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重度尿道尿道缺损长,阴茎弯重,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高,本文就重度尿道术中阴茎弯的矫正、尿道成形术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在理解重度尿道的基础上,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尿道下裂 阴茎下弯 尿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尿道术后尿道瘘影响因素,并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尿道术后患儿129例,并依照术后是否发生尿道瘘分为术后并发尿道瘘组15例和未并发尿道瘘组114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造成术后尿道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纳入129例患儿中术后发生尿道瘘为15例,尿道瘘发生率约占1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年龄(OR=3.726)、尿道严重程度(OR=2.531)、卫生状况(OR=1.905)、是否发生感染(OR=2.174)、焦虑不安(OR=3.490)及是否发生引流不畅(OR=4.787)均是影响术后尿道瘘的独立因素(均P<0.001)。结论对于尿道手术患儿,应根据潜在导致术后尿道瘘的具体原因制定针对性防护方案,以有效防止尿道瘘发生。

  • 标签: 小儿尿道下裂 术后尿道瘘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患儿及家属术前心理状况,为尿道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该院尿道患儿及家属在手术前1 d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的心理行为和家属的心理及应对疾病的态度。结果父母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患儿是否为独生子、在家中排行情况、是否长期跟随父母生活都会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持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尿道患儿家属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方面问题突出(均P<0.001);尿道患儿在活动水平、注意时限和坚持度、节律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反应强度和趋避性方面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道患儿在抑郁因子、多动因子、攻击性因子、社交退缩因子、交往不良因子方面问题突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尿道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行为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尿道的手术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关注尿道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才能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满意度。

  • 标签: 儿童 尿道下裂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患儿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5例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尿道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10个月(3 h~5岁)。45例中20例为近端型尿道,1例为中段型尿道;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中15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隐睾,5例阴囊分裂,3例阴茎阴囊转位,3例小阴茎,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重复尿道,1例鞘膜积液,1例隐匿阴茎。在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方面,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患儿的细胞遗传学特点。结果45例中,性染色体异常28例(62.22%),包括47,XXY、46,XX/47,XXY、45,X0/47,XYY等核型;性反转8例(17.78%),均为46,XX;常染色体异常4例(8.89%),包括46,XY,9p+、46,XY,10p+和46,XY,1q+;染色体多态性4例(8.89%),包括46,XY,inv(9)和46,XY,16qh+;平衡易位1例(2.22%),为45,XY,-21,-22,+t(21;22)。45例中8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的尿道患儿,即性反转患儿,均为近端型尿道。结论尿道患儿可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最多见,平衡易位最少见。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染色体核型 异常
