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人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原初对异文化研究的局限,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文化、都市问题,以及人类研究的行为等也不断被纳入其研究和反思的领域。同时,对展示人类研究内容和成果的方式、平台、渠道的思考也有所起步。对"人类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不同场景的田野考察,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 标签: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 学术考察点 文化事象 人类学理论
  • 简介:<正>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今它们却危在旦夕。人类与江河、自然共生共荣之关系——如何重建?人类高级论坛和重庆文理学院以"人类与江河文明"为主题,于10月24-25日共同举办了"第十二届人类高级论坛",与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高校60余名学者,一道"把脉江河,诊断人类,传承文明"。24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彭兆荣、尹绍亭、赵旭东和周大鸣等知名学者分别作了题为《水传统: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生命表达》、《云南江河与文明》、《中国人类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和《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略论》的主题演讲,探讨了江河与人类共生共荣之关系。

  • 标签: 中国文化遗产 重庆文理学院 类共生 赵旭东 周大 等数
  • 简介:宗教仪式研究是人类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表现在仪式的定义、仪式的基本要素、仪式的社会结构、仪式的基本类型、仪式的进程和仪式的功能及象征等诸多方面,以下是对此问题的文献梳理。

  • 标签: 仪式 功能 象征
  • 简介:法律人类发展的逻辑规律直接以文化理论的运动为内在驱动力,文化理论建构的方向引导着法律人类所关注重点的变化;同时,法律人类由进化论的文化视角,经功能主义文化观再转向文化的法律多元,最终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法律文化建构的理论。

  • 标签: 法律人类学 文化 法律多元
  • 简介:<正>运用文化人类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研究医药问题,是文化人类应用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研究视医药为一种文化现象,试图解释和探讨文化对医药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帮助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本文正是这种研究的初步尝试。

  • 标签: 民族医药 文化人类学 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 性疾病 精神病
  • 简介:影视人类人类中的分支学科,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技术条件和理论研究的局限,众多人类者都更重视文字书写而忽视了影像在人类中的特殊意义,仅将人类影像视为记录、保存文化的工具,缺乏深入的研究。随着影像器材的大众化和各种新传媒工具的出现,视觉影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以影像记录为基础和研究对象的影视人类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同时,如果更加积极地与视觉、感觉、认知人类等其他研究领域有机结合,将会对影视人类的研究深入乃至人类学科的发展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 标签: 影像与文字 感觉 综合情绪氛围 行为模式 认知
  • 简介:庄孔韶延承林耀华,扩展了文化相对主义为原则的族体制度与生态研究、美国历史与文化理论、英国的社区方法以及教育的人类领域,并与后结构主义一同形成了自己"不浪费的人类"、汉人乡村人类之实践主张、风格与脉络。

  • 标签: 汉人社会 乡村人类学 反观法 动态平衡 文化直觉
  • 简介:庄孔韶教授出生于194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人类)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泰斗林耀华先生。1990—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从事博士后研究,与美国人类家郝瑞教授共同工作,并长期在该校担任访问教授与访问学者。庄先生1988年在林耀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教育人类》,于1989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本土教育人类专著。

  • 标签: 人类学 庄孔韶 跨学科研究 学术成就 教授简介 高校
  • 简介:<正>一民族史是研究各个民族的族属渊源、民族形成、文化、各民族间的关系及一切制度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而“人类”(Anthropology)这个字的原意,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类本身的来历、演变、发展。这和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是很近似的。在十九世纪人类开始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时,只限于研究“人及人种的学问”,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德国人类家把它认为是“博物的一个分科”。在这时,人类似乎与民族史关系不大。后来,人类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了,除了研究人类种属及其演变

