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本曲是白族地区曾经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但对大本曲的研究却是20世纪上半叶才起步的.国内学者对大本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各有侧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大本曲的研究还存在广阔的拓展空间,其起源、功能、文本及在白族文化当中的地位等问题都值得做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白族 大本曲 学术史
  • 简介:本文试图从学术角度探讨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从国内外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看,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尤其是西方对于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历史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之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而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其覆盖面甚广.其特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单一性,而不是学科或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因此,欲建立华侨华人学,必须包括诸学科的研究,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多学科研究并非单指研究对象的改变,而是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研究的理论架构方面必须有所变化,以建立综合性的华侨华人学.

  • 标签: 华侨华人研究 学术史 学科发展 华侨华人学
  • 简介: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关涉参政党建设与履职的主动性,关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话语权。在系统全面考察中国参政党理论研究学术和适当借鉴国外学界对中国民主党派、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外政党学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从党建学和政治学两个面向就构建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初步设想和论证,以期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有所贡献。

  • 标签: 参政党理论 学术史 理论体系
  • 简介:2001年8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学者肖君和教授任主编,彭年和徐亦亭任副主编,由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撰的学术新著——《中华民族》。此书刚一问世,便受到海峡两岸乃至海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因为,此书从创意、编撰到出版发行,历经十几年,海峡两岸诸多学者呕心沥血,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可贵贡献。

  • 标签: 编撰 教育出版社 出版发行 学术 学者 海峡两岸
  • 简介:在当今时代,人地关系已成为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青年学者郑维宽所著的《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基于人地关系演进的视角》一书,系统地对清代广西生态环境变迁的时空过程进行了梳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清代广西生态变迁研究》 郑维宽 评价
  • 简介:本杰明·I·华慈(1916-1999)诞生于美国一个犹太家庭。掌握12种语言,曾师从费正清先生,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最早展开对中共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其成就和影响直逼“中国学之父”费正清。1999年11月14日,被学人称为“人类良知”的华慈与世长辞。

  • 标签: 史华慈 拜物教 毛泽东思想 高校 费正清 哈佛大学
  • 简介:清代从监察体制、监察运行机制、监察范围以及监察官职责、监察官员的管理等方面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作为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清代监察法的技术性成果值得借鉴。对清代监察法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政治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与监察法之兴废;立法的目的决定了法律的执行效果;没有民主政治,就没有充分有效的监督。

  • 标签: 清代 监察法 镜鉴
  • 简介:我国书院制度历史悠久。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台湾因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且开发较晚,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开始出现书院。此后二百多年间,台湾共设立了数十所书院。这些书院无论是组织管理、教学内

  • 标签: 清代 台湾 书院 教育史
  • 简介:<正>古今中外,焚书毁籍之事,屡见不鲜。在中国以清代乾隆朝尤为酷烈,其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十年内奏准禁毁书籍近三千种,总数在十万部左右,收缴和销毁书板近五万余块。至于安徽,清一代的禁书,据笔者粗步统计,不包括数量庞大的小说,单备类文集就有二百余种,作者(含辑选者)一百余人,涉及十八个县。以下就安徽禁书略加考述。

  • 标签: 禁书 清代安徽 《四库全书》 乾隆朝 文集 小说
  • 简介:贾方舟(美术批评家、策展人、学术主持):"彩墨"是李志强采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征。"彩墨画"这个概念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初使用过,后来被废止,一律称"中国画"。80年代后,"中国画"在很多场合又被"水墨画"所取代。但从媒介材料的角度看,李志强重新使

  • 标签: 李志强 彩墨 贾方舟 学术主持 媒介材料 油画学
  • 简介: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廉曾被古代贤士尊奉为"国之四维"之一,又被作为"仕者之德",处己自律之道。所谓清正廉洁,指的是为官当政要立公去私,不徇私情,不贪财物,立身清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清正廉洁",特别是"廉"的含义,作过多方面的规定和阐述,其基本精神是循礼行法,见利思义,反贪拒贿,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历来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在传统道德中,清廉之士,被载入史书,传之民间,尊为清官。官吏不廉,危害极大,以权谋私,必然会败坏政坛和社会的风气。清正廉洁,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的一种精髓;今天,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仍然需要大力提倡。本篇辑录的清代廉吏于成龙和郑板桥的故事,值得今人借鉴。

