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希腊诸城邦的礼法习俗发生了剧烈的转变并快速腐败,同时,在智者运动的刺激下,希腊人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柏拉图通过《理想》对正义问题的系统讨论回应时代的挑战。在该书中,柏拉图处理正义问题的最大特色是将“正义”问题与“好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柏拉图的结论是,只有过一种正义的生活,才能够过一种真正好的生活。反过来说,只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坚持过一种正义的生活。《理想》关于正义问题的阐述,对现代人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价值。

  • 标签: 正义 好的生活 古格斯戒指 后俗成社会
  • 简介:梅因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关于"实体法起源于程序法"的观点不符合十二表法时代及其后的罗马法和诉讼程序的事实。梅因所提若干依据,其真实性值得怀疑。罗马法的"诉"不是实体法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罗马法 实体法
  • 简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最高苏维埃1991年10月24日第1801-1号决议6.检察院检察监督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彼得一世设立了监察官一职,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将监察官改为检察官。这两者都行使了"沙皇眼"的功能即勤勉监管征集税收和赋税是否遵守国家利益、监督公职人员是否品行端正,并将发现的违法行为告发。警察局设立在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中。

  • 标签: 苏维埃政权 监察官 叶卡捷琳娜二世 陪审团制度 检察监督制度 监察机关
  • 简介:经过讨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总统提议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司法改革构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最高苏维埃决定:1.进行司法改革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作为民主法治国家运行的必要条件和立法活动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

  • 标签: 社会主义 司法改革 苏维埃 共和国 俄罗斯 联邦
  • 简介:作为第三种结构的国家目标条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宪法实质规范,其本质是通过宪法表现出整体法社会的价值决定。它既拘束立法者又保留了其广泛的形成空间,而在司法审查的介入上则应该相应的选择弱违宪审查的模式。在文化宪法的规范框架内,借由与国家作为义务有关的国家目标条款的介入,而尝试把其与国家机构规范以及基本权利规范一并做一个体系化思考。整合了国家目标条款的文化宪法超越了狭义的文化宪法权利,使文化主题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宪法学说的对象。

  • 标签: 文化宪法权利 国家目标条款 文化宪法
  • 简介:梳理宪法委员会的判例,可以从法律形式上揭示法国式单一制的变迁。法国现行1958年宪法在制定时遵循了大革命以来的传统,强调共和的单一性。单一制既是主权之不可分割性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之单一性的制度形态,据此,国家是唯一的立法者,公民以可互换的身份平等适用同样的法律。经过55年的演变,法国式单一制逐渐承认了地方多样性。在地方组织日益多样化的同时,法律也日益地方化。地方多样性的承认使单一性原则焕然一新,它也反过来对单一制国家的永久性构成一种保障。法国已经在单一制与地方自治之间找到了一种宪法平衡。

  • 标签: 合宪性审查 单一制 地方组织的多样性 法律的地方化 地方自治
  • 简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阐述了人民共和的理念,也讨论了这个理念如何实现的问题。对于卢梭来说,"人民主权"是共和最为关键的要素,它保障了人民在政治体中的主动地位,是人民获得自由与民主的基石;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利的平衡是保障政治体健康运行的结构性条件,只有在这种平衡关系中,自由、民主和秩序、安全才能都得到落实。在卢梭的时代,这样的一个共和国基本上只是一个理想型的乌托邦,它包含了大量的建构性、规范性和反思性内容;这个理想主义的共和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确立和巩固,卢梭提出的实践方案是公民宗教。然而,公民宗教这个设想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悖论,它并没有解决人民共和在落地生根过程中理性与情感、规范与文化相矛盾的问题,而只是把这些问题给掩盖和拖延了。笔者在此分析和揭露这些立国过程中的困境,旨在强调对政制改革要采取一种审慎、周延和深思熟虑的态度。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官民平衡 公民宗教
  • 简介:安理会作为联合的一个主要机关,肩负着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职责,并在《联合宪章》的授权下享有许多重要的权力。近年来的实践似乎表明,安理会权力的行使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联合宪章》的规定。任何权力都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作为安理会权力来源的《联合宪章》在宗旨和原则、条文的具体规定方面均对安理会权力有明确的限制。此外,从安理会行动的目的及其嗣后实践的角度也能分析出《宪章》隐含着对安理会权力的限制。《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的关于条约解释的规则为解释《宪章》对安理会权力的限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但是,单纯使用一种或某种解释规则在个案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奏效,在《宪章》下对安理会权力的整体解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来说是取决于集体安全环境变动的需要和国际法律秩序的要求。

  • 标签: 安理会 联合国宪章 权力限制 条约解释
  • 简介:(2016年6月8日颁布)~①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根据《欧洲共同体运行条约》,特别是该条约第207(2)条,以及欧盟委员会的建议,根据以下理由,通过本条例。立法草案已提交给成员国家议会,立法符合普通立法程序。~②(1)关于防止从非欧共体成员倾销进口的第1225/2009~①号条例[2](1995年12月22日通过)已被修改多次。该条例应当被更清晰、合理地编撰。(2)关于实施《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1994年反倾销

  • 标签: 倾销进口 成员国倾销 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
  • 简介:今年的9月3日是我国首个法定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今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的国人身怀民族大义,一心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前赴后继冲向抗战最前线,浴血奋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驱逐日寇,保家卫国。

  • 标签: 抗战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检察官 第一代 共和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简介:【裁判摘要】保险公司以保险合同格式条款限定被保险人患病时的治疗方式.既不符合医疗规律,也违背保险合同签订的目的。被保险人有权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而不必受保险合同关于治疗方式的限制。保险公司不能以被保险人没有选择保险合同指定的治疗方式而免除自己的保险责任。

  • 标签: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保险合同纠纷案 淮安市 王玉 被保险人 合同格式条款
  • 简介:我国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被誉为“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其“法律责任”一章主要围绕如何加强企业环保责任、新增政府环保责任展开。其在规制个人环境致害行为时处于近乎失语状态,体现出法律责任结构的失衡,制度现状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是“企业致害一个人受害”的二元结构。当前环境问题的来源已从主要由企业行为演进到企业与个人行为综合致害。在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对个人环境致害行为予以法律规制符合其制度逻辑。其规制对象主要包括直接消费行为和消费产品行为中的非环境友好行为;同时,要预防与克服社会国家化、制度“马太效应”和制度单向性风险,要从转变抽象规范、下沉执法力量、关注行为细节等方面捕获与判定个人环境致害行为。

  • 标签: 环境保护法 个人环境致害行为 法律规制 责任制度 社会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