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Ozurdex)植入后患眼短期眼压变化,间接了解22G植入装置巩膜穿刺口的密闭性。方法前瞻、队列设计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医院眼科行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治疗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2例52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年龄14~79岁。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43例43只眼,葡萄膜炎伴或不伴黄斑水肿29例29只眼,糖尿病黄斑水肿18例18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标准巩膜隧道式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治疗。植入前10 min(基线)及植入后10、30 min和2、24 h采用非接触气动式眼压计行眼压测量。比较植入后不同时间点眼压与基线时的差异。基线与植入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患眼基线平均眼压为14.85[四分位间距(IQR):11.60,17.63 ]mmHg (1 mmHg=0.133 kPa )。植入后10、30 min和2、24 h平均眼压分别为11.90 (IQR:8.95,16.30)、13.75 (IQR:9.95,16.80)、13.60 (IQR:10.95,17.20)、14.65 (IQR:12.20,17.50)mmHg。与基线时眼压比较,植入后10、30 min眼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2 );植入后2、24 h,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0.280 )。结论玻璃体腔植入Ozurdex后10、30 min眼压降低较基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预装式植入装置22G巩膜穿刺口不能立即完全闭合,应适当加强植入后短期眼压监测。

  • 标签: 地塞米松/治疗应用 黄斑水肿/药物疗法 眼内压
  • 作者: 刘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部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34
  • 简介:摘要对于前牙区种植美学修复而言,准确地选择植入位点和植入角度非常重要。前牙区连续缺牙时需先考虑种植牙位,根据美学设计,确定每个牙位上修复体在牙弓中占据的空间,并以此确定种植位点。理想种植位点的三维要求包括:近远中向位置在缺牙间隙正中或在满足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略偏远中;唇腭向位置偏腭侧,最理想的位置为舌隆突;垂直向高度为理想龈缘顶点的根方3~4 mm;理想的种植体长轴应与修复体长轴平行、整体偏向腭侧、从修复体舌隆突穿出、位于修复体切端舌侧。种植体植入位点的三维设计是前牙区种植美学修复设计中需首先考虑的关键点,不能轻易妥协和改变;而正确的植入角度可令整个治疗策略和治疗操作过程更清晰、简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 作者: 孙兴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近视眼重点实验室 20003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并应用基于手供一体设计的手术植入物全程追溯系统,实现对患者使用的每块钢板及螺钉进行全程追溯,确保追溯信息完整准确。方法2018年烟台毓璜顶医院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追溯系统中基于手供一体研发完善了植入物追溯管理模块,对植入物实施全程闭环式追溯管理。收集植入物追溯系统应用前后3个月的相关记录,将2018年5—7月处置使用的植入物设为对照组,共处理2 246件,处置使用过程手工记录与交接;将2018年8—10月处置使用的植入物设为试验组,共处理2 570件。比较两组植入物交接质量;抽检追溯系统应用前后各1个月的骨科钢板60个,比较应用前后追溯所用时长及追溯信息完整率。结果试验组植入物交接名称规范、数量及灭菌标签信息的清晰度、完整性均全部合格,对照组分别有78、107、260、285件不合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21、125.217、314.485、346.626;P<0.01)。试验组植入物交接中发生型号错误88件,灭菌标签错误27件,对照组分别为113、48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740、9.230;P<0.01)。试验组植入物追溯信息完整率为100%(60/60),追溯时长为(1.1±0.2)min,对照组分别为90%(54/60)、(74.2±7.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自主研发的植入物追溯系统,实现了手术室、CSSD以及物资采购供应处等多部门联动追溯管理,能够对患者使用的每块钢板及螺钉进行有效监管与可追溯,提高了CSSD的工作质量。

