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审判中立是诉讼的基本结构特征,它对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发挥着决定作用。造成我国法院当前司法不公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承担审判职能的法院在审判中不能保持中立,因此,我国应当从司法体制和程序保障两方面着手加强法院的中立地位,重塑法院的公正形象。

  • 标签: 纠纷 诉讼 中立 司法独立 程序保障
  • 简介:电子签名是电子商务中不可缺少的鉴别交易者身份的手段,实现电子签名有多种技术。电子签名的立法可划分技术特定、技术中立及折衷型三种模式,技术特定模式将数字签名作为法定技术,技术中立模式则不规定将特定技术作为法定技术而仅规定广义的电子签名概念;折衷型属两者的结合。

  • 标签: 电子签名 技术中立 技术特定 折衷型
  • 简介:自白任意规则就实体法价值而言,自愿的自白比强迫的自白要真实、可靠,有利于实体真实的发现;就程序价值而言,通过维护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保护被告人的权利以及遏制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来实现程序的正义。自白任意规则的设计与运作正是贯穿着这两种价值进行权衡与选择的过程。

  • 标签: 自白 任意性 规则 价值
  • 简介:冲突规范素有“桥梁法”之称,但人们在研究其价值的时候却大多关注其目的价值。冲突规范的价值实现过程是动态的,在冲突规范的价值系中不仅包括目的价值。还包括工具价值。本文从冲突规范结构和属性的特点、冲突规范与实体规范的关系及冲突规范在国际法领域的特殊作用方面对冲突规范的工具价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 标签: 冲突规范 目的性价值 工具性价值
  • 简介:现代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就职宣誓制度。就职宣誓仪式本质上是宪法规定的权力转移程序,其作为一项宪法实施程序规定在宪法中,具有程序价值。庄重和公开的就职宣誓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仪式参与者和公众对权力转移的认同感,强调国家权力行使者角色的成功转换。就职宣誓制度赋予权力转移的合法,对国家权力转移具有规制价值,承担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功能。

  • 标签: 就职宣誓制度 宪法程序 权力转移 程序性价值
  • 简介:对如何评价中国晚清修律中保守价值问题进行讨论.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法律价值重新评价,与西方国家法律现代化进行比较,考虑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功利,考虑民族心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学术水准以及东方国家现代化的共同规律,认为中国早期法律现代化中包含某些保守价值是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存在.

  • 标签: 中国 晚清 修律 保守性价值 法律价值 政治功利性
  • 简介:由于共同犯罪中本人犯罪与他人犯罪密不可分,因此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人犯罪后揭发同案犯的行为是否构成立功,关键看犯罪人揭发的是否是同案共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对此的判定,应根据犯罪人的交代是否超过了自己的罪行的范围;作为共同犯罪人自己的罪行内容之一的同案犯的共同的犯罪行为,仅限于犯罪人所知的同案犯及行为的范围之内,亦即不排除共同犯罪人即使揭发同案犯共同的犯罪行为,也会因已超过自己罪行的范围,而应以立功认定的情形。

  • 标签: 共同犯罪 自己的罪行 他人的犯罪
  • 简介:教义刑法学是德国刑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刑法概念,从字面含义上来讲,刑法应当被当做一种信仰予以遵守。但是,法律是人制定的,存在人思维上的局限性。强制、权威并不是法律应当被信仰的理由。教义刑法学应当是理解刑法原则与规则的一种批判的思维理念,其信仰的并不是制定法本身,而应当是一种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理性的方法。通过对教义刑法学价值的分析,有利于对教义刑法学进行更加深入地认识,将信仰法律规则转向质疑并信仰法律规则。

  • 标签: 教义刑法学 价值 法益
  • 简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百余年,以英国为发源地、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狂飙了西方世界。启蒙运动传自由之风、播理性之光、颂个体之高、求应然之真,通过文化教育,在欧洲旋起了一场比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更加深刻的“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强有力地穿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奠定了欧洲资本主义范式的现代思想基础与发展路径。

  • 标签: 现代性思想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价值 德国 思想革命
  • 简介:“普适价值”和“普世价值”两个概念应该明确区分;并非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化都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适用总是受到时代和民族的限制。同时,当今人类所普遍认同的一些“普世价值”诸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等,其相互之间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关系,而是存在着逻辑和层次的区分。

