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子宫(IGU)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9例IGU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征:9例IGU患者中,6例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4例发病于妊娠早期(11~13周+6),5例发病于妊娠中期(14~22周);首诊症状为排尿困难8例,不规则下腹痛1例;合并阴道少量流血1例、阴道肿胀1例;(2)影像学检查:9例均行超声检查,其中1例因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行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3)治疗:7例行超声引导下手法复位,其中1例为胸膝卧位10 d失败后改手法复位,1例为手法复位1周后复发再次行手法复位+阴道放置子宫托治疗;另有1例行开腹子宫复位+子宫悬吊术,1例导尿及胸膝卧位后自行缓解;(4)母儿结局:1例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者于孕31周行剖宫产术,母儿结局良好;另8例均妊娠至足月,其中5例自然分娩,3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母儿结局均良好。结论IGU是一种较罕见的产科急症,早期准确识别并及时处理极其重要,该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需结合孕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性结石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112例输尿管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分为早期手术组(未采用自制进水通道,46例)和后期手术组(采用自制进水通道,66例),术后留置1根6F的D-J管或1~2根5F的D-J管,1~3个月后拔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感染发生率及输尿管狭窄发生率等。结果早期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1 min,术后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为19.57%(9/46),感染发生率为21.74%(10/46),结石清除率为76.09%(35/46),手术成功率为73.91(34/46);后期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2 min,术后输尿管狭窄发生率为3.03%(2/66),感染发生率为4.55%(3/66),结石清除率为95.45%(63/66),手术成功率为95.45%(63/66),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性结石安全、有效,输尿管镜下自制进水通道制作简单,操作便利,同时配合术中对各种细节把控,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输尿管狭窄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镜检查 激光,固体 碎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肠憩室粪石内镜下松解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9月汕头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大肠镜检查发现的肠憩室粪石并行内镜下松解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85例(后有2例因“急性阑尾炎”剔除出观察组),未处理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以腹部症状缓解情况作为指标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结果观察组83例大肠憩室伴粪石患者,一次性松解成功的占42.2%(35/83),综合措施松解成功的占首次松解失败的25.0%(12/48),松解成功率为56.6%(47/83)。观察组未见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观察组松解治疗后1周电话随访,成功松解的45例患者中阳性症状者33例,有效占90.9%(30/33),松解失败的38例患者中阳性症状者29例,有效占55.2%(16/29)。观察组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55.4%(46/83)比7.0%(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54,P<0.01)。松解成功组、松解失败组、对照组比较,3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2%(30/46)、29.7%(11/37)、7.0%(3/43),χ2=33.792,P<0.01];两两比较,松解成功组有效率最高,松解失败组有效率居中,对照组有效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肠憩室粪石内镜下松解治疗相对简单,能缓解和减少患者相关症状,避免并发症和漏诊误诊,疗效确切。肠镜诊疗过程中当发现肠憩室伴粪石顿时使用一些方法对的粪石进行松解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 标签: 憩室,结肠 粪便嵌塞 胃肠内窥镜 治疗,临床研究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经开放手术拔除因纤维蛋白鞘导致左颈内静脉透析导管并原位更换导管的病例。两例患者均使用左颈内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析,7~8年后出现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差,经导管末端泵入尿激酶溶栓、常规拔管及导管内球囊扩张均拔管失败,后行"左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拔除术+开胸探查+上腔静脉探查+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术",术中发现2例患者导管周围均存在纤维蛋白鞘,术后X线检查提示导管位置可,术后患者血液透析顺利。

  • 标签: 肾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外科手术 导管嵌顿 纤维蛋白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引起纤维性包裹性结节的的临床特征,旨在分析宫内节育器形成纤维性包裹性结节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例宫内节育器引起的纤维性包裹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本研究中该病例为绝经后老年女性,因要求取环就诊,在超声引导下行宫腔镜检查,术中见宫内节育器,另可见一宫腔内容物,遂行宫腔镜下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及异物取出术,手术困难但尚顺利,术后病理回报为纤维组织伴玻璃样变性。结论宫内节育器是一种高效、安全、方便的长效避孕方法,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但随着放置时间增加,并发症也随之增加。提高妇女的健康保健意识,加强对宫内节育器相关知识的宣传,对于绝经后具有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建议尽早取出宫内节育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宫内节育器 纤维性包裹性结节 嵌顿
