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0%~15%,而晚期患者中MSI-H人群仅占5%。既往研究显示,早中期MSI-H结直肠癌预后佳,但晚期患者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该人群的预后和治疗格局,不仅在后线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疗效也显著优于传统的化疗联合靶向。如何克服原发和继发性耐药是提高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更换化疗方案、联合其他免疫疗法、联合抗血管生成、以及局部治疗(手术、放疗、介入)等。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存在一定的终身毒性甚至致死性毒性反应,须严格把握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适应证。MSI-H优势人群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因此,对有强烈保肛意愿,新辅助免疫治疗后严格评价为cCR的MSI-H患者,等待观察策略为一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提供了一个保全括约肌功能及改善长期生存质量的机会。结直肠癌领域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结果值得期待。

  • 标签: 结直肠癌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序列—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多定量参数预测子宫内膜(endometrial carcinoma,EC)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EC的患者资料,其中MSI 13例,微卫星稳定(micro satellite stability,MSS)2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5 T MRI检查,扫描序列包含ESWAN,经后处理生成幅度图、相位图、R2*图和T2*图。由两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肿瘤实质区的幅度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两名观察者对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例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有差异的参数预测EC MSI的效能。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各组数据的一致性较好(ICC> 0.75)。MSI组的R2*值[(15.303±2.274) Hz]大于MSS组[(13.051±1.595) Hz],MSI组的T2*值[(71.883±8.323) ms]小于MSS组[(84.246±12.553)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幅度值、相位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2*值和T2*值预测EC MSI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0.797、84.6%、63.6%和0.787、84.6%、68.2%。结论ESWAN序列的R2*值、T2*值能够预测EC MS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微卫星不稳定 预测
  • 简介:摘要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和微卫星不稳性(MSI)对多种肿瘤的预后判断、药物疗效和Lynch综合征筛选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胃神经内分泌合并MSI病例报道少见,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该文分析1例胃神经内分泌合并MSI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MSI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探究具有该类特征性改变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 标签:
  • 简介:摘要同时早期多发胃癌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克隆起源。本文报道1例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合并高度微卫星不稳型胃癌的早期多发胃癌病例。患者女,77岁。因呕血、黑便入院,胃镜见两处病变。术后镜下见一灶为具有显著透亮胞质的肠母细胞分化腺癌,表达SALL4和Glypican-3,并有p53异常表达,分子分型为染色体不稳型;另一灶为伴有MLH1和PMS2表达丢失的高度微卫星不稳型胃癌。该患者淋巴结见肠母细胞分化腺癌转移,建议术后化疗,而微卫星不稳型胃癌可能会增加异时再发肿瘤的风险,需要密切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卫星不稳性(MSI)是由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疗效预测密切相关。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与错配修复蛋白缺乏(dMMR)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也可能是可切除胃癌化疗疗效的负性预测因素;同时MSI-H/dMMR是晚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治疗的预测标志物,但对于晚期胃癌姑息化疗的预测作用尚未明确。文章就MSI/MMR状态与胃癌预后及疗效预测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错配修复蛋白 预后 疗效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胃癌的组织学特征及其PD-L1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胃癌手术切除和进行4种主要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 4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171例表现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微卫星不稳性检测。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MSI-H胃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结果MSI-H胃癌与老年、女性、胃窦、肠型、肿瘤大于5 cm、缺乏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阳性有关(均P<0.05)。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26,HR=8.385,95%CI=1.293~54.367)。虽然未观察到PD-L1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但PD-L1表达模式“弥漫”与脉管栓侵犯(P=0.007)、浸润深度(P=0.040)有关,并且MSI-H+PD-L1阳性胃癌中所有发生复发或死亡的患者,PD-L1表达模式均为“弥漫”。此外,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有高度的一致性(P=0.450)。