  • 简介:摘要尿道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在男婴中的发病率约为1/300。尿道的治疗主要包括3个部分:阴茎弯矫正、尿道成形以及阴茎外观成形。对于近端型尿道国内外的治疗理念一直存在差异。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国内近端型尿道在横断尿道板后仍残留阴茎腹侧弯曲,而游离尿道板以及分步矫正下弯是否同样适用于亚洲儿童尚不明确。除此以外,尿道术后阴茎复发腹侧弯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阴茎复发腹侧弯曲的患儿通常在手术后的数年出现严重弯曲时才来就诊。复发腹侧弯曲患儿由于年龄较大以及阴茎局部组织缺乏,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才能达到满意效果,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阴茎复发腹侧弯曲矫正对于每一个小儿泌尿外科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 标签: 尿道下裂 手术后并发症 腹侧弯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黏膜预构尿道修复成人复杂型尿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就诊的复杂型尿道裂成年患者,均进行二期手术修复。一期口腔黏膜预构尿道,采取口腔黏膜长5.0~6.0 cm,宽1.0~1.2 cm;二期行尿道吻接,并应用阴囊皮瓣覆盖创面。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患者术后阴茎外观及排尿情况。结果共纳入114例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28岁;既往曾行修复手术1次者22例,2次者69例,3次者23例;距前次手术时间6~60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36例伴有尿瘘,52例伴有尿道外口狭窄,58例伴有阴茎瘢痕。46例阴茎创面应用阴囊中隔皮瓣修复,68例应用阴囊筋膜皮瓣修复,皮瓣大小1.2 cm×3.0 cm~3.0 cm×5.5 cm。术后6例并发尿外渗,经换药、理疗及局部清洁,2~4周自行愈合;2例出现阴囊皮瓣远端血运障碍,形成尿瘘,半年后再次手术修复;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94例患者获得6~84个月随访,平均37个月,所有患者阴茎无弯曲,排尿通畅,无尿道狭窄及尿瘘,阴茎外形良好。18例患者来院复诊,行尿道超声及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显示再造尿道光滑,移植黏膜伸展性良好,尿道内无残余尿液。结论采用口腔黏膜预构尿道,二期修复成人复杂型尿道,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尿道下裂 多次手术 口腔黏膜 尿道预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先天性尿道尿道成形术后最佳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尿道行手术治疗的患儿8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年龄(6.34±1.34)岁,观察组患儿年龄(6.76±1.41)岁。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尿瘘发生率、疼痛度变化及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31.42±8.89)h较对照组(36.85±9.14)h明显缩短(t=2.777,P=0.007);观察组患儿术后尿瘘的发生率为4.65%(2/43),明显少于对照组[21.43%(9/42)](χ2=5.308,P=0.021);观察组术后1 d、3 d、7 d疼痛评分分别为(5.41±1.09)分、(4.13±1.05)分、(3.14±0.54)分,均低于对照组[(6.13±1.23)分、(4.85±1.17)分、(3.60±0.75)分](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67%(42/43)比78.57%(33/42)](χ2=7.470,P=0.006)。结论小儿先天性尿道尿道成形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加快恢复进程,增加安全性,深得患儿和家属认可,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综合护理 先天性尿道下裂 尿道成形术 术后恢复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的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治疗原发性尿道的临床效果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共447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5~176个月,中位年龄21个月。18个月龄以下患儿175例(39%),18个月龄以上患儿272例(61%)。其中阴茎远段型160例(36%),阴茎中段型216例(48%),阴茎近段型71例(16%)。高年资医生组实施手术281例(63%),低年资医生组实施手术166例(37%)。分析各个解剖类型之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运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差异以及不同年资医生运用规范化手术操作的术后并发症差异。将患儿年龄段、解剖因素、医生年资等纳入方程,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施行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447例患儿手术成功(无尿道皮肤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阴茎弯、阴茎隐匿)386例(86%)。不同解剖类型的患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不同,阴茎远段型5%(8例)较低,和另外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年资医生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对于不同解剖类型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资医生手术成功率OR值为0.902(0.508~1.6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26)。结论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的TIP术适用各个年龄段不伴严重阴茎弯的原发性尿道患儿,治疗阴茎远段型手术成功率较高,且便于训练小儿泌尿外科医生。