  • 简介:摘要网篮取石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疗过程中的常见操作,因结石较大而于乳头口者时有发生。本文报道1例取石网篮于肝内胆管的ERCP病例,以期引起内镜医师对这种罕见情况的关注。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取石网篮 肝内胆管 嵌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辽健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收治的86例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微创PCNL治疗,观察组采用无管化微创PCN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程度、结石清除率、肾功能[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60及72 h的疼痛程度数字量表(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GAL、CRP、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52% vs.22.50%, P<0.05)。结论无管化微创PCNL治疗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且不损伤肾脏。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肾造口术,经皮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征象评估先天性膈胎儿囊存在与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产后手术证实的57例先天性膈胎儿的MRI图像,孕周为20~40(28±5)周,产后术中判定有囊18例(有囊组)、无囊39例(无囊组)。分析7个MRI征象,包括外周包膜感、肺-交界面光滑、肺被压缩呈新月形、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心脏移位、肺-交界面上方积液和肺-交界面下方积液。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囊与无囊组间各MRI征象的差异并计算各个征象的诊断效能。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每出现1条征象记1分,计算每例胎儿的影像学积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学积分诊断囊存在与否的效能。结果有囊与无囊组间有5个MRI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外周包膜感(χ²=25.74,P<0.001)、肺-交界面光滑(χ²=48.20,P<0.001)、肺被压缩呈新月形(χ²=57.00,P<0.001)、患侧可见残余肺组织(χ²=12.14,P<0.001)及肺-交界面上方积液(χ²=4.31,P=0.022)。其中肺被压缩呈新月形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为100%。将有囊组与无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条MRI征象纳入预测积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99,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4.9%,最佳阈值为2分。结论胎儿MRI征象及预测积分模型可以有效识别先天性膈患儿囊存在与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胎儿 先天畸形 疝,横膈 磁共振成像 疝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反常性脑(PH)是骨瓣减压术后罕见的并发症,是指去骨瓣减压术后因大气压高于颅内压,加之重力作用使颅内内容物塌陷,并最终使脑实质通过小脑幕切迹或枕骨大孔出的现象。其治疗方法与传统治疗脑的方法相反,需通过尽早行颅骨成形术等措施提高颅内压。本文现围绕PH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反常性脑疝 去骨瓣减压术 颅骨成形术
  • 简介:摘要成人膈的病因主要包括先天性及创伤性,其总体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诊断与治疗尚无临床指南与共识。笔者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成人膈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建议疑似患者及时完善多排螺旋CT检查,关注矢状位影像;有临床症状者应及时修补缺损,择期手术优先选择经腹入路腹腔镜手术,对于缺损较大者推荐补片加强修补。

  • 标签: 膈疝 成人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膈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膈新生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研究组采用胸腔镜膈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6、12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00%,2/25)与对照组(16.00%,4/2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16.67%,4/24)与对照组(12.50%,3/2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膈修补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膈可改善围术期情况,加快患儿术后恢复,并可减轻手术创伤和机体疼痛,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先天性膈疝 新生儿 胸腔镜膈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助克氏针辅助双钩注水针行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在儿童复杂性腹股沟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66例腹股沟斜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普通钩针组(309例,行单孔腹腔镜下双钩注水针术)与克氏针辅助组(57例,行克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双钩注水针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合检验比较2组患儿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普通钩针组相比,克氏针辅助组患儿手术年龄更小[(2.87±1.88)岁比(4.91±2.39)岁],囊体积更大[17 303.89(8 622.49,37 295.42) mm3比9 650.97(3 849.24,17 539.51) 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7、Z=-4.218,均P<0.001);2组患儿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囊体积>10 000 mm3为巨大标准,克氏针辅助组中巨大占比70.18%(40/57例),普通钩针组中巨大占比47.25%(146/309例)。克氏针辅助组总体手术时间较普通钩针组长[20(15,20) min比15(15,20) min](Z=-2.842,P<0.05),但对于囊体积>10 000 mm3的巨大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6个月,2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对于儿童巨大或内环处后腹膜皱襞明显,囊和腹壁之间瘢痕黏连较重的复杂性腹股沟斜,置入克氏针辅助有利于钩针顺利跨越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且作为单孔腹腔镜手术,无需增加Trocar孔数目,手术瘢痕较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童 复杂性腹股沟斜疝 巨大疝 克氏针 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
