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数字乳腺断面合成技术(DBT)和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对不同类型乳腺病变钙化特征的检出和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同时行乳腺DBT与FFDM检查的1 263例女性患者的乳腺影像资料。良、恶性钙化需病理或乳腺X线24个月及以上随访证实,并以DBT与FFDM两种方法综合判定得出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BT与FFDM检查方法下非致密型乳腺和致密型乳腺良、恶性钙化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恶性钙化形态、分布特征检出情况。结果1 263例患者非致密型乳腺240例,良性钙化56例,恶性钙化13例;致密型乳腺1 023例,良性钙化356例、恶性钙化63例。非致密型乳腺中,DBT与FFDM良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22.9%(55/240)、21.7%(52/240),恶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5.0%(12/240)、4.6%(11/2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08、0.046,P均>0.05);恶性钙化形态、分布特征检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致密型乳腺中,DBT与FFDM对良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34.2%(350/1 023)、31.9%(326/1 023),恶性钙化检出率分别为6.0%(61/1 023)、4.9%(50/1 0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273、1.153,P均>0.05);DBT对无定形、成簇样分布恶性钙化检出例数多于FFD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2.921、11.667,P均<0.05)。DBT和FFDM诊断非致密型乳腺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3、0.992,诊断致密型乳腺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7、0.9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36、1.391,P均>0.05)。结论DBT和FFDM对不同类型乳腺钙化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更有助于致密型乳腺的无定形和成簇分布钙化的诊断,可提高BI-RADS分类的准确性。

  • 标签: 乳腺疾病 钙化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数字断层融合(DTS)成像在冈上肌出口位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因肩关节不适就诊,且经临床查体、MRI检查确诊的93例S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37例,年龄30~77(55.4±8.2)岁。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7 d内,为明确是否有行肩峰成形术或肩袖重建术的必要而行X线数字摄影(DR)和DTS成像检查。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肩峰形态差异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肩-肱距离(AHI)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的AHI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SIS患者肩峰形态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P>0.05)。MRI、DR、DTS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测量SIS患者AH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1.21)mm对(8.91±1.50)mm对(8.66±1.25)mm,F=3.84,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RI与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而MRI与DTS、DR与D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0、1.24,均P>0.05)。MRI、DTS、DR诊断AHI的灵敏度分别为96.35%、96.36%、86.79%,特异度分别为72.44%、58.28%、54.73%,AUC分别为0.906、0.808、0.677,95%CI分别为0.839~0.951、0.727~0.874、0.586~0.760,三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P<0.05)。结论冈上肌出口位DTS是确诊SIS相对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肩部不适患者的一种普查方法。

