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文洁 康文焱 刘周 李丽 钟贻洪 王云飞 罗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 518000,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 518000;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 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 标签: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在鉴别男性乳腺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病变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乳腺MRI检查的34例男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乳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当两者评估不一致时,则由第3名放射医师对影像学特征进行评定。评估内容包括病灶位置,T1WI及T2WI信号,病灶类型,伴随征象。所有病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得病理结果,其中良性12例,恶性22例。采用单因素方法(连续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乳腺MRI影像学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临床触及肿块,3例表现为单纯乳头溢血。在MRI征象中,乳腺癌均表现为肿块样强化(22/22),良性病变多表现为非肿块强化(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腋下肿大淋巴结仅出现在乳腺癌中,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患者在年龄、病灶位置、T1WI信号、T2WI信号、皮肤有无增厚及乳头有无内陷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表现为肿块的病变中,肿块大小、形状及边缘在恶性病变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MRI可用于男性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非肿块强化多为良性病变,肿大淋巴结有助于诊断乳腺癌,乳头内陷及皮肤增厚对乳腺癌诊断价值有限。

  • 标签: 乳腺肿瘤,男性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胸腺疾病的CT影像特点与鉴别,提高儿童胸腺疾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CT检查的胸腺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共入组50例患儿,男32例,女18例,年龄5 d~14.2岁,平均(6±4)岁。根据临床诊断和/或病理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良性组(22例)与恶性组(28例)。总结并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与CT征象(胸腺体积、形态、边界、密度、内部特征、与周围结构关系及强化方式、程度)。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多以发热就诊,无明显特异性。22例良性组中8例患儿表现为胸腺缺如,均为原发免疫缺陷病,且临床表现均有反复、持续呼吸道感染病史。28例恶性组中20例出现周围及远处侵犯,分别为淋巴结7例、胸膜6例、肺部6例、心包2例、肝2例、脾2例、肾2例、骨1例,其中6例胸膜受累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2组患儿CT表现比较,胸腺体积缺如及增大、边界、病灶内部坏死、推挤包绕血管、周围或远处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形态、密度、内部钙化或囊变、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良性病变CT多表现为胸腺缺如或体积正常、边界清、无坏死、无推挤血管、无周围或远处侵犯;恶性病变CT多为体积增大、边界清晰或模糊、内部可有坏死、推挤包绕血管、周围或远处侵犯。胸腺恶性疾病CT表现各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胸腺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BBCT)影像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致密类乳腺内肿块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8月接受CBBCT增强检查并取得病理结果的106例致密类乳腺肿块患者(130个肿块)资料,作为训练集;自2020年8月起,前瞻性连续收集符合相同标准的49例患者(54个肿块)资料并作为验证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训练集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训练集中2组CBBCT影像特征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整体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诊断效能及模型中各个特征的诊断效能,并确定强化程度(ΔCT)的截断点。采用H-L法进行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绘制决策曲线(DCA)以验证模型的临床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恶性组的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PE)、形状、边缘、分叶、毛刺、密度、钙化形态、ΔCT值、强化方式、伴有非肿块样强化、血管不对称增加(IIV)及周围血管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BPE、边缘、ΔCT值、IIV共4个特征进入logistic模型,构建的回归方程为:Logit(P′)=-8.510+0.830×BPE+0.822×边缘+1.919×ΔCT值+1.896×IIV。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P<0.001)、0.851(P=0.001)。训练集中BPE、边缘、ΔCT值、IIV 4个特征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5、0.711、0.712、0.775(P均<0.05);ΔCT鉴别恶性肿块的最佳截断值为50.38 HU。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好(P=0.776)。DCA曲线示危险度阈值在0.05~0.97时,净获益率>0,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论以CBBCT影像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鉴别致密类乳腺内肿块的恶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鉴别 回归模型