结论MSI-H胃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为MSI-H胃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预测指标。PD-L1表达模式“弥漫”或为一个预后预测指标。晚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转移灶活检来获取其PD-L1表达的水平和模式。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预后 基因表达谱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免疫组织化学(IHC)结果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子宫内膜样腺癌(EEC)中微卫星不稳(MSI)状态,探讨在EEC中MMR/MSI不同检测方法间一致性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错配修复(MMR)蛋白IHC检测结果为dMMR的EEC病例60例,由2名病理医师对IHC结果进行复核。利用二代测序(NGS)技术对60例样本进行MSI状态及MMR基因胚系/体细胞突变状态的检测。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病例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MMR IHC和MSI NGS检测结果不相符的样本中,用PCR法再次检测MSI状态,并结合基因突变及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探讨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结果在IHC结果为dMMR的60例EEC样本中,3例IHC结果经复核为MMR蛋白表达完整/正常(pMMR),相应NGS检测结果均为MSS;另有3例肿瘤细胞含量不足,NGS检测结果为MSI状态不能确定(MSI-U)。其余54例中,dMMR与MSI-H的符合率为87%(47/54)。对7例不符合样本进一步分析发现:(1)5例为MLH1/PMS2蛋白表达共缺失病例。除1例样本量过少外,4例经PCR法再次检测MSI状态,其中1例为MSI-H,余3例为MSS;5例均为MLH1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其中2例MSS病例还存在MSH2基因的体细胞突变。(2)2例为MSH6蛋白表达单独缺失病例。2例PCR法检测结果均为MSS,其中1例存在MSH6基因胚系突变,考虑为Lynch综合征。结论在IHC检测结果为dMMR的EEC中,除去IHC判读以及肿瘤含量不足的因素外,绝大多数病例NGS/PCR检测结果为MSI-H,一致性较高。但的确存在少数IHC结果为dMMR EEC的病例表现为MSS,多见于MLH1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造成的MLH1/PMS2蛋白表达共缺失病例,罕见于Lynch综合征相关病例。MMR IHC和MSI NGS/PCR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必要时可以互为补充。

  • 标签: 子宫肿瘤 DNA错配修复 微卫星不稳定性 免疫组织化学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 Siewert分型、微卫星不稳(MSI)、HER2表达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续的胃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将之分为AEG组和非AEG组。统计AEG的Siewert分型各型构成比、并且分析癌肿大小与Siewert分型的关系。统计分析AEG的MSI状态、HER2表达状态及其与非AEG的差别。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收集到328例连续的胃腺癌手术切除的病例资料,其中AEG242例,非AEG86例。AEG的Siewert分型以Ⅱ型为主(151例,62.40%),其次为Ⅲ型(86例,35.54%),Ⅰ型最少(5例,2.07%)。对AEG癌肿长径的大小与Siewert分型的例数分布关系的分析显示,随着癌肿的增大,Siewert Ⅱ型例数逐渐减少,Siewert Ⅲ型例数逐渐增加。非选择性地对192例胃腺癌(AEG140例,非AEG52例)进行了MSI状态检测。其中MSI共12例(6.25%),其中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为2例(1.04%),微卫星低度不稳(MSI-L)为10例(5.21%)。AEG的MSI比例与非A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病例均存在PMS2的阴性或弱阳性。除15例pTis/T1a期病例之外,313例胃腺癌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HER2表达状态。其中HER2表达3+者共30例(9.58%)。HER2表达2+者共32例(10.22%),其中7例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阳性者3例。AEG的HER2(3+)比例显著高于非AEG(P<0.05)。结论AEG以SiewertⅡ型为主;AEG可能大多原发于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以上1 cm至以下2 cm之间,对于早期AEG的内镜筛查,应多注意该区域;SiewertⅢ型可能多来源于Siewert Ⅱ型的进展。微卫星不稳在本地区胃癌中发病率低;与其他部位胃腺癌相比,AEG在MSI方面不具有特殊性;AEG的MSI以PMS2的表达缺陷为主;AEG比其他部位胃腺癌的HER2过表达者多。

  • 标签: 微卫星不稳定性 原位杂交,荧光 食管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分型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定量成像(T2 mapping)联合魔镜成像(mDixon-Quant)的多参数成像定量评估子宫内膜(endometrial cancer, EC)微卫星不稳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34例EC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两周均行3.0 T 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 mapping、mDixon-Quant等。由两位观察者采用独立盲法测量病灶T2 mapping序列的T2值及mDixon-Quant序列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值、R2*值、T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两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参数预测EC MSI状态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间的差异性。