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介绍韩国舍针法理论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情况。朝鲜王朝中期的舍道人创制此针法,并著有《舍道人针灸要诀》。朝医舍针法以传统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内经》《难经》的针灸补泻原则,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在韩国针灸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医学,朝鲜传统 舍岩针法 韩国 临床应用 中外交流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鹿乳康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用0、1、2、5 mg/L的鹿乳康溶液分别处理2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用细胞计数检测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用平板克隆实验评估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评估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剪切的聚乙二醇核糖聚合酶(cleaved PARP)、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MEK)。吸光度值、克隆数、凋亡率、各蛋白相对表达量等指标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用±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在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中,0、1、2、5 mg/L鹿乳康组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87、28.163,P均<0.001),各组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4组的细胞克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928、48.975,P均<0.001);在MCF-7细胞中,1 mg/L组与2 mg/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0、1、2、5 mg/L鹿乳康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67±0.05)%、(6.84±0.35)%、(12.34±0.58)%和(19.09±1.04)%,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2.097,P<0.050);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0、1、2、5 mg/L鹿乳康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49±0.06)%、(6.65±0.35)%、(13.06±0.72)%和(15.42±0.70)%,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5.239,P<0.050);两两比较中,各浓度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0、1、2、5 mg/L鹿乳康组的p-S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3±0.015、0.133±0.006、0.092±0.003和0.043±0.002;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7±0.015、0.143±0.006、0.089±0.004和0.044±0.003;p-MEK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0.020、0.563±0.030、0.343±0.021和0.183±0.031,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4.771、353.658、282.679,P均<0.001),且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0、1、2、5 mg/L鹿乳康组的p-STAT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3±0.015、0.150±0.010、0.123±0.006和0.069±0.003,p-AKT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0±0.010、0.200±0.010、0.150±0.010和0.090±0.010,p-MEK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3±0.006、0.240±0.010、0.137±0.015和0.086±0.003,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297、140.750、245.790,P均<0.001);其中1 mg/L组与0 mg/L组的p-STAT3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结论鹿乳康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AK/STAT3、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信号传导 岩鹿乳康
  • 简介:摘要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动态过程。疾病的发生常伴随着糖基化的改变,尤其是蛋白糖基化的异常。研究结果显示藻糖基转移酶8(FUT8)的改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FUT8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通过上调底物分子的核心藻糖基化修饰,参与细胞的恶性化过程与肿瘤的发展与转移。因此,利用FUT8的生物学特点,可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 标签: 岩藻糖基转移酶 肿瘤 机制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数据筛选影响脑胶质瘤恶性进展及替莫唑胺耐药的关键基因,分析其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GSE23806数据库(63株细胞株)、癌症体细胞突变目录(COSMIC)数据库(34株细胞株)及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计划数据库(325例患者)中的转录组学数据,分别筛选出在胶质瘤干细胞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在替莫唑胺耐药细胞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以及与胶质母细胞瘤恶性预后相关的基因,进而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通过CGGA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计划数据库(636例患者)验证该基因在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级别、不同四分型亚型的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该基因表达量不同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该基因对脑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分析共同差异基因,筛选出藻糖基转移酶Ⅶ(FUT7)作为目标基因。FUT7在胶质瘤干细胞中呈现高表达(P=0.025),且在替莫唑胺耐药的细胞中高表达(P=0.033)。在CGGA数据库(325例)和TCGA数据库(636例)中,FUT7在WHO Ⅱ、Ⅲ及Ⅳ级组间表达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Ⅳ级中表达量最高,Ⅱ级中表达量最低;两数据库中,FUT7在四分型组间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均在间质型中表达量最高。CGGA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中具有生存数据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分别为138例和168例)中,FUT7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生存期短(P=0.002和P=0.0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UT7的表达量、放疗及化疗均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UT7表达量、放疗及化疗均为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01)。