  • 标签: 尿道下裂 术后并发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皮重建在尿道板纵切卷管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TIP)治疗远端型尿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应用TIP术式治疗的64例远端型尿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包皮重建(包皮重建组),36例行包皮环切(包皮环切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的差异。结果包皮重建组手术时间为(109.9±2.2)min,较包皮环切组(143.8±3.0)min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包皮重建组术后发生尿道并发症2例(7.1%),包括尿瘘1例和尿道外口狭窄1例;包皮环切组术后发生尿道并发症4例(11.1%),包括尿瘘1例、阴茎头裂开2例和尿道外口狭窄1例,两组尿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包皮重建组术后出现重建包皮裂开2例(7.1%),包皮环切组术后有1例(2.8%)出现阴茎向一侧扭转约30°,两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包皮重建组再手术3例(10.7%),包括尿瘘修补1例和包皮环切2例;包皮环切组再手术3例(8.3%),包括尿瘘修补1例和远端尿道及阴茎头成形2例,两组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结论TIP治疗远端型尿道时行包皮重建手术简单易行,与包皮环切组相比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手术率,且因保留了包皮,可以更好的隐匿阴茎畸形,同时为术后发生并发症再次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行TIP修复远端型尿道时,可根据包皮条件及患儿家长的意愿选择进行包皮重建手术。

  • 标签: 尿道下裂 包皮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流率在小儿先天性尿道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尿道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7例先天性尿道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另选择同期非尿路疾病正常男性儿童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儿童的尿路曲线分布情况及手术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c)及达尿量95%时间(TQmax)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变化,比较尿道狭窄与无尿道狭窄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变化。结果研究组的钟形曲线分布比例[58.62%(51/87)]低于对照组[86.67%(52/60)],平台曲线分布比例[29.89%(26/87)]高于对照组[3.33%(2/60)](均P<0.05);研究组术前的Qmax、Qav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Qmax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年龄段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组内比较显示:各组术后2周的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3、6个月的Qmax、Qavc均恢复到术前水平(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组间比较显示:5~7岁组及>7岁组患儿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Qmax、Qavc均高于≤2岁组、3~4岁组(均P<0.05);>7岁组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的Qmax、Qavc均高于5~7岁组(均P<0.05);尿道狭窄患儿的平台尿流曲线分布(100%)高于无尿道狭窄患儿[11.69%(8/69)](P<0.05);尿道狭窄组的术后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无尿道狭窄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6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尿道狭窄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Qmax、Qavc均低于无尿道狭窄组(均P<0.05)。结论尿流率检测可为先天性尿道患儿术后尿道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依据,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尿道狭窄 尿流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青春期后就诊的尿道术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27.7(12~65)岁;病程平均33.4(1~240)个月。既往手术次数平均2.5(1~9)次;尿道异位开口32例,其中开口于阴茎体部22例,阴囊部8例,会阴部2例。尿道狭窄合并阴茎弯曲17例,尿道皮肤瘘11例,尿道憩室9例,尿道结石11例,尿道感染25例。已有膀胱造瘘10例;61例尚能自行排尿,但排尿困难,尿线变细;71例平均最大尿流率4.7(0~11.2)ml/s。33例行一期尿道重建手术,其中11例行阴茎或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术,2例行尿道憩室壁瓣尿道成形术,12例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8例行狭窄段尿道劈开成形术。33例行二期手术,一期行狭窄段劈开,阴茎背侧皮肤腹侧转移或口腔黏膜预置尿道板,对于其中16例阴茎弯>30°的患者,同期行阴茎伸直;二期23例行埋藏皮条法(Denis Brown)尿道成形术,6例行尿道板纵切卷管法(Snodgrass法)尿道成形术,4例行尿道板镶嵌口腔黏膜(Snodgraft法)尿道成形术。5例二期预置口腔黏膜,三期行Denis Brown法尿道成形术。阴茎弯曲采用阴茎腹侧瘢痕切除松解,必要时结合阴茎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予以纠正。结果平均随访30.5(4~59)个月。术后61例排尿通畅,平均最大尿流率22.7(15.8~37.2)ml/s。10例出现狭窄复发(一期手术者6例,二期手术者4例),7例出现尿瘘(均为二期手术者)。狭窄复发患者中5例行狭窄尿道劈开术,4例行皮瓣扩大成形术,1例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术后尿瘘患者行瘘修补手术,5例行1次瘘修补术治愈,1例行2次瘘修补术治愈,1例尿瘘未做处理。术后2例仍有阴茎弯曲。结论尿道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处理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残留阴茎弯>30°,阴茎皮肤缺乏的患者,采用分期矫正弯曲,重建尿道板;二期或三期行Denis Brown法或Snodgrass法尿道成形术,效果良好。

