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的发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胚胎期、晚期胚胎期、生后早期和成熟期。其发育过程和中心无血管区、Müller细胞及黄斑色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内外层视网膜神经元的双向运动,及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光感受器等多种细胞参考。中心发育不良是指既无中心,又无中心无血管区,根据OCT图像,其严重程度分为1~4级典型的黄斑中心发育不良和不典型的黄斑中心发育不良,并与白化病、先天性无虹膜、孤立的中心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相关。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65-470)

  • 标签: 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中度近视眼球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本院眼科就诊患者,共计35例48只眼纳入本次研究,视力情况分布为中度近视15眼,高度近视33眼,使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器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厚度,将高中度近视人群的眼球黄斑各部位厚度与视力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为224.27±+18.16,中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225.19±19.86,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矫正视力正常的高中近视患者,其黄斑中心的视网膜仍保持正常厚度。

  • 标签: 黄斑厚度 视力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和中心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视网膜黄斑区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平均年龄(46.4±14.7)岁;平均屈光度(-1.02±1.99)D;平均AL (23.22±0.47)mm;平均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0.38±0.13)mm2。采用MP-3微视野计行中心固视检查,检查结束后设备自动拍摄高清眼底像,并自动计算视网膜中心固视点。通过Nidek Overlay功能性多模式影像平台对包含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的图像进行叠加,观察两者位置关系,并测量两者间距离。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中心距离和年龄、屈光度、FAZ面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受试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均在黄斑范围内,但与黄斑中心中心位置不重合。100只眼中,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位于鼻侧、下方、颞侧、上方分别为53、23、15、9只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中心平均距离为(158.31±71.56)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中心距离和年龄(r=0.140 )、屈光度(r=-0.009)、FAZ面积(r=0.038 )均无相关性(P=0.165、0.932、0.707 )。结论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以中心鼻侧多见。

