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确定了实现这一任务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订案,修订后的新刑法充分体现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决议》指出:“要从大局着眼,认真解决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一是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二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大力培养爱岗尽责,方便群众,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三是坚决扫除黄、

  • 标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新刑法 正当防卫 精神文明建设 罪刑法定原则 适用死刑
  • 简介:<正>自从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庄严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来,迄今已整整一年了。一年来的事实充分地表明,新宪法真正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大武器。(一)宪法的重大发展一九七九年十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辞中,第一次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辉论点。继而他又具体地阐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

  • 标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宪法 建设社会主义 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 简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任务,使历史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根本任务贯彻到历史教学中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的贡献。

  •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历史教学
  • 简介:本文在分析我国“特色人道主义”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改革以来管理实践中“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异化问题,进而分析了现代“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建设问题。

  • 标签: 管理 人道主义 伦理 辩证发展
  • 简介: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著名作家吴趼人曾这样描绘梁启超发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后,当时小说界的群

  • 标签: “小说界革命” 吴趼人 科幻小说 历史小说 新小说 小说理论
  • 简介:2007年1月7日,被称为“维权斗士”、“诉讼狂人”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郝劲松自山西太原发出一封致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特快专递。呼吁铁道部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春运期间停止票价上浮。而与此同时,他与铁道部的官司还没有完全结束。从2004年夏天开始,他先后7次将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铁路局等单位告上法庭。这几次公益诉讼让郝劲松一举成名,使其成为公益诉讼的潮头人物。

  • 标签: 公益诉讼 英雄 中国政法大学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铁路局 铁道部
  • 简介:本文在介绍了罗伯斯比尔关于人权的基本观点后,分析了罗伯斯比尔人权观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着重探讨了导致罗伯斯比尔人权理想和人权实践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罗伯斯比尔人权观的悲剧既与其思想中存在的民粹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相关,也与那时的人权是一种人权革命后的人权和革命中的人权这一事实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 标签: 人权 罗伯斯比尔 革命 公民 专制 宪政
  • 简介:改良与改革是同义词,洋务自强是经济体制改良,维新变法与晚清新政是政治体制改良;改良是民族发展之常态,革命是非常态;改良遇到大阻碍才含爆发非常态的苹命,但革命后能迅速转入常态.的民族才是有福的民族,“永远革命”则是民族之大不幸。

  • 标签: 晚清法律 改良 革命
  • 简介:<正>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既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也是一次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高扬起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经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先驱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改造,已发展成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翻身解放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的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自五四以来已经植根于、磅礴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胜利地推向前进。

  • 标签: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五·四 社会主义事业 五四运动 社会主义法制 民主与科学
  • 简介:法律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法律理论领域中的概念形式主义与审判实践中的规则形式主义。法律现实主义提出了法律形式主义具有逻辑之谬、实践之弊、目标之虚三宗罪。法律形式主义在逻辑上不考虑概念适用的具体语境、错把三段论的形式逻辑当作逻辑的唯一模型、无法反应现实的法律实践;在实践中忽视先例原理的两面性、忽略法官裁决案件的实质理由、忽视审判结果的实质正义;在目标诉求上追求虚幻的唯一正解式的确定性。法律现实主义质疑法律形式主义有关法律确定性本质和范围的观点,并不反对法律实质上应该是确定的这一命题,他们诉诸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去发现现实法律确定性的源泉。

  • 标签: 法律形式主义 法律现实主义 确定性
  • 简介:宪政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个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本文将探讨两者与立宪政治的关系。据此论证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因其内在逻辑缺陷而无法在立宪政治进程中发挥人们所期望的作用,相反,宪政主义思想和实践更为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宪政秩序之形成。

  • 标签: 自由主义 宪政主义 立宪政治
  • 简介:在德国,因为债法改革使原来属于《德国民法典》第847条调整范畴的精神损害赔偿规则进入了法典总则的框架,所以尽管精神损害赔偿规则依据现第253条而被严格地限制了适用范围,但是财产侵害也可能因法律的特别规定或者约定等通过精神损害赔偿规则的适用而被救济。在我国,尽管《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等并未明确拒绝精神损害赔偿规则在财害侵害领域的适用,但是以最高法院为主导的我国司法实践却对此予以严格的限制,它严格区分合同领域和侵权领域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规则的适用范围。由此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精神损害赔偿规则在财产侵害中的适用被原则性地排除掉了。两国法律实践在该领域内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适用扩张解释的方法小心翼翼的在既有法律体系的逻辑框架内保持了法典对现实生活的适当开放并对受害人提供了充分的救济,而后者在适用限缩解释的方法时却未充分顾及既有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因此,即使从功能主义分析的立场出发从而发现两者在最终的调整结果上可能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然而结果的趋同性却不能说明违反法律体系内在逻辑的法律适用本身的正当性。

  • 标签: 财产 精神损害 赔偿 功能主义
  • 简介:法治精神指的是观念层次上的法治。揭示法治的内在精神旨在加强法治的“软件”系统建设。法治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法治理想;二、对法律的信仰;三、法治的价值取向;四、治法原则。

  • 标签: 法治 法治精神 理想 价值 信仰 原则
  • 简介:<正>《民法通则》颁布已有三年,它所确立的原则打破了传统民法理论的坚冰,至此,我国法制和法学走到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但它规定的精神损害的范围狭隘,未把刑事犯罪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纳入其中,也未确立赔偿的标准和原则。以致法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也处理不一,使得这一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精神损害的本质、范围和赔偿原则加以明确。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精神损害赔偿 侵权行为 民法通则 加害人 受害人 人身权
  • 简介:《大清新刑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西化的刑法典,它的“新”不仅体现在采取了西方刑法的基本制度,贯穿了资产阶级刑法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法律背后的伦理的变化,是法律的精神革命。研究沈家本与这场伦理革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沈家本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贡献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性质和使命的进一步认识。

  • 标签: 沈家本 《大清新刑律》 中国 近代 刑法 法律精神
  • 简介:<正>成人公安司法院校大专层次的中国革命史课程应如何施教?这是有待研究解决的一个教学难题。由于这一层次的学员思想比较解放,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知尚少,对各种社会思潮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以此为满足,对历史的重大关节和深层次的问题认识肤浅,对曾经流行的对党的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非议和责难,真假不分,甚至误假为真。同时,因为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跨度长,内容范围广,而教学时数少(我院安排50节课),如果按照课本的内容逐章逐节往下讲,就势必如走马看花、蜻蜒点水,就无法解决学员存在的种

  • 标签: 中国革命史教学 中国革命史课程 学员 毛泽东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 马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