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7 个结果
  • 作者: 骆光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3-13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3期
  • 机构:1997年,日本和香港的科学家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光泵浦ZnO薄膜紫外激光[1],引起科学界的震动。1999年美国西北大学曹慧等人在ZnO多晶粉末薄膜上获得了自形成谐振腔室温随机紫外激光[2],使得ZnO材料成为光电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伴随着低空空域的深入开放,必将带来通用航空飞行的大时代,对现有空域监视方式提出了新课题,研究如何在通用航空提供相适应的监视方式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从我国目前通用航空现状以及监视技术发展情况入手,认真评估了雷达监视、多点定位技术(MLAT)和自动相关监视(ADS)的特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珠海市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5例同时接受CMA和核型分析的产前诊断孕妇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MA及核型分析均检出异常6.3%(38/605),CMA异常而核型分析正常4.6%(28/605),CMA正常而核型分析异常1.7%(10/605)。CMA总的异常检出率10.9%(66/605),核型分析总的异常检出率7.9%(48/605)。结论CMA较传统核型分析更敏感,能检出更多的染色体异常,避免更多的缺陷儿出生,在珠海市产前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核型分析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放疗同期联合肿瘤治疗电场(TTF)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时,TTF阵列对放射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使用胶片和MatriXX平板电离室,分别在表面贴和不贴TTF阵列与无乳胶海绵的情况下测量不同组织深度(<1、3、5 mm、1、1.5、3、5、10、15 cm)的吸收剂量,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对10例GBM患者的VMAT计划,利用Sun Nuclear公司ArcCheck三维剂量验证系统进行深部剂量验证,评估肿瘤和危及器官的D99%、Dmean和D1%。结果贴TTF阵列与无乳胶海绵比不贴时表面剂量增加了173%,密度较低的无乳胶海绵使表面剂量增加61.7%,随着深度增加,剂量偏差逐渐减小,在1.5 cm以下时稳定在4%左右。VMAT计划验证结果显示,贴TTF阵列与无乳胶海绵比不贴时,PTV和CTV的D99%、Dmean和D1%下降1.1%~1.2%;危及器官如脑干、垂体、视交叉、视神经、眼球和眼晶状体的Dmean和D1%下降0.7%~1.5%。结论TTF和放疗同步进行时,会造成靶区和危及器官吸收剂量降低,且影响较小,但皮肤表面吸收剂量上升,建议在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时,尽可能降低头皮剂量,以减少患者头皮反应。

  • 标签: 肿瘤治疗电场 胶质母细胞瘤 放射治疗 剂量验证
  • 简介:摘要微阵列蛋白芯片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识别疾病相关自身抗原的平台,也可以高通量的形式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免疫结合反应。该方法是一种微型化的固相免疫检测方法,在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中逐渐得到临床认可。该共识对以平面基质为载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的蛋白芯片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 标签: 蛋白质阵列分析 微阵列蛋白芯片 固相免疫 高通量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对波束扫描、波束空间分布的特点的研究,能够有效的对相控阵雷达资源的调度、能量的管理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地基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天线特性、波位划分、波束增益空域变化、天线扫描空间等多个方面对于地基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扫描空间站卡了分析,最终结合仿真实验展开了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可供相控阵雷达资源合理调度和能量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下为详细内容。

  • 标签: 相控阵 雷达 天线 扫描空间 波束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雷达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体制雷达的不断出现,雷达信号系统的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化多样化,雷达信号系统也越来越复杂,但雷达的工作时序在任何雷达系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雷达的工作时序发生偏差都将影响雷达的目标观测,严重的甚至导致雷达无法正常工作。本文从典型地面雷达信号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实际应用中出现时序偏差的原因,并给出排除措施,希望对雷达维护和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 标签: 频域脉压 时钟建立 时钟保持
  • 简介:摘要军用雷达不同于一般民用产品,对产品运行质量有着较高要求。随着我国军用雷达研制技术进步发展,国家愈发重视雷达研发工作的安全性。本文中选择以全寿命周期为切入点,分析做好军用雷达装备安全管理的措施,延长军用雷达使用寿命。

  • 标签: 军用雷达装备 全寿命周期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当今战场电磁环境复杂,雷达的战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各种电子干扰环境中,副瓣匿影是一种相对代价较低,对付低占空度副瓣干扰比较有效技术措施。本文介绍了副瓣匿影工作原理及及其技术实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对雷达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 标签: 副瓣匿影 通道闭锁 杂波图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末单脉冲雷达发明成功之后,凭借着其测角精度高、速度快、反角度欺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火控和气象雷达等领域,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干扰环境越来越复杂,雷达干扰技术也逐渐多元化,如何提升雷达的探测能力及跟踪能力便成为了雷达领域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雷达的常见干扰方式及如何提升单脉冲雷达抗干扰能力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 标签: 单脉冲雷达 抗干扰 雷达干扰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航空业也在不断的前进。雷达系统的管制机制在很多国家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前景。与过程控制模式相比,雷达控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体情况下分析了我国要实行雷达系统的管制需要的条件和基本要求。也提出了些建设性的意见,我国航空公司实施雷达管制的基本措施。

