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诱导多倍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方法采用14 Gy剂量的X射线处理SW1116细胞,分别在放射处理后的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及第25天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记为A组、B组、C组、D组和E组;在第5天、第25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经14 Gy处理后,SW1116细胞出现多倍化并伴随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B组多倍细胞亚群(DNA含量>4 N)比例[(57.50±2.33)%]和凋亡细胞亚群比例[(14.63±1.90)% ]均高于未放射组细胞[(1.90±0.17)%、(7.57±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周期素B1、细胞分裂周期基因2(cdc 2)表达上调,凋亡抵抗相关蛋白存活蛋白表达上调,自噬相关蛋白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升高,自噬特异性底物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多倍细胞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抗凋亡相关蛋白和激活自噬,来维持多倍细胞存活并发生去倍化增殖,参与多倍细胞的放射抵抗性和治疗后肿瘤的复发。

  • 标签: 多倍体 自噬 凋亡 SW1116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辐射诱导的多倍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生物学特性,以探讨多倍HeLa细胞利于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6 MV-X射线分别以7 Gy、14 Gy的剂量照射HeLa细胞,继续孵育3 d后收集细胞并标记为7 Gy组和14 Gy组,将未经辐射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倍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的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 Gy组和14 Gy组HeLa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对照组、7 Gy组、14 Gy组多倍HeLa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6.33±1.26)%、(21.13±0.50)%、(46.07±1.68)%,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80.47,P<0.001)。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多倍HeLa细胞培养24 h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1、0.23±0.02、0.16±0.01;48 h后分别为0.37±0.03、0.38±0.06、0.21±0.00;72 h后分别为0.66±0.02、0.55±0.01、0.28±0.01,3组间增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2,P=0.001;F=20.10,P=0.002;F=708.5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培养24、48、72 h后14 Gy组多倍HeLa细胞增殖活力均较对照组细胞和7 Gy组多倍HeLa细胞显著下降(均P<0.05)。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多倍HeLa细胞的凋亡亚群比例分别为(3.67±1.16)%、(3.07±0.81)%、(3.83±0.91)%,其中早期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2.33±0.35)%、(2.13±0.61)%、(2.23±0.32)%,晚期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分别为(1.33±0.81)%、(0.93±0.31)%、(1.60±0.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2,P=0.620;F=0.15,P=0.864;F=0.92,P=0.450)。对照组、7 Gy组和14 Gy组的多倍HeLa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297.40±26.53、121.33±15.16、18.40±4.79,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195.67±20.26、63.60±6.91、9.47±3.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47.28,P<0.001;F=213.94,P<0.001)。7 Gy和14 Gy组多倍HeLa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14 Gy组多倍HeLa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低于7 Gy组(均P<0.001)。辐射诱导的多倍HeLa细胞P-STAT3(Tyr 705)、Bcl-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与对照组相比,14 Gy组多倍HeLa细胞Survivin、Mcl-1表达水平均上调(均P<0.05)。3组间Bcl-x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P=0.618)。结论辐射诱导的多倍HeLa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凋亡率无显著变化,但STAT3信号通路激活伴随下游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有利于多倍肿瘤细胞成为宫颈癌放疗后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 标签: 宫颈肿瘤 多倍体肿瘤细胞 辐射 STAT3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肿瘤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特性及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以探讨多倍肿瘤细胞在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1 μmol/L多西他赛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后收集的细胞为Doc 1 d组,撤除药物,细胞继续在新鲜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后收集的细胞分别为Doc 3 d组和Doc 5 d组,以DMSO处理A549细胞24 h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评估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多数发生凋亡,少数存活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且细胞核呈多核状态。对照组、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细胞亚群(DNA含量>4N)比例分别为(1.93±0.55)%、(22.97±2.37)%、(51.30±12.51)%、(67.87±8.3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521,P<0.001),Doc 1 d组、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细胞亚群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Doc 3 d组、Doc 5 d组多倍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Doc 1 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4)。