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法在体外循环手术温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温度监测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和B组41例。A组对膀胱温、直肠进行监测,B组则对膀胱温、腋温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异常发生情况,并对体温异常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A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2例,B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0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膀胱温与直肠温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腋温与膀胱温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膀胱温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监测更加准确,且对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可防止体温出现大幅度变化。

  • 标签: 膀胱温 温度监测 核心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创面温度与压力无线传感模块(下称无线传感模块)并进行相关特征性检验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1)设计无线传感模块结构及工作模式;在柔性排线一端焊接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同时与焊接了蓝牙发射器、微处理器和电源接口的印制电路板相连,建立无线传感模块;开发移动端数据接收应用程序,在智能手机上,通过蓝牙功能读取无线传感模块暴露在空气中的检测数值。(2)同时用无线传感模块和红外线测温仪测量35~42 ℃热水袋温度,对比30对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3)于第2作者手臂贴负压封闭引流材料,将无线传感模块置于负压条件下,同时记录无线传感模块测得负压值和负压表数值,对比14对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4)按压力传感器、焊接温湿度传感器柔性排线每3平方厘米表面积加入1 mL生理盐水,分别配置相应材料浸提液。取20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称量实验前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力传感器浸提液组、柔性排线浸提液组、混合浸提液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分别腹腔注射压力传感器浸提液、焊接温湿度传感器柔性排线浸提液、压力传感器浸提液与焊接温湿度传感器柔性排线浸提液1∶1混合浸提液、生理盐水50 mL/kg,观察小鼠有无异常毒性反应,并称量注射后24、48、72 h小鼠体质量,综合评估材料毒性。(5)取4只3~6个月龄、雌雄不限日本大耳白兔,脊柱左侧2个区域敷贴无菌纱布设为无菌纱布组,脊柱右侧2个区域敷贴无线传感模块设为无线传感模块组,评估各区域敷贴后1、12、24、48 h皮肤状态,按照皮肤刺激性评分标准记录评分。(6)按压力传感器、焊接温湿度传感器柔性排线每1平方厘米表面积加入1 mL无血清DMEM培养基,分别配制相应材料浸提液。取L-929成纤维细胞株,分为压力传感器浸提液组、柔性排线浸提液组、苯酚对照组、培养基对照组,前2组分别加入对应浸提液,苯酚对照组加入64 g/L苯酚,培养基对照组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体积均为100 μL。噻唑蓝法检测培养2、4、7 d吸光度值以计算细胞增殖率(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进行细胞毒性分级。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1)智能手机通过蓝牙功能成功接收无线传感模块检测的空气温度、湿度与压力信息。(2)无线传感模块测量的热水袋温度为(37.7±1.7)℃,与红外线测温仪的(37.7±1.7)℃相近(t=-0.112,P>0.05),且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996,P<0.01)。(3)无线传感模块测量的手臂负压材料下负压为-36.7(-38.8,-27.4)kPa,明显低于负压表的-22.7(-32.7,-12.5)kPa(Z=-3.235,P<0.01),但二者绝对值存在明显正相关(ρ=1.000,P<0.01)。(4)各组小鼠均无异常毒性反应。4组小鼠体质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32,P>0.05)。(5)敷贴后1、12、24、48 h,2组兔敷贴区域皮肤刺激性评分均相近(Z=-1.000、<0.001、-0.620、<0.001,P>0.05)。(6)培养各时间点,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压力传感器浸提液组和柔性排线浸提液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升高(P<0.01),苯酚对照组细胞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1)。培养2、4、7 d,苯酚对照组细胞毒性分级分别为1、1、2级,各浸提液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结论无线传感模块集成了温湿度与压力传感器,可监测局部温度与压力,并能在移动端应用程序上实现参数的可视化,其测量温度准确,压力测量结果与负压表负压值变化趋势一致,且生物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标签: 温度 压力 生物传感技术 设备设计 设备安全性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容器保存对新鲜母乳成分的影响,寻找保存新鲜母乳的最佳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3月吉林省妇幼保健院60例产后30 d健康产妇的新鲜母乳各120 ml,每例产妇的母乳均等分为15份,1份为新鲜母乳,7份分装在聚乙烯储奶袋中,7份分装在聚乙烯储奶瓶中。