  • 标签: 视野 黄斑/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成年人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旁视网膜血管异常,并伴有黄斑囊样水肿(CME)及硬性渗出。临床易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3型黄斑新生血管(Ⅰ期)混淆。PEVAC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动脉瘤及CME可在随访中自行消退。激光光凝是治疗PEVAC的有效措施。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更新有望为PEVA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综述 黄斑水肿 激光凝固术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或不合并异常中心内层(EIFL)患眼手术前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变化和视功能改善情况,初步探讨影响IMEM患眼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90只眼中,黄斑前膜(MEM)分级为2~ 4级者分别为68 (75.6%,68/90)、18 (20.0%,18/90)、4 (4.4%,4/90)只眼。据此将2级设为A组,3、4级合并设为B组。两组患者年龄(t=0.015)、性别构成比(χ2=0.060 )、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F=2.2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4、0.809、0.141 );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13,P=0.000 )。所有患眼均行25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同时剥除MEM及内界膜。观察手术后1、3、6、12个月BCVA、CMT变化以及MEM分级改善情况。手术前后BCVA、EIFL厚度、CMT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手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眼解剖结构的改变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手术后1、3、6、12个月,A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50±0.13、0.38±0.12、0.27±0.12、0.19±0.10,平均CMT分别为(364.82±81.29)、(281.65±72.45)、(228.55±55.34)、(182.84±56.13)μm;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14、0.60±0.13、0.54±0.14、0.52±0.14,平均CMT分别为分别为(455.88±69.60)、(440.18±68.65)、(383.76±65.38)、(371.39±66.60)μm。两组患眼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VA:F=37.913、11.479、24.250、39.013,P=0.000、0.002、0.000、0.000;CMT:F=10.987、39.610、55.789、79.987,P=0.002、0.000、0.000、0.000)。手术后12个月,A组68只眼中,MEM改善至1级57只眼;B组3级18只眼中,MEM改善至1、2级分别为1、3只眼,4级4只眼均无改善。两组患眼MEM分级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不合并EIFL的IMEM患眼具有较好的视力预后和解剖改变的可逆性;EIFL是影响手术后视功能和解剖结构恢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异常中心凹内层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早期观察视网膜血管病患者的FAZ区域变化可以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但是FAZ相关数据的测量误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且目前各生产厂商的OCTA设备用于测量和分析FAZ的方法和算法不同,使得我们无法比较不同设备间测得的数据。相信随着OCTA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FAZ区域的变化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闭塞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及其对裸眼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数字随机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患者,共计73例;将其中行雷珠单抗治疗的例作为对照组,另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裸眼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更优(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裸眼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可推广。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 裸眼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及其对裸眼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数字随机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患者,共计73例;将其中行雷珠单抗治疗的例作为对照组,另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裸眼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更优(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病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裸眼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可推广。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 裸眼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斑中心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1)岁。均为单眼。主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分别为3、1例。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OCT血管成像(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分别为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病灶局部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单纯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随访时间(16.7±19.1)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logMAR BCVA为0.33±0.19(0.20~0.80)。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旁孤立血管瘤样病变,伴视网膜硬性渗出,其中可见2个相邻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1只眼。FFA、ICGA检查,所有患眼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视网膜内囊腔。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为(326±125)(207~479)μm。行OCTA检查的4只眼,中心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均可见血流信号3只眼;仅SCP可见血流信号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4只眼,治疗后视网膜内囊腔无明显改善;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囊样水肿持续存在、硬性渗出减少1只眼。联合或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的5只眼治疗后CMT降低,BCVA提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logMAR BCVA 0.16±0.06(0.10~0.20),CMT为(212± 34)(154~252)μm;与基线时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P=0.037)。结论PEVAC患者多单眼患病,其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 标签: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多模式影像特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保留中心内界膜(ILM)剥除手术对于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经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且均为单眼。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27±8.37)岁。患者均进行BCVA、频域OCT检查、屈光度、眼轴长度(AL)测量。BCVA检查使用Snelleen视力表,记录时需将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术组(甲组)以及PPV联合保留中心ILM组(乙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与17例17只眼。对不同干预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8±0.23、0.63±0.19,且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t=6.528/9.249)。手术后,甲组、乙组患眼平均CET为126.24±36.58μm、134.29±25.31μm,且与手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t=10.158、8.672)。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内界膜剥除手术,能够使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保留中心凹 内界膜剥除手术 黄斑劈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5~ 11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单眼RVO的78例患者78只对侧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3.17±10.12)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2例(CRVO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6例(BRVO组)。选取年龄和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33名正常健康者42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22只眼,女性16例20只眼;平均年龄(53.48±10.84)岁。3组受检眼均行OCT血管成像检查,以仪器自带软件自动识别以黄斑中心中心的直径6 mm区域及FAZ,自动测量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FAZ面积。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黄斑区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FAZ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VO组(t=-4.26、-4.93)、BRVO组(t=-4.79、-4.74)受检眼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VO组、BRVO组受检眼黄斑区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降低幅度分别为4.13%、5.51%及3.50%、4.58%,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CRVO组受检眼FAZ面积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P<0.05)。BRVO组与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结论单眼RVO患者对侧眼黄斑区血流密度较正常健康眼降低,黄斑区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幅度较浅层更大。与正常健康眼比较,单眼CRVO患者对侧眼FAZ面积减小,单眼BRVO患者对侧眼FAZ面积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 标签: 病理性近视/手术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 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3、7.77、6.58,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F=14.13,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t=4.32,P=0.37 ),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t=4.07,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r=0.69、0.75,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r=-0.49、-0.89,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t=2.32,P=0.02)。结论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椭圆体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其与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RD患者79例7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是否累及黄斑区将患眼分为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分别为51、28只眼。对侧健康眼设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手术前及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同时观察黄斑前膜、黄斑水肿、视网膜下液、椭圆体带和外界膜完整性等黄斑区微结构改变。FAZ面积和BCVA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与BCVA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分别为(0.447±0.041)、(0.409±0.034)、(0.335±0.027)mm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患眼FAZ面积均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148,P<0.05)。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00±0.180、0.386±0.160;椭圆体带断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7 ,P=0.006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FAZ面积、椭圆体带断裂发生率与手术后BCVA呈正相关(r=0.329、0.290,P=0.003、0.010 )。结论RRD患眼手术后FAZ面积扩大;FAZ面积、椭圆体带断裂与手术后BCVA呈正相关。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中心无血管区(FAZ )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42只眼纳入研究。均行BCVA、视物变形评分表、扫频光源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1;平均视物变形度(M)值为0.66±0.38;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为(337.71±57.63)μm;平均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13±0.037)、(0.202±0.03)mm2。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25G PPV,同时剥除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 )。观察手术后12个月FAZ面积、M值及BCVA变化情况;同时分析FAZ面积与M值之间的相关性。手术前后BCVA、M值、CMT、FAZ面积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FAZ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12个月时,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46±0.021)、(0.240±0.019)mm2,较手术前明显扩大(F=8.484、14.346,P<0.001、<0.001 );平均M值为0.12±0.22,较手术前明显降低(F=17.763,P<0.001 );平均logMAR BCVA为0.47±0.19,较手术前明显改善(F=5.044 ,P=0.001 );平均CMT为(270.60±33.27)μm ,较手术前明显下降(F=13.545,P<0.001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浅层FAZ面积与M值呈负相关(r=-0.816,P<0.001 ),与BCVA无相关(r=-0.198,P=0.216 );深层FAZ面积与BCVA、M值呈负相关(r=-0.422、-0.882 ,P=0.005、<0.001 )。手术后浅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M值呈负相关(r=-0.791、-0.716,P<0.001、<0.001 ),与手术前后BCVA无相关(r=-0.290、-0.296,P=0.063、0.057 );深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BCVA、M值呈负相关(r=-0.343、-0.330、-0.732、-0.694 ,P=0.026、0.033、<0.001、<0.001 )。结论PPV联合ERM及ILM剥除能有效恢复IMEM患眼浅层、深层FAZ面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视物变形程度;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BCVA呈负相关。

  • 标签: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中心凹无血管区 视物变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眼黄斑区、视盘血流密度和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S-NPDR的25例患者31只眼(S-NPDR组)和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3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视盘4.5 mm×4.5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 3 mm的旁中心区,3~ 6 mm次旁中心区;将视盘周围(盘周)划分为鼻上、鼻下、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上方鼻侧等8个区。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和视盘血流密度以及FAZ面积。S-NPDR组、对照组受检眼之间血流密度、FAZ面积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AZ面积与血流密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旁中心区、次旁中心区,S-NPDR组、对照组受检眼间SCP (t=6.470、5.220,P<0.001)、DCP (t=7.270、7.370,P<0.001)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区,与对照组比较,S-NPDR组患眼DCP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P=0.030),SCP血流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P=0.900)。S-NPDR组患眼FAZ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0 ,P=0.030)。S-NPDR组患眼视盘整体、盘周整体及除上方鼻侧外的盘周其他区域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0、5.000、4.870、3.120、2.360、2.120、5.410、5.560、2.640,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NPDR患眼FAZ面积与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13,P=0.004 ),与DCP血流密度无相关性(r=0.034,P=0.859 )。结论S-NPDR患眼黄斑区及视盘总体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扩大。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中心凹无血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