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棘蚴病是棘绦虫的幼虫(棘蚴)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病。手术治疗作为棘蚴病首选治疗方式,存在适用范围小、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及患者负担重等缺陷。而药物治疗不仅是棘蚴病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治疗所必需的,更是手术不适用情况下的首要选择。本文结合苯并咪唑类药物的理化特性、药代性质,对苯并咪唑类药物新剂型的蚴活性做一综述,为今后探索棘蚴病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 标签: 棘球蚴病 苯并咪唑类 理化特性 新剂型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已知眼压升高是导致疾病进展的持续危险因素。目前对于减缓青光眼进展唯一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是降低眼压。一般来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可再生,所以视神经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研发水平的提高,新型青光眼药物逐渐问市。本文将对新型青光眼药物的机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尚在研究中的新靶点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光眼 青光眼,开角型 青光眼,闭角型 高眼压 视神经损伤 药物疗法 综述
  • 作者: 叶小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 简介:什么是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药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滴虫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抗生素,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不能用于治疗寄生病。

  • 标签: 抗微生物类药物;药物使用
  • 简介:摘要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和散发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针对NoV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是以NoV复制的各个环节、宿主细胞因子以及免疫调节因子为靶点设计的抗病毒药物。本文以NoV药物为重点进行综述,旨在为NoV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诺如病毒 小分子抑制剂 药物靶标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肺栓塞的凝治疗至关重要。传统的凝药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着很大作用,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直接口服药物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对肺栓塞直接口服药物做一系统综述,对新型药物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肺栓塞 抗凝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 简介:摘要艾美耳是鸡球虫病的病原体,采用疫苗防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其表面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对卡介苗(BCG)、乳酸乳球菌(LL)、植物乳杆菌(LP)、鼠伤寒沙门氏菌(St)、枯草芽孢杆菌(Bs)、粪肠球菌(Efs)、大肠埃希菌(Ec)、蓝细菌(CB)、酵母、蜥蜴利什曼原虫(Lt)、鸡痘病毒(FPV)、火鸡疱疹病毒(HVT)、牛痘病毒(VV)和昆虫杆状病毒等载体介导的艾美耳表面抗原疫苗的研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为新型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艾美耳球虫 表面抗原 疫苗
  • 作者: 常遇晴 梅旭 侯永恒 宋健平 吕芳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 510405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广东省媒介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寄生病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给贫困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用于治疗原虫病和蠕虫病的药物存在一定缺陷,亟待研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小檗碱最早从黄连的根茎中提取获得,是一类重要的抗炎药物。小檗碱的衍生物通过修饰小檗碱的结构位点获得,除了具有抗菌和微生物活性以外,小檗碱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显著的寄生活性。本文概括了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原虫(利什曼原虫、锥、刚地弓形、恶性疟原虫和柔嫩艾美尔)和蠕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细粒棘绦虫和犬弓首蛔虫)感染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小檗碱 原虫 蠕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初发Graves病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12年至2018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以ATD治疗的初发Graves病患者285例。121例患者ATD治疗达到标准后停药并完成2年随访,按是否复发分为复发与缓解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线和停药时血清学指标与甲状腺彩超。Cox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Graves病复发相关性。结果65例患者停药后2年内复发。其中,早期复发患者存在Graves病遗传史和较高基线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特征。Graves病家族史、基线时高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18.1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 ≥49.8 pmol/L)和TRAb(≥16.1 mIU/mL)水平、较大甲状腺肿(Ⅱ~Ⅲ度)和甲状腺体积(≥28.6 cm3)、高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峰速(STA-PV, ≥0.6 m/s)及停药时较高的TRAb水平(≥0.8 mIU/mL)与Graves病复发显著相关。基线时25-羟维生素D(≥14.7 ng/mL)和停药时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1.4 μIU/mL)较高可降低复发风险。结论Graves病家族史,治疗前重度Graves病临床表现、甲状腺血清学指标以及影像学特征均增加Graves病复发风险。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初发患者,需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停ATD时,建议将TRAb维持在正常偏低水平,TSH控制在1.4 μIU/mL至正常范围上限,以降低Graves病复发率。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格雷夫斯病 预后因素 复发 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囊(DCB)对比普通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同时查阅心血管专业相关网站。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9月。收集关于DCB对比普通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例患者,其中4篇文献达到低度偏倚风险,其余3篇达到中度偏倚风险。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CB组和普通囊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65,95%CI 0.39~1.08,P=0.10)、心肌梗死(RR=0.68,95%CI 0.25~1.80,P=0.4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0.94,95%CI 0.53~1.67,P=0.8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囊组(WMD=-0.25,95%CI -0.41~-0.09,P<0.01)且分支血管再狭窄发生风险较普通囊组低(RR=0.47,95%CI 0.22~0.98,P<0.05)。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在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分支血管再狭窄上得出的结论有差异: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再狭窄的风险较普通囊低(RR=0.29,95%CI 0.15~0.57,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囊组(WMD=-0.32,95%CI -0.51~-0.13,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结论在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治疗中,与普通囊相比运用DCB有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减少分支晚期管腔丢失的可能,但鉴于目前已发表研究的数量、质量及结果,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囊和普通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囊,48例使用普通囊,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使用药物涂层囊的患者一期通畅率在术后的第12个月明显升高,较使用普通囊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比62.5%,P<0.05)。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选用药物涂层囊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囊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友谊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经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4例患者,病变长度(216.7±110.0)mm,病程(169.3±303.0)d。其中原发性病变14例(41.18%),支架内闭塞8例(23.53%),原发性病变+支架内闭塞11例(32.35%),原发性病变+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2.94%)。技术成功率97.06%(33/34),辅助置管溶栓(CDT)后技术成功率100%。切除后残余病变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30例(88.24%),后行支架置入6例(17.65%)。临床成功率97.06%(33/34)。术中远端血管栓塞2例(5.88%),无穿刺点出血、动脉破裂。术后踝肱指数(0.86±0.13)明显高于术前(0.40±0.28)(t=8.851, P<0.01)。术后一期通畅率3个月94.12%(32/34),6个月87.88%(29/33),12个月75.76%(25/33)。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期无踝关节以上截肢,免于临床驱动靶病变重建率93.94%。结论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囊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下肢