  • 标签: 肩撞击综合征 放射摄影术 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 磁共振成像 冈上肌出口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数字乳腺X线摄影(DM)对放射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在DBT上表现为放射状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6例患者(共78个病灶)的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78个病变分为良性放射状病变(46个)和恶性放射状病变(32个),对其DBT表现特征进行对比。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在DBT上对两组放射状病变轮辐状结构、中心密度、整体大小、中心大小及周围毛刺长度方面进行对比。结果DM、DBT对78个放射状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9.0%(46/78)、100%(78/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5.2%(30/46)、74.4%(5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DBT诊断恶性放射状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64.3%(18/28)、84.4%(27/32);特异度分别为66.7%(12/18)、67.4%(31/46);误诊率分别为33.3%(6/18)、32.6%(15/46),漏诊率分别为35.7%(10/28)、15.6%(5/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BT上良恶性放射状病变的病灶整体大小[分别为18.0(14.9,29.2)mm、26.5(20.2,34.9)mm]、中心大小[分别为(3.5(2.5,4.5)mm、4.5(3.5,5.5)mm)及周围毛刺长度[分别为(11±6)mm、(13±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灶中心大小5 mm为截点,良恶性放射状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灶整体大小2 cm为截点,良恶性放射状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能提高放射状病变的检出及诊断准确度,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房X线摄影术 放射状病变 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由于我国女性乳腺多属于致密型乳腺,而乳腺X线摄影筛查对致密型乳腺中非钙化病变检出灵敏度较低,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BT)虽然能够减少致密乳腺组织中对病变的掩盖,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并降低召回率,但DBT具有图像数量多导致医师阅片时间延长的局限性。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联合DBT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应用前景广泛。该文就DBT以及DBT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筛查 数字化乳腺断层合成摄影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不同乳腺压迫厚度时管电流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全数乳腺摄影机中采用钼-铑靶滤过组合,对2~7 cm厚度的CDMAM模体选择适宜的管电压,不同管电流量下,进行手动曝光,参数(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量)设定分别为2 cm、27 kVp、10~90 mAs,3 cm、29 kVp、20~120 mAs,4 cm、29 kVp、20~200 mAs,5 cm、30 kVp、40~220 mAs,6 cm、31 kVp、40~260 mAs和7 cm、32 kVp、80~280 mAs,计算图像影像质量因子(IQF)、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平均腺体剂量(AGD)。通过计算品质因子(FOM),找出各种厚度下最优管电流量及对应的AGD。根据2~7 cm压迫厚度下优化参数表和机器在各种厚度下自动曝光特性,列出2~7 cm厚度下自动曝光参数调整表。同时对不同厚度下IQF、CNR和AGD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CNR和管电流量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在钼-铑靶滤过组合下,不同压迫厚度时,随着管电流量增加,AGD线性增加,FOM先增加后下降或平缓变化。AGD和CNR在2~7 cm厚度下均呈高度正相关,r值均>0.97,P均<0.01。AGD和IQF在2~6 cm时呈高度正相关,r值均>0.87,P均<0.01。参考IQF和FOM因子,不同压迫厚度下,管电压和管电流量适宜匹配参数分别为2 cm、27 kVp、20~30 mAs,3 cm、29 kVp、30~50 mAs,4 cm、29 kVp、80~100 mAs,5 cm、30 kVp、80~120 mAs,6 cm、31 kVp、100~140 mAs,7 cm、32 kVp、80~120 mAs。压迫厚度-自动曝光档的设置对应关系为2 cm-1档、3 cm-2档、4 cm-3档、5 cm-2档、6 cm-0档、7 cm--1档。结论不同乳腺压迫厚度下,具有适宜的管电流量范围,临床实践中应选择相应的自动曝光条件。

  • 标签: 乳腺X线摄影 影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诊断非钙化型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非钙化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行超声检查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4.79%,91/96)高于超声检查(75.00%,72/96),P<0.05。乳腺钼靶X线与超声检查检测的肿瘤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钼靶X线检测出肿瘤长径>2 cm者50例(52.08%),肿瘤长径≤2 cm者46例(47.92%);超声检查检测出肿瘤长径>2 cm者53例(55.21%),肿瘤长径≤2 cm者43例(44.79%);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189,P>0.05)。结论在非钙化型乳腺癌诊断中,乳腺钼靶X线检查符合率高与超声检查,诊断临床价值高。

  • 标签: 乳腺钼靶X线 非钙化型 乳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及MRI征象结合临床特征预测乳腺高危病变恶性升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乳腺高危病变,且活检前行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的230例患者。分析乳腺病变X线摄影及MRI征象,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高危病变升级率与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χ2检验比较升级组与未升级组患者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乳腺X线和MRI对乳腺高危病变升级率的诊断效能,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高危病变升级率与临床、影像学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23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47例在后续再手术中升级为恶性病变,升级率为20.4%(47/230)。未升级组与升级组乳腺高危病变患者的年龄、病灶最大径以及绝经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升级组和升级组患者间的乳腺X线摄影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MRI征象和MRI背景实质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X线摄影和MRI评估高危病变升级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913,MRI诊断优于乳腺X线摄影(Z=6.919,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中重度背景强化为预测高危病变升级的正相关因素,已绝经、MRI诊断阴性为预测高危病变升级的负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以及MRI背景实质强化是预测乳腺高危病变升级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MRI对高危病变升级的诊断效能优于乳腺X线,年龄越大,MRI背景实质强化中重度可提示高危病变的恶性升级。

