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空气消毒联合含氯消毒剂在无层流设备接台手术室空气消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128例手术时间>2 h的手术间次,按消毒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动态空气消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含氯消毒剂。记录对比第1台手术前、第1台手术毕、第2台手术前、第2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消毒前、消毒后、手术2 h手术室菌落数、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第1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第2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64/64)、100.00%(64/64),均高于对照组84.38%(54/64)、71.88%(46/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2 h手术室菌落数为(114.12±13.34)cfu/m3,低于对照组(161.54±14.82)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率6.25%(4/64)与对照组12.50%(8/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空气消毒联合含氯消毒剂应用于无层流设备接台手术室空气消毒中,可提高第1台手术毕、第2台手术毕手术室消毒合格率,减少手术2 h手术室菌落数,且患者感染率低。

  • 标签: 动态空气消毒器 含氯消毒剂 无层流设备接台手术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洁净区使用消毒剂的消毒方式,保证对洁净区的有效消毒。方法选取新洁尔灭和过氧乙酸对洁净区进行消毒,取样检测微生物限度并检测消毒剂残留,考察消毒面积、接触的不同材质、消毒剂作用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采用任一种消毒剂,每4平方米更换1次完全浸湿消毒剂的无尘抹布,消毒剂与待消毒界面接触5 min后,微生物消杀效果最佳;使用清洁剂进行二次擦拭后,消毒剂残留量不影响人员健康及产品质量。结论确定了适用于洁净区有效消毒消毒方式。

  • 标签: 洁净区 消毒 消毒药(剂) 环境,受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对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及科室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期间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消毒的2 682件可复用器械为对照组,另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期间本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消毒的2 682件可复用器械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及科室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可复用器械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分别为99.78%、99.89%、99.81%,均高于对照组的99.22%、99.29%、99.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科室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比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能够提升可复用器械消毒灭菌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且利于提高科室满意度。

  • 标签: 可复用器械 持续质量改进管理 消毒灭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及对无形成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两个阶段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500份样本进行调查,对两个阶段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前,消毒供应中心物品平均配送时间为(67.25±4.15)min,明显高于实施后;实施前500份样本的清洁达标率与消毒达标率等均明显小于实施后;实施后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评价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有2名护理人员分别出现划伤与压伤情况,实施前有6名护理人员发生划伤,8名发生压伤,1名发生细菌感染,两组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策略,可有效提升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化效益。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消毒供应中心 无形成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四种消毒产品对CT检查床进行消毒,以比较其消毒效果、物体表面细菌菌落以及经济使用成本,从而为临床采取方便、有效、便捷、经济的消毒方式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对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菏泽市立医院、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的CT检查床表面采用季铵盐消毒湿巾擦拭(样本量199个)、75%乙醇擦拭(样本量194个)、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样本量180个)、床单位消毒机(样本量82个)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比较消毒后的消毒效果、CT检查床表面细菌菌落数,并分析四种消毒方式的经济使用成本。多个样本之间的比较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季铵盐消毒湿巾擦拭、75%乙醇擦拭、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位消毒机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8.99%(197/199)、98.45%(191/194)、99.44%(179/180)、100.00%(8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2,P=0.597),四种消毒产品的消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种消毒产品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分别为0.1(0.3)cfu/cm2、0.6(1.0)cfu/cm2、1.0(0.7)cfu/cm2、0.0(0.1)cfu/cm2,细菌清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857,P<0.05),清除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床单位消毒机、季铵盐消毒湿巾、75%乙醇、500 mg/L含氯消毒剂;经济使用成本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床单位消毒机(22.00元/次)>75%乙醇=500 mg/L含氯消毒剂(1.74元/次)>季铵盐消毒湿巾(1.25元/次)。结论综合比较,季铵盐消毒湿巾具有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且使用成本较低等优点,可在医院内推广使用。

