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成人和儿童眼蛔虫(OT)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探讨眼内液检测在OT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OT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采集患者病史信息并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以及房水或玻璃体液蛔虫抗体检测。行视力检查58例;未行视力检查2例,均为儿童患者。视力检查采用新版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例12只眼、48例48只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成人组、儿童组患者中,有明确猫接触史者分别为7(58.3%,7/12)、34(70.8%,34/48 )例,成人组明显低于儿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6,P=0.627)。首诊时,成人组、儿童组患者自述视物模糊分别为10(83.3%,10/12)、22例(45.8%,22/48 )。成人组、儿童组患眼logMAR视力≥1.85者分别为3(25.0%,3/12)、20(43.5%,20/46)只眼;小于0.3者分别为8(66.7%,8/12)、22(45.8%,22/46)只眼。成人组患眼视力优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2,P=0.031)。两组患眼不同临床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385)。成人组、儿童组患眼眼前节炎症发生率分别为25.0%(3/12)、56.3%(27/48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0,P=0.053 )。成人组、儿童组患眼玻璃体液抗体浓度均大于房水。玻璃体液、房水抗体浓度,儿童组分别为36.51(22.58)、19.94(21.78)U/ml;成人组分别为45.95(56.44)、32.20(38.64)U/ml。儿童组患眼玻璃体液、房水抗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4,P=0.047 )。结论与儿童OT患者比较,成人OT患者初诊时视力更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眼内液弓蛔虫相关的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 标签: 弓蛔虫病 眼房水 玻璃体 成年人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眼弓蛔虫(OT)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OT患者83例中,年龄≥18岁者14例(16.9%,成人组)纳入研究。选取2019年7~12月连续就诊的年龄<18岁的OT患者14例(儿童组)作为对照。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检查。行UBM检查18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6、12例;行FFA检查23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11例。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居住地(城镇或农村)、猫接触史、主要症状、就诊原因、病程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结果成年组、儿童组患者猫接触史(Z=2.661 )、首诊至确诊时间(t=-0.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0.351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居住环境主要为城镇,病程明显较短(Z=-2.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 )。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时logMAR BCVA分别为0.81±1.08、2.0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1,P=0.004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玻璃体混浊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47,P=0.048)。FFA检查,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20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0 (83.3%,10/12)、10 (90.9%,10/11)例。结论OT患者中成人患者占16.9%;与儿童患者比较,成人患者多居住于城镇或城市,病程短,初诊时视力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FFA有助于成人OT诊断。

  • 标签: 弓形虫病 眼/诊断 成年人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O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为OT的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的全身或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避开周边病灶区放置灌注管和吊顶灯,切除玻璃体及牵拉条索,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予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填充空气或C3F8或硅油,部分联合晶状体摘除、环扎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检查、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计算术后随访期内葡萄膜炎复发率和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对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周边部肉芽肿型11眼,后极部肉芽肿型11眼,眼内炎型5眼。伴视网膜前膜(ERM)23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13眼,其中TRD合并ERM 11眼,单纯TRD 2眼。术后随访6~44(17.6±11.0)个月。术后早期低眼压4眼(15%),高眼压1眼(4%)。伴TRD的13眼中11眼经一次手术即实现解剖复位,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85%;伴ERM的23眼中术后复发2眼(9%);术后视网膜脱离2眼(7%),术后并发白内障3眼(11%)。27眼中有4眼(15%)于术后1~5个月炎症复发,其中1眼经再次手术后炎症消退,另外3眼予全身及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个月内炎症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1.46±0.66、1.13±0.66,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9,P<0.001)。结论: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眼弓蛔虫病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葡萄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0.7 mg地塞米松缓释剂Ozurdex玻璃体腔植入治疗儿童眼弓蛔虫(OT)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PPV治疗的儿童OT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7.07±3.45)(4~14)岁;均为单眼发病。能配合检查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43只眼;眼压检查47只眼;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29只眼。根据肉芽肿位置将OT分为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周边部肉芽肿型(周边型)、慢性眼内炎型。根据PPV后玻璃体腔是否植入Ozurdex,将患儿分为PPV后口服糖皮质激素组(A组)、PPV联合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组(B组),分别为37例37只眼、16例16只眼。两组患儿年龄(t=0.432)、性别构成比(χ2=0.117)以及BCVA(χ2=0.239 )、临床类型(χ2=0.312)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手术后1周和1、3、6个月眼压,末次随访时BCVA变化以及并发性白内障、黄斑前膜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随访期间患儿肥胖发生情况。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手术后1个月,A组、B组患眼眼压分别为(15.17±6.21)、(25.28±10.38)mm Hg (1 mm Hg= 0.133 kPa);B组患眼眼压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41,P=0.043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视力改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5,P=0.053);并发性白内障、黄斑前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1,P>0.05)。A组37例中,随访期间出现肥胖症状32例(86.5%,32/37)。结论PPV联合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与PPV后口服糖皮质激素均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手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肥胖发生率较高。

