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正式实施,该法取消了劳动教养戒毒,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这对于我国延续50多年劳动教养制度是一次巨大冲击,也是《禁毒法》中一项重大立法突破。从目前广西强制隔离戒毒现状看,尚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凸显强制隔离戒毒跟进检察监督机制必要性,进而探索强化检察监督现实途径。

  • 标签: 劳教场所 隔离戒毒 检察监督 必要性 现实途径
  • 简介:强制措施修改与适用李忠诚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7日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决定》,在保留强制措施原有框架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认真研究修改后强制措施,对于正确执行新刑事诉讼法,正确适用强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取保候审 强制措施 犯罪嫌疑 刑事诉讼法 被告人 司法机关
  • 简介:在对刑法公共安全理解上,以往多种见解都遵循着一个前提性判断:刑法中公共安全有一个统一内涵。正是因为这一前提判断偏差,导致了以往多种观点都存在解释力不足问题。在对“公共”理解上,无论是主张其为不特定多数人、多数人、不特定人抑或是不特定或多数人,都难以自圆其说;在对“安全理解上,无论是主张所有的重大公私财产都属于公共安全,还是认为只有重大公众财产才属于公共安全,抑或将公众生活平稳与安宁纳入安全范畴,都会捉襟见肘。由于兼顾法益侵害与规范违反立法理念和类型建构立法技术在刑法分则第二章中适用,刑法中公共安全具有多元规范内涵。

  • 标签: 公共安全 不特定多数 法益侵害 规范违反 类型建构
  • 简介:近二十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态势有日趋严峻之势。未成年人犯罪生成特点与单纯社会预防存在不足决定了有必要将情境预防纳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而未成年人犯罪类型集中、情境预防较少受国情差异影响则使其具备相当可行性。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情境预防 必要性 可行性
  • 简介:强制措施修改与适用(续)李忠诚三、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责令其不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所或指定居所,并遵守有关规定强制措施。(一)监视居住修改主要内容1.将指定区域改为住处或指定...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监视居住 强制措施 犯罪嫌疑 被告人 安机关
  • 简介:食品范围除应以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外,还应当考虑行政法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之间是一般法条与特殊法条关系。依行政法规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属于食品原料范围。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法条竞合关系,不应比较两罪量刑轻重,而应当按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这一特殊罪名论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两罪区分关键在于客观上投入毒害性物质行为是否发生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对违法研制、生产、销售国家禁止用于食品生产非食品原料或国家禁止使用农药、兽药、饲料等行为定性,应当依照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罪名。可以考虑增设研发、生产、销售危害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罪。

  • 标签: 食品安全犯罪 非食品原料 犯罪竞合 帮助行为
  • 简介:对强制措施应采取更宽泛界定,包括现行立法上“强制性措施”。从侦查权所具有的侵犯人权天然倾向、权力享有者易滥用权力规律及权力制约有效性等方面考虑,应强化强制措施外部控制。这也是法治国家成功经验。强制措施外部控制应由检察机关发挥主导作用,法院也应有所作为,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 标签: 强制措施 法律监督 外部控制
  • 简介:1996年修正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作了较大改进,建立了相对完善强制措施体系,但问题依然很突出,如所有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一律采用单方面的行政审批程序,缺乏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程序,不足以防止强制措施被滥用;“惩罚性”地适用强制措施情况比较普遍。有必要从制度设计角度出发,改进和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体系 存在问题 完善建议
  • 简介:刑事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不可或缺重要地位,其立法设计和司法适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民主、科学和文明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在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上难以平衡,应当制约对人、对物及对隐私权强制手段,改造现行刑事强制措施,逐步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加强司法救济机制,强化司法权力及公民权利对侦查权制约。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 体系 重构
  • 简介: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既是一项管理制度又是一项证据制度,本文从科学技术与法律角度界定了鉴定人负责制含义与表现,分析论证了鉴定活动科学属性、鉴定结论(意见)证据要求、外国立法惯例与我国司法鉴定实践基础作为这一制度立法依据具体原因,根据我国当前情况设计了实施该制度六项措施.最后,强调了鉴定人负责制与鉴定活动接受监督关系,勾画了鉴定人应予接受监督范围.

