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国际互联网上著作权纠纷不断.引起人们对网上作品的“舍理使用”的关注.本文对传统的”合理使用原则”是否适用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简略地分析.并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中合理使用作品的准则和标准。

  • 标签: 合理使用原则 网上著作权 网上作品 适用 纠纷 法律问题
  • 简介:在风险社会视野下,抽象危险犯的设立迎合了法益保护的发展潮流,加强了对于危害公害的行为预防,是刑法为了面向社会而做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应对。但是,对于是否允许抽象危险犯以"具体的案件中未发生相应的危险"为理由而出罪,学术界仍不乏争辩。鉴于抽象危险犯的刑法设置中规定的是事先推定的危险,并非拟制的危险,因此应当在程序上做应然性限缩,允许反证危险并不存在从而出罪。

  • 标签: 抽象危险犯 法益 责任 危险
  • 简介:我国规定可以设立3种形式的律师事务所,即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国资所)、律师出资设立的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作所)和律师出资设立的合伙律师事务所(合伙所).2000年7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国资所(除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财政补贴的国资所以外)已经完成脱钩改制的工作,成为合作所或者合伙所.据悉,即将修订,初拟的草案只规定了合伙所和有限责任制所(与现在的合作所相类似)两种形式,没有规定律师个人可以开业.笔者认为,这是欠妥当的,我国应当允许律师个人开业.

  • 标签: 中国 律师 个人开业 律师事务所 现实意义
  • 简介:允许风险法理是客观归责理论的核心,但其不适宜作为具体的判断规则,而应作为解释论原理而存在。其中故意犯的允许风险与过失犯的允许风险存在差异,应予以明确区分。在具体适用上,风险降低属于故意犯允许风险的具体化,其虽然创设了独立的风险,但基于事前的利益判断,在挽救法益重于损害法益时,应原则上承认是一种允许的风险阻却构成要件,推定被害人承诺法理对此存在诸多问题,不宜采用。而在无法适用风险降低规则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行为当时的紧迫性、有无被害人的同意等要素,判断是否能成立故意犯的允许风险。被害人自赴风险则属于过失犯允许风险的类型,虽然被害人自我笞责原则不失为一种解释论方案,但其却有着形式化、忽视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以及容易与被害人承诺法理相混同等弊端,而采用允许风险法理则更为妥当,也有助于解释行为人具有优越认知的情况。

  • 标签: 允许风险 客观归责 风险创设 风险降低 自赴风险
  • 简介:一、基本案情王某因赌博被邻居李某告发,公安机关当场将王某抓获,后王某因赌博被拘留15天,罚款6000元。王某从拘留所出来后,得知是因为李某告发后,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一天,王某纠集他人闯入李某的住房,对李某一阵拳打脚踢后,让李某赔偿自己所遭受的罚款与拘留期间的误工损失,共计8000元。李某称自己没钱,王某等又对李某拳打脚踢,并在李某家中翻箱倒柜寻找钱财未果后,让李某打一欠条,欠条内容为:今欠王某人民币8000元.

  • 标签: 赔偿损失 告发 他人 欠条 行为 还款
  • 简介:我国刑法中的诽谤罪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规定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笔者从刑法教义学的角度出发,采取德日三阶层理论分析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这一规定蕴含的意义:第一,在保护的法益上,我国刑法只保护外部的、真实的、应得的名誉;第二,构成要件层次,事实与意见的区分,意见纵使尖酸刻薄也不在诽谤罪的规范范围,客观上要求行为人陈述的事实不实、虚伪,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对此有故意;第三,在违法性阶层,'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规定排除合理利益利用条款的适用,更加明确;第四,在证明责任上,和我国侵权法上举证责任倒置不同,诽谤罪的自诉人或者公诉人必须证明被告人陈述的事实不实、虚伪,而且行为人具有故意,按照一般刑事证明的要求,自诉人或者公诉人的证明标准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 标签: 诽谤罪 名誉 捏造事实 证明责任
  • 简介:【裁判要旨】行为人在部分实行犯已具有概括犯意的情况下,撮合他人与之共同实施抢劫行为,并促使其采用持枪的加重情节的方式,构成教唆犯而非精神性帮助犯。对此种教唆犯,按照其在案件中所起的地位作用,依照主犯处罚。

  • 标签: 教唆犯 持枪抢劫 他人 抢劫行为 加重情节 实行犯
  • 简介:担保是债权人为保障其债权实现的方式,被普遍适用于借贷、买卖、货物运输等经济活动中。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关于担保的法律规定,我国除了《担保法》之外,还有《物权法》第四编的规定。以北京市延庆县法院3年来审理的案件为例,近90%的民间借贷案件涉及担保的问题,经过涮研发现,人们对担保的认识与法律规定大相径庭。

  • 标签: 担保方式 《担保法》 学法 他人 法律规定 民间借贷
  • 简介:法官:李某乘客车前往广州调贷时,因担心随身携带的577元贷款被盗,遂将其装入一只破破烂烂、很不起眼的蛇皮袋内,藏匿在其座位底下。途中,由于客车震动,蛇皮袋移动到后座的陈某脚下。陈某无意碰撞中怀疑是现金,用手一摸果真是,使悄悄将蛇皮袋放入自己的提包,并提前下了车。当公安机关查获时,陈某一再认为是捡来的。近日,法院却以盗窃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请问,法院这么判是否正确?

