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谵妄及谵妄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 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机械通气时间、缺氧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镇静药物应用情况、ICU住院时间;记录患者ICU谵妄发生情况及谵妄持续时间。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筛选ICU患者发生谵妄及谵妄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1 200例ICU患者中有397例发生谵妄,ICU谵妄发生率为33.1%。在谵妄患者中,有47.6%(189例)的患者谵妄持续时间为1.0 d;397例患者谵妄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0(1.5,2.5)d。①谵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ICU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或缺氧时间4~9 d和≥10 d患者ICU谵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 d患者,全麻和未手术患者ICU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腰麻患者,APACHEⅡ评分≥20分患者ICU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10分和11~19分患者,ICU住院时间>9 d患者ICU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8 d患者,应用镇静药物患者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应用镇静药物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5.491,95%可信区间(95%CI)为4.361~6.913,P<0.001〕、ICU住院时间(OR=2.679,95%CI为1.822~3.941,P<0.001)和应用镇静药物(OR=2.479,95%CI为1.821~3.374,P<0.001)是发生ICU谵妄的危险因素。②谵妄持续时间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或缺氧时间≥10 d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3 d和4~9 d患者明显延长,全麻和未手术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腰麻患者明显延长,APACHEⅡ评分≥20分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10分和11~19分患者明显延长,ICU住院时间>9 d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8 d患者明显延长,应用镇静药物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未应用镇静药物患者明显延长。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缺氧时间每增加1个等级(缺氧时间分为≤3、4~9、≥10 d 3个等级),ICU谵妄持续时间平均延长0.061 d(β=0.061,95%CI为0.032~0.090,P<0.001);APACHEⅡ评分每增加1个等级(APACHEⅡ评分分为≤10、11~19、≥20分3个等级),ICU谵妄持续时间平均延长0.058 d(β=0.058,95%CI为0.048~0.068,P<0.001);ICU住院时间>9 d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8 d患者平均延长0.065 d(β=0.065,95%CI为0.056~0.075,P<0.001);应用镇静药物患者ICU谵妄持续时间较未应用镇静药物患者平均延长0.362 d(β=0.362,95%CI为0.234~0.490,P<0.001)。结论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和应用镇静药物是ICU谵妄及谵妄持续时间共同的危险因素;缺氧时间是ICU谵妄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谵妄 谵妄持续时间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背景临床场景中,腹腔高压对人体的影响依赖时间,尚不清楚时间因素所起作用。目的研究腹腔高压持续时间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性纳入入住福建省10所三甲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IAH)危重症患者256例,动态监测腹腔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后获得IAH持续时间(duration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DIAH),同时观察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住ICU期间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日平均摄入能量,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根据被纳入研究后60 d的生存状态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并验证DIAH对IAH危重症患者6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s, ROC曲线),分析DIAH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DIAH与机械通气时间、CRRT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79、0.541及0.794,与EN日平均摄入能量呈负相关关系,r=-0.669,P值均<0.001。多因素校正后,DIAH是与IAH危重症患者60 d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05, 95%CI 1.01~1.12; P = 0.012),并且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变化趋势。DIAH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25,[95%CI(0.763~0.886)],P<0.001,当截断值为16.5 d时,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75.4%。结论DIAH是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识别并快速干预IAH的病因,缩短DIAH。

  • 标签: 腹腔高压持续时间 危重症 病死率 预后 危险因素 Spearman秩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 ROC曲线
  • 简介:摘要声带显微手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手术之一,为提高声带显微手术患者术后的嗓音功能,通常建议患者术后声休,以促进声带黏膜的愈合。然而,声休的类型和持续时间仍没有一个标准方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声休类型和持续时间进行探讨,期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术后治疗思路,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嗓音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心脏外科术后早期拔管可缩短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住院时长(LOS)并减少机械通气(MV)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儿童心脏中心的MV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斯堪的纳维亚4个中心696例心脏手术后的MV持续时间和PICU住院时长,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法洛四联症(TOF)及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还纳入了90例心脏手术(不分类型)的新生儿。结果拔管时间的中位数在ASD患儿为3.25 h[四分位数范围(IQR) 2.00~4.83],其次为TCPC(中位数5.00 h,IQR 2.60~16.83)、VSD(中位数7.00 h,IQR 3.69~22.25)和TOF(中位数18.08 h,IQR 6.00~41.38)。