  • 简介:摘要造口旁作为腹壁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尽管欧洲学会指南建议,应用手术治疗处理造口旁,但没有“金标准”术式。造口旁修补手术方式的探索实践已进行多年,从早先的环组织缝合修补和造口移位修补术,到补片的加强(如Keyhole修补技术和Sugarbaker修补技术)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再到各种方法的结合。单孔和机器人手术的介入、造口旁的预防、治疗的专科化、多学科合作及诊断方式的改进等,都将为造口患者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回顾总结造口旁手术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予以评价。

  • 标签: 造口旁疝 补片 腹腔镜 造口重建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4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包括食管裂孔修补在内的抗反流手术,术后出现反流、烧心症状及解剖学复发,其中3例行二次腹腔镜手术,1例保守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反酸、烧心等复发症状均缓解。合并巨大食管裂孔的包括食管裂孔修补的抗反流手术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可以通过二次手术等方式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侧鞘状突未闭(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患儿术后异时性腹股沟斜(metachronous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MC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单侧腹股沟斜患儿CPPV的指征。方法收集并筛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收治的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的患儿临床资料81例,其中男67例,女14例;初发斜侧别为左侧32例,右侧49例。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下患侧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对侧鞘状突探查术。收集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等,收集患儿术后资料如对侧鞘状突类型、直径和随访时间等。根据术后有无对侧新发斜分为有MCIH发生组和无MCIH发生组。应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CPPV的单侧腹股沟斜患儿术后MCI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患儿中,对侧鞘状突类型为孔型15例,膜型64例,半膜型2例。所有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41个月,MCIH发生率为7.41%(6/81)。有MCIH发生组中患儿年龄和CPPV直径分别为(19.00±9.61)个月、(6.83±1.47)mm,无MCIH发生组中,患儿年龄和CPPV直径分别为(43.39±30.89)个月、(3.57±1.84)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性别、初发斜的侧别、身高、体重及CPPV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PV的直径是MC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PPV的直径是MC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PPV的直径越大,MCIH发生的风险越高。当腹腔镜下发现CPPV的直径>5 mm时,同时予以结扎可以有效预防MCIH的发生。

  • 标签: 腹股沟疝 斜疝 单侧性 异时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L型腔镜拉钩辅助显露下行经腹膜前修补术(TAPP)治疗老年巨大腹股沟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20—2021年间180例老年巨大腹股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行L型腔镜拉钩辅助显露下的TAPP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腔镜TAPP治疗。结果手术用时间[(56.8±8.3)min和(62.5±6.9)min,t=3.509,P=0.001]、术中出血量[(18.0±5.3)ml和(22.2±5.59)ml,t=3.698,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8±1.6)h和(18.7±1.4)h,t=3.043,P=0.003]、术后2 d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1.3±0.3)分和(1.6±0.3)分,t=3.509,P=0.001]、住院时间[(2.7±0.5)d和(4.1±0.6)d,t=3.746,P<0.001]和并发症发生率(3.3%和18.9%,χ2=4.406,P=0.03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6~9个月,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L型腔镜拉钩辅助显露下行TAPP治疗老年巨大腹股沟具有操作方便、增加膀胱前间隙显露、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等优势,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疝,腹股沟 腹腔镜
  • 简介:摘要随着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系统性规范性孕期保健意识的强化,胎儿先天性膈(CDH)的宫内诊断率不断提升,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因此,规范和标准化胎儿CDH的管理是当前妇幼保健的一个重要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本指南小组基于临床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的形式制定了本指南,涉及产科、新生儿科及小儿外科等多学科医师关注的围产期临床问题,主要包括胎儿CDH的产前诊断、预后评估、产前手术指征、分娩选择、新生儿的产时处理、产后新生儿手术处理及随访方案等,并按照循证指南制定的方法整理出了相关的推荐意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