  • 标签: 乳腺肿瘤 高危病变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XMG)、超声(US)和MRI在导管原位癌(DCIS)检出与定性诊断的效能和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DCIS,术前行US和(或)XMG和(或)MRI检查的241例女性乳腺DCIS连续患者。189例接受US检查,61例接受XMG检查,159例接受MRI检查,其中32例同时进行了US、XMG和MRI 3种检查。所有病灶均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计算灵敏度和假阴性率,并评价诊断效能,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影响3种检查方法灵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XMG、US和MRI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5.9%(29/44)、71.6%(101/141)和91.2%(145/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4.034,P<0.001)。XMG受腺体组织类型及病变特点影响易低估或漏诊,而对非肿块型病变的不敏感是US低估或漏诊的主要原因;MRI低估患者14例中,5例由XMG和(或)US诊断为BI-RADS 4类及以上,低估主要原因是DCIS伴发腺瘤等良性病变。结论MRI诊断DCIS灵敏度高于XMG和US,假阴性漏诊少,XMG和US的假阴性率不可忽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规范的影像学评估贯穿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实施的全过程,包括治疗前基线影像明确病变范围、治疗中疗效评估及治疗后残存病灶评估等。目前新辅助治疗最常用的影像评估方法包括超声、乳腺X线摄影及乳腺MRI。本文主要对乳腺X线摄影及其延伸技术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新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成像(contrast enhanced energy spectrum mammography,CESM)、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62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其分子分型分为Luminal A型组(n=41)、Luminal B型组(n=69)、Her-2过表达型组(n=32)、三阴性型组(n=20),均行CESM、DCE-MRI、DWI检查,比较4组CESM影像特点及流入率(wash in rate,WIR)、最大强化程度(maximum enhancement,ME)、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ADC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SM影像特点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对MRI相关参数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4组钙化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4组肿块直径、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强化、腋下淋巴结肿大特点及ME、TTP、WIR、ADC有显著差异(P<0.05);钙化与乳腺癌分子分型无相关性(P>0.05);肿块直径、肿块形态、肿块边界、强化、腋下淋巴结肿大与乳腺癌分子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WIR联合ADC评估三阴性型乳腺癌的AUC为0.898(95% CI:0.846~0.950),准确性为82.65%,cut-off值为0.653;ME评估Luminal B型乳腺癌的AUC为0.678(95% CI:0.591~0.765),准确性为72.10%,cut-off值为0.442;TTP评估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UC为0.773(95% CI:0.691~0.855),准确性为73.45%,cut-off值为0.469。结论CESM、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有望应用于评估乳腺癌分子分型。

  • 标签: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对比增强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分子分型 评估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X线检查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及动态增强扫描(DCE)联合诊断乳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初步诊断为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接受乳腺X线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及动态增强扫描(DCE)技术联合检查,且后期接受病理诊断,以病理结果为依据,评价不同检查方案对病变性质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证实,90例患者中良性46例(51.11%),恶性44例(48.89%)。乳腺X线检查检出恶性38例,良性52例;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检出恶性48例,良性42例;乳腺X线、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检出恶性46例,良性44例。乳腺X线、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其单独检查(P均<0.05)。结论乳腺占位性病变临床选择乳腺X线检查、MR-DWI及DCE技术联合检查,在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方面表现优异,和单独乳腺X线检查相比,诊断准确性更高。