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FUT7表达量正相关的基因富集在免疫反应、炎性反应、凋亡、趋药性、白细胞迁移及细胞增殖等功能上。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FUT7正相关的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上。结论FUT7可能是影响脑胶质瘤恶性进展及替莫唑胺耐药的基因,其机制可能与免疫反应、炎性反应、凋亡、趋药性、白细胞迁移及细胞增殖功能,JAK-STAT3和NF-κB等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岩藻糖基转移酶类 基因表达 抗药性, 肿瘤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梭形细胞间叶源肿瘤,好发于胸膜。眼部SFT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可发生于眼的各个部位,包括眼睑、眼眶及球内。眼部SFT主要见于成年人,单眼发病,患者多以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及可扪及的肿块就诊。CT和MRI上多表现为界清的卵圆形至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强化显著,提示肿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学上肿瘤由卵圆形到梭形细胞随意排列并与粗细不等的胶原混合成"无结构"样模式,肿瘤内可见典型的"分支样、鹿角样"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34和STAT6弥漫一致强阳性,是SFT的重要诊断线索,CD99、Vimentin、Bcl-2阳性也可帮助其诊断。基因表达谱研究揭示SFT中存在NAB2-STAT6融合基因,其可能是SFT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眼部SF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根治手术切除,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特别是非典型/恶性或复发性SFT。SFT属于中间肿瘤,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部分可复发、浸润或者转移。因此,SFT患者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66-271)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眼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卵巢扭转"坏死"行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挽救卵巢策略的可行。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卵巢扭转患儿,立即走急诊手术绿色通道,采用腹腔镜探查手术。如果手术证实为卵巢扭转,经过家长知情同意后,立即走小儿卵巢附件扭转保守手术处理流程。卵巢扭转复位的患儿术后定期行小儿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双侧卵巢的体积、血供和卵泡情况。计算复位后各时间段卵巢体积与正常卵巢体积的比值、卵巢复位后各时间段卵巢体积与复位前体积的比值。统计保守手术后患儿卵巢保留成功率、血栓发生率、再扭转发生率、腹疼发生率、发热发生率、肿瘤恶变率。结果71例卵巢扭转患儿接受了保守手术治疗,年龄为(6.51±3.98)岁,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从发病开始到接受手术的时间为(43.91±17.37)h。本组患儿腹疼的发病时间和缺血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r=0.85,P<0.01)。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镜下扭转卵巢复位术。所有复位卵巢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血栓发生的症状和体征。2例患儿出现一过发热,所有患儿腹疼的症状和体征术后均逐渐消失。所有复位的扭转卵巢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再扭转。69例非恶性肿瘤卵巢扭转复位后,随访观察未发现恶变情况。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发生卵巢再扭转或者因保守手术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而需要的非计划二次手术。3个月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结果提示卵巢保留的成功率达98.60%。结论儿童卵巢扭转"坏死"行保守手术挽救卵巢策略具有可行,但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指南规范,术前需与家属充分沟通、解释病情,争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 标签: 卵巢扭转 保守性手术 腹腔镜手术 卵巢扭转复位术 卵巢肿瘤剥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related lipid carrier protein,NGAL)、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α-L-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单独和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PHC组,将同期就诊的5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良性A组,37例肝囊肿患者作为良性B组,及6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分别用采用速率法、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等对4组受试者血清AFU、LAP、NGAL、AFP等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e,ROC)分析不同组合指标检测的PHC诊断效能。结果PHC组、良性A组、良性B组、健康组比较,血清AFP、AFU、LAP水平及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6.832、38.209、23.415,χ2值分别为69.324、72.568、24.695;P均<0.05),且PHC组患者与良性A组、良性B组、健康组分别比较,血清AFP、AFU、LAP水平及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HC患者Ⅰ/Ⅱ期组AFP、AFU、LAP与Ⅲ/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FP+AFU+LA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9.27%与72.17%、73.52%、76.31%、81.35%、80.69%、86.87%)、特异性(95.76%与81.58%、82.79%、84.16%、86.95%、94.23%、93.29%)和约登指数(0.85与0.54、0.56、0.60、0.68、0.75、0.80)均优于其1项指标(LAP、AFU、AFP)单独检测和两项指标联合检测(LAP+AFU、LAP+AFP、AFU+AFP)。ROC曲线分析发现,AFP+AFU+LAP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0.94)均大于LAP+AFU(0.78)、LAP+AFP(0.85)和AFU+AFP(0.89)。结论AFP+AFU+LAP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PHC的诊断效能,减少漏诊。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脂质运载蛋白 甲胎蛋白 亮氨酸氨基肽酶 α-L-岩藻糖苷酶 诊断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是全球慢性肝病的首要原因。非酒精脂肪肝病的疾病谱广泛,主要包括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转归差异巨大,与遗传、表观遗传、种族、性别、年龄、饮食、运动、饮酒、肠道微生态、并存疾病,以及激素和代谢状态等危险因素的异质有关。重视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发病机制和临床异质的研究,有助于该病的分层管理和提高临床试验的效果。

  • 标签: 脂肪肝,非酒精性 代谢紊乱 酒精 肝硬化 自然史
