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汝州市检察院致力于打造独特汝检文化,使检察文化在打造“高素质队伍、规范化业务、高效率事务”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原动力作用。通过一系列文化育检、文化兴检、文化强检举措,汝州检察工作结出了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

  • 标签: 检察文化 河南 潜移默化 动力作用 检察工作 检察院
  • 简介: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社会运行系统。检察文化作为检察机关特定一种新管理思想和形式,将会极大促进检察理论进一步丰富,促进检察事业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法律支撑。

  • 标签: 和谐社会 检察文化
  • 简介:可罚违法是日本刑法学者为了在司法中将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而实质违法程度轻微行为非罪化提出概念。可罚违法,即值得动用刑罚处罚违法。如果危害行为不具有可罚违法,即便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也不构成犯罪。可罚违法概念理论基础是刑法谦抑和违法相对。我国刑法应当借鉴可罚违法性理论,以便在司法中将轻微危害行为排除在犯罪范围之外。在司法中,决定一个符合构成要件形式特征危害行为最终是否需要动用刑罚处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 标签: 可罚的违法性 违法的相对性 犯罪论地位 判断标准
  • 简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和理论界,将罪与非罪界定一般标准犯罪构成从目前平面型、闭合式结构转化为层层推进构造做法是可取,但在具体架构上将违法评价和有责评价各自作为独立一层又过于激进,不太容易被接受。恰当做法是对犯罪构成四方面要件有机结合这一通说观点予以肯定,同时对其进行新解读。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肯定其是符合四个方面要件前提下,再进入四要件结合是否具有“有机判断阶层。期待可能和社会相当就是“有机”判断具体标准,不具有期待可能和具有社会相当就否定了四方面要件结合“有机”,进而否定了犯罪;如果具有期待可能且不具有社会相当,当然可以肯定“有机存在,进而肯定犯罪成立。那么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是四个要件结合行为,但是经过“有机阶层”判断,因为其是社会相当行为,不具有“有机”,因而它不符合犯罪构成,进而阻却犯罪。

  • 标签: 犯罪构成 有机性 期待可能性 社会的相当性 排除犯罪性事由
  • 简介:<正>制定反贪污贿赂法,是廉政建设法制化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部系统完备反贪污贿赂专门法律,必然涉及惩戒妨害司法行为问题。本文从强化惩戒妨害司法行为措施必要,完善惩戒妨害司法行为法律规范设想等方面,略抒管见。一、反贪污贿赂实践需要完善和强化惩戒妨害司法行为措施首先,从反贪污贿赂斗争中妨害司法行为严重看,必须进一步强化惩

  • 标签: 司法行为 反贪污贿赂法 妨害行为 贪污贿赂案件 司法机关 重大决策
  • 简介:在对刑法公共安全理解上,以往多种见解都遵循着一个前提判断:刑法中公共安全有一个统一内涵。正是因为这一前提判断偏差,导致了以往多种观点都存在解释力不足问题。在对“公共”理解上,无论是主张其为不特定多数人、多数人、不特定人抑或是不特定或多数人,都难以自圆其说;在对“安全”理解上,无论是主张所有的重大公私财产都属于公共安全,还是认为只有重大公众财产才属于公共安全,抑或将公众生活平稳与安宁纳入安全范畴,都会捉襟见肘。由于兼顾法益侵害与规范违反立法理念和类型建构立法技术在刑法分则第二章中适用,刑法中公共安全具有多元规范内涵。

  • 标签: 公共安全 不特定多数 法益侵害 规范违反 类型建构
  • 简介:"赔命价"习惯法是藏族习惯法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藏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等刑事案件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赔命价"习惯法遭到了学界和实务界前所未有的批判与否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赔命价"习惯法与刑事制定法在基本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用发展眼光来看,"赔命价"习惯法在强调限制死刑适用、刑事和解积极意义以及赔偿刑事被害人等方面,与刑事法治具有一定契合之处。因而,一方面,应当认清"赔命价"习惯法与国家刑事制定法冲突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刑事和解制度来实现刑事制定法对"赔命价"习惯法规范化诱导。

  • 标签: “赔命价”习惯法 刑事制定法 刑事法治
  • 简介:侦查讯问在侦查活动中具有特殊功效。基于权力立场设立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制度却在侦查实践中一直失败,而从权利立场构建遏制侦查讯问权滥用制度也在实践中总是失灵。在追问侦查讯问正当过程中发现,只有分解侦查讯问权形成“权力对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借助于犯罪嫌疑人“权利对权力”抑制机制,才能使侦查讯问权得以正当地运行。

  • 标签: 侦查讯问 正当性 制约机制
  • 简介:辨认结论与一般言词证据可能由同一个人作出,但辨认与提供证言却存在着不同心理基础,辨认主要建立在“再认”之上,而提供言词则主要建立在“再现”之上。合理辨认有较高可信度,但是辨认过程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辨认真实。遵循合法程序,遵守符合心理规律辨认规则是获得正确辨认程序保障;把握辨认心理机制,审查辨认过程影响因素,可以评价辨认证据真实程度。

