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式是乳突切除经面隐窝入路。为实现微创、精准、低损伤的人工耳蜗植入,目前已有直达耳蜗通路及机器人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研究,然而仍然存在钻制通道精准度低、面神经损伤等问题。本文就人工耳蜗植入直达耳蜗通路、机器人技术应用、通道钻制精准度及风险性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概述耳蜗电图的电生理及其历史,讨论其在人工耳蜗植入中新近的应用,并探讨在这个不断深入领域中所开展的研究。耳蜗电图是一种记录内耳不同组分和外周蜗神经对声刺激反应产生电位的电生理技术。耳蜗电图可解析为:① 耳蜗微音电位,② 听神经音电位,③ 总和电位,④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数十年来,随着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对记录电位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耳蜗电图历来主要应用于梅尼埃病的诊断评估。然而,近十年来耳蜗电图的应用聚焦到人工耳蜗植入上。具有残余听力的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联合电声刺激可以改善听力和言语。尽管者在电极插入过程中尽量减轻组织损伤,但患者术后听力保存率各异。在植入耳蜗期间,当者插入电极阵列时,实时耳蜗电图可以检测耳蜗局部区域诱发的频率特异性耳蜗微音电位。在耳蜗外记录耳蜗电图,记录电极可以放置于鼓岬、镫骨或鼓膜。耳蜗耳蜗电图记录可以通过将记录电极插入耳蜗,或者使用人工耳蜗中的1个电极作为记录电极。耳蜗电图信号的丧失可能提示电极插入导致的耳蜗损伤,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时监测耳蜗损伤有望改善听力保留结果、改良手术技术以及改进电极设计。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工耳蜗植入应用于临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人工耳蜗电极插入引起的急性和延迟性听力损失对患者术后在声音定位、音调感知、言语识别率等方面影响十分重要。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调节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的功能,可通过多种机制减轻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造成的直接机械损伤和远期组织变化。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和局部给药,全身给药副作用多;局部给药途径较多但无统一标准。因此,糖皮质激素在人工耳蜗植入中应用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从不同用药途径的研究结果和前沿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明确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Susac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听力学结果。资料来源所有已发表的关于Susac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的研究,以及我们之前尚未报道的2例患者。方法在2020年3月,通过PubMed综合检索MEDLINE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Susac综合征、人工耳蜗植入。结果本研究共发现5例经人工耳蜗植入治疗Susac综合征的报道,加上本文报道的2例患者,我们共分析了7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平均年龄为30(19~46)岁,其中有6名女性和1名男性。自听力下降起病至人工耳蜗植入的平均时间为17个月(3个月~4年)。报道的病例中,不同患者术后最佳言语理解是通过不同的听力学方法进行评估的。7例患者中有6例获得了90%或更高的开放式言语得分,1名受试者的得分为68%。7例患者中有4例(57%)在手术前出现前庭症状,2例患者做过前庭检查,1例患者有前庭病变。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是Susac综合征患者听力康复的一种可行选择,术后可达到与其他人工耳蜗植入人群相当的开放式言语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影像学征象并测量临床重点关注的解剖结构,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精准定性及定量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并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28耳)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个月~27岁,中位年龄为3岁。14例患者均行HRCT检查,其中9例行MRI检查。观察内耳结构发育情况,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及内听道形态有无异常;观察面神经管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走行及位置,在HRCT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迷路段宽度、前庭上神经管宽度、第Ⅰ膝角度;观察镫骨形态有无异常;在MRI图像上判析蜗神经发育。结果14例患者28耳CT均表现为耳蜗外形大致正常,底转与中转及中转与顶转间的骨性分隔存在,蜗轴缺如;内听道底扩张,并与耳蜗底转直接相通,似“葫芦样”。10例20耳(71.4%,20/28)前庭局部向上形成小囊状突起,突入上半规管骨岛内。12例24耳(85.7%,24/28)前庭导水管起始部(近前庭)扩大。14例28耳面神经管迷路段位置升高且走行僵直。7例14耳(50.0%,14/28)面神经管迷路段增宽,13例26耳(92.9%,26/28)前庭上神经管增宽。面神经管迷路段宽度为(1.14±0.37)mm,前庭上神经管宽度(1.66±0.35)mm,面神经管第Ⅰ膝角度为96.83°±15.63°。11例22耳(78.6%,22/28)表现为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闭锁,而蜗窗显示清晰。9例(18耳)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内听道内蜗神经发育正常。结论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具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准确评估耳蜗、内听道及面神经等关键解剖结构能够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安全可靠路径图。