  • 简介:摘要随着对压力损伤研究的深入,压力损伤相关疼痛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其定义尚不统一,且缺乏针对的评估工具。本研究系统检索了1995—2019年发表的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运用Rodgers的演化概念分析法系统分析其概念,明确其定义属性、前因后果。提出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的属性,同时对慢性伤口相关疼痛和伤口相关疼痛等相关概念进行澄清,并用典型病例阐明概念。为压力损伤相关疼痛的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疼痛 概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在胃炎(GCP)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搜集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GCP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纳入9例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44~66(59±7)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并总结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GCP患者,病灶位于胃底3例,胃窦3例,贲门、胃体小弯侧、胃体大弯侧各1例;2例病灶以实成分为主,7例病灶以囊成分为主;CT表现为胃壁增厚3例,类圆形或圆形团块影突向胃腔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成分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4例;静脉期病灶实成分渐进型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强化不明显5例、渐进中度强化4例;囊肿表面衬有完整的黏膜层7例、黏膜层欠光整2例。结论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CT检查可提供GCP病变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病变周围情况等信息,对GC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进行家族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涉及胆汁酸形成及分泌各个环节。依据其基因突变类型不同,分为PFIC 1-6型。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突变基因被鉴定出来,如ABCC12、VPS33B等,使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化。PFIC临床以进行的黄疸和瘙痒、不同程度生长发育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为特点。除PFIC3外,其他各型PFIC血清 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或大致正常,此点为临床诊断该病重要线索。但各型PFIC在发病年龄、病情轻重、肝外症状、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治疗包括营养、药物、非移植手术治疗及肝移植。近年来转运体、基因治疗等的研究为PFI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标签: 胆汁淤积 基因突变 瘙痒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代谢炎症在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现重点论述肝脏炎症的产生,以及炎症应激下肝细胞内脂质稳态失衡、脂质发生"二次异常转运",过多的脂质又通过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发挥脂毒性作用,加重和放大肝脏的炎症效应,从而导致NAFLD由单纯肝脂肪变性向脂肪性肝炎演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旨在为临床深入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脂肪肝 代谢性炎症 脂质重分布 脂质稳态
  • 简介:摘要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受体因子(TRAF)家族包括7个成员(TRAF1~TRAF7),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信号调节作用。其中,TRAF3是第一个确定与CD40胞质域相互作用的蛋白。近期研究表明,TRAF3作为一种新型代谢调控因子,参与肝脏脂代谢的调节,可促进肝脏脂质的聚集、引起肝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促进肝细胞胰岛素抵抗。TRAF3可能成为治疗非酒精脂肪肝病的新靶点。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受体因子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代谢
  • 简介:摘要IBD与胰腺疾病之间存在关联,且易被忽视或混淆。综合现有研究结果分析具体发病特点发现,多种胰腺疾病可能是IBD的肠外表现或由IBD药物诱发;明确此类疾病,需详细询问病史,细致完善相关检查;如明确为IBD药物相关胰腺炎,应立即停药,且需按照诊治规范进行系统综合诊治。临床需关注IBD患者中胰腺疾病的发生。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胰腺炎 胰腺病变 药物
  • 简介:摘要神经源直立低血压(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NOH)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时,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拟交感神经药物,如米多君(midodrine)、屈昔多巴(droxidopa)和溴吡斯的明(pyridostigmine)等增加周围血管阻力;以及使用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等增加中心血容量。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以及周围的交感神经神经失神经支配的程度。治疗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低血压,直立性 治疗学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SF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间叶梭形细胞肿瘤,可能由纤维母细胞衍生而来,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最初有文献指出该肿瘤是定位在胸膜的间叶源肿瘤,但此后在多个解剖部位都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腹腔多发恶性SFT的病例,以提高大家对SFT的认识水平。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肥厚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是一种以杵状指(趾)、皮肤增厚及骨膜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报告1例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c.1771C>T导致的PHO合并肾失钾患者,其父母为近亲结婚,均存在SLCO2A1基因杂合突变,其弟弟有类似临床表现,也检测出SLCO2A1基因的纯合突变。

  • 标签: 骨关节病,原发肥大性 低钾血症 SLCO2A1基因
  • 简介:摘要隐源多灶性溃疡狭窄小肠炎(CMUS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罕见的小肠溃疡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小肠多发浅表溃疡和肠腔硬化狭窄,伴有腹痛、呕吐、腹泻、黑便、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病理特征为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浅表溃疡。影像学结合小肠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较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易发生依赖,对于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肠内营养亦有一定疗效,生物制剂的疗效尚须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以脂肪在肝脏细胞中沉积为特点,而患者无过量饮酒史。NAFLD在全球患病率为10%~40%,在欧美患病率为25%~26%。从2004到2013年,美国移植等待名单上NASH患者增加170%。我国NAFLD的患病率为20%。随着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病率的减少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病率的增加,NAFLD在今后20年中逐渐发展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包括NAFLD相关肝硬化和NAFLD相关肝癌,也将成为肝移植常见的适应证之一。本文就NAFL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特点、发病机制、肝移植指征和肝移植患者预后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非酒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