  • 标签: 儿童 弓蛔虫病 弓形虫病,眼 地塞米松 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主要感染人和动物,禽类和猪是导致IAV基因多样性的主要宿主,而马和携带的IAV类型较少,并且几乎不传染人。据报道,马流感病毒(equine influenza virus,EIV)可以跨越从马到的宿主物种障碍,在群中引起流感暴发。虽然至今尚无人感染EIV和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CIV)的报道,但是随着IAV的不断进化,人类与马和的密切接触将会给人类造成潜在公共卫生威胁。此文就EIV和CIV的流行学、致病性和传播进行综述,为马和流感疫苗研究提供流行学信息。

  • 标签: 正黏病毒科 流行病学 毒力 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健康Beagle胸部各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研究。方法将麻醉后,打开颈部及胸、腹腔,于胸部食管各段中点处于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注射液0.4 ml,观察颈部、胸部和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蓝染情况,观察时间大于30 min。不同食管分段之间所有观察部位的蓝染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胸上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60.0%;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7.1%;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44.4%;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2.9%;左上纵隔区域淋巴管33.3%;左上气管旁淋巴结3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20.0%;隆突下淋巴结12.5%;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颈部淋巴管和锁骨上淋巴结9.1%。胸中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5.6%;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44.4%;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42.9%;胃左动脉旁淋巴结42.9%;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0.0%;隆突下淋巴结33.3%;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0.0%;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9.1%。胸下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100.0%;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100.0%;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00.0%;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55.6%;脾动脉旁淋巴结30.0%;隆突下淋巴结11.1%。结论胸上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近端,引流区域为颈部、上纵隔至隆突下区域;胸中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向上可至上纵隔,向下可至腹腔;胸下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远端,引流区域为隆突下区域至腹腔。

  • 标签: 食管 淋巴引流 亚甲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酰胆碱构建的急性房颤模型方法。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健康成年杂种20条,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龄1~2岁,体重(14.82±3.67) kg,持续静脉给予不同剂量乙酰胆碱,每个乙酰胆碱浓度给予3次短阵快速脉冲刺激,记录房颤诱发次数与持续时间。同时测量并记录不同乙酰胆碱剂量刺激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结果20条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急性房颤模型,实验动物心房刺激部位不应期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缩短[(118.31±7.68) ms比(77.38±8.21) ms, t=15.672, P<0.05]。实验达到最大房颤持续时间的乙酰胆碱平均浓度为(94.00±23.02) μg/(kg·min),最长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894.80±122.82) s。在一定乙酰胆碱剂量下房颤持续时间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乙酰胆碱剂量超过一定剂量时房颤持续时间反而随着乙酰胆碱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应用阶梯计量的乙酰胆碱可以成功构建具有不同房颤持续时间的急性房颤模型。

  • 标签: 急性房颤动物模型 乙酰胆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冻存对脂肪干细胞(ADSC)生物学特征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至5月,取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雄性6月龄比格腹股沟处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DSC,设置冻存组和非冻存组,其中冻存组,将ADSC传至第2代,予以-196 ℃液氮冻存。3个月后细胞复苏,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标志CD45、CD90、CD105表达,体外经成骨成脂及成肌等多向诱导分化。比较两组ADSC上述生物学特性指标差异,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细胞生长曲线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ADSC原代培养4~5 d便可达95%细胞融合,细胞贴壁生长,呈长梭形。与非冻存组比较,冻存组ADSC形态相似,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意义(F=1.233,P>0.05);冻存组ADSC表面标志CD45、CD90、CD105表达分别为(1.53±0.11)%、(97.52±1.61)%和(96.86±1.88)%,非冻存组ADSC表面标志CD45、CD90、CD105表达分别为(1.44±0.12)%、(96.31±1.76)%和(97.90±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tCD45=0.958,tCD90=0.877,tCD105=0.798,均P>0.05)。与非冻存组比较,冻存组ADSC同样具有强大的多向分化能力,包括成肌、成脂和成骨分化。结论冻存后ADSC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无明显改变,能作为ADSC长期储存和运输的保存条件。