  • 简介:摘要IBD是免疫相关的肠道慢性炎症,患者常需要接受长期的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制剂以诱导和维持疾病缓解。IBD患者疾病过程中多个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可能增高,临床上应关注IBD及其治疗过程中合并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的诊治。现就IBD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关系、IBD合并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易感基因、临床特征和处理进行综述。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淋巴瘤,非霍奇金 疾病遗传易感性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技术在乳腺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93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合成MRI技术检查,并测量其定量参数值T1、T2、质子密度(P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乳腺恶性病变患者临床及影像特征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定量参数值对乳腺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93例乳腺病变患者中恶性62例、良性31例。恶性病变的T2值[分别为103(93,126)ms、83(77,90)ms]和PD值[分别为87.7(72.7,96.7)pu(pu为单位体素内氢质子密度)、73.5(63.3,79.4)p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2值=90.5 ms、PD值=84.8 pu为界值,鉴别乳腺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75,准确度分别为80.6%、78.5%,特异度分别为87.1%、54.8%,灵敏度分别为77.4%、90.3%。结论合成MRI技术能够应用于乳腺病变的检查,且有望成为鉴别乳腺恶性病变的有效辅助诊断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诊断,鉴别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肿块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超声和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超声、MRI及超声联合MRI检查对乳腺肿块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检查检测乳腺肿块恶性的准确度为69.51%,灵敏度为64.10%,特异度为74.42%;MRI检测乳腺肿块恶性的准确度为82.93%,灵敏度为79.49%,特异度为86.05%;超声联合MRI检测乳腺肿块恶性的准确度为96.34%,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97.67%。乳腺浸润性癌、恶性肿瘤总计以及良性肿瘤总计的超声、MRI、超声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肿瘤类型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超声检查、MRI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长径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超声联合MRI检测恶性肿瘤患者病灶长径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MRI检查应用于乳腺肿块恶性诊断中,可全方位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以及内部结构,其诊断效能高于单一诊断。

  • 标签: 超声 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块 良恶性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恶性肿块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武警辽宁总队医院特诊科就诊的94例(个)乳腺肿块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行检查,以组织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判定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ROC工作曲线评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鉴别乳腺恶性肿瘤中的价值。结果常规超声诊断灵敏度为56.25%,特异度为93.55%,阳性预测值为81.82%,阴性预测值为80.56%,阳性符合率为80.85%。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恶性肿瘤中诊断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6.77%,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93.75%,阳性符合率为93.62%。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恶性肿瘤中诊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符合率均高于常规超声(P<0.05)。ROC工作曲线显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恶性肿块中诊断,当面积比值为1.8时,诊断恶性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3.84%、94.5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恶性肿块诊断中,相对常规超声具有更高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弹性成像技术 乳腺疾病 肿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定量参数对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肿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患者43例,除常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增强扫描外,增强前后均行syMRI序列扫描。使用GE AW4.7工作站生成syMRI T1图、T2图和质子密度(PD)图,使用ITK-SNAP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得出增强前后T1、T2和PD值,并计算各参数增强前后的变化值ΔT1、ΔT2和ΔPD,同时得到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比较恶性病变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43例患者中,良性组13例,恶性组30例。syMRI参数中,良性组的增强前参数T1pre(中位数为1 663.07 ms)、T2pre(中位数为103.33 ms)、增强后参数ΔT1(中位数为1 022.68 ms)、ΔT2(中位数为27.67 ms)均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分别为1 141.74、92.53、664.95和16.19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组ADC值(中位数为1.66×10-3mm2/s)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1.00×10-3mm2/s,P<0.05);良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2例,恶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T1pr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高于ADC(AUC=0.806)和TIC曲线类型(AUC=0.697),诊断效能最高。