  • 标签: 中华文化 普适价值 普世价值
  • 简介:犯罪包含着犯罪人与受害方,犯罪人与社会及其国家之间的衔突。报应司法采用形而上的哲学方法分析犯罪原因,认为犯罪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犯罪所侵害的主要是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在“以怨报怨”观念支配下,主张犯罪人承担刑罚这样的抽象责任。恢复性司法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认为犯罪是社区关系失调的产物,犯罪侵害的不仅是国家利益,还包括被害人利益和社区利益,因此,在“以直报怨”观念支配下,主张犯罪人要面对受害方承担道歉、赔偿等具体责任。

  • 标签: 观念 利益 责任
  • 简介:自由与安全是刑事程序设计与操作中恒久存在并冲突着的基本法律价值。现代各国对法律价值进行反复权衡之后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诉讼价值观:一种是犯罪控制观,多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另一种是权利保障观,一般为英美法系国家所尊崇。两种价值观在运动中存在并各有优劣,因此探寻一种理想诉讼价值观的努力自有其理论基础并值得肯定。中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运作机制历来强调犯罪控制至上的价值观念,其基本取向值得赞许,但是对个体权利重视和保护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调整现有的诉讼价值观,完善诉讼法制。

  • 标签: 诉讼价值观 犯罪控制观 刑事诉讼 法律价值 权利保障 自由价值
  • 简介:<正>前苏联的法理学家们曾经把法的价值分为"工具和手段的价值"与"自己本身的价值"。这一思想也为我国一些法理学者所接受。他们认为,"法具有工具价值,法本身的价值"。前者是指法具有"确认"(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分配"(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衡量"(法是衡量不同价值的标准)、"保护"(保护其确认和分配的价值)、"认识"(法可以成为人们认识它所规定的事实的性质和意义的手段)的价值;后者是指法具有"使自由与纪律高度统一"、"相对稳定性"、"使国家强制合理化、

  • 标签: 刑罚价值 刑罚制度 正义 社会秩序 法理学 实践自由
  • 简介:我国目前两种主流的刑事诉讼价值观--'目的价值观'和'过程价值观',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瑕疵.从价值的一般涵义出发,现代刑事诉讼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有结构的统一体,它涵括了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两个子系统.目的价值是指刑事诉讼致力实现的社会理想和终极目标,具体而言是指自由和秩序的价值结构.而形式价值则是指刑事诉讼本身在组织结构上的形式合理性,即刑事诉讼程序必须具有独立中立、平等、公开、科学.

  • 标签: 价值 刑事诉讼 目的 过程 形式
  • 简介:社会赏罚在伦理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必须通过杨善抑恶的赏罚手段促使人们从得与失的权衡中去恶从善,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社会赏罚的具体手段有四,即: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大众传媒手段。

  • 标签: 社会赏罚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大众传媒手段
  • 简介:论前科的定罪价值林维一我国法律对于前科并无明确规定,学者对此主要有六种主张,即:1.历史污点说。即前科是指历史上因违反法纪而受过各种处分的事实;2.累犯事实说。指因犯罪而受到刑罚处罚并足以构成累犯的事实;3.折衷说。认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且已执...

  • 标签: 人身危险性 社会危害性 行政处罚 劳动教养 判处刑罚 刑事处罚
  • 简介: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兴良对刑法《这里主要是指刑罚》的迷信,是各种政治迷信中最根深蒂固之一种。如果说,在智识未开的古代社会,这种观念还有一定市场的话;在当今文明社会,刑法迷信应当在破除之列。德国著名学者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

  • 标签: 侵权行为法 行政刑法 刑法典 刑事政策 犯罪成本 行政处罚法
  • 简介:德沃金在《刺猬的正义》中捍卫了价值一元论的哲学立场。价值一元论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价值一体性命题,二是融贯的道德、政治和法律实践。价值一体性命题主张价值的客观和一体性。价值一体性经由解释实践而构建价值世界的整体性。在实践内涵上,价值一元论围绕尊严概念而展开,尊严的两条基本原则以责任为实践机制,沟通了伦理领域和价值领域,并最终为政治和法律实践中政治价值和法律价值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提供价值基础。政治和法律实践归属于道德实践的整体价值系统,法律实践是道德实践的一部分。然而,价值一元论无法回应不可通约难题的挑战,合法价值也无法通过解释与价值世界的一体性结构相契合,刺猬式正义观面临着深层次理论困境。

  • 标签: 价值一体性 尊严 不可通约性 合法性 德沃金
  • 简介:本文在论述现代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经济法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实现这些价值

  • 标签: 现代经济法 社会公共性 三大价值 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