储奶袋和储奶瓶中母乳分别保存于4℃(各3份)、-18℃(各2份)和-20℃(各2份)冰箱,4℃分别保存48、72、96 h,-18℃和-20℃分别保存30 d和90 d。检测新鲜母乳及不同保存方式母乳中细菌菌落总数、热卡、脂肪、蛋白质、乳糖、免疫活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乳铁蛋白)含量等。结果与新鲜母乳比较,(1)4℃保存48、72、96 h总菌落计数上升;-18℃和-20℃保存30、90 d菌落数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保存72、96 h脂肪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乳糖、热卡至96 h时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和-20℃保存30 d脂肪、蛋白质、热卡均有所下降,90 d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保存72、96 h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18℃保存30、90 d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保存72、96 h, -18℃保存30、90 d白细胞介素6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0含量呈上升趋势,但仅-18℃保存30、9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和-18℃同期保存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含量接近。与聚乙烯储奶袋储存母乳相比,聚乙烯储奶瓶储存母乳对母乳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因子影响相对较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保存母乳的不同时长对母乳主要营养素及一部分免疫活性因子具有一定影响。短时保存以冷藏为宜,时间不超过72 h,长期保存以-18℃冷冻为宜。聚乙烯储奶袋或储奶瓶储存母乳对母乳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因子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母乳成分 低温储存 储奶容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结石周围温度的变化特点。方法2019年9—10月将临床收集的一水草酸钙结石打磨成直径约1 cm大小的类圆形,在肾模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断端将结石推入肾盂,形成肾结石模型。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行经皮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温度记录仪探头置于肾盂内结石周围5 mm处,激光功率采用4 W和8 W,灌注速度分别为0、25、50、100 ml/min,脉宽模式分为短脉宽和长脉宽,激光设备选用第5代EMS激光设备。实时记录结石周围温度变化,每种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实验,温度变化值为实验结束时与开始时的温度差值。比较不同功率、不同灌流速度、不同脉宽模式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时结石周围温度的变化差异。结果在钬激光功率为4 W,灌流速度分别为0、25、50、100 ml/min时,长脉宽与短脉宽模式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0±0.30) ℃与(2.97±0.15)℃,(1.20±0.30) ℃与(1.17±0.21)℃,(0.77±0.21) ℃与(0.53±0.15)℃,(0.60±0.10) ℃与(0.47±0.06)℃,均P>0.05]。在钬激光功率为8 W,灌流速度分别为0、25、50 ml/min时,长脉宽与短脉宽模式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3±0.06)℃与(5.97±0.25)℃,(2.63±0.06)℃与(1.77±0.25)℃,(2.07±0.31)℃与(0.97±0.06)℃,均P<0.05];在灌流速度为100 ml/min时长、短脉宽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7±0.06)℃与(0.67±0.12)℃,P>0.05]。在长脉宽模式,灌流速度为0、25、50 ml/min时,4 W与8 W钬激光功率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灌流速度为100 ml/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针状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在0、25、50 ml/min灌流速度下,钬激光高功率和长脉宽模式较低功率和短脉宽模式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值大;无论长、短脉宽模式,在碎石功率≤8W、灌流速度≥25ml/min时,碎石过程中结石周围温度变化均不明显,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肾结石 针状肾镜 局部温度 钬激光
  • 简介:摘要本研究构建输尿管嵌顿性结石模型评估小儿输尿管镜使用不同规格钬激光光纤对工作区域温度的影响。WOLF F4.5/6.5小儿输尿管镜灌注压为100 mmHg(1 mmHg=0.133 kPa),分别置入不同规格钬激光光纤,采用不同功率和不同工作时长,结果表明工作区域温度与光纤直径、碎石功率和激光激发时间相关:小儿输尿管镜使用550 μm光纤、工作时间>3 s,或365 μm光纤、工作时间>6 s,局部区域温度都能>42℃,可能会对局部输尿管造成热损伤,导致狭窄。