  • 标签: 手术室 消毒供应中心 医疗器械 植入物 追溯
  • 简介:摘要上臂输液港是指通过上臂外周静脉植入输液港,可由医护合作完成手术,为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提供新的静脉通路选择,但目前尚未在我国广泛开展应用。本文针对上臂输液港的适应人群、手术过程、维护及使用、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上臂输液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植入式输液港 上臂 血管通路 专科护士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植入性虹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外伤后和手术后的植入性虹膜囊肿7例(7眼)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虹膜囊肿切除后眼压得以控制,末次随访未见囊肿复发,但有2例因眼部并发症再次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5例为典型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表现,1例为表皮样囊肿改变,1例为似晶状体皮质纤维改变。结论植入性虹膜囊肿可有不同的病理表现,但早期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囊肿,虹膜,植入性 外伤,眼 手术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S-ICD植入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1±18)岁。回顾采集患者基础心脏疾病等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分析术前心电图筛查、植入技术方法、学习曲线特点、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分析截至2020年8月30日患者随访数据,初步评估S-IC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总计25例患者拟植入S-ICD,1例因未通过术前心电图筛查未植入,余24例经心电图筛查并植入S-ICD。基础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0例(10/24,41.7%)、肥厚型心肌病6例(6/24,25%)、离子通道疾病4例(4/24,16.7%)、缺血性心肌病1例(1/24,4.2%)及其他3例(3/24,12.5%)。手术学习曲线较短,手术时间为(55.0±18.7) min;按标准操作流程,术后短期无并发症。随访提示有17次事件,6次放电事件;其中4次正确处理,1次转复成功率100%;2次不恰当放电在程控处理后随访无不恰当放电再发,提示S-IC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论就本中心数据来看,S-ICD植入技术具有较短的学习曲线,短期并发症相对少见且安全有效,对于适应证人群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安全性 有效性 单中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结膜下膜片注射植入装置并进行动物实验测试其性能。方法:实验研究。设计并制作一种结膜下植入物注射装置,并在兔左眼利用该注射装置将可降解明胶膜片注射植入(作为试验组),右眼作为对照组仅重复穿刺、进针动作,不植入膜片,分别于植入后0、1、2、3 d各取2只兔子,处死后摘除眼球,制备冰冻切片后行HE染色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设计的注射装置的针头弧度曲率半径为18 mm,内径截面为1.96 mm×0.38 mm。利用此装置注射明胶膜片如兔眼结膜下注射后兔眼未见出血,膜片未见移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伤口愈合程度相近,未见明显区别。结论:该注射装置操作简便省时,有效地克服了常规植入手术创伤,为新型药物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辅助。

  • 标签: 结膜下植入 注射装置 眼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确诊为前置胎盘的孕妇72例,均行产前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行剖宫产术。按是否存在胎盘植入分为植入组(n=29)与非植入组(n=43)。分析孕妇年龄、孕产史等临床参数与胎盘植入的关系,比较两组胎盘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价值。结果植入组年龄≥35岁、有剖宫产史、流产次数>2次、孕次≥3次所占比例均高于非植入组(均P<0.05)。植入组超声声像图见胎盘后间隙部分或完全消失20例(68.97%),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菲薄、胎盘与子宫肌层界限不清11例(37.93%),胎盘内陷窝征23例(79.31%),胎盘异常增厚5例(17.24%)。植入组VI、FI、VFI均高于非植入组(均P<0.05)。VFI截断值为7.92时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10%、90.70%;VI截断值为18.05时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21%、79.07%;FI截断值为33.61时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76%、58.14%。结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时,胎盘、膀胱壁血流增加,胎盘血管程度较高。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可定量评估胎盘血管程度,为产前胎盘植入评定提供依据。

  • 标签: 前置胎盘 侵入性胎盘 超声检查 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 血管化指数
  • 简介:摘要胎盘植入性疾病(PAS)是指胎盘绒毛生长并黏附或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类疾病,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孕产妇出现子宫破裂、围产期出血、感染,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剖宫产术及宫腔操作的增多,PAS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孕妇预后。超声检查是产科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也是鉴别和评估前置胎盘和PAS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均有建立超声评分系统的文献。本文对国内外各种超声PAS评分系统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做一比较。

  • 标签:
  • 简介:摘要胎盘植入性疾病是指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类疾病。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手术增加等原因,胎盘植入发病率逐渐增加。国际妇产科联盟、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英国皇家妇产科协会以及加拿大妇产科协会相继发布了胎盘植入相关指南,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母儿结局。本文就以上指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胎盘植入的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侵入性胎盘 诊疗准则(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围产资料数据库中信息完整的单胎妊娠孕妇48 650例临床资料,将这些孕妇分为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和非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分析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妊娠结局。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高中教育水平及以下、孕次≥3次、经产妇、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剖宫产史(OR=2.254,95%CI:1.917~2.650)、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OR=1.591,95%CI:1.212~2.089)、合并前置胎盘(OR=28.282,95%CI:24.338~32.866);与非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相比,患有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褥期感染、子宫切除、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Apgar评分相对较低(1 min)、产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剖宫产史、辅助生殖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引起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妊娠结局不良。