  • 标签: 司法鉴定 个人负责制 立法依据 实施措施 监督范围
  • 简介:伯纳德·哈考特在《危害性原则崩溃》一文中提出,危害性原则在不断扩张同时也失去了其自由保障机能,正处于崩溃状态。劳东燕通过对中国现状考察,写成《危害性原则的当代命运》一文,指出在中国刑事司法日益政治化,危害性原则正陷入困境。实际上,危害性原则崩溃本质在于国家权力凭借风险控制正当理由不断蚕食公民自由,问题关键仍在于如何处理公共政策同刑法基本原则关系。实体法意义上标准难以客观化,外部法制构建也许更有建设性意义。

  • 标签: 危害性原则 风险控制 主观评价 公共政策
  • 简介:<正>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事务中心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根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建议所编写《反对贪污腐化实际措施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针对处理贪污腐化工作所遇到最普遍问题,关于反对贪污腐败可采用措施、行动方针和制定反腐败方案程序等问题一个国际性法律文件。该手册第一稿和修订本曾分别提交1989年12月11日至15日在海牙举行

  • 标签: 贪污腐化 联合国 反腐败 反贪污贿赂犯罪 公职人员 手册
  • 简介: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目前由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组成,存在着功能定位模糊,羁押与到案措施不分以及缺乏对物和隐私强制措施等体系性缺陷。司法实践中,这五种强制措施均存在不同程度适用困境。修改刑事诉讼法,构建刑事强制措施体系时,应当坚持立足现实、适当超前原则,全面协调、体系完整、层次分明原则,将羁押与到案措施分离,构建羁押候审制度,改良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制度,确立羁押为例外、非羁押为一般原则,使之成为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制度体系。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 逮捕 羁押候审 取保候审
  • 简介:基于犯罪预防需要,有必要在刑事领域就与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法律关系相似的不作为犯罪要素进行研究。网络技术措施是网络时代维权重要手段,也是网络服务提供者维护网络秩序核心义务,应当在明晰相关技术环节基础上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犯罪行为司法判断规则。必须积极探索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合理限制途径,在合理打击网络犯罪与保障犯罪嫌疑人实体权利之间,寻求刑法制裁合理扩张与限制平衡。

  • 标签: 网络服务 不作为犯罪 犯罪要素 义务来源 技术措施
  • 简介:曹县人民检察院2006—2009年存在适用逮捕措施过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重打击、轻保护执法理念影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不完善以及检察机关为避免社会负面评价而为。合理规制轻罪案件强制措施应提高逮捕案件程序准入关,建立逮捕必要性证明制度和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行律师介入审查逮捕,推动法院直接受理轻罪自诉案件,加强刑事和解,推动社区监管,对外来犯罪人员实行同城司法处遇。

  • 标签: 适用逮捕措施 轻罪案件 调查 合理规制
  • 简介: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存在着办案质量不高、执法不严、保障人权意识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失监督和监督不严,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法律监督尤为必要和重要。

  • 标签: 刑事拘留 法律监督 监督措施构想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一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一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在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以类型化法益概念相关探讨为逻辑起点,并同时以论述与梳理犯罪论体系中不法类型与罪责类型相区隔为逻辑框架。一方面以类型化法益概念建构刑法解释外延范围,另一方面以不法与罪责构建解释规则内涵边界,以探寻规范化意义下刑法解释边界之所在。

  • 标签: 类型化法益 不法 罪责 刑法解释
  • 简介:荷兰托管令是一项针对犯罪精神病人保安措施,其宗旨一方面在于保护社会免受犯罪精神病人进一步侵害,另一方面则通过对犯罪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使其摆脱精神疾病,复归社会。由于托管令不是刑罚,它不具有刑罚报复性和惩罚性。出于防卫社会要求,托管令期限是根据他人或公众人身财产安全需要来确定

  • 标签: 托管令 医疗令 犯罪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