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慢性是鼻泪管阻塞或狭窄等引起的常见泪道病,目前无有效的药物疗法,不同疗法目的均为使用器械解除梗阻,重建引流通道。本文复习文献资料,比较了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的7种方法,认为鼻内窥镜下囊鼻腔吻合术效果好,微创、美观,是治疗慢性高效安全的方法。泪道内窥镜可在直视下对狭窄部位进行疏通,结合泪道置管,也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具体到某一位患者时,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性化处理。(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72-176)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治疗方法 鼻内窥镜 泪道内窥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鼻内镜囊鼻腔吻合术的急性及慢性66例(68眼)的资料,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59眼(86.76%,59/68)治愈,6眼(8.82%,6/68)好转,3眼无效,有效率95.59%(65/68)。结论应用鼻内镜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创伤小,手术成功率高,效果好。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内镜 泪囊炎,急性,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早期鼻内窥镜下囊鼻腔吻合术(EEN-DCR)和晚期囊鼻腔吻合术(L-DCR)治疗急性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文献研究。由2位评审人员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等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1年1月有关EEN-DCR治疗急性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做独立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并进行资料提取及整理。根据L-DCR组手术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晚期鼻内窥镜下鼻腔囊吻合术(LEN-DCR)组和晚期外路鼻腔囊吻合(LEX-DCR)组。采用RevMan 5.3.3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325例,其中EEN-DCR组177例和L-DCR组1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愈率方面,EEN-DCR组和L-D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4(95%CI:0.78~2.65),P=0.34,I2=12%];亚组分析显示EEN-DCR分别与LEN-DCR、LEX-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8(95%CI:0.40~2.42),P=0.96,I2=0%;OR=2.03(95%CI:0.86~4.78),P=0.11,I2=50%]。EEN-DCR和L-DCR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和异质性[OR=0.29(95%CI:0.03~2.86),P=0.29,I2=0%]。然而,在症状缓解时间上,与L-DCR组相比,EEN-DCR组花费的时间更少[MD=-9.51(95%CI:-14.65~-4.37),P=0.0003,I2=42%]。结论:EEN-DCR治疗急性与L-DCR的疗效相似,但前者所需的症状缓解时间更少,这既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也可以降低经济成本。

  • 标签: 早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晚期泪囊鼻腔吻合术 急性泪囊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11岁女性患儿,因左眼溢 2 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双泪囊肿瘤”。鼻内镜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左侧囊处可见膨隆,囊处黏膜光滑;鼻窦CT示双侧囊占位,有骨质破坏,累及下鼻甲,占位结构界限不清。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侧下鼻甲外侧壁有肿瘤浸润,结构不清,质地较硬,行左侧鼻腔外侧壁、囊肿瘤切除术。病理回报为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建议患儿同时行右侧囊肿瘤切除术,患者家属未采纳。患儿术后12 d出院,出院时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泪道探通术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至12月眼科门诊治疗的1~24个月龄新生儿202例(234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患儿月龄分为3组。A组,96例(112眼),月龄为1~6个月;B组,74例(86眼),月龄为7~12个月;C组,32例(36眼),月龄为13~24个月。所有患儿接受泪道探通术,对比3组患儿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愈率为99.11%(111/112),高于B组的89.53%(77/86)和C组的66.67%(24/36)(P<0.05);B组的治愈率高于C组(P<0.001),月龄越小,手术治愈率越高。结论新生儿最佳治疗时机为出生后1~6个月。

  • 标签: 泪囊炎,新生儿 探通术,泪道 时机 疗效
  • 简介:摘要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前隐窝入路,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环形支撑管置管术治疗深部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深部小管断裂58例(58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小管逆向置管联合远端支撑管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硅胶支撑管置管术。术后随访(53.36±27.43)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年龄9~76(39.52±14.86)岁,下小管深部断裂52例,上小管深部断裂5例,上下小管均断裂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以小管逆向置管联合远端缝线固定的改良环形支撑管置管术治疗深部小管断裂安全、有效。

  • 标签: 断裂,泪小管,深部 置管术,支撑管,泪道,逆行 环形,改良 效果,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温烧灼封闭下小点治疗重度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使用人工泪液和局部抗保守治疗后疗效不佳的重度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29例(58眼)。根据是否患有干燥综合征分为2组:干燥综合征干眼(SS)组17例(34眼)和非干燥综合征干眼(非SS)组12例(24眼)。采用高温热烧灼封闭双眼下,记录小点烧灼前2个月、1 d及烧灼后2周、2个月时患者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果。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2组烧灼前各项干眼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烧灼后2周和2个月与烧灼前1 d比较,SS组OSDI评分、TBUT及F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8,P<0.001;F=49.45,P<0.001;F=34.07,P<0.001);非SS组OSDI评分、BUT、FL评分及SⅠ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9,P<0.001;F=72.83,P<0.001;F=47.44,P<0.001;F=28.35;P<0.001),但SS组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烧灼2个月后,非SS组OSDI评分、TBUT、FL评分、SIT值均较SS组改善更明显(t=2.22,P=0.04;t=-3.32,P<0.001;t=2.90,P=0.01;t=-4.00,P<0.001)。SS组和非SS组均未发生明显眼部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泪道再通,再通率为5.2%。结论:下小点烧灼封闭治疗重度干眼可改善重度干眼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简单、经济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非干燥综合征干眼患者效果更佳。