  • 简介: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最初的金属裸支架(BMS),还是后来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均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且对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治疗效果欠佳,限制其应用。近年来,药物涂层囊(DCB)有了长足进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分叉病变及小血管变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且可以缩短双联血小板时间,减少出血风险。该研究对DCB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慢性闭塞病变 分叉病变 冠脉钙化病变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囊(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以期为DCB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8例(107条患肢)股腘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DCB组(55例,62条患肢)和普通囊(POB)组(43例,45条患肢)。术中囊扩张后残余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给予支架植入术。收集术后2年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log-rank检验描述两组间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术中DCB组囊扩张后植入支架6例,POB组10例。Kaplan-Meier曲线表明,两组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与POB组患者相比,DCB组患者在术后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较好(P均<0.05)。分层分析表明,对于支架内狭窄病变、股动脉病变或中度钙化病变的患者,DCB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情况良好,与PO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CB相比PO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方面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股腘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前,尚无有效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仍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虽然2019-nCoV药物的临床研究众多,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尽快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至关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阿比多尔作为2019-nCoV的临床指导用药。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也在临床中被用于治疗COVID-19。现将上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抗病毒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细粒棘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研究和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细粒棘蚴致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从自然感染细粒棘蚴的绵羊肝脏中提取原头蚴,培养40 d后,以50个微囊/鼠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接种BALB/c小鼠,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之后,每只小鼠按0.1 ml/10 g经腹腔注射羊源细粒棘蚴粗制囊液致敏。对照组继续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激发过敏后1 h,根据评分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每组各6只。取小鼠内眦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NK细胞、CD3+/CD4+/CD8+T细胞,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6、IL-13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01),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和致敏组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01和P<0.01)。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和P<0.001),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变化。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IL-4、IL-6、IL-13含量都显著升高(P<0.001);致敏组IL-4含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3含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IL-4、IL-6、IL-13含量都显著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细粒棘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证明了Th2细胞引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细粒棘蚴囊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建立细粒棘蚴囊液外溢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细粒棘球蚴 BALB/c小鼠 过敏反应 B细胞 NK细胞 CD3+/CD4+/CD8+T细胞
  • 简介:摘要泌尿科医生在面对上尿路结石合并长期口服凝/血小板药物患者时,要考虑不停用抗血栓药会增加术中出血的风险,也要权衡原发病与停止抗血栓后继发血栓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对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应该停用凝/血小板药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长期口服凝/血小板药物患者上尿路结石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尿路结石 碎石术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评估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初发Graves病停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2年至2019年南京中医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Graves病患者308例,ATD规范治疗后停药,据随访2年内是否复发进入复发组或缓解组,建立发现队列,bootstrap重抽样数据为验证队列。比较两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Graves病相关检查指标。Cox回归筛选与Graves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Graves病复发风险评估系统(GRES)预测模型。评价GRES模型预测效应并与Graves病治疗后复发事件评分(GREAT评分)模型进行比较。结果170例完成随访,90例停药2年内复发。Graves病家族史,年轻(<30岁),中重度甲状腺肿(Ⅱ度~Ⅲ度),高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13 IU/L)水平,较大甲状腺体积(≥26.4 cm3)和低25羟维生素D水平[25(OH)D<14.7 ng/mL]6项因素进入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指数(PI)=0.672×家族史+0.405×年龄+0.491×甲状腺肿大程度+0.808×TRAb水平+1.423×甲状腺体积+0.579×25(OH)D水平。PI值≥1.449,停药后2年内复发风险较高。GRES模型评估Graves病患者停药后2年内是否复发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均较好,且优于GREAT评分。结论本研究构建的GRES模型可用于评估初发Graves病患者停药后2年内的复发风险,指导临床医师根据预测的复发风险高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缓解率。

  • 标签: 抗甲状腺药物 格雷夫斯病 复发风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利益。斑块破裂、血小板异常激活是整个发病过程中关键环节,也是冠心病的始作俑者。因此,及时、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尤为重要。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石,不仅能够有效、显著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支架植入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但随着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的出现,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优于氯吡格雷。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替格瑞洛对于东亚患者易发生出血,因此替格瑞洛对于东亚患者的应用仍不明确。回顾了目前血栓素A2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等并对口服血小板治疗的益处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药物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P<0.05);DCB组的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OR=0.35,95%CI0.08~1.43,P=0.13)。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 标签: 心肌梗死 药物涂层球囊 血管成形术,气囊,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