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自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概念,它表明国家重新进入政治研究的核心视野中。西达·斯考契波(ThedaSkocpol)的国家自主理论是在对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以及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批判的基础上来进行构建的。其以现实主义、结构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视角,在宏观层面剖析出国家的强制特征、国家利益以及国家能力等要素,从而证明国家具有“潜在自主”。斯考契波打破了传统国家研究的社会中心主义视角,将国家作为自主实体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 标签: 斯考契波 国家自主性 国家强制性 国家利益 国家能力
  • 简介:代议制理论存在诸多缺陷,根本之点在于片面推崇间接民主、议会民主而排斥直接民主,致使代议制民主形式无法实现人民主权的实质目标。应深入探讨直接民主的必要和可能,揭示直接民主最基本、最普遍的实现方式——全民公决权的内涵、价值及适用条件,并将全民公决权同基层自治相结合,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途径,构建间接民主直接民主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当代民主宪政理论和制度体系。

  • 标签: 代议制 理论缺陷 直接民主 全民公决权 基层自治
  • 简介:国家能力是探讨、界定地方立法自主的根本政治前提。在国家能力的视野下,地方立法的自主主要表现为立法的制度化、合法化能力和维护法制统一的能力两个方面。当前,这种地方立法的自主面临地方保护主义、立法的部门利益化和法治地方割据等多重威胁。要解决这些问题,协调国家能力和地方立法自主之间的关系,须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一种法治型的地方治理秩序,其包括基于法律的合法标准、人大主导的立法体制,以及包客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机制等三个要素。

  • 标签: 国家能力 地方立法的自主性 法治型治理模式
  • 简介: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生物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生存"已然成为现实,互联网勾连起来的虚拟社群成为一种真实的社群存在方式,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挑战。中国当下坚持的中心集权模式和国家主权的治理逻辑,正在受到数字网络时代的严峻冲击。中国在网络社会应当坚持探索一种法律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复合治理模式。传统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的治理共识的一些问题,但在当前的数字网络时代需要吸收技术治理的手段,来建构新型合作治理。合作治理可以优化法律治理的组织结构,形成共同规制的格局,并由此构成一种政府规制与自我规制互相补充、互为支持的合作治理体制,从而为我国的互联网规制探索一种多元民主治理的发展模式。

  • 标签: 数字网络社会 协商民主 合作治理 治理模式
  • 简介:为了维护欧盟法律秩序的自主,欧盟司法机构在其作出的一系列判决中否定了欧盟加入含有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国际协定,这显示出欧盟法律秩序对国际法治排斥的一面.国际司法机构对欧盟法进行解释适用、处理欧盟与成员国责任分担等问题时违反欧盟法律秩序的自主.欧盟准备在与美国谈判的《TTIP协定》中设立投资法庭机制以取代投资仲裁用于解决投资争端,考虑到欧盟法律秩序的特性,该机制能否应用于实践取决于其具体规则与欧盟法律秩序的兼容.

  • 标签: 欧盟法律秩序 自主性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兼容性 投资法庭机制
  • 简介:目次引言一、民主宪政与文化异质之间的理论张力二、个体权利机制型塑文化异质的价值意义三、集体权利机制型塑文化异质的价值意义四、主权下移机制型塑文化异质的价值意义引言民主宪政事业建立在集体代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如果我们问是谁制定了民主的宪法,答案必定会以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给出。比如在美国,我们的宪法在其开头就明确宣布,"我们人民……

  • 标签: 民主宪政 个体权利 集体权利 主权下移
  • 简介:对待选举的结果,有这样两种观点值得一议:一是“圆满观”,即选举结果没出“圈”,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全部当选,因此被称之为“圆满成功”;二是“民主观”,即票箱里“蹦”出了当选人,指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未全部当选,而

  • 标签: 民主选举 中国 候选人 群众性
  • 简介:民主之于经济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涉经济法视野下政府干预权合法的判断和社会整体利益模糊的澄清问题。协商民主超越了传统民主理论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不足,而成为民主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对公共参与和理性协商的强调及其作为程序民主的特质,完全契合了经济法的实践诉求,因此,可以以协商民主来建构经济法的民主观。而且,协商民主观还意味着经济法视野下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共和",并内含着经济法的社会正义理念。

