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生物因素职业危害事件时有发生,对相关职业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职业防护不当导致的医务人员感染也给存在生物危害的从业人员敲响警钟。为进一步开展生物职业危害问题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农、林、牧、渔业等多种行业的生物职业病危害因素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个方面提出深入研究的建议,以期为今后生物职业危害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职业卫生 卫生工程 生物危害因素 职业暴露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支架表面载铜涂层的抗菌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以确定最适宜的载铜水平。方法利用聚多巴胺(PDA)及二甲胺基甲硼烷(DMAB),在聚氨酯(PU)支架表面构建具有不同铜含量的载铜PDA涂层。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情况;采用扫描电镜,研究涂层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在涂层表面的活/死情况;利用细胞增殖试验,将样品与L929细胞共培养,研究载铜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载铜样品分别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24 h后,其抗菌率均超过90%,且随着涂层中铜含量的增加,抗菌性能提升。载铜样品表面黏附的细菌量明显较低,且多数为死细菌。当所用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0.25~1 g/L时,载铜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率高于80%,材料无细胞毒性。结论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1 g/L时,可以制备出兼具优异的抗菌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载铜PDA涂层,形成一种潜在的输尿管支架涂层制备方案。

  • 标签: 输尿管支架 涂层 抗菌 细胞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层次肋软骨在生物力学性能上的差异,为临床上使用肋软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选标准从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住院部和门诊部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需通过采取肋软骨进行耳廓再造,或需利用肋软骨进行支撑治疗的患者。将软骨支架雕刻后剩余的第7肋软骨中央层和边缘层制成不同规格的软骨块,分别进行拉伸强度试验、压缩试验(包括蠕变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进行描述,统计推断组间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28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年龄12~24岁,女性12例,年龄12~18岁。共制作方形软骨块112块、长方形软骨块56块。拉伸强度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7.5%(14/16),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肋软骨中央层拉伸断裂率为83.3%(10/12),边缘层为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蠕变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与边缘层在0.5 min至2 min之间的蠕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9、P=0.171),女性中央层与边缘层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31、P=0.480)。应力松弛试验中,男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与边缘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58);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应力松弛量为(0.006±0.003)%,边缘层为(0.011±0.004)%,显著高于中央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2、P=0.007)。结论少年及青年群体中男性和女性肋软骨中央层在抗拉伸强度上较边缘层差,且其中的钙化点明显减弱了肋软骨的抗拉伸能力,临床上应针对不同部位及用途,根据软骨的钙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层次。

  • 标签: 肋软骨 生物力学 层次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结局,为规避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的384例DILI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史、肝损伤临床分型、肝损伤程度分级和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4例DILI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49.7%(191/384)。引起DILI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抗菌药物(40.6%,156/384)、抗结核药(20.3%,78/384)和提高免疫类中药汤剂(15.6%,60/384)。提高免疫类中药汤剂引起的DILI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占65.0%(39/60),高于肝细胞型18.3%(11/60)和混合型16.7%(10/60)(χ2=40.650,P<0.01);抗肿瘤化疗药引起的DILI以肝细胞型为主,占56.8%(25/44),高于胆汁淤积型27.3%(12/44)和混合型15.9%(7/44)(χ2=17.659,P<0.01)。4级肝损伤患者治疗无效的比例(5/10)和5级肝损伤患者死亡的比例(8/8)均高于较低级别的肝损伤组(χ2=157.218,P<0.01;χ2=320.917,P<0.01)。结论DILI的发生风险和肝损伤的临床分型与药物种类有关,肝损伤程度重者疾病预后差。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抗菌药 抗结核药 中草药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套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应对突发生物公共卫生事件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深入访谈和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确定核心能力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以21位专家对该体系的咨询结果为依据,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及其权重。采用Excel和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大于80%,权威系数大于0.7,均值为0.906。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构成。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探索提高毕业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预防医学 突发生物性公共卫生事件 核心能力 评价指标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新药撤市的主要原因。DILI虽然总体发病率不高,但可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结果,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已成为欧美国家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DILI的诊断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药物再刺激可以作为诊断DILI的"金标准",但是可能再次诱发肝衰竭,因此在临床中并不推荐使用。目前现有的关于DILI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诊断、基因诊断、评分量表诊断等。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实验诊断 生物标志物 基因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发病趋势、基础疾病、致病药物及预后,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 820例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特征、发病趋势、相关基础疾病、致病药物、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 820例DILI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44;年龄(44.00±16.32)岁。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2 353例(83.43%),胆汁淤积型肝损伤353例(12.51%),混合型114例(4.04%)。在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32,P>0.05);在各年龄段分组中,男女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367,P<0.001);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DILI占肝病的比例及急性DILI占急性肝病的比例都呈总体上升趋势。2 820例DILI患者相关基础疾病主要涉及发热(15.14%)、皮肤病(11.84%)、心脑血管疾病(11.17%)等;主要致病药物涉及中草药、中成药类(37.49%)、抗生素(15.85%)、解热镇痛药(14.37%)等;在三种临床分型中,治愈、好转、无效和死亡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61.300,P < 0.001)。结论近几年我院DILI占肝病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涉及的基础疾病及致病药物种类较多,需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角膜具有各向异性、非线性和黏弹性等复杂的生物力学性能,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力学在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体角膜与在体角膜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探索在体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的方法对角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目前在体测量的仪器主要有眼反应分析仪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但二者只提供角膜整体的生物力学参数,无法精确反映角膜局部性能。Brillouin显微镜使用低功率近红外激光束聚焦到角膜组织,通过分析角膜的返回信号谱来确定组织的纵向模量,可实现角膜各部分生物力学性能的在体无接触测量。现就Brillouin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安全性,与其他设备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进展等做一综述。