  • 标签: 输尿管镜 儿童 钬激光 镜纤比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在小儿心脏手术的应用。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115例心脏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采取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的55例患儿设为管理组,60例进行常规管理的患儿设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心脏复跳情况、手术情况、不同时段的氧供耗平衡、温度管理、术后情况。结果常规组心脏自动复跳率76.67%(46/60),显著低于管理组心脏自动复跳率89.09%(4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循环时间、体循环最大流量、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的VO2、SpO2、SvO2,T1、T2的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T1、T2的VO2显著高于管理组,T1、T2的SvO2显著低于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常规组Tn最低温、Tr最低温显著低于管理组,Tn最高温、Tr最高温显著高于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累计降温时间、累计复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住院时间(9.52±1.56)d,与管理组住院时间(9.78±1.5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病死率5.00%,与管理组病死率3.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供耗平衡导向温度管理可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患儿心脏自动复跳率,稳定围手术期的体温与组织灌注及耗氧水平,提高小儿心脏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氧供耗平衡 温度管理 小儿心脏手术 组织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金氏烧山火"手法对寒湿痹证患者的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寒湿痹证患者,在固定室温条件下,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后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人体测温仪、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观察曲池与合谷穴,足三里与冲阳穴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结果行"金氏烧山火"针刺手法后,上下肢穴位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均不同程度升高,且留针15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最高。①上肢:曲池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P<0.05),合谷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P<0.05);曲池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合谷穴(t=3.793,P=0.034)。②下肢:足三里针刺即刻、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P<0.05),冲阳留针15 min、留针30 min时皮肤表面温度分别高于针刺前、针刺即刻(P<0.05);足三里针刺即刻皮肤表面温度高于冲阳穴(t=3.794,P=0.034)。结论"金氏烧山火"手法可升高寒湿痹证患者局部及循经远端穴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具有明确的临床热效应。

  • 标签: 烧山火 寒湿痹证 热感 穴,曲池 穴,合谷 穴,足三里 穴,冲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人间布鲁菌病(布病)监测点疫情及重点职业人群布鲁菌感染情况,为制订布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13 - 2017年,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要求,在江苏省设立无锡宜兴市、淮安淮阴区两个布病监测点进行布病监测。收集2013 - 2017年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的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江苏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监测点内一般职业人群(健康体检者)和布病重点职业人群(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者等)血液样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2013 - 2017年,江苏省宜兴市和淮阴区两个监测点共报告布病病例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男女性别比为2.6∶1.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64岁,占72.22%(13/18);发病时间集中在1 - 6月份,占94.44%(17/1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14/18);未发生布病聚集性疫情和爆发疫情。在两个监测点共调查一般职业人群17 743例,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布病感染者,且无布病相关体征、症状者。2013 - 2017年布病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共113例,总阳性率为7.83%(113/1 444),各年份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t = 6.463,P < 0.05)。其中,宜兴市血清学检测106例,阳性率为11.79%(106/899);淮阴区7例,阳性率为1.28%(7/545),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926,P < 0.01)。从事牲畜交易,牲畜屠宰,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阳性率分别为5.10%(20/392)、9.74%(49/503)、8.01%(44/549),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618,P < 0.05);且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职业人群的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于从事牲畜交易的职业人群(P均< 0.05)。结论江苏省布病监测点重点职业人群布病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事牲畜屠宰和皮毛、乳、肉加工的职业人群更易受布鲁菌感染,仍需加强对布病重点职业人群的健康宣教及对外来牲畜的检验检疫工作,预防人间布病的流行。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监测 职业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可穿戴监测设备用于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和睡眠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抽样健康志愿者20名,均参与睡眠和活动时间两种监测。选择本院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患者8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43例参与睡眠时长监测,46例参与活动时间监测。采用ePM/eP pod无线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活动和睡眠时间,同时分别人工记录活动时间和Fitbit手环记录睡眠时间,计算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值。结果健康志愿者或术后患者中,Fitbit手环和可穿戴监测系统监测的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Fitbit手环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0.937,P<0.001),术后患者Fitbit手环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睡眠时间呈正相关(r= 0.984,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中两种监测设备记录的睡眠时间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之(LOA)间的比率为95%,术后患者中两者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98%。健康志愿者中,人工记录和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中,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与人工记录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人工记录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呈正相关(r=0.973,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中人工记录与可穿戴监测系统记录的活动时间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100%,术后患者中差值在95%LOA之间的比率为96%。结论可穿戴监测设备可应用于术后患者睡眠和活动监测,准确性较高。