对照组细胞在培养24 h、48 h后,伤口愈合率均达100%;Doc 3 d组在培养24 h、48 h后,伤口愈合率分别为(39.10±2.12)%、(46.13±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6,P=0.051);与对照组24 h、48 h相比,Doc 3 d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56,P<0.001;t=30.8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Doc 1 d组、Doc 3 d组和Doc 5 d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逐渐下调,Vimentin蛋白表达逐渐上调,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未发生明显改变。CIK细胞对对照组、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27.27±1.91)%、(17.87±2.35)%、(9.47±0.51)%,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294,P<0.001),Doc 3 d组、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Doc 5 d组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低于Doc 3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多西他赛诱导的多倍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减弱,但易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且免疫细胞对其杀伤作用降低。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多倍体肿瘤细胞 多西他赛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治疗诱导的多倍肿瘤细胞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将培养的人TNBC细胞系MDA-MB-231分为3组。在6MV-X射线模式下对其中两组的MDA-MB-231细胞分别给予7 Gy、14 Gy的放射剂量,继续孵育3 d后,收集的细胞分别为7 Gy组和14 Gy组,未经放射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DNA倍性,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V/碘化丙啶染液(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大分子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xl)、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存活素、β-连环素、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7 Gy组和14 Gy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多倍细胞亚群(DNA含量>4 N)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14 Gy组多倍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高于7 Gy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4 Gy组多倍MDA-MB-23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7 Gy组和14 Gy组多倍MDA-MB-231细胞总凋亡及晚期凋亡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Gy组和14 Gy组多倍MDA-MB-23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明显下降,14 Gy组多倍MDA-MB-23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弱于7 G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诱导的多倍MDA-MB-231细胞Bcl-xl、Mcl-1和存活素的表达上调,C-myc、β-连环素和波形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诱导的多倍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但多倍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降低、抗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这些特性提示多倍肿瘤细胞是三阴性乳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 标签: 多倍体MDA-MB-231细胞 增殖 凋亡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多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模型的增殖及凋亡特性,分析多倍肿瘤细胞在化疗耐药及肿瘤复发中的潜在作用。方法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或1 μmol/L Doc处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24 h,撤除药物后继续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至第3天或第5天,分别记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倍性和细胞周期,Dil标记法、CFSE标记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及凋亡蛋白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小部分存活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细胞呈多核状态;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细胞核仍呈多核状态。细胞倍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多倍细胞亚群比例为(3.40±0.95)%,Doc 24 h组为(20.80±2.87)%,Doc 24 h+3 d组为(55.67±3.85)%,Doc 24 h+5 d组为(76.20±2.51)%,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8.054,P<0.05)。Doc 24 h组G1期、S期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对照组,G2/M期细胞亚群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cdc2、P-cdc2(Thr14)、P-cdc2(Tyr15)、P-cyclin B1(Ser128)、P-cyclin B1(Ser147)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下调,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依次上调,cdc25c蛋白在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中表达水平下调。Dil染色结果显示,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标记的Dil荧光均未明显减弱。CFS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撤药时间的延长,多倍A549细胞标记的CFSE的荧光强度未发生明显改变。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oc 24 h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5),Doc 24 h+3 d组和Doc 24 h+5 d组凋亡细胞亚群比例较Doc 24 h组降低(均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Doc 24 h+5 d组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xl和mcl-1表达依次上调,Doc 24 h组、Doc 24 h+3 d组细胞中促凋亡蛋白bax和bak表达上调,但在Doc 24 h+5 d组细胞中表达下调。结论Doc体外能够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多倍的形成;可使A549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Doc作用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凋亡能力增强,但随着撤药时间延长,凋亡抵抗发生,相应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显著。这些特性可能有助于多倍肿瘤细胞产生化疗干预后的耐药性及肿瘤复发。