  • 标签: 胎盘植入性疾病 危险因素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氧化应激是引起胚胎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胚胎内ROS来源于细胞自身各种代谢过程,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以及其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胚胎内的ROS水平。生理含量的ROS可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信号转导,但过量的ROS会引起胚胎内线粒体损伤、DNA损伤、脂质过氧化甚至细胞凋亡,进而导致胚胎发育阻滞。本文旨在综述ROS对植入前胚胎发育的双重作用及氧化应激损伤胚胎后挽救方案的研究进展,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氧化应激对植入前胚胎发育的影响,及选择恰当的挽救方案避免氧化应激影响植入前胚胎发育。

  • 标签: 氧化应激 活性氧 植入前胚胎发育 抗氧化剂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植入剂填充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收治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泪槽畸形患者,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表面麻醉下,用胶原蛋白植入剂进行泪槽注射,评估注射后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注射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泪槽凹陷明显改善,下睑到颧颊区域呈现自然流畅、年轻的轮廓曲线,泪槽凹陷形成的阴影及下眼睑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5例患者注射即刻均有轻度肿胀、2例局部瘀斑,1例患者注射后局部出现条形小凸起。有效22例,占88.00%,满意23例,占92.00%。术后随访3个月,1个月内效果维持满意。结论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射填充可改变泪槽畸形,可达到面部年轻目的。

  • 标签: 眼部 泪槽 胶原蛋白 填充 年轻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颈动脉狭窄再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60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规随访,行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增加健康管理团队的随访、宣教、指导支架植入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检测。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评估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12个月内,行为干预组(6.7%,3.3%)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和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20.0%)(均P<0.05)。干预后6个月及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71.20±18.43)分,干预后12个月(179.90±14.3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60.77 ±13.43)分;干预后12个月(164.27±14.85)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88.47±16.25)分,干预后12个月(203.17±13.8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70.67 ±15.82)分;干预后12个月(183.80±18.1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并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再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行为干预可以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关。

  • 标签: 行为干预 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 再狭窄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Montgomery假体植入的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Montgomery假体植入的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的46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3~77岁。评估方法包括GRBAS听感知评估、声学参数[包括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以及最长发声时间(MPT)等。声学参数和MPT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GRBAS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动态喉镜结果显示,44例患者的患侧声带明显向中线移位,发音时声门裂隙较术前明显减小;2例患者的声门裂缩小不明显。GRBAS听感知评估各参数除紧张声(S)外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声学参数(Jitter、Shimmer、NHR)较术前也均明显减小,MPT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例声门裂缩小不明显的患者行修正性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Montgomery假体植入的甲状软骨成形术可有效地改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嗓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声带麻痹 Montgomery假体 甲状软骨成形术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对特发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所致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因特发性CLBBB导致心力衰竭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接受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永久起搏器的5例患儿的资料。分析5例患儿植入起搏器的效果,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对心功能和心脏同步性的影响。结果5例患儿中男2例、女3例。植入起搏器时年龄0.5~5.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9%~4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30~53 mm,Z值4.0~34.0。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结合抑制房室结传导药物以及调整感知的房室间期参数设置至左心室起搏比例达97%~100% 并QRS波时限最短。5例患儿术前QRS波时限120~160 ms,术后90~120 ms。5例患儿左心室起搏后1 d~1个月心功能开始改善,1个月~1年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LVEF由29%~46%升至55%~67%。术后随访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31~62 ms比26~50 ms; 40~63 ms比10~50 ms;34.3~50.3 ms比16.3~31.4 m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由-7.7%~-13.8%下降至-13.5%~-20.3%。结论儿童CLBBB发生的心力衰竭,可考虑通过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双腔起搏器替代三腔起搏器实现同步治疗效果,使心功能逆转恢复正常。

  • 标签: 束支传导阻滞 儿童 心脏起搏器,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