剂量照射HeLa细胞,继续孵育3 d后收集细胞并标记为7 Gy组和14 Gy组,将未经辐射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倍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的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 Gy组和14 Gy组HeLa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对照组、7 Gy组、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6.33±1.26)%、(21.13±0.50)%、(46.07±1.68)%,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80.47,P<0.001)。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培养24 h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1、0.23±0.02、0.16±0.01;48 h后分别为0.37±0.03、0.38±0.06、0.21±0.00;72 h后分别为0.66±0.02、0.55±0.01、0.28±0.01,3组间增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2,P=0.001;F=20.10,P=0.002;F=708.5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培养24、48、72 h后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增殖活力均较对照组细胞和7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显著下降(均P<0.05)。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的凋亡亚群比例分别为(3.67±1.16)%、(3.07±0.81)%、(3.83±0.91)%,其中早期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2.33±0.35)%、(2.13±0.61)%、(2.23±0.32)%,晚期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1.33±0.81)%、(0.93±0.31)%、(1.60±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2,P=0.620;F=0.15,P=0.864;F=0.92,P=0.450)。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的多倍体HeLa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297.40±26.53、121.33±15.16、18.40±4.79,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195.67±20.26、63.60±6.91、9.47±3.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47.28,P<0.001;F=213.94,P<0.001)。7 Gy和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低于7 Gy组(均P<0.001)。辐射诱导的多倍体HeLa细胞P-STAT3(Tyr 705)、Bcl-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与对照组相比,14 Gy组多倍体HeLa细胞Survivin、Mcl-1表达水平均上调(均P<0.05)。3组间Bcl-x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P=0.618)。结论辐射诱导的多倍体HeLa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率无显著变化,但STAT3信号通路激活伴随下游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有利于多倍体肿瘤细胞成为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多倍体肿瘤细胞 辐射 STAT3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智能脉冲技术辅助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3种角膜屈光手术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角膜屈光手术150例(300只眼)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组:SMILE组、FS-LASIK组及SMART组,每组50例(100只眼)。比较3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第一次压平时间、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的影响。结果本研究3组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及有效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不同时间的第一次压平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4.71,P<0.001;F时间=7.23,P=0.001)。3组的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9.21,P<0.001;F分组=12.00,P<0.001;F分组=3.85,P=0.022),术后不同时间的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0.34,P=0.711;F时间=0.02,P=0.978;F时间=0.14,P=0.863)。SMILE和SMART术后的第一次压平时间、第二次压平时间、最大压陷深度及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0.942,0.913,0.978),FS-LASIK与其他两种手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SMILE和SMART较FS-LASIK在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近视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HU-K2044菌株hfq基因缺失株(△hfq),并通过表型试验分析hfq基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特性、环境适应能力和毒力等生物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NTUH-K2044菌株进行hfq基因敲除;通过表型试验,比较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野生株和△hfq突变株在细菌生长速度、抗环境胁迫能力、生物膜形成、荚膜形成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和大蜡螟幼虫感染致死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成功构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 △hfq缺失株,表型试验表明△hfq缺失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菌落变小和超黏性下降;在pH9、pH5.5、0.7 mmol/L SDS、5% NaCl、0.1%H2O2环境和50℃高温等环境胁迫条件下,△hfq缺失株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在毒力方面,△hfq缺失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下降,荚膜形成能力下降且荚膜合成基因magA和rmpA表达量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杀菌试验存活率下降,大蜡螟幼虫致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Hfq蛋白作为RNA伴侣分子能够参与转录后调控进而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理、环境适应性及毒力致病性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为寻找治疗和控制高毒力高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新靶标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hfq基因 同源重组 环境适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HIV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原始株614D和突变株614G假病毒,并初步研究其生物特性。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614D和pCDNA3.1-614G分别与慢病毒质粒psPAX2和pLenti CMV Puro LUC瞬时共转染293T细胞,72 h后收集上清,进行20%蔗糖垫层超速离心,检测假病毒的滴度、形态、S蛋白表达和中和活性。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S蛋白特异性荧光,Western blot分析可见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S蛋白表达,透射电镜下可见假病毒颗粒具有明显刺突。614D和614G假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12×104和2.52×104 TCID50/ml,均能够中和S蛋白兔多克隆抗体,表明假病毒具有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为建立基于假病毒的体外中和抗体检测平台奠定基础。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假病毒 中和活性