  • 标签: 医疗机构 消毒产品 CT检查床 清洁 消毒
  • 简介:摘要自动变速箱中的离合零件是重要的关键零部件,其活塞环槽加工精度要求高,且在环槽内外圆的侧面有密封用的径向槽,一般在样件开发阶段采用标准径向槽刀进行加工,此方法优点是标准刀具可节约初始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但是随着进入试生产以及批量生产阶段,加工效率为第一考虑方向,此时需要对一些刀具进行优化,缩短加工时间,降低单件的刀具消耗成本。

  • 标签: 离合器 刀具优化 持续改进 刀具试验 降本增效
  • 简介:摘要自动变速箱中的离合零件是重要的关键零部件,其活塞环槽加工精度要求高,且在环槽内外圆的侧面有密封用的径向槽,一般在样件开发阶段采用标准径向槽刀进行加工,此方法优点是标准刀具可节约初始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但是随着进入试生产以及批量生产阶段,加工效率为第一考虑方向,此时需要对一些刀具进行优化,缩短加工时间,降低单件的刀具消耗成本。

  • 标签: 离合器 刀具优化 持续改进 刀具试验 降本增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室运用质量监测体系开展器械消毒管理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消毒供应室器械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及实施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及各科室对供应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之后护理人员管理器械能力、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环境管理能力等方面护理质量评分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后消毒供应室在器械灭菌不合格率、包装破损、器械损伤发生率、丢失发生率、登记差错率等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之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器械的回收、器械清洗灭菌、器械包装、器械发放、与科室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比实施之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监测体系应用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士风险识别意识,提升器械管理方面的品质,从而提升每个科室对消毒供应室业务的满意度。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质量监测体系 器械消毒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在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修复重建外科收治5例大面积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伴颅骨外露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57(38.0±2.1)岁,创面面积为16.0 cm×8.0 cm~18.0 cm×12.0 cm。术中行头皮创面清创后,安装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安装后第3天开始对创面进行牵张,每天牵张1 mm,并均分成3次完成,牵张过程中,注意创缘的血运变化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当创面牵张至创缘行创面挤捏闭合式试验阴性时,停止进一步牵张,维持最后的牵张状态3 d后,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可持续型皮肤牵张牵张过程中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牵张5、10、15、20 d剩余创面面积。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5例患者创面经牵张治疗19~23 d后直接缝合。牵张过程中创缘无张力性水疱形成,创面缝合后创缘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发生。牵张治疗5~20 d,创面面积逐渐缩小。术后随访时间2~11(4.5±1.5)个月,牵张处的头皮组织弹性、色泽、感觉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似,新生毛发接近正常,创缘可见线性瘢痕,创面无瘢痕形成。结论可持续型皮肤牵张的应用降低了头皮缺损创面的治疗难度,治疗后新生毛发生长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伤口愈合 头皮 软组织损伤 皮肤牵张器
  • 作者: 谢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宜宾市第六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四川宜宾644600
  • 简介:医疗器械是医疗活动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若未做好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则医院可能出现感染事件,直接危害病人及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进而造成恶劣后果。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本文特此对常见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 标签: 医疗器械;消毒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瓶塞中心消毒方法和凹槽中心消毒方法对三孔聚丙烯输液瓶瓶盖的消毒效果,探讨三孔聚丙烯输液瓶瓶盖消毒的最佳方法。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选择攀枝花市及成都周边地区10所医院的1 088瓶三孔聚丙烯输液瓶进行消毒,分别采用荧光粉迹法和细菌培养法进行效果对比。采用配对实验设计法分别将2种效果监测法的液体分为瓶塞中心消毒组和凹槽中心消毒组,每名护士分别消毒2种监测方法的2组液体。结果凹陷中心消毒方法对272瓶不同规格输液瓶消毒后荧光粉残留总面积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M(P25,P75)为0.26(0,2.51),瓶塞中心消毒方法消毒后荧光粉残留总面积M(P25,P75)为15(8,24),2组液体瓶消毒后瓶盖荧光粉残留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17.31,P<0.01)。158瓶输液瓶采用瓶塞中心消毒方法消毒后细菌培养的阳性标本数34例、细菌菌落数68个,160瓶输液瓶采用凹槽中心消毒方法消毒后细菌培养的阳性标本数15例、细菌菌落数30个,2组液体瓶消毒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1.52%(34/158)、9.38%(1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773,P<0.05)。结论凹槽中心消毒方法是三孔聚丙烯输液瓶瓶塞的最佳消毒方法。