  • 标签: 内耳 先天畸形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眩晕和/或前庭功能障碍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情况下眩晕较轻,可在短时间内自愈,持续、严重的眩晕少见。发生机制可能与手术损伤、术后电刺激、术后前庭终器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前庭功能,中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对内耳造成损伤,对于术后眩晕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和前庭康复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工耳蜗植入(CI)是治疗重度或者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唯一的办法,CI在提高这类患者听力的同时,对耳鸣也有积极疗效,一系列研究均证实了这个发现,本文试对该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总结,并对其耳鸣治疗原理、疗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更好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幼听觉补偿不足的语前聋成人患者能否从人工耳蜗中获益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26例[男性11例,女性15例,手术时年龄(24.5±5.7)岁]以及作为对照组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13例[男性5例,女性8例,手术时年龄(42.2±11.4)岁]。客观测试包括佩戴人工耳蜗后的助听听阈和言语识别率测试,主观测试采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评估受试者聆听相关生活质量。比较语前聋组患者手术前后听觉能力的改变以及与语后聋组术后听觉效果的差别,并以诊断为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的年龄、佩戴助听器无效的年龄、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等作为因素指标,分析其与患者术后言语识别能力的相关性。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客观指标方面,语前聋组的言语识别率显著低于语后聋组[(35.4±28.0)% vs(80.9±8.0)%,t=7.67,P<0.001],而助听听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4.0)dB HL vs(33.1±3.7)dB HL,t=1.30,P>0.05]。主观问卷调查显示,语前聋组在高级声音感知、自信心和总均分维度不及语后聋组(P值均<0.05),而其余方面与语后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语前聋组各维度得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值均<0.001)。语前聋组聆听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言语识别率的提高有中等程度相关性(r=0.51,P=0.008),经回归分析术前佩戴助听器无效的年龄是术后言语识别率的确切影响因素(P<0.001)。结论特定的成人语前聋植入者能够适应人工耳蜗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听觉收益,相较于客观听力测试结果的改善,植入者主观上感受到更加显著的听觉相关生活质量的提高。术前助听器佩戴无效的年龄是术后康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 标签: 语前聋 耳蜗植入术 言语识别测验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应用耳科机器人技术辅助电极植入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报道2019年10月国内首例应用耳科手术机器人(RobOtol®)辅助实施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诺尔康CS-10A TM),并对手术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该例成人女性患者顺利应用耳科机器人辅助实施电极植入,机器人系统安置、调试时间约6 min。中缓慢、全鼓阶植入人工耳蜗电极,机器人执行末梢对野组织无损伤。中植入电极的阻抗及神经遥测反应均良好。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人工耳蜗系统运作良好,听觉重建效果理想。结论耳科手术机器人在不自主震颤消除及精细操作放大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安全地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辅助电极植入,实现电极微创、全鼓阶植入,良好保留内耳精细结构。

  • 标签: 耳蜗植入术 机器人 鼓阶 听觉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技术及电极特性对人工耳蜗植入力学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电极设计、推动精准植入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7—12月将诺尔康标准电极、纤细电极、纤细加长电极,分别应用传统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中速、低速)在耳蜗模型上进行电极植入。采用ATI Nano17Ti传感器及配套数据采集软件记录、分析植入过程力学信息。采用Origin 2020b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极植入过程中,电极植入力随着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传统技术下,纤细电极的植入力峰值显著小于标准电极[(71.0±16.6)mN比(140.9±52.7)mN,Z=3.683,P<0.01],纤细加长电极的植入力峰值介于标准电极、纤细电极之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款电极的瞬时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辅助技术下中速、低速植入时,三款电极的力峰值特点与传统技术时相似,但中速时标准电极的瞬时力变化[(83.9±9.7)mN/s]显著大于纤细加长电极[(69.2±4.0)mN/s],低速时标准电极的瞬时力变化显著大于纤细、纤细加长电极。在电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机器人技术均能较传统技术降低电极植入的力峰值和力变化,机器人中速和低速植入同种电极时的力峰值、瞬时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电极的纤细化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植入力的减小。电极长度增加会增加传统技术的植入力控难度,应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则可实现良好力控。

  • 标签: 耳蜗植入术 机器人 电极,植入 耳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耳蜗作为治疗重度感音性聋最有效的生物医学装置,价格昂贵,手术难度大,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随着接受植入群体的增加,因自身营养或免疫因素导致手术失败或并发症延迟出院的患者也随之增多。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患者围手术期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对有风险患者进行营养干预,让患者从营养支持中获益,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益,可缩短住院天数,为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