结果两位观察者测量值的一致性均很好(ICC>0.75);MSI组的R2*值及T2值均高于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zation, MSS)组,MSI组的T2*值低于MS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2*值、T2*值、T2值及联合参数评估EC的MSI状态的AUC值分别为0.773、0.761、0.780、0.939;Delong检验结果显示各单一参数评估EC MSI状态的AU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参数评估EC MSI状态的AUC与单一参数评估EC MSI状态的AU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ixon-Quant及T2 mapping多参数成像均能定量地评估EC MSI状态,两者联合可明显提升预测的效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微卫星不稳定 T2定量成像 魔镜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抑制蛋白质P53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性(MSI)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岳阳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确诊为胃癌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患者胃癌及旁正常组织HER2、P53,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多重荧光PCR(Idylla)检测7个位点的MSI状态。结果本研究中,103例胃癌患者中,IHC法显示微卫星稳定(MSS)患者有77例(74.8%),MSI患者有26例(25.2%),PCR法显示MSS患者有77例,MSI患者有26例。MSI HER2低表达率高于HER2高表达率,MSI HER2低表达率MSS HER2低表达率(P<0.05)。MSI P53低表达率高于P53高表达率,MSI P53低表达率低于MSS低P53表达率(P<0.05)。结论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MSI状态;胃癌的MSI状态可能伴随HER2、P53表达降低,胃癌组织中HER2及P53的表达与MSI状态存在互斥的关系,提示MSI的致癌机制可能与HER2及P53具有较大的差异性。MSI型检测对于治疗药物选择及预后判断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表皮生长因子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案,从晚期疾病的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甚至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均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在微卫星稳定(MSS)或错配修复正常(pMMR)结直肠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探索也是未曾中断。本文重点评述近年来MSS或pMMR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单纯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小部分患者中,呈现了较好的病理应答;新辅助放化疗前或放化疗后引入免疫治疗,或者在放疗期间同步免疫治疗,显示了较标准放化疗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放化疗后序贯双免疫联合治疗,以及免疫联合靶向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均在开展进行中。但目前多为小样本探索性研究,仍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及长期的随访,来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在MSS或pMMR结直肠癌中的疗效。

  • 标签: 微卫星稳定 错配修复正常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检测多结节肝细胞克隆起源的技术并评估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25例多结节肝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年龄(52.74±7.60)岁,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肿瘤结节微卫星位点缺失情况。利用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患者DNA的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并进行片段分析。随后,根据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检测的判断标准,将多结节肝细胞患者分为肝内转移组(IM)以及多中心生发组(MO)。最后,分析两组患者肿瘤在组织学特征、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生存时间上存在的差异。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对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χ2检验。结果8例患者被判断为肝内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IM组存在脉管栓的明显高于MO组(41.18%比25.00%,χ2=4.5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组的肝炎的G2~G4分期的比例小于MO组(0.00%比52.94%,χ2=6.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的肝硬化等级低于MO组(37.50%比88.89%,χ2=7.4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则提示MO组患者的预后好于IM组(37个月比14个月,χ2=7.2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OH检测技术可鉴别多结节肝细胞的克隆起源,且可指导肝细胞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 标签: 肝细胞癌 杂合性缺失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临床分期为cT4aN2M0的微卫星稳定的61岁男性胃体腺癌患者,术前给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联合XELOX(奥沙利铂+培他滨)化疗治疗3次后,行标准的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肿瘤达到病理完全缓解。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 标签: 胃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肝细胞(简称肝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丧失手术机会,系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兴起给肝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尤其是阿替利单抗+贝伐单抗治疗方案已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作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从阿替利单抗+贝伐单抗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治疗失效后的应对策略、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不良反应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阿替利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1例72岁男性患者因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先后行一线方案化疗和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为病情稳定,随后改用瑞利单抗单药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第2周期治疗3 