  • 标签: 乳腺X线检查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占位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脊柱及下肢立位数字X线摄影成像(DR)图像与经neoimaging(NE)图像拼接软件处理后图像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2019年6-12月经脊柱胸腰椎包括髋关节及下肢全长拼接站立位DR检查的患者163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常规DR图像为处理前图像,采用NE图像拼接软件处理后的图像为处理后图像,比较两者图像的质量。结果DR图像质量Ⅰ级91.41%(149/163)、Ⅱ级8.59%(14/163),NE图像拼接软件处理后图像质量Ⅰ级93.87%(153/163)、Ⅱ级6.14%(10/163),NE图像拼接软件处理前、后的DR图像质量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0,P=0.001)。结论采用NE图像拼接软件可不再受设备限制而对常规脊柱及下肢立位DR图像进行无缝拼接处理,以此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该研究有创新性。

  • 标签: 放射摄影术 数字减影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图像增强 脊柱 下肢 站立位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基于自动乳腺容积扫描(ABVS)、乳腺X线摄影(MMG)及磁共振成像(MRI)的乳腺影像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86例(病灶数96个)。患者均接受ABVS、MMG及MRI三项检查,以BI-RADS分类(第5版)对肿块进行评估及分类。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分析不同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的差异性,进而评价不同检查方法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结果病理学结果证实,96个病灶中,良性54个(56.25%),直径0.6~4.7(1.8±0.84)cm;恶性42个(43.75%),直径0.7~6.3(2.2±1.18)cm。ABVS敏感度高于MMG(P<0.05),MRI敏感度高于MMG(P<0.05),而ABVS及MRI敏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MMG、ABVS、MRI的特异度分别为85.19%、88.89%、90.74%,两两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ABVS、MRI、MMG的IBI-RADS分类均可鉴别判断乳腺良恶性肿块,三者相比,ABVS、MRI的效能无明显差异,且和MMG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乳腺肿块 自动乳腺容积扫描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乳腺影像和数据系统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女性乳腺X线密度(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参加乳腺健康体检女性2 027名,乳腺X线诊断分类均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1~2类,使用Quantra软件评估绝经前后女性乳腺纤维腺体体积(VFG)、乳腺体积和乳腺纤维体积密度百分比(VBD),最后计算出乳腺非纤维腺体体积(N-VF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 027名健康女性中绝经前1 149名(56.7%),其中生育女性占96.3%(1 107名);绝经后878名(43.3%),其中生育女性占97.6%(857名)。1 149名绝经前健康女性中,与未生育女性比较,生育过的女性有较低的VBD(P=0.036);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BD下降1.12%(P<0.001)、N-VFG增加27.01 cm3(P=0.043),生育≥3次女性VBD下降2.02%(P<0.001)、N-VFG增加90.10 cm3(P<0.001)。878名绝经后健康女性中,与未哺乳女性相比,随着哺乳时间延长,女性VFG和VBD呈下降趋势,当哺乳时间≥24个月时,VFG降低17.25 cm3(P=0.004)、VBD降低3.23%(P<0.001);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FG和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FG降低11.88 cm3(P=0.001)、VBD降低2.49%(P<0.001),生育≥3次女性VFG降低21.26 cm3(P<0.001)、VBD降低4.19%(P<0.001)、N-VFG增加52.88 cm3(P=0.019);随着头胎生育年龄增长,女性VFG和VBD呈增长趋势,与头胎生育年龄≤24岁女性相比,头胎生育年龄25~29岁女性VFG增加8.47 cm3(P=0.010)、VBD增加1.16%(P=0.013),头胎生育年龄≥30岁女性VFG增加16.25 cm3(P=0.018)。结论健康女性随着月经状态不同,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具有相关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生育因素
  • 简介:摘要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EM)是乳腺影像检查的新技术之一,其在注射碘对比剂后可获得常规乳腺X线摄影图像和双能量减影图像,并同时反映乳腺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和血供情况。相较于乳腺MRI,CEM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患者耐受度高、阅片相对简单等优势,但亦存在碘对比剂安全问题等固有技术局限。近年来,随着CEM研究数量增加,其在乳腺癌诊断、术前分期、疗效评估乃至筛查等多个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潜力被逐步认可。本文拟对CEM技术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与挑战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应用前景。