  • 简介:摘要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JBMMSC)是存在于上下颌骨内的一种具有较强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病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均可影响JBMMSC的生物特性。由于组织来源和成骨方式不同,相比来源于长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BMMSC的生物特性具有部位特异性,相同的影响因子对两种细胞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同时JBMMSC还具有取材方便、创伤小、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在颅颌面骨缺损修复、牙周组织再生以及提高口腔种植术后成功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关于JBMMSC增殖和分化的调节机制始终不清晰,影响了其作为种子细胞的应用。本文对JBMMSC生物特性、影响因素以及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髓 生物学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汉族女性转移性黑素瘤来源的黑素瘤细胞系,并研究其基本生物特性。方法从1例17岁女性恶性黑素瘤患者腋窝淋巴结分离转移细胞体外培养,建立细胞系。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型检测对比细胞系与其来源组织信息,并检测基因突变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锚定非依赖性恶性增殖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数量及结构;以高侵袭性黑素瘤细胞系A2058、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为对照,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差异,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检测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HMB45、S100、Melan-A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裸鼠荷瘤,观察在体内的致瘤性。结果成功建立1株黑素瘤细胞株,命名为ZJMM-45,在超1年的时间中培养70余代次,显示出稳定的形态和增殖,细胞呈梭形、多角形,可产生黑素颗粒。STR匹配分析显示,样本ZJMM-45与患者冻存淋巴结组织匹配度96%,为同一来源。ZJMM-45细胞系存在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位点BRAFV600E(c.1799 T>A);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ZJMM-45细胞染色体多为三倍体,呈异常结构。ZJMM-45体外培养呈指数增长,至第5天达到平台期;在琼脂中呈克隆样生长并形成克隆球,显示出锚定非依赖性和恶性增殖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ZJMM-45与A2058细胞均表达HMB45、S100和Melan-A;Transwell实验显示,ZJMM-45侵袭、迁移细胞数量(300 ± 14、260 ± 14)均高于A2058细胞(150 ± 6、160 ± 19,t = 13.25、11.76,P < 0.001)。裸鼠荷瘤实验4周后5只小鼠均发展成内径为1.0 cm的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包括增殖性黑素瘤细胞核深染,形成小巢,与原实体瘤相似。结论成功构建1株来源于中国黑素瘤患者的转移期细胞系ZJMM-45,携带BRAFV600E突变,表达黑素瘤特异性标记物,在体外培养中有快速增殖、侵袭、转移等多种恶性特点,体内实验有明显致瘤性。

  • 标签: 黑色素瘤 细胞系,肿瘤 中国汉族人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角膜激光近视手术在我国已开展近三十年,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的稳定性、远期安全性更是一直被关注的焦点。角膜组织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组织,作为人眼重要的屈光介质,其生物力学特性是影响角膜屈光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涉及手术方式及设计、手术安全性及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异常改变与角膜屈光术后发生角膜扩张、屈光回退密切相关。因此,重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作用,对于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十分重要。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屈光手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分析临床1例脑梗死患者体温达38.4 ℃时外周静脉血及导管血检出的长孢洛德酵母菌的生物特性,观察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平板的菌落形态和醋酸钠培养基上子囊孢子的产生情况,利用Vitek 2 compact、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测序分析分别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以提高实验室对该菌的鉴定水平。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此例分离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较低。临床给予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并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至最后一次血培养阳性后2周,用药期间多次复查血培养均为阴性,患者无发热,各项感染指标基本降至正常,可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感染 长孢洛德酵母菌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调lncRNA TTTY15靶向miR-4500对胶质瘤细胞A172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qRT-PCR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和组织中TTTY15表达的差异。用Starbase软件预测TTTY15的靶基因,发现其与miR-4500存在互补结合位点,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二者的靶向关系。将胶质瘤细胞A172分为对照组、si-NC(转染siRNA对照组)、si-TTTY15(转染TTTY15 siRNA)、si-TTTY15+Anti-miR-NC(共转染TTTY15 siRNA、inhibitor对照组)和si-TTTY15+Anti-miR-4500组(共转染TTTY15 siRNA、miR-4500 inhibitor),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Bax、Bcl-2、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胶质瘤细胞和组织的TTTY15表达均升高。TTTY15与miR-4500的表达呈负相关。TTTY15与miR-4500互为靶向关系。与对照组、si-NC组相比,si-TTTY15组胶质瘤细胞miR-4500表达升高,A172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升高,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增多,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MMP-2、MMP-9蛋白表达降低(P < 0.05)。与si-TTTY15+Anti-miR-NC组相比,si-TTTY15+Anti-miR-4500组胶质瘤细胞中miR-4500表达降低,细胞存活率升高,凋亡率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增加,细胞中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MMP-2、MMP-9蛋白表达升高(P < 0.05)。结论下调TTTY15靶向miR-4500可抑制胶质瘤细胞A172增殖、迁移、侵袭并诱导其凋亡。