  • 标签: 可穿戴电子设备 睡眠 运动活动 麻醉后护理
  • 简介:摘要胎心监测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胎心监测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并及时干预,但随着胎儿监护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种类多样化,过度监护导致过度干预等问题日渐显露。本文对不同类型的胎心监测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讨论。

  • 标签: 胎心监测方法 电子胎心监护 间断胎心听诊 围产儿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度测试仪测定临界温度阈值(CTT)在冷接触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CTT与冷接触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20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首次就诊时自评疾病活动度,首次就诊及之后的2次随访时检测患者CTT,并由患者评价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第2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CTT与疾病活动度、CTT改善度与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Friedman检验比较治疗过程中CTT、DLQI的改善情况,并采用Bonferroni多重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9例,疾病活动度与CTT呈正相关(rs = 0.573,P = 0.008)。医生评价疾病控制情况:3例不佳,6例一般,11例良好,疾病控制情况与CTT的改善度呈正相关(rs = 0.516,P = 0.020)。首次就诊及2次随访时CTT依次为(20.10 ± 4.67)℃、(10.75 ± 5.30)℃、中位数5.50(P25,P75为4.00,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16,P < 0.001),DLQI值分别为(19.75 ± 3.81)分、(8.45 ± 6.27)分、中位数0.50(P25,P75为0,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5.23,P < 0.001);2次随访时CTT、DLQI值均低于首次就诊时(均P < 0.001)。结论CTT可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 标签: 荨麻疹 冷温度 皮肤激发试验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临界温度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存温度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制剂中干细胞存活率指标的影响,为干细胞制剂的保存与运输提供合理的温控建议。方法新鲜脐带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华兴医院行剖宫产的健康胎儿,均由产妇自愿捐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离hUC-MSCs后进行培养并传代及制剂制备,之后在4 ℃、10 ℃~15 ℃、25 ℃、37 ℃温度下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测定。不同保存温度下各组间细胞存活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细胞传代到第5代时,流式鉴定显示CD73、CD105和CD90阳性表达达到95%以上,CD45、CD34、CD14、CD19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在0~1%。细胞三向分化能力呈阳性。在25 ℃保存温度下,放置10 h时,细胞活率为86.61%,与保存在4 ℃、10 ℃~15 ℃温度比较,细胞活率下降较快(t=3.065,P<0.01)。在37 ℃保存温度下,放置4 h时,细胞活率为84.92%,细胞活率下降速度最快(t=5.178,P<0.01)。结论hUC-MSCs制剂的适宜保存温度为4 ℃~15 ℃,该温度下的最长保存时间为10 h。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制剂 保存温度 细胞存活率 长距离运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阻断胎羊肺动脉对胎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探讨低温对大脑的保护作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18只孕羊(孕120~140 d),南方山羊种,由广州市白云区隆归兴科动物养殖场提供,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常温组(n=6)、低温组(n=6)和对照组(n=6)。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胎羊的上腔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取左侧顶叶脑组织,做大体病理和电镜检测。取胎羊大脑,计算组织含水率用以表示不同实验组大脑水肿的程度。结果实验过程中3组胎羊NSE随时间明显上升(F=14.531,P<0.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1,P<0.05);S100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7,P<0.05)。3组胎羊血中IL-1β低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17,P>0.05)。胎羊血中SO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9,P>0.05)。3组大脑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10,P<0.01)。大体病理在低温组和常温组动物脑组织都是轻微损害,低温组脑组织的损害更轻。结论胎羊阻断肺动脉模型对胎羊的大脑有较明显的影响,宫内羊水转流降温到亚低温可减轻胎羊心脏操作对大脑的损害。

