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面神经爆炸伤动物模型,并研究面神经爆炸伤特点及相关的全身反应.方法麻醉下分别在距面部7、10、15cm处放置雷管,模拟爆轰波致伤效应,在雷管爆炸同时,用滑膛枪发射钢珠弹致伤同侧咬肌或颈部以模拟破片致伤.观察动物伤情,并取材检测面神经病理和传导速度改变,分析不同距离条件下全身和局部的创伤效应.结果7cm致伤时动物伤情较重,不能存活较长时间;l0cm致伤时动物经过抢救仍可存活,受伤的面神经干肿胀,外膜不光滑,神经干内弥漫性出血.镜下表现为广泛的神经纤维断裂、坏死,并由大量炎细胞弥散浸润;单纯爆炸、15cm处爆炸复合面部破片或10cm处爆炸复合颈部破片致伤时,局部伤情均较轻.随着创伤的恢复,面神经传导速度也逐渐恢复.结论采用距爆源10cm,咬肌切线伤的致伤条件能最好地模拟爆炸条件对面神经的致伤作用,这种致伤条件接近实战情况,并利于伤后长期观察面神经创伤的预后和转归.

  • 标签: 爆炸伤 破片 切线伤 面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显示下牙槽神经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分别于下牙槽神经离断前后进行磁共振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薄层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显示下牙槽神经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下牙槽神经离断前后情况。结论磁共振图像重建可以清楚的显示的下牙槽神经.对临床上判断下牙槽神经状况及术中保护下牙槽神经有较大指导价值。

  • 标签: 磁共振 下牙槽神经 下颌骨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Beagle脂肪基质干细胞(dogadipose-derivedstromalcells,dAD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成骨细胞,为口腔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Beagle皮下脂肪组织,剪碎,经Ⅰ型胶原酶消化培养脂肪基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鉴定其来源及干细胞标记并向脂肪、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该细胞波形丝蛋白表达阳性,角蛋白表达阴性,CD44表达阳性;成脂诱导后,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脂滴的积累;成骨诱导后,ALP、钙结节、骨钙素、Ⅰ型胶原均阳性表达。结论:Beagle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具有能分化为脂肪、成骨细胞的脂肪基质干细胞,此脂肪基质干细胞可作为口腔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脂肪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培养 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氯化镧对植入实验颌骨自体骨缺损区的组织工程骨成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成年杂种9只。从股骨抽取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MSCs)并诱导培养为成骨细胞。以5.564μg/ml的氯化镧(La^3+)干预第三代BMSCs并将其与猪脱钙冻干骨(fdDBM)复合,体外培养7d后植入实验颌骨人造骨缺损处(2cm×1cm×0.8cm),另设BMSCs加fdDBM、fdDBM及空白对照组。3个月及6个月后处死实验获取颌骨标本并加工处理作形态学观察及X线骨密度分析。所得数据用SAS6.12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BMSCs与fdDBM复合回植3个月后实验骨缺损能完全或大体为新生骨修复。La^3+干预组回植区新生骨的密度值较高.但与对照组的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植6个月后BMSCs加fdDBM与单纯fdDBM回植区新生骨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二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564μg/ml浓度的氯化镧对回植入实验人造颌骨缺损处的组织工程骨成骨作用无明显负面影响。

  • 标签: 氯化镧 骨髓基质细胞 组织工程骨 冻干脱钙骨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比格自体牙移植术后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探究移植牙的牙周组织修复机理.方法选择1只8月龄比格,左侧下颌前磨牙区为受体区进行前牙自体牙移植.术后进行X线检查和组织学HE染色,观察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1号移植牙(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位)牙周间隙明显缩小,根尖周可见小范围透射影像,牙颈部有外吸收影像;2号牙(左侧下颌第一前磨牙位)根管内上1/3部分出现牙根内吸收.术后2个月X线片表明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良好,1号牙外吸收影像稍增大,2号牙内吸收影像未见扩大.组织学HE染色切片可见根尖部有纤维束形成,但在牙颈部、髓腔和根尖部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结论自体牙移植术后牙周膜愈合较好,但牙齿拔除时要注意减少牙颈部的机械性损伤,移植后牙髓治疗的时机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要素之一.