  • 标签: 雷达管制 航路 雷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在流产或死胎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及流产或死胎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CMA技术对流产绒毛或死胎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CNVs)检测。结果824例流产或死胎样本检测成功率100%,染色体异常381例(46.2%),其中数目异常312例(81.9%),结构异常66例(17.3%),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 disomy, UPD)3例(0.8%)。数目异常中占比最大的为非整倍体,共287例(92.0%),以16-三体和Turner综合征最为多见,分别为41例(13.1%)和63例(20.2%)。6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中,26例(39.4%)发生拷贝数重复,20例(30.3%)发生拷贝数缺失,20例(30.3%)发生拷贝数重复伴缺失,其中33例检出临床致病的可能性大。结论CMA是诊断流产或死胎病因的一种可靠、稳定、高分辨的技术。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引起临床流产的主要遗传因素,其中以非整倍体变异最为常见。

  • 标签: 流产物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拷贝数变异 非整倍体变异
  • 简介:摘要雷达电子机箱的热控性能对其使用年限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如果雷达电子机箱的使用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使用条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导致强迫风冷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因此,要对雷达电子机箱进行优化,提升热传导能力。

  • 标签: 机箱 热传导 热管
  • 简介:摘要反辐射导弹在军事活动中的应用逐渐频繁,给防空雷达系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对防空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进行分析,从雷达选型、告警、干扰和拦截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总结对抗反辐射导弹的实战经验,确保防空雷达系统及人员安全。

  • 标签: 防空雷达 反辐射导弹 对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探讨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106例自然流产样本,取胎儿组织行CMA检测,分析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结果检测成功94例,成功率为88.68%。共检出染色体异常54例(57.4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44例,以非整倍体为主,其次为三倍体和嵌合体。检出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例,其中两例累及猫叫综合征区域。另检出染色体嵌合体6例。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及拷贝数变异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CMA能够快速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本研究显示孕10~11+6周自然流产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可为临床咨询提供依据。

  • 标签: 自然流产 染色体微阵列 染色体异常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于胎儿十二指肠梗阻(duodenal obstruction,DO)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51例超声提示存在DO的胎儿,将其分为单纯组和合并其他异常组。对其进行CMA检测,并随访所有病例的妊娠结局。结果在51例胎儿中共发现8例异常,检出率为15.7%,包括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5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分别为17q12微重复综合征、13q21.33q31.1微缺失、13q21.32q22.3缺失、13q21.2q31.1缺失和1q43q44重复。13q的EDNRB及17q12的HNF1B为胎儿DO的候选基因。单纯DO组于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 vs. 11.1%,P > 0.05)。39例活产,1例死胎,引产的11例中包括8例CMA结果异常者。结论DO与基因组拷贝数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须进行产前诊断。CMA不仅可以检测微缺失/微重复变异,同时具有发现可疑致病基因的能力,可为DO胎儿的产前诊断、咨询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十二指肠梗阻 染色体微阵列 拷贝数变异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 CMA)技术对1例超声结构异常胎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检测,探讨CMA在超声结构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CMA技术分析胎儿及其父母的CNVs。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核型与母亲一致,为46,XN,t(8;11) (q21.2;q13)mat,父亲核型正常;父母CMA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胎儿的检测结果为arr[GRCh37]8q13.3 (71 314 082-73 322 915)×1,提示一条8号染色体的8q13.3区域发生2.00 Mb缺失。结论超声结构异常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平衡易位,需借助CMA等技术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微缺失微重复。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 微缺失 平衡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于高龄孕妇异常妊娠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2例高龄孕妇的CMA检测结果、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随访结果。结果在562份羊水样本中,共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73例(12.99%),包括21例(3.73%)染色体非整倍体和52例(9.25%)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其中包括病理性变异27例(4.80%)、可能致病变异4例(0.71%)、临床意义未知变异42例(7.47%)。与非高龄孕妇相比,在自愿检测、超声结构异常、超声软指标异常、无创产前检测异常指征下,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出率均高于非高龄孕妇。在染色体CNVs的检出率方面,高龄与非高龄孕妇、以及单纯高龄与非单纯高龄孕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随访552例(98.22%)孕妇。在CMA检测提示病理性和可能致病变异的31例孕妇中,25例终止妊娠,6例(19.35%)正常分娩且新生儿未见明显异常。CMA检测提示为临床意义未知变异的41例孕妇中,3例选择终止妊娠,1例胎儿出生后发现畸形。在CMA检测未见明显异常、且成功随访的480例孕妇中,5例(1.04%)出现妊娠异常或胎儿出生后发现畸形。结论通过CMA检测预测的妊娠结局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CMA检测提示为临床意义未知变异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较高,应重点关注。高龄孕妇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症状,均建议其接受CMA检测。CMA联合其他检测手段是为这类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的趋势。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高龄孕妇 产前诊断 染色体异常 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MA)对于产前诊断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胎儿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长治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诊断并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且行CMA检测的胎儿共13例,并评估胎儿异常核型的临床意义。结果胎儿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罗伯逊易位、小标记染色体共8例,CMA检测均未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胎儿衍生染色体、缺失、额外未知来源的染色体片段共5例,4例经CMA检出致病性CNV,1例存在可能良性CNV。结论CMA可以评估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情况,对产前诊断的遗传咨询具有较大的价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