  • 标签:
  • 简介: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已历1300余年,一直是男性所独有的文化权利。但是,贤妇作为列女种类中的一种,对科举却产生了重要影响。贤妇自身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可以亲自课子读书,使儿子保持了课业的提前性和连贯性,许多女性最终将儿子培养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成功者。贤妇对儿子在心理、经济、课业上都给予了支持和影响。贤妇自身作为一个群体,也存在地域性、家传性和阶层性的特征。

  • 标签: 清代 贤妇 科举
  • 简介:<正>前不久,台湾陆军下士洪仲丘在退伍前被虐待致死一事在岛内引发民怨沸腾。马英九出席洪家于2013年8月4日举行的遗体告别式,当他上完香,想与洪仲丘的姐姐洪慈庸握手时,却"意外"地遭到拒绝。尴尬之下,马英九只能勉强将手搭在洪慈庸的手臂上,以示自己的"诚意"。

  • 标签: 台湾陆军 手搭 遗体告别 社交活动 社交礼仪 马援传
  • 简介:主持人语:2011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我在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整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项目思考一些问题.我在《〈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文艺研究》2017年第苑期)一文中专门列了“以整理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整理质量”作为六个理念之一.认为,“和元明两代戏曲相比,清代戏曲剧本文献呈现出两个大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类型复杂.因此,整理清代戏曲剧本文献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例如作品归属问题、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传奇和杂剧文体交互渗透问题,等等.上个世纪,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及其续编、三编,以及柯愈春、张增元等学者都曾经挖掘了不少清代戏曲家和文献.但清代戏曲作家作品量众数多,还有许多戏曲家的生平没有考证清楚,有许多作品的版本也有待调查.”

  • 标签: 戏曲剧本 文献研究 《明清戏曲家考略》 清代 整理工作 作家作品
  • 简介:“7·23”这个日子,将永远被人们铭记!那天夜里,温州地区雷雨交加。晚8时12分,从北京南站驶向福州的D301次,由于雷雨天气被迫临时停靠浙江省永嘉站。一同停在此处的还有D3115次列车。3分钟后。D3115次发车。8时24分。D301次发车,跟在D3115次身后。

  • 标签: 铁路 D301 雷雨天气 温州地区 浙江省
  • 简介:<正>本书是由厦门大学陈碧笙教授任主编,吴文华,孙晋华、陈毅明执笔的华侨史论著。1989年7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分三编14章,共59页。本书叙述了从唐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华侨历史概况。在第一编叙述古代

  • 标签: 华侨史 南洋华侨 华侨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叙述 出版发行
  • 简介:纪昀,字晓岚,清代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才思敏捷,广采博闻,精通联句,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佳联绝对。乾隆庚午年,乾隆率群臣巡至热河,于重九节日驻跸避暑山庄万松龄。彭文勤出上联颂乾隆曰:“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联中拆松字为十八公,并以松指寿,乾隆看了,交给纪昀,要纪对出下联。纪即对以“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乾隆大喜,遂将此联悬于万壑松风殿上。纪昀是当时的大学者。有人问他,“四书”中有没有天然成对的名句?纪昀夸口说,“四书”中语无不成偶者。对方以“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出对。纪昀应声而答:“有寡妇见鳏夫

  • 标签: 纪昀 乾隆年间 《四库全书》 避暑山庄 五个方位 成语典故
  • 简介:学术思想的角度审视,朴学思潮在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上均有建树.前者以"经学即理学"说为主轴,搭建了足以让清代学者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形成朴学正统的同时,还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后者以效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为核心,创制了精良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科学精神炳烛.朴学思潮之失,在于学术理路上存在缺陷、以及适用性价值的缺失.前者是其发展途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后者一旦发作,歇息易也.

  • 标签: 清代 朴学思潮 学理价值 治学原则 学术理念
  • 简介:"人在旅途",可以用来概括今天中国人的一种生态。旅游热线罗天网地,节日游客数以亿计。官员们视察天下,僧道们云游四方,明星们"走穴","行走文学"也热门了。余秋雨从"苦"走到甜,欢叫着"行者无疆"……只可惜他忘了人总会老到走不动,而无处报销2000万美元车旅费,游太空也只能止于兴叹。"无疆"还是个梦。学者呢?印象中是好静的。寒窗孤灯,皓首穷经,三年不窥园,躲上小楼叫人抽掉梯子,"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还有心斋呀,坐忘呀,似乎是学者形象的定格。然而,这是一张老照片。在今天,你到课堂、研究室、实验室、书房,怕是很难找到你想找的学界名流了。他们也在"行走"中。

  • 标签: 繁荣学术 行走 学术活动 学术成果 余秋雨 学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