  • 标签: 人类学家 民族史研究 民族学 体质人类学 十九世纪 文献资料
  • 简介:一、相关研究与学科产生妇女人类(WomenAthropology)是随着本世纪60年代欧美女权主义运动及其妇女研究(亦称妇女Women’sStudies)于70年代产生,西方现在亦称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Feminism)人类.妇女研究现在多指社会性别研究,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人类的核心成果.因此,女性主义人类可视为妇女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标签: 妇女研究 妇女人类学 女性主义人类学 社会性别 性别差异 两性角色
  • 简介:父系世系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符码交流机制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图式,使宣称出家的禅宗修行者无法摆脱世俗的父系世系原则和俗世的符码语言。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帮助人类在方法论上迈向新的深度,即人类在研究写文化或言语陈述时不能仅停留在书写者或陈述者想表达的层面,就事论事,必须到陈述以外去寻找陈述。人类研究不是关于归纳的研究。

  • 标签: 陈述以外的陈述 人类学方法论 禅宗出家思想 父系世系关系
  • 简介:旅游人类的"单向度"研究取向,主要表现为研究地域和范围选择、游客流向以及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预设,这就导致了其只注重研究了旅游人类中"目的地、游客、旅游中介系统、客源地""四大块"任务之中的"目的地、游客"。但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影响与被影响并非仅仅是"单向度"的。目前,旅游人类既有研究取向已不足以涵括全球旅游新格局,尤其是中国旅游大发展及其系列新课题。应在改变"单向度"研究取向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人类

  • 标签: 文化互动影响 旅游人类学 “单向度”
  • 简介:华侨农场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因特殊历史事件,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本研究以松坪华侨农场为个案,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探讨归侨群体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并关注集体安置移民的经验及其给与后人的启迪.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华侨农场 归侨
  • 简介:现有的对虚拟问题的研究,多从技术层面展开或对其作形上之思,相对缺乏人学研究的视野,容易遮蔽其人性意蕴。虚拟是指人借助符号中介系统超越现实、建构非现实的真实世界的能力、活动、过程和结果。运用哲学人类的理论对虚拟的属人本性、文化符号创造本性进行阐释,可以拓宽虚拟研究的思路,深化对虚拟的认识。

  • 标签: 虚拟 人性 哲学人类学
  • 简介:历史事实证明,民族档案和民族文化始终处于相生相伴、绵延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档案可大体划分为原始记事档案、传统档案、新型档案三大类。依据旅游人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档案视野下各民族文化的过去和现状,可以看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始终共生互动,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多彩性、直观性和衍生性特点在旅游业发展中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和体现。

  • 标签: 民族文化 民族档案 档案化 内容新释 价值扩展
  • 简介:文化人类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诞生于西方的文化人类经过100多年的沧桑历变,形成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不同历史时期相继产生的各家学派,都先后提出各自鲜明的理论学说,充实和完善着人类的理论体系,其中有八个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人类发展深具影响。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理论学派 简说 理论学说 方法论 科学
  • 简介:在中国,两种城市化现象凸显出"地势"与城市化中的政治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强调,可延伸至地势人类中"本体论转向"关系之探讨,并从"非认识论相对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地势。以与地势相关的"地势政治学",尤其是"势力"概念为基础,引入"栖居"和"彻底解释",可作为理解地势的方法论路径。由此,当地势学成为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时,人类民族志不再仅是一种"方法"或工具,而是一种集实践、理论和写作表达为一体的综合知识。

  • 标签: 地势 政治地势学 本体论转向 栖居 彻底解释
  • 简介:在拉图尔的体系中,科学人类并非仅仅代表人类田野调查方法对西方科学的反身性应用,它具有更广泛的哲学内涵。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拉图尔主张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合一,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构主义实在论;由此,拉图尔重塑了一种“实践形而上学”,进而主张用实践一元论消解传统的二元论哲学;这样,现代性在哲学层面上所依赖的客体与主体的二分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科学与社会的二分就被打破了,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非现代的世界之中。拉图尔为我们重新审视近代科学民族志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科学人类学 拉图尔 现代性 非现代性
  • 简介:《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涉及的“西南”并不是现代的西南,司马迁所说的西南是以巴郡、蜀郡为基点,即司马迁所说的“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就是将巴郡、蜀郡之西北、之西、之南的地区称为“西南”,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遂被称为“西南夷”。具体来说,“西南夷”地区相当于今天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相关地区。

  • 标签: 西南夷 历史人类学 史记 少数民族 司马迁 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