  • 标签: 细胞系,肿瘤 多西紫杉醇 多倍性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瘤U251多倍巨细胞的体外构建方法并研究其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实验观察带有不同荧光标记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植物血凝素-聚乙二醇融合法进行细胞融合;通过流式细胞分选实验检测体外携带双色荧光标记的胶质瘤多倍巨细胞;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方法测定U251融合克隆细胞的DNA含量;通过CCK-8实验评价细胞的增殖率以及加入替莫唑胺后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慢病毒感染实验成功获得分别带有绿色和红色荧光标记的胶质瘤U251细胞;细胞融合后显微镜下可见携带双色荧光的胶质瘤融合细胞,并且与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比较,植物血凝素-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的细胞融合率明显提高(自<1%提高至>5%)。流式细胞分选获得胶质瘤U251融合细胞单克隆株。DNA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U251融合克隆细胞的DNA含量自之前的2N/4N提高至4N/8N。CCK-8实验结果显示,U251细胞接种后1、2、3、4及5 d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9.5±2.6)%、(236.7±4.7)%、(348.9±8.8)%、(656.5±18.5)%及(715.7±48.2)%;而U251-C1多倍巨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6±2.1)%、(114.5±1.3)%、(138.4±1.7)%、(316.7±23.1)%及(347.7±13.1)%,U251-C2多倍巨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3±1.2)%、(114.7±1.2)%、(186.4±0.6)%、(307.1±9.5)%及(432.9±37.7)%,相较于胶质瘤U251细胞,U251多倍巨细胞的不同克隆株(U251-C1、U251-C2)的增殖速度均明显减慢(均P<0.05)。替莫唑胺作用下,U251细胞和U251多倍巨细胞(U251-C1、U251-C2)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均P<0.01),而与U251细胞组比较,不同U251多倍巨细胞株(U251-C1、U251-C2)的细胞存活率均更高(均P<0.01)。结论植物血凝素-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可在体外成功构建脑胶质瘤U251多倍巨细胞;胶质瘤U251多倍巨细胞可能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细胞融合 多倍体巨细胞 替莫唑胺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瘤U251多倍巨细胞的体外构建方法并研究其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实验观察带有不同荧光标记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植物血凝素-聚乙二醇融合法进行细胞融合;通过流式细胞分选实验检测体外携带双色荧光标记的胶质瘤多倍巨细胞;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方法测定U251融合克隆细胞的DNA含量;通过CCK-8实验评价细胞的增殖率以及加入替莫唑胺后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慢病毒感染实验成功获得分别带有绿色和红色荧光标记的胶质瘤U251细胞;细胞融合后显微镜下可见携带双色荧光的胶质瘤融合细胞,并且与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比较,植物血凝素-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的细胞融合率明显提高(自<1%提高至>5%)。流式细胞分选获得胶质瘤U251融合细胞单克隆株。DNA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U251融合克隆细胞的DNA含量自之前的2N/4N提高至4N/8N。CCK-8实验结果显示,U251细胞接种后1、2、3、4及5 d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9.5±2.6)%、(236.7±4.7)%、(348.9±8.8)%、(656.5±18.5)%及(715.7±48.2)%;而U251-C1多倍巨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6±2.1)%、(114.5±1.3)%、(138.4±1.7)%、(316.7±23.1)%及(347.7±13.1)%,U251-C2多倍巨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3±1.2)%、(114.7±1.2)%、(186.4±0.6)%、(307.1±9.5)%及(432.9±37.7)%,相较于胶质瘤U251细胞,U251多倍巨细胞的不同克隆株(U251-C1、U251-C2)的增殖速度均明显减慢(均P<0.05)。替莫唑胺作用下,U251细胞和U251多倍巨细胞(U251-C1、U251-C2)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均P<0.01),而与U251细胞组比较,不同U251多倍巨细胞株(U251-C1、U251-C2)的细胞存活率均更高(均P<0.01)。结论植物血凝素-聚乙二醇细胞融合法可在体外成功构建脑胶质瘤U251多倍巨细胞;胶质瘤U251多倍巨细胞可能对替莫唑胺的耐药性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细胞融合 多倍体巨细胞 替莫唑胺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的多倍肺癌细胞衰老表型的影响。方法人非小细胞肺癌1 299细胞株细胞分为3组,常规组、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常规组为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24 h;Doc(24 h)组为100 nmol/L的Doc处理细胞24 h;Doc(24 h)+3 d组为100 nmol/L的Doc处理细胞24 h,更换新鲜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继续培养3 d。Doc(24 h)+3 d组细胞分为2组,Doc组和Doc+CM组。Doc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4 d;Doc+CM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hUC-MSC-CM(1∶1)的混合培养基中培养4 d。