  • 标签: 尿道下裂 青春期后 尿道狭窄 尿瘘 阴茎弯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留置尿道支架管的尿道术后非计划提前拔尿管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进行尿道手术并在术后留置尿道支架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和是否提前拔导尿管分成A组(Snodgrass术式提前拔尿管组)、B组(Snodgrass术式正常拔尿管组)、C组(分期手术提前拔尿管组)及D组(分期手术正常拔尿管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A组11例,术后导尿时间(5.32±1.25)d,尿瘘6例,占54.55%;B组52例,术后导尿时间(10.56±0.12)d,尿瘘6例,占11.53%;C组37例,术后导尿时间(5.13±1.74)d,尿瘘4例,占10.81%;D组215例,术后导尿时间(10.16±0.08)d,尿瘘19例,占8.84%。各组均未发现其他并发症,A组尿瘘发生率较其余3组明显增高,其余3组尿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留置尿道支架管的情况,提前拔尿管,分期的尿道手术不影响手术效果,Snodgrass术式则会增加尿瘘的机会。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尿道支架管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我国开展远端型尿道日间手术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行日间手术的远端型尿道患儿55例与同期住院手术的远端型尿道患儿306例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评估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尿道口开口均位于阴茎体远端,两组手术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住院手术组相比,日间手术组住院时间缩短87%(P<0.05),住院费降低50.9%(P<0.05)。结论对远端型尿道患儿行日间手术安全、有效,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医院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节约医疗成本,使国家、医院和患儿三方均获益,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日间手术 尿道下裂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尿道患儿术后远期排尿情况。方法面访和电话随访2001年11月至2013年11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尿道术后5年以上且未满18岁的患儿,通过调查问卷和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患儿排尿功能满意度和尿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共与158人取得了联系,获得完成全部问答的有效问卷63例,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39例。患儿年龄6~18岁,平均10.8岁。根据尿道口位置进行分类,远段型20例(31.8%)、中段型31例(49.2%)、近段型12例(19%)。按尿道口到阴茎根部距离,将患儿分为远端型组(37例)和近端型组(26例)。排尿功能满意度调查中,85.7%(54/63)的患儿对排尿功能满意;另有14.3%(9/63)的患儿对排尿功能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尿线稍细、尿线不正及尿后滴沥。近端型组有26.9%(7/26)的患儿对排尿功能不满意者,高于远端型组的5.4%(2/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患儿,依照尿道严重程度等级分为远段型组(20例)、中段型组(31例)和近段型组(12例),三组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9.68±8.08)ml/s、(14.91±3.92)ml/s和(6.01±0.71)ml/s,平均尿流率分别为(9.58±1.56)ml/s、(8.70±0.71)ml/s和(3.85±0.64)ml/s,排尿时间分别为(18.00±12.17)s、(28.29±11.60)s和(40.50±6.36)s,达峰时间分别为(8.70±4.91)s、(13.50±5.53)s和(18.50±3.54)s,残余尿量分别为(6.25±4.37)ml、(10.43±6.10)ml和(15.30±1.19)ml,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分别为(27.50±13.03)cmH2O、(50.29±15.74)cmH2O和(96.50±35.86)cmH2O,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部分尿道患儿术后排尿功能良好,尿流动力学可以作为评价患儿排尿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流动力学检查 问卷调查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法(TIP)治疗尿道术后并发症与骶管阻滞麻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修复的尿道患儿125例临床资料,年龄12~75个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按照尿道口位置分为远端型(86例)、近端型(39例)。按照麻醉方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83例)和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组(骶管麻醉组,42例)。手术方法均为TIP。