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解剖虽然在国内兴起,但现在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理论框架。解剖的""实际是指构成特定平面或称为"神圣平面"的"",因此不能把""之间的解剖就理解为解剖,解剖的目的也绝非是为了追求"微出血"和"零出血"。现阶段理论学说的多样化以及解剖名词的不规范,是阻碍解剖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剖的或层面始于胚胎期,但因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旋转、融合等而失去了原来的解剖表现,从而模糊了临床对解剖的认识。笔者结合尸体解剖、手术观察和文献复习,还原了结直肠手术相关的来源和延续,并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为例,对"系信封"以及完整系切除等解剖核心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从的整体性上阐释了重要术语的解剖学定义,以期规范解剖名词的使用。从胚胎学、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来理解的来源和构成,将有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解剖理论体系。

  • 标签: 解剖 术语 系膜 筋膜 盆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鞘切除术与鞘翻转术治疗睾丸鞘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金华市第五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睾丸鞘积液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除组(42例,行鞘切除术)和翻转组(42例,行鞘翻转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5.06±1.84)min比(17.91±2.13)min]、术中出血量[(5.53±1.22)mL比(6.72±1.51)mL]及阴囊肿胀大小[(1.67±0.42)cm比(2.79±0.5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62、3.973、10.489,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除组愈显率90.48%(38/42),显著高于翻转组的69.05%(29/42)(χ2=4.720,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鞘切除术与鞘翻转术均是睾丸鞘积液的常用术式,但前者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肿胀反应轻,更值得推荐。

  • 标签: 睾丸鞘膜积液 切除手术 鞘膜翻转手术 阴囊肿胀 并发症 复发 术中出血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学行为自有解剖和手术以来,就有关于层面或筋膜的描述。这些描述大致可以归类为层面说、筋膜说和系说。然而,这些学说都很难满足科学的基本范式,即描述上的唯一性、验证上的独立性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前述理论的迭代性等。近年来,我们提出并验证了"解剖"学说。解剖是广义的系与系床的解剖,背后是筋膜(和浆膜)形成的结构、其内的生命事件和普遍的秩序;广义的系是指,筋膜(和浆膜)包绕着器官(或组织)及其供养系统,悬挂并通向体后壁的信封样结构;解剖是指,机体内的设置(或结构)及其内的生命事件(或功能)。在解剖的研究和讨论中,恪守科学范式,秉持科学精神,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深入科学研究的准绳。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规范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脉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脉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视网膜功能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息肉状脉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类以异常分支状血管网和血管网末端息肉状膨大为特征的视网膜脉络疾病。其属于肥厚型脉络疾病谱,谱系疾病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并且存在特征性脉络改变:局灶性或弥漫性脉络增厚、脉络大血管层厚度所占比值增加、脉络血管通透性增高、继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或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表明,脉络改变表现不同的PCV,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脉络的角度重新认识PCV,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98-102)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肥厚性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性肾病(IMN)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t=13.32]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81)。结论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膜肾方 补体C1q 抗磷脂酶A2受体 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患者剥术后对比敏感度及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特发性黄斑前手术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CS)和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的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BCVA(logMAR)0.74±0.28较术前明显提高(t=8.475,P=0.000);术前3 cpd、6 cpd和12 cpd空间频率平均为(1.529±0.645)c/d、(1.403±0.621)c/d和(1.118±0.4467)c/d,术后6个月提高至(1.565±0.314)c/d、(1.435±0.418)c/d和(1.125±0.236)c/d,手术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5.357, 5.479,5.216;P=0.000,0.000,0.000)。CMT由术前的(542.29±213.26)μm降低到术后6个月的(315.37±126.39)μm(t=6.023,P=0.000)。结论特发性黄斑前术后视力改善,对比敏感度提高,CMT下降。

  • 标签: 膜,视网膜前,特发性 敏感度,对比 厚度,中心区,黄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解剖结构,解剖理论由此逐渐兴起。系解剖理论从系统解剖学的角度,认为肠系膜作为一个器官,是连续的一个整体。筋膜解剖属于局部解剖学,着眼于筋膜间隙对手术的指导意义。解剖理论强调系与系床的解剖,还揭示系内存在"第五转移",认为防止癌泄露是解剖手术的本质,属于外科解剖学或者应用解剖学。各种解剖理论求同存异、互为补充、迭代升级,从不同角度阐释的结构和功能,对提高手术质量大有裨益,应以"兼收并蓄"态度对待它们。

  • 标签: 膜解剖 肠系膜 Toldt筋膜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CSC)脉络血管改变,并分析其与中央黄斑厚度(C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3月到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cCSC患者38例76眼,并纳入30名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SE)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30眼。采用海德堡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拍摄所有受检者的脉络图像,测量CMT、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脉络血管指数(CVI)、脉络总面积(TCA)、脉络基质面积(SA)和脉络血管腔面积(LA)。比较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SFCT、LA、SA、TCA、CMT和CVI的差异,并分析SFCT与CVI、SFCT与CMT、CVI与C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CSC患眼、cCSC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间CVI分别为(71.67±5.60)%、(68.33±3.85)%和(64.70±1.88)%,SFCT分别为483.82(409.01,550.87)、444.66(351.25,505.15)和373.46(327.98,405.48)μm。cCSC患眼CMT、SFCT、TCA、LA、CVI显著高于cCSC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cCSC对侧眼SFCT、TCA、LA、CVI高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S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CSC患眼SFCT与CVI呈显著正相关(rs=0.703,P<0.001),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rs=0.181,P=0.278;r=0.231,P=0.164)。结论cCSC患眼及对侧眼SFCT和CVI均较正常人高,cCSC患眼SFCT和CVI稍高于对侧眼,cCSC患者脉络血管存在显著扩张。cCSC患眼CMT与SFCT、CVI均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脉络膜 脉络膜血管指数 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中央黄斑厚度
  • 作者: 张新媛 邱冰洁 王艳红 李志清 曾依云 陈晓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100005,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的诊断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进行似然比分析。纳入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病变患者133例149眼、息肉样脉络血管病变患者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70眼进行肥厚型脉络的诊断界值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扩瞳眼底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采集黄斑区9 mm×9 mm范围B扫描图像,用仪器自带TABS软件获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分区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值;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FCT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FCT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检验界定校正年龄及屈光度后肥厚型脉络的诊断值。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眼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P<0.001),男性及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43,P<0.001;r=-0.3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近视度数与SFCT呈弱正相关(rs=0.19,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均P<0.001)。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80岁组正常人肥厚型脉络的临界诊断值分别为320~330、330~340、250~275、200~225 μm。正常人20~39岁、40~59岁和≥60岁组中肥厚型脉络的占比分别为14.71%(10/68)、24.48%(47/192)和28.89%(55/1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46;LR=6.579,P=0.037),其中≥60岁组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P=0.014;LR=6.479,P=0.011)。结论正常人不同年龄中肥厚型脉络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和屈光度是SFCT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似然比检验 正常人 诊断界线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