  • 标签: 角膜 生物力学 Brillouin显微镜 圆锥角膜 角膜交联术
  • 简介:摘要大部分出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患者预后良好,但有11%~17%的患者会发生慢性化,6%~10%可出现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或需要进行肝移植。2019年我国DILI发生率为23.8/10万人年,远高于西方国家,因此对DILI的研究不容忽视。本文对近年来DILI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DILI新型诊断标志物、DILI遗传易感性、特异质型DILI体内外模型、慢性DILI的诊断、DILI治疗方案、DILI预后模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肝损伤等,旨在为临床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鉴别 药物筛选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和/或其代谢产物或由于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性反应所导致的肝损伤。2019年以来,欧洲肝病学会、美国胃肠病学会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陆续对以往发布的DILI相关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以3个更新版指南为基础,结合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就DILI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DILI的诊治提供帮助。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后对腰椎活动度、关节突关节及终板应力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全腰椎CT数据,构建生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生理组)。将生理组模型L3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复制两组,一组置入可动人工腰椎各组件构建非融合模型(非融合组),另一组置入钛笼、钛板等构建融合模型(融合组)。于三组加载500 N的轴向载荷和10 Nm扭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的运动,对比相同工况下三组手术部位(L2~3、L3~4)及邻近节段(L1~2、L4~5)腰椎活动度和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J1~2、J4~5)、L2下终板及L4上终板应力峰值。结果非融合组手术部位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6个方向的活动范围分别为L2~3 3.9°~8.7°、L3~4 3.6°~8.4°,较融合组(L2~3 0.1°~0.2°、L3~4 0.1°~0.1°)明显增大,较生理组(L2~3 2.3°~6.0°、L3~4 2.3°~7.1°)略有增加。非融合组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分别为L1~2 1.4°~4.3°、L4~5 1.4°~6.0°,小于融合组(L1~2 2.1°~6.1°、L4~5 3.3°~8.6°),与生理组(L2~3 2.3°~6.0°、L4~5 2.3°~7.1°)较相似。非融合组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在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von Mises应力峰值范围分别为J1~2 7.07~19.21 MPa、J4~5 6.12~12.99 MPa,与生理组(J1~2 8.42~18.53 MPa、J4~5 7.49~11.70 MPa)相近,小于融合组(J1~2 10.54~21.16 Mpa、J4~5 10.63~16.13 MPa)。非融合组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在上述6个运动方向上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9.39~54.72 MPa、32.31~47.87 MPa,较融合组L2下终板(21.20~42.07 MPa)、L4上终板(22.50~36.76 MPa)和生理组L2下终板(11.04~29.55 MPa)、L4上终板(13.12~21.32 MPa)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与传统融合假体相比,可动人工腰椎的置入可重建手术部位在屈伸、侧弯、扭转等方向上的活动度,显著降低对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理论上可减少假体下沉的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关节突关节 有限元分析 假体
  • 简介:摘要老年人及衰老相关性疾病、糖尿病等患病人群中骨植入材料周围的骨形成往往是受限的,而氧化应激是这类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近年来,骨生物材料在氧化应激微环境中的应用逐步受到关注,本文对氧化应激状态下骨生物材料成骨能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骨生物材料与氧化应激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加深对各病理状态下骨生物材料成骨机制的认识,同时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骨植入材料及设计新型的普适的骨生物材料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氧化应激 骨生物材料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患者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HM-MH患者14例14眼内界膜,另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16例16眼内界膜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内界膜标本进行Ⅳ型胶原蛋白和层黏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并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HM-MH组与IMH组内界膜的超微结构均为均质的网状结构,Ⅳ型胶原蛋白均位于内界膜玻璃体面,层黏连蛋白位于内界膜的视网膜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HM-MH组的平均内界膜厚度为(1.01±0.17)μm,较IMH组的(1.92±0.21)μm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0.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为(2.86±0.33)MPa,明显大于IMH组的(0.88±0.23)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0,P<0.001)。HM-MH组内界膜的僵硬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832,P<0.001),但I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825)。结论与IMH患者相比,HM-MH患者内界膜变薄、僵硬程度增加,该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HM-MH的发病机制。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 Ⅳ型胶原蛋白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特性
  • 作者: 沈姗 江娜 李伟哲 张文 卢翠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学部,济南 250021 沈珊是山东省立医院(集团)鲁东医院药剂科进修人员,烟台 246000,山东省立医院(集团)鲁东医院皮肤科,烟台 246000,山东省商河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商河 2516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学部,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沙格列汀5 mg、1次/d。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患者查看二甲双胍药品说明书得知该药可致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故自行停用该药,皮肤症状在数天内缓解。因血糖升高患者再次服用二甲双胍,2 d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未停用该药,此后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伴皮肤糜烂和渗出。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0.66×109/L。考虑为二甲双胍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红斑、丘疹逐渐消退,双下肢糜烂面结痂,无渗出,嗜酸粒细胞计数0.06×109/L。患者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未再出现皮炎。