随诊术后6个月出现的尿道瘘和尿道狭窄患儿。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尿道手术后出现尿道瘘11例,其中全麻组8例(9.64%),骶管麻醉组3例(7.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P=0.636);尿道狭窄12例,其中全麻组8例(9.64%),骶管麻醉组4例(9.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近端尿道类型(OR=0.036,95%CI:0.003~0.511,P=0.014)、阴茎头宽度(OR=0.469,95%CI:0.220~0.998,P=0.049)是TIP术后尿道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端尿道类型(OR=0.004,95%CI:0.000~0.146,P=0.002)、尿道板宽度(OR=0.004,95%CI:0.000~0.422,P=0.020)、导尿管留置时间(OR=72.976,95%CI:1.802~2 594.790,P=0.023)是术后尿道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骶管麻醉方法与TIP尿道成形术后尿道瘘和尿道狭窄发生无明显关系。

  • 标签: 骶管阻滞 尿道下裂 尿道板纵切卷管法 术后并发症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优化麻醉策略用于尿道整形术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远端型尿道拟行Duckett术患儿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6岁,体重10~2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30):骶管阻滞联合全麻组(CG组)、神经刺激仪引导阴部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超声引导阴茎背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DPG组)。全麻方法:均采用丙泊酚-芬太尼麻醉诱导,喉罩通气,保留自主呼吸,七氟烷麻醉维持的方法。各组进行相应区域阻滞,用药情况:CG组0.25%罗哌卡因1 ml/kg、PG组0.25%罗哌卡因0.25 ml/kg、DPG组0.25%罗哌卡因0.15 ml/kg。记录罗哌卡因用量、术中镇痛不全发生情况、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术后24 h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和下肢运动阻滞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24 h时父母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G组比较,PG组和DPG组罗哌卡因用量减少,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延长,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缩短,运动阻滞发生率降低,父母满意度评分升高,DPG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PG组比较,DPG组罗哌卡因用量减少,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3组术中镇痛不全发生率(DPG组3%)、术后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阴茎背神经阻滞联合全麻镇痛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用于尿道整形术患儿的效果优于骶管阻滞联合全麻和神经刺激仪引导阴部神经阻滞联合全麻。

  • 标签: 麻醉,脊尾 阴部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儿童 阴茎背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减轻尿道术后伤口疼痛的效果观察。方法统计2018年3—6月24例尿道尿道成形术术后疼痛率,期间没有实施品管圈管理;统计2018年7—10月29例尿道尿道成形术术后疼痛率,期间实施品管圈管理。对比两组患儿的疼痛率、患儿与家属满意度。结果(1)有形效果:术后伤口疼痛率从品管圈活动前137.5%降低到品管圈活动后的48.3%(P<0.05),效果明显;无形效果:部分患儿的疼痛得到缓解,对团队凝聚力、医患关系、护患关系、QCC手法应用、发现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给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从75.0%提高到93.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对尿道术后伤口疼痛进行效果干预,可以降低尿道术后伤口疼痛率,给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伤口疼痛 优质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雄激素肌肉注射治疗尿道合并小阴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尿道合并小阴茎的患儿进行雄激素肌肉注射治疗,观察患儿用药后阴茎长度和阴茎头直径的变化,同时检测患儿用药前后骨龄、血清睾酮(T)、促卵泡生成素(FSH)以及局部特征等的改变。雄激素肌肉注射治疗后,患儿均实施Duckett尿道成形术,术后密切随访,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激素治疗前阴茎长度为(1.83±0.54)cm,治疗后为(3.03±0.64)cm(P<0.05);治疗前阴茎头直径为(1.06±0.14)cm,治疗后为(1.32±0.16)cm(P<0.00);②所有患儿均采用Duckett尿道成形术,2例发生尿瘘,2例出现尿道憩室。尿道合并小阴茎患儿经激素治疗后术中阴茎解剖清晰,层次分明,更易于分离,岛状皮瓣血供更加丰富。结论短期雄激素肌肉注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尿道合并小阴茎患儿的阴茎生长,改善阴茎解剖条件,能使患儿阴茎体周围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进一步发育成熟,无明显并发症,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尿道下裂 小阴茎 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