  • 标签: 自体牙移植 组织学 牙周膜愈合 炎症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不植骨的成骨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骨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骨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骨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骨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植骨 成骨
  • 简介:目的检测种植体功能矫治器作用下Beagle髁突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6只Beagle,分别在种植体功能矫治治疗后4、8、12周处死,制备左侧髁突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结果VEGF在髁突后上部表达最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VEGF表达在4周时明显增加,在第8周时达到最高.结论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VEGF的表达有所增加,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髁突软骨的改建,并且更多的促进了种植体功能矫治过程中髁突软骨内骨形成.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种植体 功能矫治器 髁突
  • 简介:目的:研制实验用活体杂种的头颅侧位X线测量片定位设备与投照技术。方法:活体杂种麻醉后俯卧于摄影台,使用德国西门子产(ORTHOPANTOMOGRAPHR10)X线头颅测量定位系统,将自制的头颅定位器与之连接,一端固定在x线定位耳塞上,另一端固定在头颅左右双侧面部的颧骨最突起处。结果:头颅定位侧位X线曝光投照,可以获取标准的活体杂种头颅测量用定位侧位影像。结论:使用特制的定位器,获取标准的头颅侧位影像,为颌面整形外科实验提供标准的测量影像。

  • 标签: 杂种犬 侧位测量片 定位器
  • 简介:目的应用比格制造年轻恒牙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并进行再生性牙髓治疗(regenerativeendodontictreatment,RET),组织学观察治疗后牙根发育情况,为进一步探寻炎症与损伤修复的关系以及RET后组织修复的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3只6月龄的比格,每只双根前磨牙4颗,共12颗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根尖周炎组、空根管组以及RET组,每组3颗牙。RET后3个月全麻下处死实验动物,颈静脉灌流固定,将上下颌骨取下后固定1周,pH7.2的10%乙二胺四乙酸中脱钙3个月。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根尖周炎组根管内可见大量免疫细胞,无新组织修复;空根管组根管内仅有纤维性修复;RET组根管内、根管壁以及根尖部有新组织形成,使根管壁增厚,牙根增长,根尖孔闭合,牙根继续发育。结论在有效根管消毒、控制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的基础上,机体即能发挥一定限度的组织修复能力;RET过程中刺破出血本身造成局部适度的损伤,可能进一步激发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利于新组织的形成,使牙根继续发育。

  • 标签: 年轻恒牙 根尖周炎 再生性牙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即刻种植联合组织清理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1只成年杂种,建立动物模型,行即刻种植。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3个月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后1个月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观察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均呈现良好水平,其中,唇侧黏骨膜滑行组修复效果较其余2组差,主要与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一次手术关闭创面,减少愈合负担,并对周围软组织形态不良影响较少。3组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在修复前、后无显著差异;修复1个月后,3组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修复术前(P〈0.05),其中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附着龈宽度比修复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即刻种植联合周围组织清理技术对于周围软组织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明显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 标签: 牙种植体 即刻种植
  • 简介:目的:评价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半水硫酸钙(nHAC/CSH)植骨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外周血基质细胞(dPBSCs)从健康成年的外周血中分离得到,通过直接接触或浸提液法检测nHAC/CSH的细胞相容性。制备nHAC/CSH的浸提液,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nHAC/CSH与dPBSCs共培养后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浸提液组细胞数量不断增加,3天时两组细胞的凋亡比率相近,nHAC/CSH和dPBSCs共培养时,细胞伸展良好。结论:nHAC/CSH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标签: 骨组织工程 可注射 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下颌骨镍钛记忆合金持续牵张成骨中的表达.及HIF--1α在持续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及与局部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成年Beagle12只.实验组10只.双侧下颌骨制造1.5cm×1.0cm矩形缺损并在其近中形成相同大小的骨传松盘(采用保留骨松质的骨皮质切开术).行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持续牵张术,于术后第1、4、7、10、15天取材.每组2只:对照组2只,下颌骨相同部位行相同大小的骨皮质切开术后未行骨牵张术,术后10d取材。RT-PCR法检测HIF-1α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CD34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新生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HIF—1αmRNA和HIF-1α蛋白在术后第4、7、10、15天呈阳性表达,两者主要在牵张区的成骨细胞内表达.皆在第7d达最大值。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术后第4、7、10、15天呈阳性表达.VEGF在牵张区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内表达,从术后第4天至第10天不断增加,术后第10天达最大值.新生微血管密度在牵张期逐渐升高、术后第7天达峰值(P〈0.05)。对照组HIF—1αmRNA及蛋白和VEGF皆未见明显表达。结论HIF—1α在下颌骨持续牵张成骨中高效表达,牵张末期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牵张成骨局部的血管生成过程。