  • 标签: 辨认程序 辨认结论 审查工作 言词证据 刑事诉讼 证据收集方式
  • 简介:关于洗钱罪侵害客体到底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还是正常司法活动在我国长期争论不休。侵害金融管理秩序说背后反映是刑法对国家金融安全法益保护利益诉求,但其错误之处在于未区分社会整体洗钱行为与个体冼钱行为危害之间区别,将整体危害作为个体洗钱行为入罪理由,导致刑法评价对象错误。就侵害法益评价标准而言,两种争论反映是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争议,但由于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轻微和不确定性,即使从行为无价值视角也无法得出个体洗钱行为对金融安全危害值得刑法介入合理结论,洗钱犯罪侵害并值得刑法予以保护法益只能是国家司法权。

  • 标签: 洗钱 法益 客体 金融安全
  • 简介:司法公平正义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原因,更有证据审查模式不健全弊病。实践证明,以口供为中心主观证据审查模式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而以客观证据为主客观证据审查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并纠正冤假错案,因此应转变证据审查模式,加强客观证据收集,落实完善客观证据审查模式。

  • 标签: 口供 客观性证据 转型
  • 简介:被告供述在刑事法上对查清案件事实真相至关重要,过分看重其功能则可能导致虚假供述产生,而虚假供述正是造成刑事错案一大诱因。从虚假供述生成机制来看,影响虚假供述关键因素在于供述任意,不具有任意供述直接影响其信用。现行刑事法在确保被告供述任意方面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但是这些规定之间不仅存在着冲突关系,而且在刑事司法实务上运作也不甚理想。因此应从确保被告供述任意入手对我国刑事法进行再审视,在被告供述取证上实现全程可视化、透明化,在被告供述评价上严格排除非任意供述,并使坦白从宽条款运用相对化。

  • 标签: 被告供述 供述任意性 刑事错案 非法证据排除
  • 简介:2002年7月1日生效《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以下简称新法典)取代了在俄罗斯实施长达四十年之久《苏俄刑事诉讼法典》(以下简称苏俄法典),成为继1988年《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后又一刑事诉讼立法重大变革,因而备受世人瞩目。随着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律观转变,刑事证据制度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证据可采规则已成为当前刑事诉讼中焦点问题,在俄罗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 标签: 刑事证据制度 俄罗斯联邦 可采性规则 刑事诉讼 诉讼立法 焦点问题
  • 简介:在批判学中,后现代主义、后基础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和新犯罪学法,都对犯罪学发展产生影响,但女权主义者犯罪学是个例外,其坚持参与主流社会运动,以至参与到后基础主义所摆出理论挑战行动中。而后基础主义者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们开拓批判新空间,产生促进社会进步团结力量,其挑战传统犯罪学观点揭示了权力某种运作形式,甚至从既估量消极后果又估量能动作用方式上去理解权力,从而形成了权力运行方式多样并提供了正确鉴别方法。犯罪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也与政治有关,甚至包括文化对其影响,尤其是一个进步犯罪学不可能不与民主、公正、人权有关。

  • 标签: 批判犯罪学 后现代主义 后基础主义 新犯罪学 女权主义者犯罪学
  • 简介:近二十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态势有日趋严峻之势。未成年人犯罪生成特点与单纯社会预防存在不足决定了有必要将情境预防纳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而未成年人犯罪类型集中、情境预防较少受国情差异影响则使其具备相当可行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情境预防 必要性 可行性
  • 简介:实行行为是实施刑法分则类型规定具有侵害法益现实危险行为。除部分具有教唆性质行为因刑法分则例外规定而具有实行行为之外,对于大多数教唆行为而言,形式上不具有构成要件定型,实质上不具有侵害法益现实危险,其必须依附正犯实行行为才能实现对法益实际侵害,因而其本质上属于加担实行行为共犯行为。将教唆行为定位为实行行为见解不仅有违实定法规定,而且有消解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概念区分之虞,显然有悖于共同犯罪基本原理。

  • 标签: 教唆行为 共犯行为 实行行为
  • 简介: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中社会危险若干情形,对于司法人员正确把握逮捕必要性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围于司法规范内容有限性与案件事实无限性之间张力,办案人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形成了自身“司法经验”。通过对某基层检察院100个审查逮捕意见书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司法经验”存在五个较为突出问题。为此,建立社会危险评估机制,将社会危险各种规范予以量化,按照一定规则,评估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大小,实现评估因素、评估程序标准化和客观化,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社会危险性 司法经验 理论基础 评估机制
  • 简介:在以往犯罪学家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分层和判断抽样方法,对浙江省五百名在押少年犯和浙江省五百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分两步展开,一是采用自制问卷就社会因素与少年初犯之关系进行调查,二是采用现成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就心理因素与少年初犯之关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因素方面,家庭环境诸因素中有十四项、学校纪录有六项、早年行为模式有十八项、社会交往有四项因子与少年初犯存在关联。在心理因素方面,从包含十五个维度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中检选出病态人格这一项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非加权计算点数方法制作少年初犯可能预测量表。

  • 标签: 少年犯罪 犯罪预防 预测因子 少年初犯 犯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