  • 标签: 二甲双胍 皮炎 过敏反应
  • 作者: 李毅 王津津 何奕德 徐敏 李芯彦 徐博雅 张玉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肽生物功能化TiO2纳米管的抗菌性能及其对人角质形成细胞黏附、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极氧化法在光滑钛片(光滑钛组)表面构建TiO2纳米管阵列(纳米管组),通过物理吸附方式将抗菌肽(LL-37)加载至TiO2纳米管表面(抗菌肽组)。每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试样,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荧光标记和荧光酶标仪观察各组试样表面形貌、粗糙度、亲水性以及抗菌肽释放特点。将人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培养于3组钛试样表面,每组设置3个重复,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形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黏附数量;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特点,评价各组钛试样对HaCaT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接种至3组钛试样表面,每组设置3个重复,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活死细菌染色法测定细菌活力,评价各组钛试样对Pg的抑制作用。结果抗菌肽组试样表面可见均匀排列的纳米管阵列,管口处有颗粒状抗菌肽覆盖。纳米管组和抗菌肽组钛试样表面粗糙度[分别为(20.40±3.10)和(19.10±4.11)nm]和亲水性(接触角分别为22.4°±3.1°和25.3°±2.2°)均比光滑钛组[粗糙度为(2.30±0.18)nm,接触角为71.8°±1.7°]显著增加(P<0.05)。抗菌肽的释放表现为早期的突释(1~4 h)和长期(1~7 d)的缓释过程。免疫荧光显示,HaCaT细胞接种至钛试样表面0.5和2.0 h后,纳米管和抗菌肽组钛试样表面细胞黏附数量均比光滑钛组显著增加(P<0.05);细胞计数结果显示,接种1、3及5 d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显示,与光滑钛和纳米管组相比,划痕后24 h时抗菌肽组钛试样表面愈合率最高[(96.4±4.9)%](F=35.55,P<0.001),抗菌肽组钛试样24 h即可形成单层细胞并填充划痕。体外细菌共培养实验显示,相比于光滑钛组,纳米管和抗菌肽组钛试样表面细菌皱缩明显,抗菌肽组钛试样表面可见明显的菌体破裂;活死细菌染色显示,抗菌肽组钛试样表面绿色荧光强度为各组最低(F=66.54,P<0.001)。结论抗菌肽生物功能化TiO2纳米管材料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有利于人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及迁移。

  • 标签: 牙种植体 纳米管 抗菌肽 角质形成细胞 抗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