新生儿的拔管时间较晚(中位数94.42 h,IQR 45.03~138.14)。MV的持续时间能反映PICU的住院时长,但在12 h内拔管患儿中表现不明显。瑞典中心的MV持续时间及PICU住院时长最短。共有24/696例(3.4%)患儿拔管失败。结论斯堪的纳维亚儿童心脏中心患儿的术后MV时间存在差异。术后12 h内拔管没有延迟PICU的住院时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单次低血压发作和低血压负担与儿科心脏骤停复苏后出院存活率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单中心PICU。对象年龄1 d~18岁,心脏骤停后胸外按压超过2 min,自主循环恢复>20 min且存活至ICU接受复苏后治疗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116例患儿可评价。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年龄和性别的第5百分位,复苏后ICU治疗的前6 h内发生37例(32%),72 h内发生64例(55%)。在6 h内(51%比69%,P=0.06)或72 h内(56%比73%,P=0.06)有一次低血压发作的患儿出院存活率与未发生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负担定义为低血压测量中低于第5百分位测量值所占百分比。控制患儿和心脏骤停事件特征后,ICU复苏后治疗头72 h内低血压负担较高与出院存活率降低有关(校正优势比AOR=0.67,低血压负担增加10%;95%CI 0.48-0.86,P=0.006)。结论儿童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收缩期低血压很常见(55%)。考虑了肾上腺素推药次数、心跳骤停位置和停跳病因(气道梗阻或创伤)等可能混杂因素后,ICU复苏后治疗72 h内低血压负担增高与出院存活率显著降低相关。

  • 标签: 儿科 心跳骤停 存活率 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合并中小型冠状动脉瘤(CAA)持续时间的高危因素,为早期、足疗程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KD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CAA持续时间分为CAA持续时间≥8周组及CAA持续时间<8周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CAA持续时间相关危险因素,进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患儿CAA持续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8例住院KD患儿中,男45例(66.18%),女23例(33.82%);发病年龄3个月~10岁,中位发病年龄1.59(1.02~3.19)岁。CAA持续时间≥8周组31例,CAA持续时间<8周组37例。单因素分析发现,CAA持续时间≥8周组总热程>10 d[45.16%(14/31例)比21.62%(8/37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前病程>10 d[54.84%(17/31例)比16.22%(6/37例)]、血小板计数>600×109/L[32.26%(10/31例)比10.81%(4/37例)]、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38.71%(12/31例)比13.51%(5/37例)]者显著多于CAA持续时间<8周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性别、年龄、KD类型、病原学证据、激素应用情况、IVIG应用前热程、IVIG敏感情况、IVIG应用方式、尿白细胞情况、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VIG应用前病程>10 d(OR=6.589,95%CI:1.678~25.867,P=0.007)、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OR=7.949,95%CI:1.947~32.461,P=0.004)分别为预测KD合并中小型CAA持续时间≥8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VIG应用前病程>10 d及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是KD合并中小型CAA持续时间≥8周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持续时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高眼压持续时间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8年至2015年住院的APACG者26例(5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或药物治疗,眼压控制平稳。随访4~11年观察高眼压持续时间与角膜内皮及视力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年龄为(62.00±8.72)岁,平均住院时间(7.46±1.86)天。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时间为(1.81±1.50)天,末次随访眼压均正常。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 996.08±656.18)个/mm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高眼压持续时间每增加1天,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4.55 μm,视野指数降低概率13.7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76.90个/mm2。结论APACG患者高眼压持续时间的越长,视功能指标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损害越严重。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急性 密度,角膜内皮细胞 高眼压持续时间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组,比较住院天数、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细菌感染情况、发热持续时间、肝损害及心肌损害情况等指标。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4.0±6.8)天和(18.4±5.9)天;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分别为(16.0±4.5)天和(12.3±4.4)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在细菌感染率、重症率、肝损害率及心肌损害率方面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延长以及住院时间延长可能与合并糖尿病相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糖尿病 核酸阳性持续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探讨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以期能为延长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374例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使用Kaplan-Meier模型绘制早产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分析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374例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中,已断乳者316例(84.5%,316/374),尚未断乳者58例(15.5%,58/374)。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其母乳喂养(含混合喂养)中位时间为5.00个月。6、12、24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分别为41.3%、23.0%和1.6%。Cox回归分析显示,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包括出院时喂养方式、是否独自照看早产儿、家人对母乳喂养的态度、首次泌乳时间和产假时长(P<0.05)。结论矫正月龄6~24个月早产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较短,仍需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护人员应重视对产妇及其家属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教育,帮助产后泌乳开奶,鼓励院内开始母乳喂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培训母乳喂养相关技巧和问题应对方式,以保障持续母乳喂养的实现。