  • 标签: 牵张成骨 HIF-1Α 血管生成 镍钛记忆合金
  • 简介:1983、1995、2005年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学调查资料表明,龋仍然是危害人类口腔的常见和多发病。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民族饮食习惯、经济水平、文化背景不尽相同,龋发病也存在很大差异。开展龋流行学研究有助于探索龋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龋发病率,提高国民口腔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龋病 流行病学
  • 简介:糖尿和根尖周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二者的病因均不完全清楚。在临床工作中,对糖尿病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能有效控制根尖周感染尚无定论,糖尿病患者的根尖周感染也常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本综述主要分析糖尿病患者伴发根尖周炎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及糖尿病患者根尖周感染的控制方法,以期为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根尖周病 感染控制
  • 简介:猫抓是青少年中良性淋巴结的最常见病因。一名21岁的患者14天来左颏下淋巴结无症状性肿胀。临床和X线检查未发现牙源性病因。切除一个肿大而坚韧的淋巴结进行活检,发现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与猫抓相符。本文总结了最近的有关文献,并对猫抓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猫抓病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 简介:近年来,随着牙科粘接材料的发展和改进,在龋治疗过程中已不再强调G.V.Black的龋备洞要求。目前,龋微创治疗的重要原则是尽量保存健康的牙齿结构,聚焦于龋预防,实现再矿化和最小的牙科创伤。

  • 标签: 龋病:微创
  • 简介:乳牙牙髓及根尖周是儿童口腔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多发病,是引起牙体缺损、牙列缺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乳牙牙髓及根尖周的治疗原则与其解剖生理特征及儿童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乳牙牙髓及根尖周的治疗原则、方法及临床注意事项等进行评述,并强调根管治疗术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标签: 乳牙 牙髓炎 根尖周炎
  • 简介:放线菌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牙髓治疗后根尖病变仍顽固存在或复发的一个原因。本病例报告展示了根尖放线菌的典型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根尖病变,反复发作的瘘管。第一次牙髓治疗后无痛无肿胀,但是根尖病变扩大。经过再治疗后,根尖病变仍然存在,并且出现了瘘管。抗生素治疗后瘘管愈合,但几个月内又复发。出现瘘管后就用抗生素治疗反复持续了5年。取活检在根尖病变的组织学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硫磺样颗粒”,诊断为根尖放线菌。为防止放线菌感染扩散至上颌窦,进行了6周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根尖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5个月复查根尖病变有明显的愈合。

  • 标签: 根尖病变 放线菌病 抗生素治疗 反复发作 治疗后 组织学切片
  • 简介:牙周病与糖尿均为常见,流行学研究表明牙周病和糖尿具有相关性,且两者相互影响。牙周病与糖尿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糖尿对牙周组织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老年牙周病伴糖尿病患者牙周组织损伤的特点、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牙周病 糖尿病 牙周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Kimura(Kimura’sdisease,K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分析和观察7例KD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7例KD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1—73岁,主要表现为头颈部皮下或大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上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扩大,滤泡间见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KD中的淋巴滤泡表达B细胞抗原,滤泡间的淋巴细胞多表达T细胞标记。结论:K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需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鉴别,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KIMURA病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