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秦汉时期捕律主要从两方面对“捕”事加以规范:一是禁止性的规范,主要针对“应捕人”明文规定若干罪名,并设置相应的刑罚;二是鼓励性的规范,主要针对“非应捕人”设置相关赏格。

  • 标签: 张家山汉简 捕律 应捕人 非应捕人
  • 简介:高恒编厦门大学版32开254千字326页精装估价:28.00元1996年2月出版ISBN7—5615—0893—X/D·58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部分论文,共22篇。主要内容:秦简中的职官、隶臣妾、私人奴婢、刑徒及刑期、徭戍问题,秦汉地主治安和警察机构,汉

  • 标签: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制史 警察机构 主要内容 秦汉法制 论文
  • 简介:“购赏”秦已有之,汉加以继承。购赏内容为金或钱、赃物、拜爵、赏田宅、晋职等。执行追捕的吏徒、共同犯罪之人、一般平民、军功人员等都是购赏的对象。购赏是法家“赏”思想的体现,其设立符合人之好利的本性,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 标签: 秦汉律 购赏 内容 对象 实效
  • 简介:近年来,中国古代的法律渊源成为法律史学界集中关注的学术问题。然而,学界的大部分论述都集中于明清时代,对秦汉时代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秦汉时代,虽然朝廷意识形态经历了从法家、黄老到儒家的转变,但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都在不同程度上指明,律令治国作为一种基本统治手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与之相应,律令断罪很可能是秦汉时代审判的基本样态,而儒家思想所阐发的则只是一种政治理想。所谓"王霸道杂之"或"以儒术缘饰吏治"正可从这一点获得证明。

  • 标签: 律令之治 律令断罪 儒术
  • 简介:学术界在描述秦汉时期的"比"时,常常使用判例或者判例法等西方法学概念,有不少学者认为秦汉时期实行判例法的审判方法,史籍中所记载的比是作为判例法而存在的,但这种笼统的概括或描述并不准确。秦汉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审判体系以及各种特殊的司法制度,因而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由多种司法机构作出的不同种类的"比"——判决成案,这些判决成案的形式及性质是参差不齐的,它们在司法适用中发挥的功能也存在显著差异,它们与西方法学概念中判例法的含义相去甚远。判例或者判例法来源于西方法学知识体系,其含义具有非常浓厚的西方司法制度传统色彩,我们今天在学术研究中应当慎重使用来笼统概括或描述中国古代司法审判及法源的特征。

  • 标签: 秦汉 判例 判例法
  • 简介:一、先秦判例制度的形成先秦时期为我国法律制度萌芽和发展的时期。据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为西周的吕刑。吕刑应是西周判例汇编。如《尚书·吕刑》日:“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荆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吕思勉先生质疑:“案集先秦法律之大成者为法经,不过六篇,安得有三千或二千五百十条?”又如《汉书·刑法志》载:“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汉武帝时,“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 标签: 先秦时期 判例制度 秦汉 新资料 考论 法律制度
  • 简介:<正>明清时期,人们非常重视"祖宗藏魄之所"的坟茔,大概原因有二,一是认为"大抵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重坟墓所以重本也,重本义也,忘本不义也。薄于义者,祖先不享,天道不容,天道与之,鬼神不佑;厚与义者,祖先享之,天道与之,鬼神助之"。也就是说,当时

  • 标签: 槐卿 县正堂 中国古代法 樊山批判 沈衍 收集证据
  • 简介:刑事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有优良的刑法典,而且也要有公正、及时等的刑法适用。民国时期,效仿西方的刑法典制定了优良的刑法规范,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并没有很好地适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刑法典本身的问题。长期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完善的司法体系、不发达的法学教育和超前的刑法立法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刑法典的适用。

  • 标签: 民国时期刑法 刑法适用 刑法移植
  • 简介:五四启蒙者对于人权问题的不断探索是这一时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五四前期的人权思想主要围绕着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主题,针对的是束缚中国国民个性与精神的封建礼教与专制独裁;五四后期的人权思想则在各个流派的争鸣中继续演进,体现出了更多的救亡图存的色彩。五四启蒙者将人权与宪法相联系,将人权与国权相比较,阐释了人权以自由为核心,以平等为前提的基本理念,体现出了知识界对国民个体权利的普遍关注。

  • 标签: 五四时期 人权 国权 自由权
  • 简介: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各级检察机关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检察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基层检察文化建设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新时期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路,以实现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精准化、优质化和科学化。

  • 标签: 新时期 检察文化 建设
  • 简介:民国时期的国际法研究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诞生了一批国际法学大师,在我国的国际法研究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注重实际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研究特点,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国际法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民国 国际法研究 考证
  • 简介:土匪恐怖活动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土匪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畸形产物,其活动范围之大,地域分布之辽阔,人数规模之多,危害性甚重都是空前绝后的。造成这种情况,因素和条件多种多样,细细的考察对于现代恐怖活动研究有很大的益处。

  • 标签: 土匪 恐怖活动 抢劫 绑票
  • 简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利益观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对于工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总的来说,新时期工会的发展必须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工会发展中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推进工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文则对新时期工会自身建设的实践创新给予综合分析。

  • 标签: 工会 自身建设 实践创新
  • 简介: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公安机关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进行研究,预测未来时期突发事件的趋势,做到防患于未然。

  • 标签: 来来时期 突发事件 特点 趋势
  • 简介:辛亥革命所创建的宪政模式,实现了从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转变。许多从清廷统治下获得独立的省份都制定了具有地方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具有较高的形式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中华民国临时组织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文件,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宪政秩序。

  • 标签: 辛亥革命 宪政模式 法律文化意义
  • 简介: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学教育处在当时国内的中心地位,并且,在完全西方新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研究当时的新闻教育思想、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生的学术研究、枝内实践、新闻实习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当代新闻学教育仍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抗战时期 重庆 新闻学教育
  • 简介: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轨过程中,发行制正处于由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阶段。我国保荐制度所处的这种宏观环境,决定了其当前的目标定位与运行的客观状态。现阶段的保荐制度既受到发行制度转轨进程的制约,又能有效推动这一转轨进程。在发行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保荐制度的功效,推动制度设定目标的实现,除需转变监管理念和改革发行审核方式等制度外,还需完善保荐制度本身的各项具体制度,包括强化保荐人市场监管,平衡保荐人权利、义务与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监管等。

  • 标签: 保荐制度 发行审核 证券市场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