  • 标签: 婴儿,早产 母乳喂养 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输注与重症脓毒症患儿器官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相关这一假设。设计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的二次分析。采用多变量负二项回归分析确定脓毒症发病48 h内红细胞输注与发病14 d内器官功能障碍(organ dysfunction,OD)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天数之间的关系。场所一家四级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纳入符合共识标准的18岁以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排除脓毒症发病前输注红细胞的患者和脓毒症发病48 h内接受体外膜氧合支持的患者。方法和主要结果纳入94例患者,中位年龄6(0,13)岁,61%为男性;78%有脓毒性休克,41例(44%)在脓毒症发病后48h内输注红细胞(早期输注红细胞)。多变量分析显示早期输注红细胞与OD天数增加44%独立相关(校正相对风险ARR 1.44,1.04~2,P=0.03),尽管风险因疾病严重度(交互P=0.004)和休克严重度[血管活性变力评分(vasoactive inotrope score,VIS)交互P=0.04,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交互P=0.03]而不同。MODS天数相对风险随休克严重度变化(VIS交互P=0.008,SI交互P=0.01)。休克严重程度最低的儿童早期输注红细胞相关风险最高。结论与之前研究一致,早期输注红细胞与器官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延长独立相关。本研究是首批根据临床可用的休克严重度评估方法记录不同输血相关风险的研究之一,表明在休克较轻的儿童中输血相关风险更大。更大规模的验证这些相互作用的多中心研究对于设计目前急需的重症脓毒症患儿红细胞输注试验是必要的。

  • 标签: 儿科 多器官衰竭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免疫系统 红细胞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低血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水平及其持续时间与新发PD相关性腹膜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00年9月1日至2021年7月6日在珠三角地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PD中心定期随访的PD患者,根据患者ALB均值分为低血白蛋白(low serum albumin,LSA)组(ALB均值<35 g/L)、中血白蛋白(moderate serum albumin,MSA)组(35 g/L≤ALB均值<40 g/L组)和高血白蛋白(high serum albumin,HSA)组(ALB均值≥40 g/L),比较3组临床资料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ALB均值组腹膜炎事件的发生风险。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血ALB水平及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与新发腹膜炎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853例PD患者,年龄(49.72±15.34)岁,男性1 036例(55.9%),LSA组患者551例(29.7%),MSA组患者920例(49.7%),HSA组患者382例(20.6%)。中位随访37(15,66)个月,新发腹膜炎患者508例(27.4%)。与LSA组相比,MSA组及HSA组新发腹膜炎发生率较低(χ2=14.053,P<0.001;χ2=21.857,P<0.001),而HSA与MSA两组新发腹膜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LSA组患者腹膜炎累积发生率较MSA组及HSA组患者明显升高(Log-rank χ2=22.128,P<0.001)。与正常血ALB的PD患者相比,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越长的PD患者新发腹膜炎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ALB均值<35 g/L(LSA组/MSA组,HR=1.495,95%CI 1.198~1.866,P<0.001;LSA组/HSA组,HR=1.459,95%CI 1.104~1.928,P=0.008)是PD患者新发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延长,PD患者新发腹膜炎的风险显著升高(HR=1.013,95%CI 1.003~1.024,P=0.014)。结论ALB均值<35 g/L和低白蛋白血症持续时间延长是PD患者PD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血清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Lac)持续增高时间在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4例。根据患者最终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初始血乳酸(Lac),6、12、18、24 h Lac,Lac>2 mmol/L持续时间(TLac>2)。利用ROC曲线分析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初始Lac、6、12、18、24 h Lac、TLac>2在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将这些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COX回归分析,评估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在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治疗后6、12、18、24 h Lac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TLac>2明显长于存活组(P<0.05)。将各参数随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初始Lac、6、12、18、24 h Lac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而TLac>2与患者生存率、死亡风险明显相关,TLac>2越长,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同时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的AUC显示,这些指标不能有效评价患者预后(P>0.05)。TLac>2曲线下面积最大,评价预后效能最佳,24 h Lac次之,18、12、6 h Lac依次递减。此外TLac>2、24、18、12、6 h Lac用于脓毒血症死亡风险评估的灵敏度分别为90.9%、81.8%、81.8%、81.8%、88.6%;特异度分别为71.4%、52.5%、52.5%、47.7%、25.5%。结论一过性的乳酸增高不能评价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但乳酸>2 mmol/L持续增高时间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有着显著影响。乳酸持续增高的时间(TLac>2)越长,患者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利用乳酸持续增高时间来评价患者死亡风险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参数,其评价预后效能最佳。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乳酸 时间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成员基因在近20%的人类肿瘤中发生突变,大多作为抑癌基因发生失活突变,无法直接成为靶向药物治疗的靶点。针对这些突变基因,利用合成致死效应原理,找到并抑制缺陷基因的合成致死靶标,可实现以突变基因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治疗。本文对基于SWI/SNF复合物成员失活突变的合成致死效应在肿瘤治疗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开综述。