d后患者出现急性双眼水平复视,头部磁共振检查未发现脑转移、脑卒中、脑外伤及脑膜炎的相关证据,眼科检查排除其他眼病,考虑为瑞利单抗所致的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d静脉滴注,1周后患者复视症状明显改善,后续口服醋酸泼尼松龙并逐渐减量,1个月后患者复视消失,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 标签: 外展神经损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卡瑞利珠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利单抗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住院接受瑞利单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其一般情况、瑞利单抗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和应用瑞利单抗前后甲状腺功能(甲功)检查结果;对发生甲功异常的患者,应用Naranjo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进行药物与损伤的因果关系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肯定"和"很可能"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甲功异常的临床特征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71例,22例(31.0%)发生瑞利单抗相关甲功异常(因果关系评估结果均为"很可能"),首次发现甲功异常时诊断为甲功减退(甲减)和甲功亢进(甲亢)者各11例,甲亢患者中有3例后期演变为甲减,甲减和甲亢发生率分别为19.7%和11.3%。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47~78岁;肺癌10例,胃癌4例,食管3例,肝癌和乳腺癌各2例,腹膜大网膜间皮瘤1例;瑞利单抗单药治疗者3例,联合化疗和/或靶向药物治疗者19例;甲功异常发生在瑞利单抗治疗的第1~6个周期,15例(68.2%)发生在第1~3个周期。最初诊断甲减的11例患者中6例无明显症状,5例有乏力症状(1例合并淡漠),4例为亚临床甲减;严重程度4例为1级,7例为2级。最初诊断甲亢的11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中5例为亚临床甲亢;严重程度均为1级;有3例患者在继续瑞利单抗治疗3、6和7个周期后演变为甲减,严重程度均为2级。22例患者均未停用瑞利单抗。1级甲减和甲亢患者未给予干预,3例甲亢患者甲功自行恢复正常,其余患者甲功无明显变化;10例2级甲减患者接受了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2例甲功恢复正常,5例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甲功异常是瑞利单抗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既可表现为甲减,也可表现为甲亢,并可由甲亢演变为甲减,严重程度多为1~2级,一般不需要停药。对发生2级甲减患者应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亢进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卡瑞利珠单抗
  • 简介:摘要1例87岁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给予瑞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在第5次治疗前,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第6次治疗前患者出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第7次治疗前进展为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瑞利单抗治疗期间未合并使用其他药物,考虑为该药引起的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随访至患者完成第13次治疗,除偶有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外,其余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患者的腹胀厌食、畏寒乏力等症状基本缓解。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卡瑞利珠单抗
  • 简介:摘要1例73岁男性患者因食管根治术后发生纵膈和右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接受免疫治疗(瑞利单抗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21 d)。免疫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示心肌肌钙蛋白I(cTnI)<0.01 μg/L,肌酸激酶(CK)69 U/L,CK-MB 16 U/L。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第1次静脉滴注瑞利单抗次日,患者出现乏力,未予治疗,自行缓解;第2次静脉滴注该药次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实验室检查示cTnI 0.14 μg/L,CK 440 U/L,CK-MB 39 U/L。心电图检查示ST-T段改变。考虑为瑞利单抗导致的免疫性心肌炎。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60~500 mg/d)。用药16 d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示cTnI 0.48 μg/L、CK 94 U/L、CK-MB 37 U/L。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类 心脏毒性 心肌炎 卡瑞利珠单抗
  • 作者: 刘树岩1,尹凤祥1,刘彦2(通讯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3期
  • 机构:1.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广东东莞523000
  • 简介:目的:探究瑞利单抗对晚期肺癌患者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瑞利单抗治疗,选择同期到我院就诊的另外30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培美曲塞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即60%和33.33%,且观察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显著改善,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采用瑞利单抗进行治疗可调节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利于人体免疫状态改善。

  • 标签: 卡瑞利珠单抗;晚期肺癌;临床疗效;外周血T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