  • 标签: 聚丙烯输液瓶 瓶盖 消毒方法 消毒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冠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9期
  • 机构: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132011
  • 简介:目的:观察消毒供应室中实施细节护理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相同时段不同护理方法,将实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供应室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结果:观察组供应室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开展中,采用细节护理可有效提升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节护理;消毒供应室;灭菌消毒;效果观察
  • 作者: 曹国凤,徐亚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1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4期
  • 机构:宜春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江西宜春336000
  • 简介: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160份医疗用品资料,对比PDCA系统模式实施前后的效能差异,分别设置为参考组和研究组,各80份,其中,参考组的医疗物品资料时间为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研究组的医疗物品资料登记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以分析两组的消毒杀菌符合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评估。结果:研究组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高达98.75%,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PDCA循环系统在消毒供应核心护理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对工作质量、消毒灭菌合格率等方面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显著改善护理管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FID技术追溯系统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医院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2020年1~7月利用RFID技术对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器械实现可视化及追溯管理,比较实施前(2019年7~12月)及实施后(2020年1~7月)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手术室器械在清洗、消毒、包装、物品验收、器械去向等方面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器械损坏率、器械遗失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后B-D试验合格率、生物监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各科室对器械回收效率、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器械包装完整性、器械发生准确率、与科室沟通等方面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RFID技术对医疗器械实施追溯管理能有效提高器械消毒灭菌效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RFID技术 追随管理模式 消毒灭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质控管理对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工作质量的影响,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12月(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本院消毒供应室580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另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12月(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后)本院消毒供应室580件医疗器械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执行全程质控管理模式。评估两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及工作质量,并利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临床医护人员对两种器械管理模式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实施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室器械进行管理,发现器械回收不合格(0.52%)、清洗不合格(0.69%)以及包装不合格(0.86%)、灭菌不合格(0.17%)、发放差错(1.03%)等情况发生率相比常规管理的对照组(依次为2.41%、2.24%、7.24%、1.55%、7.07%)均显著降低(均P<0.05);利用生物监测及B-D试验对脉动真空灭菌柜灭菌效果进行评估,发现研究组灭菌效果(100.00%、96.40%)显著优于对照组(78.40%、79.60%)(均P<0.05);临床在职医护人员对研究组全程质控管理模式满意率高达100.00%,显著优于常规管理的对照组(89.15%),P<0.05。结论对消毒供应室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消毒供应室对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分类、发放等各环节工作质量,保证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确保临床应用安全性,提高医护人员对再生可复用医疗器械处置质量满意程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全程质控管理 医疗器械 消毒灭菌 工作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患者所用消化内镜残留病毒及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取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HBV)DNA≥105 IU/mL,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105 IU/mL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RNA≥104 copies/mL的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24名患者,将同一病种患者随机分组至实验组(过氧乙酸消毒组)或对照组(戊二醛消毒组),检测4个不同时点消化内镜HBV-DNA、HCV-RNA、HIV-RNA、细菌染菌量及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物荧光定量数值。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消化内镜内、外表面均未检出HBV-DNA、HCV-RNA及HIV-RNA。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18,P=0.473),消毒合格率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清洗消毒前后AT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4,P=0.182)。实验组的内镜处置人员对消毒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高水平消毒要求,过氧乙酸消毒时间更短,对消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小。

  • 标签: 消化内镜 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 灭菌 传染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