目前针对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多溴蛋白1(PBRM1)、Brahma相关基因1/Brahma(BRG1/BRM)、蔗糖不发酵蛋白5(SNF5)等亚基失活突变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合成致死理论的临床前研究,并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交配型转换/蔗糖不发酵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合成致死 表观遗传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33a(miR-133a)和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SIRT1)在电针促进废用性肌萎缩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小鼠,将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进行尾悬吊构建废用性肌萎缩模型,实验组在尾悬吊的同时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穴位为阳陵泉和足三里,每日刺激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4 d。正常组和实验对照组则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干预。3组大鼠均于实验组干预14 d后统一取材,测定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湿重比和横截面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骨骼肌和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C辅激活因子1a(PGC-1a)、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a)以及磷酸化-AMPK-a(P-AMPK-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肌肉萎缩F盒蛋白(Atrogin-1)、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微小核糖核酸-133a(miR-133a)、SIRT1、配对盒基因(Pax7)、生肌调节因子(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的表达,试剂盒检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浓度和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结果干预14 d后,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比目鱼肌的湿重和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21.03%、30.25%(P<0.05),腓肠肌的湿重和横截面积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了5.24%、16.96%(P<0.05)。实验组Atrogin-1、MuRF1、SIRT1、PGC-1a、NAMPT、P-AMPK-a/AMPK-a的表达和NAD+浓度、NAD+/NADH均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miR-133a的表达则较实验对照组干预14 d后增加了163.3%(P<0.05)。干预14 d后,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ax7、MyoD基因在实验对照组中表达的显著上调,与正常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细胞分化相关的MyoG基因则呈高表达状态,与正常组和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1相关通路属于机体反射性保护机制之一,参与介导骨骼肌的自然恢复;电针刺激经miR-133a/SIRT1增强成肌细胞分化,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从而促进废用性肌萎缩的恢复。

  • 标签: 废用性肌萎缩 电针 miR-133a SIRT1 骨骼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的通过时间及影响因素,探索磁控胶囊内镜胃排空延迟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采集接受食管、胃和小肠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诊断结论、总检查时间、食管通过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束时是否排出体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干预时间。结果2015年11月—2018年9月共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非梗阻性小肠滞留发生率为7.69%(6/78)。磁控胶囊在女性较男性患者食管中位通过时间(1.867 min比0.350 min,P=0.012)、胃中位通过时间(1.584 h比1.045 h,P=0.049),均显著延长;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食管通过时间和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岁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发生磁控胶囊内镜在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危险性是胃通过时间<1.5 h患者的8.70倍,其他时间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老年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消化道通过时间延长;对磁控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3 h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风险。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胃排空延迟 干预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乳腺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乳腺癌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联合乳腺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乳房美容效果、上肢功能等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为(16.3±1.1)h、手术时间为(61.6±11.3)min,对照组拔管时间(28.2±6.4)h、手术时间(124.2±28.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2、16.479,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68.7±17.9)mL、术后引流量为(105.9±19.5)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22.4±23.1)mL、术后引流量为(257.2±36.4)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8、18.797,均P<0.05);研究组乳房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3.6%,高于对照组的83.8%(χ2=5.584,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5±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3.7±6.6)°,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5.9±4.9)分,对照组治疗后上臂臂围差为(0.7±0.1)cm,肩关节外展度为(120.1±6.1)°,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3.5±4.4)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2、12.450、12.647,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9%,低于对照组的38.8%(χ2=6.309,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拔管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出血 手术时间 拔管时间 乳房美容效果 上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