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中国判例制度经历了清末的初创、北洋政府时期的发展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成熟三个阶段.清末法律初步确立了大理院及高等审判厅以发布判例方式统一法律解释的判例制度.北洋政府时期,大理院垄断了判例创制权,编纂判例要旨;判例承担起规范创制功能,获得了形同法律的效力,异化为立法,其法律解释功能反而被遮蔽.至国民政府时期,判例制度更加完备,在事实上发挥着统一法律解释的功能,渐趋回归大陆法系判例制度的本来形态.近代判例制度异化与回归的历程启示我们:准确定位判例制度的功能、处理好判例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是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的关键.

  • 标签: 判例 案例指导制度 统一解释法令 最高法院 大理院
  • 简介:视频监控轨迹分析方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获取犯罪人的活动轨迹,从中发现破案线索,具有传统侦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在侦破大案要案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公安机关侦查实践中,视频监控轨迹分析方法有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本来优势。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员匮乏和缺乏相应工作规范导致的结果。为了让视频监控轨迹分析方法在侦查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专业队伍,理顺相应的工作流程。

  • 标签: 视频监控 轨迹分析 侦查
  • 简介:过去三十年中,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结合了传统合伙上的契约自由和传统公司上的债权人权利模式。法学者对这类新的组织形态更像合伙还是更像公司各持己见。持更类似合伙观点的人认为契约自由的程度是传统公司和合伙形式的本质区别,而持相反见解的学者则认为债权人权利模式才是区别之关键。本文作者赞同后者。我们通过检视企业实体演变的过程来揭示:公司中传统刚性规则对债权人权利保护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保护投资者的替代制度的发展,公司对刚性规则的需求日衰,而对契约自由的需求则日盛。本文中,作者首先讨论了企业实体演变的历史,侧重于讨论债权人保护在演变中的主要作用。随后,作者认为,尽管在讨论债权人保护以及公司与合伙的区别时,法学者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有限责任上,但区别公司与合伙的主要特征在于"人格屏蔽"——指将公司财产分配给享有不同权利的不同类型债权人。在讨论强的人格屏蔽的重要性——公司而非合伙的特征——以及该制度如何完善有限责任之后,作者得出结论:新的企业组织形态是强的人格屏蔽扩展到受较少限制的企业实体的过程的产物,因此新的组织形态应视为公司的衍生而非合伙。

  • 标签: 公司 合伙 组织 历史 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实体
  • 简介:腐败心理的形成分为不良意识的形成、不良意识向腐败心理的转化、腐败心理的加强三个阶段。结合目前社会文化氛围,可以发现,不良意识和腐败心理两个阶段均有具体的典型心理因素表现。通过描述腐败心理因素群的交互样态。可以对腐败心理形成的三个阶段提出不同的防控措施:文化阻断、区别类型纠偏和严密法网、严格执法。

  • 标签: 不良意识 腐败意图 腐败心理 心理因素群 动态轨迹
  • 简介:婚姻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社会制度,它为繁衍人类、发展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冲击,这种冲击首先发生在西方社会,而后逐步扩展到全世界范围。西方国家离婚率居高不下和发展中国家离婚率逐步上扬。是当今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国是一个婚姻家庭观念很强的国家,与西方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 标签: 婚姻家庭关系 发展中国家 悲剧 演变 幸福 社会制度
  • 简介:谈及心理侦探,人们或许会联想到柯南笔下的福尔摩斯,在看似毫无线索的情况下,具有“心理透视”本事的他总能根据现场的实情和被害人的描述,运用推理方式循迹追踪。其实,心理侦探是一种破案的方式方法,而运用这种手法的人就是心理专家或心理侦探专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侦探专家吉安·迪克森曾警告白宫,有人要谋杀肯尼迪总统,可谁也不把她的话当一回事,

  • 标签: 国外心理侦探 侦察工作 罪犯 犯罪心理
  • 简介:<正>一、前言二、台湾地区组织犯罪的发展轨迹三、台湾地区组织犯罪的类型与特征四、台湾地区组织犯罪的防治对策五、台湾学者完善防治对策之见解一、前言台湾地区组织犯罪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即1945年至1954年的流氓崛起及混乱阶段,1955年至1984年的帮派发展阶段,1985年至1990年的帮派重组及转型阶段,以及1991年至今的组织化阶段。台湾地区犯罪组织不仅渗入经济、影视、社会等领域,还通过暴力、威胁或贿赂等手段,进入政界,其犯罪形式已从过去对某些县市议会的依附关系发展至目前的对其支

  • 标签: 组织犯罪 台湾光复 暴力团 犯罪形式 竹联帮 四海帮
  • 简介:对被害人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 标签: 被害人 社会犯罪 心理演变 相互依存 矛盾 概念
  • 简介:<正>一、前言(一)分歧的定义台湾地西I)现行的"刑法典"虽然对于"间接正犯"(mittelbareT(?)terschaft)这种正犯类型未设明文规定,但学说及实务长久以来均几乎一致地认肯此一概念。尽管如此,翻开台湾地区内的刑法教科书,却可发现大家对于间接正犯这个概念所下的定

