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5 个结果
  • 简介:强制措施修改适用()李忠诚三、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责令其不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所或指定居所,并遵守有关规定强制措施。(一)监视居住修改主要内容1.将指定区域改为住处或指定...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监视居住 强制措施 犯罪嫌疑 被告人 安机关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导读(一)山丰(三)关于职能管辖,新刑事诉讼法根据“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对公、检、法三机关管辖范围重新作了分工(第18条)。新刑事诉讼法对管辖范围调整,为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课题,诸如侦查权、...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取保候审 被告人 犯罪嫌疑 检察院 现行刑事诉讼法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导读(二)山丰1.关于立案,新刑事诉讼法所作修改是:第一,增加关于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必须立案规定。第83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第二,增加关于审判机关必须受理案...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现行刑事诉讼法 检察院 暂予监外执行 刑事诉讼法修改 被害人
  • 简介:普遍管辖原则理论和实践尚处于发展中,并未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原则,其普遍理论谨慎实践之间存在缺口,此缺口需以普遍管辖原则产生理论基础来说明。自然法是强行法理论渊源,强行法规则要求处罚“受国家支持或同意”犯罪行为,强行法是普遍管辖原则存在理论基础。普遍管辖原则实践开始于纽伦堡审判,推动普遍管辖原则发展并非理论,而是偶然事件。

  • 标签: 普遍管辖原则 折衷主义 普遍主义 强行法 纽伦堡审判
  • 简介:持械聚众斗殴犯罪中,对“持”应当严格依照文义解释为“拿着”、“握住”之意,“持”是一种客观状态,应当以斗殴时是否实际持有器械为认定准则,主观预谋不应当成为其认定依据;械并不等同于凶器,对其含义应紧扣“足以致人伤亡”本质特征进行理解,不必拘泥于其物理或生命形态。犯聚众斗殴罪之首要分子应当对全案之持械情节负责,积极参加者对其自身持械行为负责。必要时,可综合全案情况进行主从犯区分,不必拘泥于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角色划分。

  • 标签: 器械 致人伤亡 部分持械 主从犯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古今死刑复核制度内在价值比较和研究,揭示了现行死刑复核制度由于缺乏内在价值体系支撑,在实践中容易受功利性政策影响,以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提出对现行死刑复核制度价值重构及今后改革方向等设想.

  • 标签: 死刑复核 价值 改革方向 死刑复核制度 内在价值 改革
  • 简介:若以诉讼立场为标准,公诉人被害人均为刑事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诉讼参与主体,二者在惩治犯罪目标的指引下有一定协同性。基于各自程序利益重点不同,检察机关公权力被害人权利之间存有分歧,甚至是冲突也在所难免。其中原因不仅仅是价值观念差异,更多是公诉权在程序运行中未能顾及被害人个人利益需要。在域外,公诉权运行虽不受被害人意志左右,但却十分尊重其情感需要并给予适当程序参与机会。从被害人取得公理基本原则出发,国家权力充分尊重权利,是实现我国公诉权被害人权利程序协调理性选择。

  • 标签: 刑事诉讼 公诉权 被害人权利 冲突 协调
  • 简介:经济发展贪污贿赂犯罪关系刘守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欣欣向荣经济发展局面极不协调现象之一是,贪污贿赂犯罪现象严重。铲除腐败、净化社会风气,为经济进一步腾飞创造良好政治环境,是我们举国上下希翼...

  • 标签: 贪污贿赂犯罪 经济发展 效应论 社会转型 国家工作人员 经济发展过程
  • 简介: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议事决策机构,具有宏观指导、案件决策和内部监督职能。由于有些地方检察委员会机构不健全,委员任职不够科学,议事议案范围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检察委员会作用和职能充分、有效发挥。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工作,促进检察委员会科学民主决策,应当从完善和创新检察委员会工作入手,树立检察委员会决策权威性,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 标签: 检察委员会 机制建设 回避制度 列席机制 开放性决策程序
  • 简介:对正当化事由免责事由进行区分,可以更为精确地表述行为性质,而且,这还是当前“双轨制”处罚体系适用前提。但是,形式标准说、必要防卫标准说和伦理说等都难以划分两者,最终只能根据法益保护“基本规范”揭示两者不同。免责事由为裁判规范,其之模糊性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基本规范消极要素正当化事由系行为规范,其之判断应坚持客观主义立场;有些辩护事由具有双重性,既能阻却部分违法,也能阻却部分责任。坚持两者分立,不违反禁止多重评价原则。

  • 标签: 正当化事由 免责事由 民法 刑法 责任
  • 简介:犯罪是个体社会化缺陷表现。社会化缺陷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是产生犯罪心理基础。因此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矫治,应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罪犯社会化包括社会性重建、健全人格重塑道德行为和守法行为养成等内容。

  • 标签: 犯罪人 社会化 犯罪心理 人格重建 监狱
  • 简介:脱逃罪主体齐文远刘代华修订后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依法被关押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规定原刑法第161条规定脱逃罪罪刑规范在主体条件上有无差别,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修订后刑法,构成...

  • 标签: 脱逃罪主体 犯罪嫌疑 被告人 新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适用法律
  • 简介: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既是一项管理制度又是一项证据制度,本文从科学技术法律角度界定了鉴定人负责制含义表现,分析论证了鉴定活动科学属性、鉴定结论(意见)证据要求、外国立法惯例与我国司法鉴定实践基础作为这一制度立法依据具体原因,根据我国当前情况设计了实施该制度六项措施.最后,强调了鉴定人负责制鉴定活动接受监督关系,勾画了鉴定人应予接受监督范围.

  • 标签: 司法鉴定 个人负责制 立法依据 实施措施 监督范围
  • 简介:指令再审性质上是一种审判监督机制,支撑该制度基础主要是司法系统等级构造、实质正义诉讼观、"自治"审判监督观、"两难"司法效率观、集体责任司法机制。现行指令再审制度设计暴露出深层次病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诸多程序问题没有得到明确规范。制度改革方向应当是废除其中有悖于诉讼法理制度因素,保留可能发生积极效果且设计合理制度安排,从制度上控制和保证指令再审发生合理性,并对其程序问题进行规范完善。

  • 标签: 指令再审 审判监督 上级法院 司法机制
  • 简介:与人类权利现象起源和内涵一样,在历史上,罪犯权利是随着以法治、平等、自由为核心近代法观念而成长起来;在理论上,罪犯权利则是由罪犯首先是作为人罪犯、罪犯具有公民资格、社会对罪犯矫正需要等所决定.罪犯权利以不断发展的人权和公民权为主要基础,同时有着自己的确立原则和特点.我国罪犯权利保护已初步进入法制化轨道,但许多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完善.

  • 标签: 人权 公民权 罪犯权利 权利保护 监狱法
  • 简介:索贿以行为人主动索取为已足,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必要条件、也不要求具有勒索性和胁迫性.具体说,利用职务上便利勒索他人构成索贿;乘他人有求于己之机主动索要财物也是索贿;单纯利用职务上便利索取财物而不以为他人谋取某种具体利益为交换也构成索贿,此种单纯索贿因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构成要件而在定罪上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蕴含着深远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索贿 索取 职务 单纯索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