  • 标签: 胶质瘤 TTTY15 凋亡 迁移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类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在亚洲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人数逐年递增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房角关闭是PACG的致病基础,尽早识别房角关闭的风险因素并减缓其进展对于PACG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对虹膜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虹膜容积变化亦是PACG发生的重要动态风险因素。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分别从虹膜的组织学、生物特性、表面特征、血管结构及基因组学等方面进行总结,详细分析虹膜特性在房角关闭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虹膜 危险因素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结论噬菌体SAP23为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学 伤口感染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领域生物学研究中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及其效果。方法通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设立护理领域生物学研究计划,从生物样本、仪器与设备、操作软件、生物样本库团队组建、人员培训、标准化流程制订等方面对护理领域生物学研究中的生物样本库进行建设。结果于202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护理部和中心实验室建立了护理领域生物学研究的生物样本库,组建生物样本库团队、进行人员培训、制订标准化流程;2020年12月1日—2021年6月30日,共收集胃癌患者264例和健康对照者56人的生物样本,主要包括全血、血清和尿液。结论护理领域生物学研究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能够收集较为丰富的生物样本,为后续独立开展护理领域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护理 生物学 生物样本库 建设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²=8.527,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 标签: 胃肿瘤 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设计 质量控制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是瘢痕疙瘩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Fb在生物特性、基因表达等方面与正常成纤维细胞有明显差异。该文从多个角度对KFb的特性进行了综述,详细描述了其生物特性如显微结构、代谢特点、增殖性质等情况,并介绍了KFb的异质性与基因组学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KFb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宝贵策略。

  • 标签: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基因 生物学特性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成为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抗凝方案,较维生素K拮抗剂,其具有较高的抗凝效果,使抗凝抗栓方法获得较多新选择。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种类较多、半衰期短,不同药物之间的药物作用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本文对希美加群(已撤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的药动力学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现状进行阐明,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合理性。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药理学 维生素K拮抗剂 血栓栓塞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otch2对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21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例鼻咽癌及其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Notch2表达阳性率。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siRNA到人鼻咽癌细胞(CNE-1)沉默Notch2表达,建立对照组和Notch2 KD组细胞株,分别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两组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侵袭,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鼻咽癌组织Notch2蛋白表达评分[(9.04±1.59)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98±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8,P<0.05)。对照组细胞48 h吸光度(A)值(1.85±0.08)明显高于Notch2 KD组细胞(1.4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8,P<0.05)。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120.00±13.71)个]明显高于Notch2 KD组细胞[(60.33±5.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6,P<0.05)。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百分比[(81.33±5.01)%]明显高于Notch2 KD组细胞[(59.3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8,P<0.05)。对照组细胞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83±0.08)明显低于Notch2 KD组细胞(1.3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0,P<0.05)。对照组细胞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1.51±0.11、1.22±0.13)明显高于Notch2 KD组细胞(0.88±0.07、0.7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0、6.898,P<0.05)。癌旁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0.80±0.11、1.08±0.09)明显低于鼻咽癌组织(1.86±0.15、1.9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80、21.400,P<0.05)。对照组细胞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 (1.06±0.08、1.39±0.09)明显低于Notch2 KD组细胞(0.59±0.06、0.6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0、10.040,P<0.05)。结论Notch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

  • 标签: Notch2 鼻咽癌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SARS-CoV-2 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 空气传播 病原微生物监测
  • 作者: 陈楠 柴立辉 肖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 简介:摘要针对登革病毒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因黄病毒属之间的序列同源性而产生交叉反应,如靶向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的抗体等。这些交叉性中和抗体可与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结合,发挥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在体内引起抗体依赖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效应。本综述就近年来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交叉反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登革病毒 交叉反应 中和性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