  • 标签: 比格犬 脂肪干细胞 细胞冻存 生物学特性 多向分化潜能
  • 简介:摘要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YNA)作为内源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经调节剂,近年来,随着对KYNA与G蛋白偶联受体35和芳香烃受体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KYNA与免疫系统、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文章从KYNA对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入手,对KYNA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未来KYNA在抗炎、调节免疫及相关疾病等方面的探讨提供参考。

  • 标签: 犬尿喹啉酸 免疫细胞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面部咬伤后暴露伤口行一期缝合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了42例头面部咬伤创面Ⅲ级暴露患者,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1~81岁。首先以弱碱性冲洗液冲洗创面、彻底清创,11岁以下患儿只注射狂犬疫苗,其他患者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IU,在创面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 IU/kg)后行一期缝合手术,术后以倍舒痕(Dermatix)抗瘢痕治疗至少1年。术后观察创面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面部有无畸形、双侧是否对称进行随访,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结果42例中38例(90.4%)甲级愈合;2例(4.8%)乙级愈合,其中1例深度在肌层的下颌部伤口,术后10 d在颈部出现深部脓肿,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4.8%)丙级愈合。32例患者在术后2~5 d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8.5 ℃以下,1~2 d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破伤风和狂犬。术后1~2年随访时,42例中1例术后1年左右面颊部不对称,1例术后1年上睑有瘢痕,睁眼时双眼不对称;40例双侧面部对称,无张口、睁眼和闭眼功能障碍,面部形态恢复满意,VSS评分在1~3分。结论对于头面部咬伤暴露伤口,根据狂犬预防处置规范处理后行一期缝合手术,在预防狂犬的同时,可有效预防患者面部畸形和严重瘢痕的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头部 面部 咬伤 一期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雌性尿道壁内血管窦压力的测定方法。方法健康成年雌性10条,购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验动物中心。麻醉下显露膀胱及尿道外口并在膀胱、尿道高压段腔内和尿道壁血管窦内放置测压管用于测定膀胱内压(IBP)、尿道高压段腔内定点压(IUP)和尿道壁内血管窦压(VSP)。每条分别在静息和应力状态同步测定IBP、IUP及VSP。完成上述测压后,经VSP测压通道灌注肝素墨汁混合液,过量麻醉处死取全尿道和膀胱标本固定后行冰冻切片观察尿道壁内血管窦墨汁充盈着色,以验证VSP所反映的血管窦结构。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使用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结果本方法能够准确记录静息状态下稳定的VSP值和应力状态下灵敏的VSP变化,并实现IBP、IUP、VSP的同步测定。本组10条成年雌性静息状态下IBP、IUP、VSP分别为(9.10±2.81)、(21.02±3.83)、(12.27±3.51) cmH2O(1 cmH2O=0.098 kPa),IUP/VSP为1.86±0.64;应力状态下,IBP、IUP、VSP分别为(43.05±6.41)、(52.01±7.47)、(17.80±4.50) cmH2O,IUP/VSP为3.08±0.81。墨汁灌注冰冻切片可见各节段尿道壁内血管窦被墨汁充盈染色,从形态学角度证实本研究所测的VSP为尿道壁内血管窦内压力。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准确测定雌性尿道壁内血管窦压力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尿道压力的形成机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 标签: 雌性犬 尿道 血管窦压 墨汁灌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比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横断(ACLT)骨关节炎模型探究关节软骨下骨重塑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8周岁,雄性,体重10~15 kg的比格,将18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骨关节炎(OA)模型组。通过离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构建关节不稳的OA模型,术后16周后处以安乐死,取材。通过番红固绿染色和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改良Manking(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评估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分离度(SP.Tb)、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通过经免疫染色测定软骨下骨中pSmad2/3,Osterix和CD31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OA模型组肉眼可见多处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退变,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关节软骨龟裂,但尚未侵犯深层结构,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显著升高(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1)。Micro-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软骨下骨BV/TV显著高于对照组(0.4±0.3),而SP.Tb和Tb.P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0.1、-2.0±3.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4、2.519、3.393,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外周血中含有高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81.7±5.1),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80,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关节软骨下骨髓腔中聚集了大量的pSmad2/3+MSC、Osterix+成骨前体细胞和CD31+血管内皮细胞(109.9±3.9、70.5±1.8、26.8±1.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14、-42.475、-8.937,P<0.05)。结论比格膝关节OA的软骨下骨中出现异常骨重塑,其中活跃的骨吸收和TGF-β1/Smad2/3通路是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靶点。