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DN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DNA损伤应答信号分子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衰老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8(IL-8)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结果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细胞核体积增大、DNA含量增加,常规组、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多倍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2.27±3.29)%、(27.13±6.02)%和(43.60±4.26)%,Doc(24 h)组和Doc(24 h)+3 d组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1,P=0.001)。常规组、Doc(24 h)组与Doc(24 h)+3 d组细胞密度分别为(8.18±0.54)×104/cm2、(3.78±0.54)×104/cm2及(0.75±0.08)×104/cm2,Doc(24 h)组与Doc(24 h)+3 d组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55,P=0.001)。常规组细胞β-半乳糖苷酶无活性,细胞染色阴性,Doc(24 h)组与Doc(24 h)+3 d组中观察到有呈蓝色的阳性染色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强。流式细胞术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常规组、Doc组与Doc+CM组的JC-1单体百分比分别为(1.7±1.2)%、(48.2±12.9)%及(46.6±12.0)%,Doc组与Doc+CM组低电势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5,P=0.002),Doc组细胞与Doc+CM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15,P=0.854)。常规组、Doc组与Doc+CM组中γ-H2A.X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4.9±3.2)%、(58.9±4.0)%及(60.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P=0.317)。Doc组与Doc+CM组γ-H2A.X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常规组,荧光信号右移,Doc组与Doc+CM组γ-H2A.X荧光信号强度没有差异,荧光信号没有偏移。Doc组IL-6与IL-8的mRNA表达水平是常规组的(7.22±0.34)倍及(157.64±7.4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P=0.001)。Doc+CM组IL-6与IL-8的mRNA表达水平是Doc组的(48±6)%及(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P=0.001)。结论Doc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1 299细胞株细胞产生多倍肿瘤细胞,即多倍肺癌细胞,多倍肺癌细胞表现多种衰老表型特征,hUC-MSC-CM不改变Doc诱导的多倍肺癌细胞衰老表型,但显著降低了炎性因子IL-6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线粒体膜电位 DNA损伤应答 炎性细胞因子 多倍体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s-CM)对肺癌多倍肿瘤巨细胞(PGCC)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使用1 μmol/L多西他赛处理A549细胞24 h(多西他赛A组),撤除药物后继续在完全培养基中培养至第3天(多西他赛B组),建立肺癌PGCC模型,使用MSCs-CM培养PGCC 48 h(PGCC+MSCs-CM组),以正常培养的A549细胞(A549组)或PGCC(PGCC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A549细胞和PGCC对不同浓度多西他赛和顺铂的敏感性以及MSCs-CM对PGCC耐药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多西他赛B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呈多核状态,PGCC亚群(DNA含量>4 N)比例均明显高于DMSO组和多西他赛A组(P<0.05),成功建立肺癌PGCC模型,将多西他赛B组作为PGCC细胞。CCK-8检测结果显示,多西他赛对A549细胞和PGCC的IC50值分别为(0.20±0.04)μmol/L和(11.15±2.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对A549细胞和PGCC的IC50值分别为(14.87±3.72)μmol/L和(30.03±4.5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CC对多西他赛和顺铂的耐药指数分别为55.75倍和2.02倍。与PGCC组相比,PGCC+MSCs-CM+多西他赛组吸光度值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PGCC+多西他赛组和PGCC+MSCs-CM组(P<0.05)。与PGCC组相比,PGCC+MSCs-CM+顺铂组吸光度值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PGCC+顺铂组和PGCC+MSCs-CM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A549组相比,PGCC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A/B(LC3A/B)-Ⅰ/LC3A/B-Ⅱ、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1(MPR1)表达明显上调(P<0.05),兔抗人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1(SQSTM1/P6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PGCC组相比,PGCC+MSCs-CM组LC3A/B-Ⅰ/LC3A/B-Ⅱ、BCL-2、MRP1表达明显下调(P<0.05),SQSTM1/P62、BAX表达明显上调(P<0.05),且MRP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549组(P<0.05)。结论肺癌PGCC对化学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增强,MSCs-CM可能通过抑制自噬而增加肺癌PGCC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肺癌 多倍体巨癌细胞 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条件培养液对人非小细胞肺癌多倍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采用1 μmol/L多西他赛诱导24 h后,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3 d,建立多倍A549细胞模型。分离与培养hUC-MSC,制备hUC-MSC条件培养液。正常培养的多倍A549细胞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液培养的多倍A549细胞为条件培养液组;hUC-MSC与多倍A549细胞共培养,细胞总数比分别为2∶1(MSC 1组)和5∶1(MSC 2组)。