  • 标签: 乳房X线摄影术 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影像组学方法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及X线资料。共入组214例患者,年龄30~85(53±11)岁,并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n=153)和验证集(n=61)。根据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腋窝淋巴结阳性组99例,阴性组115例。对获得的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X线图像进行病灶分割和特征提取。应用LASSO回归模型分别从CC、MLO和CC联合MLO图像的高维特征中依次筛选出3、9和7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组学特征。根据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预测模型。使用10折交叉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组病灶大小大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在验证集中,单独CC、MLO、CC联合MLO图像、临床特征及临床特征联合CC和MLO图像的组学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效能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80、0.723、0.740、0.558和0.714,其中,CC联合MLO图像的预测效能最大,AUC值均高于单独CC、MLO图像、CC联合MLO图像预测效能。结论乳腺X线组学特征可术前定量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但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转移 乳房X线摄影术
  • 简介:摘要数字X线摄影系统已在临床使用二十多年,其影像探测器的动态范围宽,影像密度分辨力高,后处理技术对影像质量影响显著。既往发布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规范和专家共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为进一步规范X线摄影检查,合理选择适宜的摄影参数和后处理技术,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联合,组织业内相关专家编写本共识,从诊断学要求、体位显示要求、成像技术要求、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或典型值4个方面对临床实践中较为常用的胸部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腰椎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和腹部立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进行阐述和总结,旨在为全国各级医院放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质量控制 数字X线摄影 影像质量 诊断参考水平
  • 简介:摘要基于人工智能的乳腺病变检测及进一步辅助诊断均对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业界大多采用有监督学习的任务范式来研发产品,因此高质量的数据和标注对软件开发和测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技术层面上规范数据库的构建和质量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如何构建深度学习的训练集为例,提出了乳腺X线主要征象,钙化、肿块、不对称及结构扭曲数据集的构建流程,解释了此类数据集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质量控制的建议。本文旨在为乳腺X线数据库建立提供参考,保障影像数据资源的高效、合理、有序供给,加速基于乳腺X线影像的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与生产。

  • 标签: 乳房X线摄影术 数据库建立 质量控制 专家共识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X-ray mammography ,DMG)判读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一些病灶的判读缺乏病理实证措施。该研究以MRI为参照,通过前瞻性和回顾性的DMG阅片对比分析,比较DMG与MRI对乳腺病变检出及分类定性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收集316例接受乳腺MRI和DMG检查的病例,以DMG独立的BI-RADS分类作为DMG的前瞻性诊断(the prospective BI-RADS categorization of DMG,pDMG),以受MRI辅助的BI-RADS分类作为回顾性诊断(the retrospective BI-RADS categorization of DMG,rDMG),比较前瞻性和回顾性DMG判读的一致性和与MRI的差别。结果pDMG和rDMG对病灶的BI-RADS分类(Ⅱ~Ⅳ)的一致性为69.66% (163/234),Spearman相关系数r=0.813 ,P <0.05 ;pDMG和MRI对病灶Ⅱ~Ⅴ分类评价的一致性为36.41% (79/217),Spearman相关系数r=0.435 ,P<0.05。rDMG和MRI对病灶Ⅱ~Ⅴ分类评价的一致性为44.22% (134/303),Spearman相关系数r=0.546,P<0.05;以MRI报告的病灶数量为参照,pDMG的检出率66.42% (269/405),rDMG检出率74.81% (303/405)。DMG表现为钙化、肿块、不对称密度的病灶与MRI的肿块、非肿块强化和BPE等不构成对应关系。结论DMG判读具有较大的个体间差异,MRI和DMG在病灶的检出数量和分类诊断都缺乏很好的一致性,其影像表现也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