  • 标签: 胎羊 体外循环 肺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NICU护理环境中非侵入式皮肤温度测量的准确度、舒适度和护理人员偏好。方法在一个60张床位的NICU单元进行3个月的前瞻性实验,将纳入研究的175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准确度研究组和舒适度研究组,准确度研究组同时使用肛表、皮肤温度探头进行体温测量,分别读取体温,将最终体温数据做相关性分析;舒适度研究组患儿奇数日期采用肛表测量,偶数日采用肤温测量读取体温,并进行NIAPA评估量表评分。实验结束后,由护理人员对温度测量方法进行评分。结果暖箱皮肤温度探头与肛表测量的温度存在相关性,两组NIAPA量表评分比较肛温组显著高于肤温组,护理人员评分结果中肤温组显著高于肛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NICU护理环境中,采用暖箱温度探头测量皮肤温度精确度高,且舒适度优于肛表,被护理人员认可,值得应用于NICU生命体征平稳的新生儿。

  • 标签: 皮肤温度 新生儿 温度测量 舒适度 精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复温护理对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术中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8 ℃组和43 ℃组各12例,将充气加温毯分别设置为相应的温度于术中主动脉开放后对患儿进行复温护理。记录2组患儿月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术后住院天数等一般情况,分别于患儿入手术室时(T0)、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深低温停循环前(T3)、开始复温(T4)、肛温至30 ℃(T5)、肛温至33℃(T6)、肛温至35℃(T7)、体外循环停机前(T8)、手术结束时(T9)10个时间点抽取0.5 ml动脉血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血乳酸的含量,并于T0、T1、T3、T8及T9时间点记录患儿体温。结果在T0、T1、T3、T8及T9时间点,2组间患儿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 ℃组和43 ℃组组内各时间体温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F值为5 172.087和3 535.935,P<0.01)。在T0~T9时间点,38 ℃组和43 ℃组患儿体内PAF、NSE和乳酸含量均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1)。43 ℃组患儿在T8、T9时PAF含量分别为(20.34 ± 4.70)、(25.46 ± 7.75)μg/L,低于38 ℃组患儿的(25.20 ± 3.80)、(34.97 ± 8.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7.769,P=0.011;F值为8.193,P=0.009)。43 ℃组患儿在T8、T9时NSE含量分别为(22.13 ± 5.13)、(28.15 ± 7.90)μg/L,低于38 ℃组患儿的(26.92 ± 3.89)、(36.57 ± 8.9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656,P=0.017;F值为6.012,P=0.023)。43 ℃组患儿在T4~T9时血乳酸含量分别为(2.77 ± 0.70)、(2.93 ± 0.69)、(3.13 ± 0.77)、(3.39 ± 0.64)、(3.77 ± 0.86)、(3.83 ± 0.62)mmol/L,低于38 ℃组患儿的(3.57 ± 0.87)、(3.82 ± 0.80)、(4.35 ± 0.89)、(4.60 ± 0.95)、(4.79 ± 0.94)、(4.92 ± 0.9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6.125~11.551,P值为0.022~0.003)。结论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尽管实施38 ℃和43 ℃的体温护理均能保证患儿术中复温阶段体温平稳上升,但采用43 ℃进行复温护理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内PAF和NSE含量产生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乳酸有关。