当T1pre取最佳界值为1 282.94 ms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3.3%,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908)。结论syMRI定量参数中T1pre、T2pre、ΔT1和ΔT2对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T1pre诊断效能最佳,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集成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定量参数对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肿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患者43例,除常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增强扫描外,增强前后均行syMRI序列扫描。使用GE AW4.7工作站生成syMRI T1图、T2图和质子密度(PD)图,使用ITK-SNAP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得出增强前后T1、T2和PD值,并计算各参数增强前后的变化值ΔT1、ΔT2和ΔPD,同时得到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比较恶性病变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43例患者中,良性组13例,恶性组30例。syMRI参数中,良性组的增强前参数T1pre(中位数为1 663.07 ms)、T2pre(中位数为103.33 ms)、增强后参数ΔT1(中位数为1 022.68 ms)、ΔT2(中位数为27.67 ms)均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分别为1 141.74、92.53、664.95和16.19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组ADC值(中位数为1.66×10-3mm2/s)高于恶性组(中位数为1.00×10-3mm2/s,P<0.05);良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2例,恶性组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T1pr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高于ADC(AUC=0.806)和TIC曲线类型(AUC=0.697),诊断效能最高。当T1pre取最佳界值为1 282.94 ms时,诊断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93.3%,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908)。结论syMRI定量参数中T1pre、T2pre、ΔT1和ΔT2对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T1pre诊断效能最佳,将T1pre和T2pre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集成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普胸外科收治住院的100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先后对患者进行乳腺超声弹性成像和DCE-MRI检查,分析不同病变乳腺肿块影像学特点,以手术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在乳腺肿块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00例乳腺病变患者经活检术病理检查共检出67例良性病变和33例恶性病变,其中良性病变中共检出86个病灶,恶性病变中共检出39个病灶;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为72.73%,特异度为73.13%,误诊率为26.87%,漏诊率为27.27%,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08 ;DCE-MRI在乳腺肿块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为60.61%,特异度为68.66%,误诊率为31.34%,漏诊率为39.39%,AUC为0.647;超声弹性成像联合DCE-MRI在乳腺肿块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为79.10%,特异度为84.85%,误诊率为15.15%,漏诊率为20.90%,AUC为0.832。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可清晰描述肿块大小,但对钙化灶及毛刺征敏感度较低;MRI对毛刺征敏感度相对高,并可通过对比剂对病灶内血管数目及通透性进行分析,但对钙化灶的敏感度不高且费用较高;临床应适当选择检查方式必要时可两者结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基于自动乳腺容积扫描(ABVS)、乳腺X线摄影(MMG)及磁共振成像(MRI)的乳腺影像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鉴别乳腺恶性肿块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86例(病灶数96个)。患者均接受ABVS、MMG及MRI三项检查,以BI-RADS分类(第5版)对肿块进行评估及分类。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依据,分析不同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的差异性,进而评价不同检查方法鉴别乳腺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结果病理学结果证实,96个病灶中,良性54个(56.25%),直径0.6~4.7(1.8±0.84)cm;恶性42个(43.75%),直径0.7~6.3(2.2±1.18)cm。ABVS敏感度高于MMG(P<0.05),MRI敏感度高于MMG(P<0.05),而ABVS及MRI敏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MMG、ABVS、MRI的特异度分别为85.19%、88.89%、90.74%,两两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ABVS、MRI、MMG的IBI-RADS分类均可鉴别判断乳腺恶性肿块,三者相比,ABVS、MRI的效能无明显差异,且和MMG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乳腺肿块 自动乳腺容积扫描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乳腺影像和数据系统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乳腺成簇环样强化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因临床触诊、超声或X线检查可疑恶性病变而行MRI检查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的68例乳腺疾病患者的影像征象。