  • 标签: 协商民主 经济法 民主观
  • 简介:晚近现代世界的民主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考虑到现代权力形式的可怕潜能,及其从社会和自然世界所榨取的东西,民主也就必然没有希望,没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之处。我们需要把民主重新理解为某种非政府形式的东西。本文认为,所谓当代民主困境不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古代民主概念与现代政治社会的规模和范围不相容。而是任何植根于作为行动者的公民和参与政治的民主概念,都与国家的现代抉择不相容,这个现代抉择即国家成为政治生活的固定核心,而相关的政治概念就是持续围绕单一主导目标的活动,即控制或影响国家机构。民主制是一项关乎普通公民政治潜质的工程,也就是说,关乎他们经由公共关怀的自我发现及其实现方式成为政治存在的可能

  • 标签: 边界 民主 宪法 同质性 宪政民主
  • 简介: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自然界复杂现象和事物的方法和工具,也应该适用于广义自然界下的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比较可以发现,作为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司法权运行系统,存在开放、两造的非平衡结构、证据裁判及非线性攻防特征,这与自组织的四个基本条件是吻合的,或者说司法权运行系统具有自组织。同时,司法权运行中所必备的整体性视野、非决定论思想和不可逆理念也与自组织理论的哲学特性契合。司法民主是司法权运行系统的自组织体现。以自组织理论分析司法权的运行,可以避免比较法、逻辑理性等法学视域的狭隘,为司法民主寻找更为客观的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根据。

  • 标签: 司法权 运行系统 自组织 司法民主
  • 简介:在当代中国,由于政治哲学已由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法治观念亦由"以法治国"转向"良法善治",商法应以和谐哲学为基础构建和谐商法。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律的国家强制遭遇了强烈的挑战,法律的强制力逐渐"软化",这为以软商法为代表的和谐商法的提出提供了法理学支持。从商法的历史来看,和谐一直是商法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软商法的文化传统。同时,和谐也一直是软商法的终极价值,软商法的秩序、正义、效率及自由价值均以和谐作为基础。不过,对构建和谐商法来说,适度的国家强制也必不可少,只有软硬商法结合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商法。

  • 标签: 和谐哲学 法律的软化 软商法 和谐商法
  • 简介:<正>一谈及调解,人们依常识都可知,它是指在中立第三人的介入和斡旋下,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以解决纠纷,是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的一项纠纷解决机制。论及到此,话语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却已经涉及了理解调解实践和调解制度的两种不同的立场。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考察,调解是一种重要的解决纠纷的

  • 标签: 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 纠纷解决 法院调解 司法解决 儒家传统
  • 简介:由20世纪末中国社会兴起的法治运动所引发的学术争论,其深层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的本质属性,也在于如何认识诸如法律、制度等“人类设计物”的本质属性,即将它们看作是一种纯然的主观理性、理想和应然价值,还是将它们看作是既包含理性,也包含经验;既包含理想,也包含现实的融二者于一体的产物。该文作者持后一种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发①

  • 标签: 民主 法治 理性 经验 价值冲突
  • 简介:在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之际,作为一名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一名曾经长期从事行政审判工作的法官,作为一名时刻感受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丰硕成果的普通公民,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从1980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行政诉权最早的规定,

  • 标签: 民主法治 《行政诉讼法》 风雨 行政审判工作 企业所得税法 中外合资经营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民主宪政 亲民 民主政治 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简介:发展的生产、富裕的生活、良好的生态,只能在静动和谐中获取。和谐社会的大治安,亦须确立静动和谐的战略理念,做到以静制静、以动制静、以静制动、以动制动。

  • 标签: 和谐社会 大治安 静动和谐
  • 简介:争端解决小组(DISPUTEBOARD)这种防微杜渐的争议解决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游离在争议解决的主流之外,商界和法律界专业人士谈论更多的是诸如诉讼、仲裁这些争端解决结果(包括裁决、裁定、判决等)能够得到国家司法保障的争议解决方式,而忽视了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争端解决小组。诚然,争端解决小组的建议或是决定的执行依赖于当事人的自愿,但对于像工程这样规模大、进展快的项目,要在掩体工程和其他已完工部分已经无法或难以进行鉴定、评估的情况下,借由仲裁或诉讼来辨别是非曲直、有效解决争议,难度是相当大的。正是由于认识到这种实然的困难,争端解决小组的重要逐渐得到认可。

  • 标签: 争端解决 未然 ICC 争议解决方式 运作 专业人士
  • 简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公共财政方向.为了提高公共财政模式的质量与高效率,民主机制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有效的民主机制就无从谈起公共财政.民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又和政府的职能转变密切相关.

  • 标签: 公共财政 民主机制 市场经济 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