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8 h或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倍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迁移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多倍A549细胞模型,分离培养出hUC-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结果示,培养48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 695±305、2 020±85、1 259±35、1 35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0,P<0.05);72 h时分别为1 052±77、1 309±24、864±201、1 103±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0,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培养48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2±9)个、(57±12)个、(68±8)个、(75±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6,P<0.05);各实验组迁移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5.53±4.27)%、(13.77±1.75)%、(3.60±0.50)%、(2.3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6,P<0.05);条件培养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 1组和MSC 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和MSC 2组中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上调。结论hUC-MSC可提高多倍A549细胞的迁移和抗凋亡能力,在化疗损伤修复过程中hUC-MSC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培养液,条件性 癌,非小细胞肺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互联网时代,数据是最珍贵的资源。刚刚结束的世界杯是当前大数据技术体育运动中应用的一个典型,它向世人展示了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提高运动水平、提升运动管理和增进赛事转播精彩度等许多方面带来极大裨益。但同时,大数据也总是处于风口浪尖,有人质疑大数据把运动变得华而不实,失去了运动原本所具有的浪漫主义,完全建立在数据为基础上的转会缺乏人情,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本文详细叙述了大数据在体育方面的优势与不良影响,让人们重新思考大数据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也希望大数据让体育变得越来越好。

  • 标签: 大数据 体育 足球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微课程设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可以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微课程内容单一,但深入细致,以教学视频为主,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容量较大,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不需要借助其他方面知识就可以完全理解视频内容。将其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效益。

  • 标签: 高校 体育教学 微课程 设计
  • 简介: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微课程设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可以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微课程内容单一,但深入细致,以教学视频为主,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容量较大,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不需要借助其他方面知识就可以完全理解视频内容。将其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辅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效益。

  • 标签: 高校 体育教学 微课程 设计
  • 简介:摘要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当今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内在社会价值认同观念都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研究认为,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摒弃自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干扰,正确引导学生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当今大学生树立体育文化认同价值理念,促进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 标签: 大学生 校园体育 文化认同
  • 简介:摘要体育学习关系着当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当下教师、家长的共同重视的问题。但在当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体育教学的方式过于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带动学生自主进行体育活动成为当下高校的首要选择。

  • 标签: 激励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
  • 简介: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手段。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

  • 标签: 初中体育 创新教育 魅力教育
  • 简介: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当前,更新教育观念,明确长远性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坚持把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体育教学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标签: 初中体育 体育教学 创造力 培养
  • 简介:摘要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遍布各地,体育中心在现代化的体育中心建设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投入少、见效快、有利于多功能使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体育中心总体设计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文中通过分析现代化体育设施的基本特点,进一步研究基于需求差异的城市体育中心设计策略。

  • 标签: 需求差异 城市 体育中心 设计
  • 简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学体育教育提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理论框架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促进平衡系统化的教育理论研究。这种教育生态化包括体育教育的途径和目标两部分,以生态学基本理论原则为出发点,推进大学体育教育更加完善化发展。本文教育学生态视野,分析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提出大学体育教育的生态化教学措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教育生态学 大学体育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