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间分布方式、T2抑脂信号强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有无导管扩张、有无周围腺体水肿、有无胸大肌水肿的差异,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恶性病变MRI影像征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8例患者共68处成簇环样强化病变,均为单发病变,其中良性18例(26.5%),以浆细胞性乳腺炎最多见(9例);恶性50例(73.5%),以浸润性乳腺癌最多见(4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分布方式呈区域样分布,T2抑脂稍高信号,TIC为Ⅲ型,有导管扩张,有周围腺体及胸大肌水肿;浸润性乳腺癌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分布方式呈区域样分布,T2抑脂等信号,TIC为Ⅲ型,无导管扩张,有周围腺体及胸大肌水肿。在MRI征象T2抑脂信号强度及导管扩张,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003,P=0.003;χ2=7.174,P=0.007);而在分布方式(χ2=5.510,P=0.313)、TIC类型(χ2=3.538,P=0.133)、周围腺体水肿(χ2=0.164,P=0.686)及胸大肌水肿(χ2<0.001,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T2抑脂信号强度呈等信号(OR=0.182,95%CI为0.036~0.914,P=0.039)、病变无导管扩张(OR=0.198,95%CI为0.047~0.846,P=0.029)是乳腺恶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MRI检查表现为成簇环样强化的影像征象,T2抑脂信号强度呈等信号、病变无导管扩张是乳腺恶性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MRI有助于乳腺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成簇环样强化 动态增强 T2抑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多参数特征分析在乳腺肿块恶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女性患者100例(112个乳腺肿块),均行常规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区分乳腺肿块恶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乳腺肿块超声参数特征。结果结果112个乳腺肿块中恶性结节34个,良性结节78个。Logistic回归筛选出5个诊断乳腺肿块恶性的超声参数特征,即汇聚征OR=14.402,95%CI 1.819~114.032,腋窝淋巴结异常OR=13.576,95%CI 1.280~144.003,边界OR=13.174,95%CI 2.664~65.146,弹性OR=8.810,95%CI 2.646~29.333,钙化OR=6.543,95%CI 1.432~29.883。结论多模态超声多参数特征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乳腺肿块恶性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乳腺肿块 常规超声 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BVS)与手持超声(HHUS)对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1月。筛选并纳入相关文献,提取文献特征。应用Meta-disc 1.4软件分析ABVS、HHUS诊断乳腺肿瘤的合并诊断比值比(DOR)、合并特异度、合并灵敏度及95% CI、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等,评价研究间的异质性及发表偏倚情况。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无阈值效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灵敏度、特异度、DOR等效应量。ABVS和HHUS的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6(95% CI 0.84~0.87)、0.80(95% CI 0.78~0.82),I2分别为89.7%和82.3%;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91(95% CI 0.90~0.92)、0.84(95% CI 0.83~0.86),I2分别为89.7%和92.2%。ABVS、HHUS、二者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954、0.883、0.958。漏斗图分析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在乳腺病灶恶性的鉴别诊断方面,ABVS较HHUS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Meta分析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 手持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联合应用单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DWI, IVIM-DWI)及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所获各参数对乳腺动态增强MRI Ⅱ型平台型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病变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TIC-Ⅱ型病变患者病例103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25例(25个病灶)和恶性组78例(78个病灶),测量其病变的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IVIM参数[真实扩散系数(tru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perfusion-rela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D*)和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 f)]及DKI参数[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on, MD)、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 MK)]。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析各单一参数或不同扩散模型联合应用(DWI+IVIM、DWI+DKI、DWI+IVIM+DKI)对乳腺TIC-Ⅱ型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两组ADC值、D值、f值、MD值、MK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值及MK值为两组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以MK值优势比最大,对应AUC为0.871,特异度为88.0%,敏感度为80.8%,准确度为78.6%。各联合模型之间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三模型联合的诊断效能最大,对应AUC为0.915,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4.0%,准确度为86.4%。三模型联合的AUC高于DWI序列(AUC为0.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IVIM及DKI对乳腺TIC-Ⅱ型恶性病变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峰度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剪切波弹性成像(3D-SWE)定量参数与定性指标"硬环征"鉴别乳腺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结节患者117例(121个结节)行常规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及3D-SWE检查。