  • 标签: 高温烧灼 泪小点封闭 干燥综合征 干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管断裂吻合术不同泪道支撑管的效果及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开封眼病医院小管断裂吻合术8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为两组:A组39例,以硬膜外麻醉管为支撑管;B组41例,以双回路小管环形硅胶管作为支撑管。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期末,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2%(33/39),显著低于B组的97.56%(40/41)(χ2 =4.195,P=0.041);A组的痊愈率为64.1%(25/39),显著低于B组的92.68%(40/63)(χ2 =9.756,P=0.002);未痊愈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低于24 h者占29.41%(5/17),明显低于痊愈组的63.49%(40/63)(χ2=6.318,P=0.012);痊愈组患者的断裂位置为近端者占52.38%,明显高于未痊愈组的11.76%(2/17)(χ2=3.335,P=0.001)。结论小管断裂吻合术效果受到断裂至手术时间、断裂的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双回路环形硅胶管作为支撑管的效果更好。

  • 标签: 断裂,泪小管 吻合术,泪小管 管,麻醉,硬膜外 支撑管,环形,硅胶,双回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纳米脂肪联合小脂肪颗粒改善沟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行沟凹陷填充女性患者78例,年龄28~56岁,平均38岁。通过吸脂获取并纯化脂肪组织,制备纳米脂肪和小脂肪颗粒,于沟处行分层、多点、均匀注射矫正沟凹陷。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中注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后随访12个月,对手术前后照片的黑眼圈改善程度、下睑细纹改善程度、皮肤色斑改善程度、沟凹陷的改善程度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78例患者术后均有轻度注射区肿胀,3~4 d消退,3个月沟注射区基本稳定;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血肿、脂肪液化、局部硬结等并发症。78例中,2例术后出现瘀斑,10 d自行消退,1例填充区域外观不平整予以局部按摩后消失。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对注射后沟整体改善满意度为(8.9±0.5)分,整体较满意。结论纳米脂肪与小脂肪颗粒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两者联合应用矫正沟凹陷畸形能达到较好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移植,自体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移植 泪沟填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在CT囊造影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拟人头颈部模体,将对比剂(碘海醇)与盐水1∶3混合液置于模体鼻翼一侧模拟囊。分别采用80、100、120和140 kV对模体进行扫描,每种管电压选择相应的mAs使设备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0、15、20、25、30、35和40 mGy。结合对每组图像的客观评价,以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对比度噪声比(CNR)为基准,得出相同CNR时的最低剂量扫描参数80 kV/240 mAs。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来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62例囊CT扫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管电压组(120 kV/180 mAs)和低管电压组(80 kV/240 mAs),每组各31例。测量两组图像的CT均值、噪声(SD)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结果模体研究中相同管电压下,CTDIvol增加CNR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985、0.965、0.971、0.972,P<0.05);相同CNR下,管电压越低,辐射剂量越低;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CNR为27.8,而80 kV在相同CNR时对应的是240 mAs;临床研究中常规管电压组和低管电压组的CTDIvol分别为31.2和12.8 mGy,低管电压组较常规管电压组降低了约59 %。两组图像囊区CT值、眶内脂肪区CT值与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6、2.601、-5.704,P<0.05),两组图像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管电压技术扫描可以获得满意的囊CT图像质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CT泪囊造影 辐射剂量 低管电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陈旧性下小管断裂吻合手术中内眦韧带定位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陈旧性下小管断裂吻合手术19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内眦韧带定位法寻找小管鼻侧断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19例中1例未能找到小管鼻侧断端,进行小管囊吻合术,半年拔管后泪道阻塞;18例(94.74%)顺利找到小管鼻侧断端,进行小管吻合术,术后6个月,拔管后泪道冲洗通畅;除3例有轻度下睑外翻畸形,伴有溢主诉,其余15例日常生活无溢不适,疗效良好。结论在陈旧性下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内眦韧带定位法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断裂,下泪小管,陈旧性 吻合术,定位,内眦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囊鼻腔吻合术(E-DCR)中吻合口应用药物支架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以解放军第988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慢性行E-DCR 50例(60眼)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31眼),E-DCR的吻合口处放置药物支架;对照组,25例29眼,术中不放置药物支架。术后随访1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28眼(90.32%),好转2眼,复发1眼;对照组治愈14眼(48.28%),好转8眼,复发7眼(χ2=4.000,P=0.047)。治疗组术中出血(35±15)mL,少于对照组的(40±18)mL(t=2.152,P=0.035)。治疗组术后吻合口闭合者1眼,少于对照组的7眼。治疗组术后鼻部无需再用糖皮质激素类鼻喷雾剂,无疼痛感;而对照组术后8眼出现疼痛感。结论吻合口药物支架在E-DCR术中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支架,吻合口,药物 泪囊炎,慢性 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镜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型硅胶支撑管置管术治疗小儿外伤性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南京市第三医院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住院的小儿外伤性小管断裂者25例(25眼),采用"双套环"技术顺行置入T型支撑管。术后3~6个月拔管,拔管后随访1~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25例中,治愈21例(84.00%,21/25),好转4例(16.00%,4/25)。结论T型支撑管置管术治疗小儿外伤性小管断裂,效果确切,安全方便。

  • 标签: 置管术,支撑管,T型 断裂,泪小管,外伤性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眼眶CT评估及鼻内镜检查应用于修复小管断裂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眼科外伤性小管断裂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进行眼眶CT评估,对评估结果为伤侧鼻腔下鼻道狭窄患者行鼻内镜检查。寻找小管鼻侧断端,置入硅胶泪道支撑管,吻合小管,并观察吻合效果。结果34例中,29例一次吻合成功,治愈率85.29%(29/34),好转4例(11.76%),有效率为97.06%(33/34)。无效1例(2.94%)。结论小管断裂术前眼眶CT评估有重要意义,鼻内镜手术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成功率。

  • 标签: 泪器疾病 泪器 内镜检查,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翼腭窝 颞下窝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翼腭窝 颞下窝 解剖标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