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阐述职业运动情况现况,体力活动与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职业运动干预效果研究,探索科学合理可推广,适合办公室职业的运动干预模式。

  • 标签: 运动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适用于我国重点职业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并检验其信度与效度。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深度访谈、专家评议等形成初始量表条目池;分别于2018年7—10月、2019年8—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和湖北等10个省份,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制造业工人、医务人员、交通警察、空乘人员、交通运输业工人作为调查人群,以参与调查当日职业健康检查或机构内部体检的在岗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 981份(2018、2019年分别为3 703、17 278份)。采用项目区分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对条目池进行筛选,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分别以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和ERI模式职业紧张为校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量表的校标效度与聚合效度,同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价量表信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社会支持、组织与回报、要求与付出、自主性4个维度,共计17个条目,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06%,各条目因子载荷系数为0.447~0.918。验证性因素分析上述四个因子模型拟合度较好,拟合优度指数、比较拟合指数、近似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904、0.912和0.079。量表总分与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及付出-回报失衡模式职业紧张得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57~0.567,P值均<0.05)。总量表及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72~0.896。结论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作为我国重点职业职业紧张测量评估工具。

  • 标签: 应激,心理学 职业医学 量表编制
  • 简介: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负荷、高工作压力加剧了医护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感。文章从职业倦怠的含义入手,简述了职业倦怠的危害,概述了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不足和展望,为减轻医院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促进医疗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职业倦怠 危害 现状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寿命的延长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增加,共病的现象越发的常见,其正在成为全球高度优先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共病患病率的上升会在未来的时间持续给人们带来影响。共病指一个人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的情况。共病会影响到工人的工作效率,这也将直接影响工厂的效益。职业共病的研究中显示不同职业的共病现况不同。职业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探究职业中共病现况刻不容缓。

  • 标签: 职业人群 共病 共病模式 慢性病
  • 简介:(1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2山东省即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山东省即墨市市南医院266200)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职业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防治制定相关职业健康监护方案。方法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在我单位进行健康查体的职业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结果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4.9%,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同年龄阶段的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其中各年龄组中女性的发病情况明显低于男性。结论中老年人群特别是接触高温,噪音作业的男性伴有肥胖者是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高发因素。

  • 标签: 职业健康检查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32-01
  • 简介:[摘要] 目的 进一步了解社区职业健康状况,开展精细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职业健康管理及技能进行评价,为职业在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内两家创建健康单位企业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各抽取200名,通过基线调查后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随后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健康知识及技能系列培训。问卷采用复旦大学设计的职业健康调查表。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后对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程度、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职业干预前后健康活动参与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干预组进行干预后职业在学会自测血压,自测血糖,掌握控烟技巧,适量饮酒,学会现场急救,参与运动健身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通过精细化,系统化,全程化管理,职业对自身健康管理及健康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 标签: [ 职业人群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通过社区卫生工作的实践,就社区卫生服务与职业的健康监护方面首次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采取“单位群体性预防保健带动家庭个体预防保健”的模式,将辖区的各个集体单位特别是厂矿企业以及其他存在有害因素的场所作为一个大家庭进行管理,对每名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根据其健康需求,提供“六位一体”的保健服务,提高集体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保健意识和良好的遵医意识,做好健康监护,有效防止各种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减少或防止职业与非职业性疾病的发生。这些人群又是各个家庭的组成人员,也就能使每个家庭都得到卫生保健服务,达到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质的目的。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ldquo 六位一体&rdquo 保健服务 职业人群 健康监护 提高 健康素质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某地区的健康职业的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健康职业参加健康体检的500名人员,对其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常规检查中主要指标减低分布在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四项中,女性白细胞减低率为3.8%,男性为1.3%;女性血红蛋白减低率为4.8%,男性为1.8%;女性白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率明显比男性高(P<0.05)。四项主要指标增高分布中,男性红细胞增高率为5.6%,女性为2.9%;男性血红蛋白增高率为5.0%,女性为1.9%;男性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增高率明显比女性高(P<0.05)。结论,通过血常规检测能够早期发现存在的异常指标。应根据所得数据对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减缓及预防相关疾病出现,为临床及时和预防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标签: 健康职业人群 血常规 参考值范围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山市艾滋病职业暴露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本科室登记的艾滋病职业暴露资料,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66名艾滋病职业暴露者,男性31例,女性35例,来自中山市19家医院与13家公安局;5年以下工作年限[50.0%(33/66)]、工作岗位为护士[43.9%(29/66)]的人员是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最集中人群;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居前3位的科室为外科[22.7%(15/66)]、办案现场[18.2%(12/66)]、内科[12.1%(8/66)],常见的发生地点是普通病房;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居前3位的暴露时机为采血/注射穿刺时[16.67%(11/66)]、抓捕犯人时[16.67%(11/66)]、手术操作/缝合时[16.67%(11/66)];锐器伤[56.1%(37/66)]是导致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因素;30.3%(20/66)的人员未参加职业安全培训,59.1%(39/66)的人员在接触暴露源时未佩戴手套;暴露源严重程度不明的为47例,职业接触的污染物来源以血液最多;经科学处理,没有人员发生艾滋病暴露后感染。结论根据艾滋病职业暴露监测分析结果,对高风险科室/病房、办案民警、操作环节、操作流程重点培训和指导,加强防护。