以手术或穿刺病理为金标准,绘制2D-SWE及3D-SWE各项诊断指标的ROC曲线并分析比较,选取最佳定性和定量指标对BI-RADS分类进行优化,根据新的分级评估乳腺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常规超声BI-RADS分类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6%、79.6%。冠状面结节与周围脂肪组织弹性比(Eratio)的AUC为0.869,在各定量参数中最高,且显著大于2D-SWE(P<0.05),冠状面"硬环征"的AUC显著大于2D-SWE、矢状面及横断面(均P<0.05)。经冠状面"硬环征"调整BI-RADS分类后AUC为0.901,显著大于单独使用常规超声(P<0.05)。结论3D-SWE冠状面Eratio和"硬环征"可较2D-SWE显示出更好的诊断效能,采用冠状面"硬环征"对BI-RADS分类进行优化调整,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乳腺结节 硬环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临床症状和超声图像特征的对比差异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经超声检出的210例女性患者[年龄(44.3±11.1)岁]共229个非肿块型乳腺病灶。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的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特征差异,超声图像特征包括大小、生长方位、病灶内是否存在条索状低回声、回声模式、后方特征、钙化、伴随特征及血流信号。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71个病灶为恶性,158个病灶为良性。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良性组与恶性组在临床症状、病灶内条索状低回声、病灶回声模式、钙化、伴随特征、血流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组病灶回声模式以Ⅱa、Ⅴ类为主,恶性组更多地表现为Ⅰb、Ⅱb类,而在大小、生长方向、后方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恶性非肿块型乳腺病变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差异,有助于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恶性鉴别。

  • 标签: 乳腺 非肿块型病变 超声图像特征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合成MRI联合DWI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7至9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连续纳入的临床怀疑有乳腺病变的184例患者的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10例)和验证组(74例),并在增强扫描前后均接受常规MRI和合成MRI扫描。在病灶的最大层面沿边缘勾画ROI,记作“tumor”,在肿瘤强化最明显的实性区域内勾画第2个ROI,记作“local”,并测量ADC值(ADClocal和ADCtumor)和弛豫时间值(Tlocal和Ttumor)。以T和T+分别表示增强扫描前后的弛豫时间,ΔT%表示增强扫描前后弛豫时间的相对变化率。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恶性乳腺病灶的定量参数,并将P<0.05的变量纳入二元logositc回归分析中筛选独立变量并建立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参数和模型的区分度。使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训练组中,单因素分析显示T1tumor值、T1+tumor值、ΔT1%tumor值、T2local值、T2+local值、T2tumor值、T2+tumor值、ADClocal值、ADCtumor值在乳腺恶性病变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T1+tumor、ΔT1%tumor、T2tumor、ADClocal、ADCtumor是预测乳腺癌的独立变量。联合上述变量建立的弛豫时间模型(模型A:T1+tumor、ΔT1%tumor、T2tumor)和ADC模型(模型B:ADClocal、ADCtumor)诊断效能相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5、0.914,Z=-1.874,P=0.062),多参数组合模型(模型C:T1+tumor、ΔT1%tumor、T2tumor、ADClocal、ADCtumor)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65)。DCA分析显示当训练组预测概率为21%~99%,验证组为15%~99%时,模型C的净收益高于模型A和B。结论基于联合弛豫时间值和ADC值建立的多参数组合预测模型可以更高效地鉴别乳腺癌,并且基于该模型建立的列线图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合成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I T2反转恢复压脂(turbo inversion recovery magnitude,Tirm)序列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联合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time-signal intensity,TIC)曲线在鉴别乳腺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乳腺恶性病变患者(共64个病灶)的术前MRI资料,并绘制TIC曲线。采用MaZda软件于Tirm图像提取病灶的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参数(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比较乳腺恶性病变参数之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比较GLCM纹理参数、TIC曲线及二者联合对乳腺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TIC曲线类型和GLCM参数中能量、对比度、平方和、均和、均差、熵、和熵、差熵在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理参数中,均和的AUC最高(0.76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77.4%。TIC曲线的AUC为0.89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0%、58.1%。GLCM参数联合TIC曲线的AUC为0.959,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8%、96.8%。结论基于Tirm序列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联合TIC曲线能明显提高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可以为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学参考。

  • 标签: 乳腺病变 灰度共生矩阵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