  • 标签: 盗窃罪 财物 他人 公安机关 有期徒刑 客车
  • 简介:法官:我的一位朋友因欠债被他人诉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保全了我寄放在该朋友处的机械设备,致我一时无法使用。后虽经提异议得到挽救,但仍造成损失3000多元。我查阅了民法方面的资料,发现对财产保全的申请人享有赔偿损失请求权的只有被申请人,我作为案外人找不到享有该请求权的相关规定。请问我该怎样讨回我的损失?

  • 标签: 赔偿损失 财产保全 他人 被申请人 审理过程 机械设备
  • 简介:<正>一、为他人谋取利益概述根据《刑法》第385条规定,受贿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从这一规定来看,构成受贿罪有如下几个要素:(1)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刑法理论上典型的身份犯,行为人的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收受财物 行为犯 主观要件 身份犯 主观心理状态
  • 简介:在打架斗殴中,一般都以'打架两成败'为由否定正当防卫的成立余地,但从理论上而言,在特定条件下完全具有成立正当防卫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在重新检讨正当防卫之成立要件的基础上,对打架斗殴中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及其界限进行精确界定。本文试图以一个真实案例为视角,探讨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及其界限,同时结合案情,以被害人自我答责领域为核心,对间接正犯以及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进行检讨。

  • 标签: 正当防卫 间接正犯 不作为犯
  • 简介:[案情]2009年3月8日凌晨卓某和吕某在成都市高新区元通一巷小区盗得川AKG270白色东风雪铁龙轿车后,一起将轿车开到泸州市,在泸州市大酒店门口将轿车交给葛某销赃,然后返回成都。葛某见轿车成色较新.临时起意,打电话给吕某谎称汽车被盗后,将车身原来的白色改为银灰色,并做了两幅假车牌掩人耳目。将该车占为己有使用一年之后,2010年3月,葛某出卖该车时,被他人以试车为名将车骗走。经鉴定东风雪铁龙轿车价值72393元。

  • 标签: 东风雪铁龙轿车 销赃 他人 2009年 2010年 汽车被盗
  • 简介:[案情]李某想垄断本地的长途货物运输,但本地的畅通快运公司却与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李某多次找到该公司老板张某,提出要参股,被张某拒绝。2001年2月3日,李某突然带人来到快运公司,将张某从办公室挟持到一间车库内进行毒打,并强令张某在股权转让合同上签字。张某无奈.只好签字同意将畅通快运公司50%的股份以10万元的低价转让给李某。自2001年3月起.李某每月都来找张某收利润,到2002年4月,李某收取“利润”共计350万元。

  • 标签: 股权转让合同 行为定性 2001年 他人 暴力 货物运输
  • 简介:台湾台北市一名八旬的李姓老翁,坚持认为一栋四层楼的土地不是他的,打官司要求变更登记为他人所有。但因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不是他的土地,他被判败诉。不过,他坚持还要继续上诉。

  • 标签: 他人 官司 台湾省 地产 变更登记 证据证明
  • 简介:实践中冒用他人蚂蚁花呗的侵财行为认定较为混乱,有盗窃罪、信用卡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之争。主要争议焦点在于花呗服务商能否被骗、花呗服务是否属于信用卡及花呗服务商是否属于金融机构。应将冒用他人花呗的行为按照用户本人是否已开通花呗作区别认定:若行为人冒用用户已开通的花呗,认定为盗窃财产性利益,构成盗窃罪;若行为人冒用用户的名义开通花呗而使用的,认定为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构成合同诈骗罪。

  • 标签: 冒用花呗 财产性利益 盗窃罪 合同诈骗罪
  • 简介:[案情]李某(女,17岁)与刘某(女,17岁)系朋友关系。2017年9月14日凌晨,李某邀刘某、周某(女,19岁)、朱某(女,17岁)等人一起喝啤酒、吃宵夜,刘某与周某、朱某系初次见面。席间李某想起刘某背后说自己坏话,便欲教训刘某,并将此想法悄悄告诉周某、朱某,周、朱二人同意。饭后四人途经一小巷内,周某、李某、朱某先后对刘某实施殴打。在此过程中,李某明知刘某单肩包内装有财物而指使朱某强抢,朱某未从。

  • 标签: 寻衅滋事罪 构成要件 抢劫罪 强拿硬要 定罪处罚
  • 简介:介绍了我国对受贿罪立法的相关规定,分析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构成之要件的诸多弊端,即造成法律条文间的冲突;不能体现犯罪的本质;割裂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本身之性质;造成了司法实务的困惑;不符合国际立法的主流.从而得出结论,不应以其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而应作为一个量刑情节.

  • 标签: 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 立法
  • 简介:司法实践中,谎称公司名义借款不还引发的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办案人员对于刑民界限把握、此罪彼罪认识不一,直接影响到对当事人罪与非罪的认定和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更好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厘清这类案件中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本刊与江苏省宜兴市检察院结合两起典型案例,共同邀请有关专家,对案件在办理过程中的诸多疑难问题进行研讨。

  • 标签: 单位名义 借款 他人 纠纷案件 司法实践 办案人员
  • 简介:2004年10月某日夜晚,甲在与朋友喝酒后,在本人无驾驶证的情况下驾车回家,途径市区某地,将一名行人撞倒后逃逸(被害人当场死亡)。甲逃离现场后即到其朋友丙家,将酒后开车撞人的事情告知了丙及在场的丙的表哥乙,

  • 标签: 车辆 肇事 他人 无驾驶证 被害人 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