  • 标签: 体温护理 婴幼儿 深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复温
  • 简介:摘要生物样本库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源,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服务于患者的治疗,加快了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的速度。目前,针对肿瘤样本的处理和储存条件对样本质量的影响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差异较大。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肿瘤样本的储存时间及温度是影响样本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缺乏系统性综述。文章主要综述肿瘤样本采集和储存过程中时间及温度对血液和肿瘤组织样本RNA、DNA和蛋白质质量的影响。

  • 标签: 肿瘤 生物样本库 血液保存 组织保存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现状,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月1日至10月31日,通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和职业健康检查系统,收集株洲市136家企业7 806名噪声作业工人的基本信息和体检信息以及企业行业、类型、规模等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对辖区内噪声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数据和企业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株洲市7 806名噪声作业工人年龄为(36.1±9.3)岁,工龄为7.0(3.0, 11.0)年;检出听力损失工人1 270人,检出率为16.27%;疑似职业性噪声聋51人,检出率为0.65%;噪声聋1人,检出率为0.01%。男性听力损失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听力损失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 0.05);不同工种工人听力损失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行业、企业规模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金属矿采选行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33.33%,14/42),小型企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19.32%,296/1 532);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噪声作业工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私营企业工人的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较高(1.29%,36/2 782)。结论株洲市噪声作业危害严重,应加强非金属矿采选行业和小型、私营企业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加大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保护劳动者健康。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疑似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暴露
  • 简介:摘要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在提高透析充分性及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血管通路临床监测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尚不能达到精准监测。随着国内外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血管通路的临床监测需要规范化,以利于早期精确发现血管通路狭窄及闭塞等,及时处理并有效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从而最终延长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本文通过综述体格检查、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早期血管穿刺时机、心功能与血管通路的关系等介绍国内外血管通路临床监测的最新进展,希望为血管通路医师提供临床指导。

  • 标签: 血管通路 监测方法 穿刺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舟山市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测资料,为健康监测和制定职业病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集舟山市37 826名作业工人在岗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分析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检出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企业规模、经济类型等社会学特征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测情况。结果2016至2019年舟山市作业工人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1.09,P<0.05)。舟山市在岗职工职业健康检查以小型企业(59.72%,22 591/37 826)、私有经济企业(65.32%,24 707/37 826)、男性(82.03%,31 028/37 826)、30~49岁(59.11%,22 359/37 826)、接触噪声(67.06%,25 365/37 826)的作业工人为主。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均以微型企业、男性、≥60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9个月且同时接触化学和物理有害因素的工人较高。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在不同企业规模、经济类型、性别、年龄和职业病危害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的苯类作业工人中,除职业禁忌证工人中女性工人A/G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工人(P=0.04),其余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点关注舟山市微小型、私有经济企业作业工人,加强≥60岁年龄层接触苯、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男性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规范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切实保护职业人群健康。

  • 标签: 职业病 职业健康检查 疑似职业病 职业禁忌证 职业病危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新口腔综合治疗台(DCU)水路污染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7台同一品牌的全新DCU,5台DCU为市政用水集中处理后统一供水,2台为独立储水罐供水。从临床使用第1天开始持续采集三用枪和高速手机水路和漱口水的水样,进行细菌培养,统计其菌落数量。结果共采集水样343份。开诊前冲洗水路2 min后三用枪和高速手机出水口水样的菌落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集中供水和独立储水罐供水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菌落数量在冲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路冲洗可以降低水路中菌落数量(P<0.01),但是全天的菌落数量无变化(P>0.05);全新DCU水路的菌落数量在投入临床使用第2天即可超过指南推荐的标准,且菌落数量与第1天相比出现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无论采取何种供水方式,除按规定进行水路冲洗外,还应每天对DUWLs进行消毒。

  • 标签: 微生物污染 菌落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