  • 标签: 骨关节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转化生长因子-β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胰蛋白酶及消化后是否弃去胰蛋白酶对Madin-Darby肾(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消化效果的影响,并评价培养基中添加胎牛血清对减轻胰蛋白酶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选用5种胰蛋白酶分别消化MDCK细胞,消化5 min后弃去胰蛋白酶为弃去组,不弃去为保留组。观察消化过程,记录细胞达到不同状态所需的时间。完全消化后,检测细胞的活率、结团率、直径。以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消化MDCK细胞,按培养基是否添加胎牛血清分为含血清和无血清组,检测细胞活性。结果重组胰蛋白酶消化时间长于动物源胰蛋白酶。保留和弃去组细胞活率均值都大于94.77%,结团率均值均大于34.56%,直径均值分别为17.33和16.97 μ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 P<0.001)。细胞活性随胰蛋白酶添加量呈现梯度变化。含血清和无血清组的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5, P<0.001)。结论5种胰蛋白酶均可完全解离贴壁MDCK细胞,其中重组胰蛋白酶消化时间较长,作用温和,比较适合生产。弃去胰蛋白酶再继续消化的做法可行且有益,胰蛋白酶浓度对细胞活性有影响,胎牛血清可以减轻胰蛋白酶的潜在毒性。

  • 标签: Madin-Darby犬肾细胞 传代培养 细胞消化 胰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30条健康杂种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连续电流电刺激30 min。刺激开始前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0、12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血浆中TNF-α,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计算氧合指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时除SHAM组外其余4组MAP[(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 mmHg]、CO[(1.10±0.20)、(1.10±0.14)、(1.10±0.33)、(1.00±0.28) L/min]和CI[(2.00±0.46)、(2.00±0.27)、(2.00±0.70)、(1.80±0.45) L/min·m2]处于低水平。HEM组在制模成功90 min时MAP(54.00±5.66)低于STM组和THA组[(65.30±10.63)、(59.30±5.85),F=120.401,P<0.01];CO在120 min时STM组(1.60±0.34)高于HEM组(1.00±0.24,F=87.409,P<0.05),180 min时THA组(1.60±0.13)高于HEM组(0.90±0.21,F=65.491,P<0.05);CI在150 min时HEM组(1.80±0.43)低于STM组(2.93±0.58,F=95.519,P<0.01);180 min时SHAM组、STM组和THA组血浆中TNF-α含量显著低于HEM组[(0.25±0.10)、(0.42±0.19)、(0.50±0.11)、(1.08±0.37) pg/ml,F=17.244,P<0.01];氧合指数0 min时SHAM组[(580.0±11.2) mmHg]高于HEM组[(453.0±23.3) mmHg,F=77.931,P<0.01],180 min时STM组[(523.0±18.7) mmHg]及THA组[(505.0±24.7) mmHg]显著高于HEM组[(400.0±12.7) mmHg,F=156.538,P<0.01]。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标签: 胆碱能抗炎通路 失血性休克 电刺激 迷走神经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两个源型内脏利什曼流行区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以往内脏利什曼病例较多的村,收集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采集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小环DNA。结果共调查537只,PCR检测阳性率为41.15%(221/537),其中文县和迭部县阳性率分别为64.63%(95/147)和32.31%(126/390),文县高于迭部县(χ2=46.044,P < 0.05)。有内脏利什曼临床症状的35只,PCR检测阳性率为74.29%(26/35),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有症状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26)和4/9,文县高于迭部县(P < 0.05);无症状502只,PCR检测阳性率为38.84%(195/50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无症状的阳性率分别为60.33%(73/121)和32.02%(122/381),文县高于迭部县(χ2=39.982,P < 0.05)。结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PCR检测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居民和感染利什曼原虫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居民主动防护意识,并加大控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力度。

  • 标签: 利什曼病 犬感染利什曼原虫 PCR检测 甘肃
  • 简介:摘要目的对2 570例致伤患者的急诊处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2019年1—12月本社区收治的2 570例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诊处理过程,分析其流行学特点、伤口愈合情况、狂犬发病情况。结果2 570例咬伤患者均接受了急诊规范处理,2 570例中男1 012例,女1 558例,其中儿童占14.86%。宠物、家犬2 519例,流浪51例。Ⅲ级暴露950例,Ⅱ级暴露1 400例,Ⅰ级暴露220例。2 570例均予以急诊医学处置。其中Ⅰ级暴露220例主要为未出现皮损进行心理干预和/或行暴露前免疫。此外,2 570例咬伤患者中,无一例出现狂犬。结论咬伤后,及时对患者伤口进行消毒、冲洗以及规律换药处理,并规范注射免疫球蛋白、狂犬疫苗,能够有效防范伤口感染,预防狂犬

  • 标签: 犬咬伤 急诊处理 狂犬病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