  • 标签: 营养评价 营养疗法 耳蜗植入术 围手术期医护
  • 作者: 刘一迪 郑琪 王心雨 赵雅雯 倪广健 倪鑫 刘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45,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大数据中心 100045,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天津 30007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植入儿童在纯音、音节、声调任务诱发下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波形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CI手术及随访调试的46例患儿参与研究,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19~103月龄。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三组(纯音组17例、音节组13例、声调组16例),分别以纯音(1 000、2 000 Hz)、音节(/ba/、/pa/)和声调(/ba1/、/ba4/)作为刺激声进行声场下CAEP测试。分析不同听觉任务难度下CAEP的P1和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e,MMN)的引出率、潜伏期及波幅,并探索CI儿童听觉任务难度、受试者CI使用时长、重至极重度听力损失时长、CI植入术前助听器佩戴史、术前残余听力与P1和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纯音、音节、声调组P1引出率分别为100%(17/17)、100%(13/13)和75.0%(12/16),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14,P=0.016),其中纯音组与声调组引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36,P=0.028),纯音组与音节组、音节组与声调组P1引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纯音、音节、声调组MMN引出率分别为94.1%(16/17)、84.6%(11/13)和62.5%(10/16),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66,P=0.066)。不同听觉任务难度的三组间P1及MMN的潜伏期与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1潜伏期与听觉任务难度、术前残余听力正相关,与CI使用时长、CI植入前助听器佩戴史负相关。MMN潜伏期与听觉任务难度正相关,与CI使用时长负相关。结论纯音听觉任务下CAEP的P1引出率高于声调听觉任务。听觉任务难度、CI使用时长、CI植入前助听器佩戴史、术前残余听力对P1潜伏期有显著影响;听觉任务难度、CI使用时长对MMN潜伏期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 耳蜗植入术 儿童
  • 简介:摘要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安静环境下可达到较好的言语辨识水平,但音乐聆听的体验并不理想。纵观国内外音乐测试评估系统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客观感知能力与主观欣赏水平的评价方法,对主要的测试系统、评估方法、核心结论进行整理分析,为开发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音乐评估系统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耳蜗死区是耳蜗内部毛细胞和/或神经元在相关频率失去正常功能的区域,中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普遍存在耳蜗死区。耳蜗死区的检出可为助听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由此开发出便捷准确的检测方法成为国内外学者一直研究的方向。本文就耳蜗死区现有的检测方法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做一综述。

  • 标签: 耳蜗 耳蜗死区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者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擅长角膜病及屈光手术、白内障、眼外伤、疑难眼病的诊疗。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主编、参编中英文专著多部。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内耳畸形患者可伴有自发性脑脊液耳漏,反复脑膜炎发作。对于已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迟发性脑脊液耳漏患儿,如何既保留耳蜗电极,又修复脑脊液耳漏,是耳科医师面临的难题。本文报告一例伴内耳畸形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自发性脑脊液耳漏的患者,在保留电极的前提下经水平半规管开窗后前庭池填塞修补脑脊液耳漏,术后随访1年,未见脑膜炎及脑脊液耳漏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拟行人工耳蜗且术前存在残余低频或高频残余听力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将38例0.5、1.0 kHz作为低频组,将40例2.0、4.0 kHz作为高频组。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术后1个月开机后实施系统化言语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言语识别率;干预3、6、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言语可懂度(SIR)评分、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P)评分、听觉整合量表(MAIS)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高频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句识别率(70.00%,28/40;67.50%,27/40;75.00%,30/40)均高于低频组(45.00%,18/38;42.50%,17/38;50.00%,20/38),P均<0.05。干预3、6、12个月,高频组SIR、CAP、MAIS评分均高于低频组(P均<0.05)。结论与术前低频残余听力患儿相比,高频残余听力更有利于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

  • 标签: 人工耳蜗术 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 言语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中文版音乐相关生活质量量表(music-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MuRQoL)的信度、效度,为评估我国人工耳蜗人群欣赏音乐的能力和需求提供简便的评价工具。方法采用跨文化翻译法对英文版MuRQoL进行汉化。在160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检验中文版MuRQoL的信度和效度,其中78例在1个月后参与再次评估;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分析和重测信度分析,效度检验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及区分效度检验,88例正常听力者参与了区分效度验证。结果(1)信度检验:两个部分的总平均分重测信度系数均大于0.7,总体而言两部分重测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两部分总平均分及各维度均分的Cronbach α系数在0.80~0.97。(2)效度检验:4位专家参与条目及量表水平内容评议,内容效度指数均达1.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各子部分内维度均分与总平均分之间相关性强(r=0.861~0.966),且各维度均分与总平均分的相关性强于两个维度间的相关性,结构效度符合统计学指标;区分效度分析显示,音乐体验部分人工耳蜗组在总平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弱于正常听力组(P<0.01),但在重要性部分比较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文版音乐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基本满足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学测量标准,可快速、简便地用于评估我国人工耳蜗人群欣赏音乐能力,了解音乐在其生活中所占比重。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术 音乐 生活质量 信度 效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