  • 标签: 艾滋病 职业暴露 特殊人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平谷区职业健康素养水平、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为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区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行业三类职业共计650人,使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制作问卷进行健康素养状况调查。结果职业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3.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2.5%。文化、性别、年龄等多因素影响健康素养水平。三大职业对与医学相关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紧急救护知识最低为28.5%;在职业防护知识中,比较关注职业危害的防护培训、设施、用品,而对《职业病防治法》了解甚少,为27.6%;对于健康基础指标、吸烟危害、农药安全等知识人群知晓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5.1%、86.2%、91.7%。在健康行为指标中,食用加碘盐知晓率最高,其次是每年体检,知晓率最低的依然是看病就医,分别为94.7%、85.1%、27.9%;拨打"120"、触电急救等基本技能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为94.5%和78.1%。结论应根据职业不同特征采取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尤其应增加紧急医疗救护、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储备,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

  • 标签: 职业人群 健康素养 监测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杞县职业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和工作行为习惯情况,为开展布病健康教育和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现场对职业的布病防治知识知晓度和工作行为习惯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杞县职业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47.20%,工作防护行为持有率为51.37%。结论杞县职业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工作防护行为持有率均较低,应加强对职业的布病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 标签: 职业人群 布病 防治知识 调查
  • 简介:当代社会,慢性病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国家成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中国慢性病占全部死因的75%以上,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9个国家之一。据预测,目前中国由慢性病引起的失能调整生命年损失已达70%,特别是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危害了居民的健康,

  • 标签: 失能调整生命年 防治政策 意愿调查 慢性病防治 职业人群 医疗管理人员
  • 简介:目的:研究和探讨序贯化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问题综合预防干预对改善和提升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方法将2878名在职人员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3个月的序贯化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调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健康人数、压力适中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理亚健康、轻中度心理问题、动力不足、中度压力以及SCL-90、SSQ-53总分均值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心理健康人数、压力适中人数显著高于干预前,心理亚健康、轻中度心理问题、动力不足、中度压力,以及SCL-90、SSQ-53总分均值都显著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水平人数和量表总分均值都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序贯化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问题综合预防干预,能够显著提升职业(重度心理问题除外)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健康 干预 职业人群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管理不但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健康素质能力,使企业员工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生产价值,还可节约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使企业效率和利润获得非生产性提高。

  • 标签: 健康管理模式 职业人群 疾控中心 江夏区 企业员工 健康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年济宁市职业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济宁市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网报系统资料,收集用人单位2 167家,以及在岗期间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作业工人37 295人。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和职业健康检查等内容,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作业工人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56.34%,39 935/70 883)、煤尘(15.65%,11 095/70 883)、电焊烟尘(10.25%,7 262/70 883)、矽尘(5.61%,3 975/70 883)。煤尘(煤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检查异常率为14.87%(461/3 100),不同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异常率为4.56%(1 492/32 731),不同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8年报告的重点职业病主要有煤工尘肺24例,占38.71%(24/62);矽肺21例,占33.87%(21/62);噪声聋、布鲁氏菌病各8例,分别占12.90%(8/62)。结论应加强济宁市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的监管,制定分类监督管理办法,保护工人职业健康。

  • 标签: 职业病 监测 粉尘 噪声 布鲁氏杆菌病 职业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不同职业眼科检查指标,探究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为进一步健康干预提供信息。方法于2021年3月,从"深圳市职业保护行动"基础健康数据库中选取有眼科检查指标数据的职业员5 426人作为调查对象,将其中的放射工作人员(694人),港口作业人员(1 756人),环卫工(946人)、教师(224人)、视频作业人员(154人)、警察(927人)、消防员(100人)作为各职业调查组,选择接触噪声、化学毒物、粉尘等传统职业病危害的625名工人作为对照组。眼科检查指标包括右眼视力、左眼视力、外眼、结膜、角膜、晶状体、眼底,比较各指标在不同职业中异常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港口作业人员组双眼视力和眼底异常率均较低(均P<0.05),但结膜异常率较高(P=0.029),环卫工人组双眼视力和结膜异常率均较高(均P<0.01),教师组双眼视力异常率均较高,但仅左眼视力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视频作业人员组右、左眼视力异常率均较高(P=0.029、0.006)。结论不同职业均存在一定程度眼科问题,应根据各职业群体特点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 标签: 职业人群 视频 视力 眼科检查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时间延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长工时引起的职业健康危害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国内外长工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长工时现状及对职业的心境或情绪症状、慢性疾病的影响及其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目前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 标签: 职业群体 长工时 职业健康 影响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