  • 标签: 间接正犯 无责任能力 犯罪论体系 构成要件错误 林山田 主行为
  • 简介:刑罚功能是刑罚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似乎陷入瓶颈期,关注度也较少,本文试图从传统的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到法社会学,再进一步到犯罪社会学视角下的刑罚功能进行考究,探索从经历了纯粹法学思维,法学理论主导下的功能说,到适当考量社会因素的功能说,再到完全将其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充分考量社会变量的功能说,见证社会选择下刑罚功能观的发展历程。借鉴社会研究的分析方法,以社会本体为考量基准,揭示刑罚在控制犯罪,维持社会有序运转过程中所实现的独立的社会价值,体现社会选择的必然性,并由此论述对我国通说的刑罚功能观的可资借鉴之处。

  • 标签: 刑罚功能 法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社会选择
  • 简介:通过对美国“私人检察长”制度、法国的越权之诉、日本的民众诉讼等外国典型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考察发现,国外行政公益诉讼有如下发展趋势:诉讼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司法审查范围不断宽泛,寻求行政权规制等维护的平衡。

  • 标签: 公益诉讼 行政程序 司法审查
  • 简介:法实证主义作为现当代西方重要的法哲学学群,同时具备繁复而共同的理论推演及冗长却连贯的问题历史。多个共同命题之联合构成稳定的“命题群”,由此可以瞥见其社会事实、(社会)规则、分离、权威等命题的步步推进及精心论证。加之由边沁、奥斯丁到哈特、拉兹及其后世经典著作家的贡献,此一“命题群”具备由观念史、前史、现代以至“粗糙”“精致”、分裂与深化的捍卫素材与历史纵深。通过对法实证主义问题意识、历史逻辑、理论贡献等进路整体上的论述,以及对学圈内重大争论与挑战的分析复现,大致可以呈现其历史演变之一般规律。而这完全可能有益于我们对于法实证主义理论及其现当代走向的认识与判断。

  • 标签: 法实证主义 命题群 问题史 英美法哲学
  • 简介: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法上的核心问题,亦是侵权行为法责任成立的构成要件之一,在理论和实务上均极为重要。毫无疑问,法律中的因果关系曾经受到过宗教、哲学中因果关系影响并吸纳了其中的很多重要理念,但是法律界对法律因果关系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通过对因果关系历史轨迹的搜寻,发现在研究法律因果关系时,自然因果关系仍旧应该被视为是基础性的因果关系理念;当变身法律因果关系时,则应该视为是一种法律政策的考量。

  • 标签: 因果关系 自然因果关系 法律因果关系 侵权法
  • 简介:罗马法是现代民事法律的起源,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现代意义上的民事权利在罗马法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其萌芽也并未贯穿罗马法律史的始终。在古典时代,公民的私人权利开始萌芽,并逐渐脱离家父权的支配,直接成为城邦法律上的权利和城邦生活的一部分。在罗马晚期,家父权在法律上的残余开始向封建特权演变。这种演变在后古典时代通过家父权自身的变质进行,而在早期拜占庭时期则脱离了传统的家父权范畴,形成了违背旧的罗马法原则的封建特权和以这种特权的存在为特征的封建家庭关系。

  • 标签: 家父权 罗马法 封建主义
  • 简介:清末法律改革全面引进西方法律,瓦解了传统的中华法系和传统律学,中国的法律及法学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法治理论是中国近代法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们法理学重要的学术遗产。中国近代法治理论在传统法家理论和西方现代法治理论的夹缝中艰难地形成,近代中国学者从"什么是法治"、"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及"怎样实现法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法治理论,并沿着不断脱离法家思想而采纳西方法治理论的方向演化,初步勾勒了中国的法治蓝图。

  • 标签: 法治理论 中国近代法理学 形式主义法治观 实质主义法治观
  • 简介:<正>在我国采用或者介绍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著作中,通常将"构成要件"理解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第一阶层(构成要件符合性)中的"构成要件",其乃是犯罪成立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这基本上也是德国和日本刑法学的理解,没有问题,正如德国学者罗克辛(Roxin)教授在一本刑法入门书中写道:"只需要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乃是可罚性的首要条件,即已足够。"不过,之所以在我国产生三阶层和四要件之争,以及之所以在大陆法系刑法学中会出现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之间乃至和罪责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德国刑法学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有紧密关系。为了理解构成要件究竟是什么,并把握相应争论的背景,有必要梳理德国刑法学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只有把握住了历史,才可认知现在。仅当如此,我们对构成要件论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深

  • 标签: 德国刑法学 犯罪论体系 刑法教科书 违法性 正当化事由 贝林
  • 简介:<正>一、合并条例前的"早期阶段"1957年的《欧共体条约》不包括任何控制合并的具体条款,尽管欧共体委员会很快在1966年认识到某种欧共体合并控制是必要的,但是成员国一直不愿意将权力让渡给欧共体,且成员国根本没有就合并控制的必要性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欧共体委员会和欧洲法院利用《欧共体条约》的第82条及81条来防止通过接管和收购获得其他企业的控股权。

  • 标签: 市场支配地位 审查标准 欧洲法院 欧共体条约 寡头垄断 企业合并
  • 简介:立体商标和平面商标同样可以具有固有显著性,这不会引发有限的产品外观资源被耗尽的危险,因为功能性原则可以有效地防止反竞争效果的产生。立体商标固有显著性判断的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有可能将产品外形或包装等视为识别产品来源的标志,而不问其是否表现为外形或者包装。为最大限度地消弭显著性判断中的不确定因素,可以结合三维标志本身的性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情景体验以及相关产品的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 标签: 立体商标 固有显著性 获得显著性 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