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公安机关办理未成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自1995年出台以来,并没有任何修订,2012年版《刑事诉讼法》为审视该规定提供了一个机会。与2012年版《刑事诉讼法》对照,虽然其已相当落后,但是如果以单行法律规定评价的话,未成人刑事案件侦查程序基本框架的确立,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应当制定一部全新的《公安机关办理未成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以涵盖既有成就,并兼蓄法治国家对未成人在侦查程序中的经验,更有对中国司法经验的最新总结。

  • 标签: 未成年人 警察 侦查程序 违法犯罪案件
  • 简介:行为人在未成时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后又盗窃的,应适用"数额减半"的入罪标准,并不受未成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和累犯制度的影响。为体现对未成人的特殊保护,除在对其"减半入罪"后不得再对"曾因盗窃受刑"的情节作量刑评价外,司法机关完全可以根据其具体犯罪情节依法作出从轻、减轻、甚至免予刑事处罚的决定。相应地,前后两罪均为成年人时,"曾因盗窃受刑"兼有定罪与量刑情节功能,并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 标签: 未成年人盗窃 犯罪记录封存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 简介:选取河南省郑州未成犯管教所新入所未成犯为考察对象,主要从入所生活适应、人际适应、精神健康、压力应对、改造状况五个方面采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从整体看,未成犯压力问题突出,多项问题指数高于常模;从来源地看,来自农村的未成犯数量多,问题典型;从成长环境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非独生子女适应能力较弱,且各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从新入所未成犯的发展需要出发,旨在寻找发现、帮助解决过渡时期出现的显著适应性问题,指引罪犯进入良性的改造轨道。

  • 标签: 未成年罪犯 适应性 入所教育 心理健康
  • 简介:积极心理学的开创性理念及其关于积极性情绪、美德与品格优势、心理韧性与积极幻想等内容的研究恰恰符合了未成犯刑罚社会化研究的需要,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未成犯刑罚社会化目标有着很多内在的契合性。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未成犯的刑罚社会化之路可以从刑罚机制的优化、社会积极支持的提供、刑罚执行方式的教育化倾向、矫治方式的个性化等方向入手,大力发展各项积极性的社会化措施,最终实现未成犯的再社会化目标。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刑罚社会化 内在契合性 积极支持
  • 简介:科学完善的社会化支持体系是降低未成人再犯率以及帮助涉罪未成人彻底告别犯罪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对未成人矫正帮教的探索起步较晚、专业化程度不高、各司法机关规定的处置措施缺乏有效衔接、全国各地社会支持体系发展不均衡、社会资源配置多元化和碎片化。为此,检察机关需要发挥对涉罪未成人案件"捕、诉、监、防"一体化保护和监督职能,发挥家长在未成人复归中的积极引导作用,采用合适保证人制度以及联合各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团体共同构建涉罪未成人的社会支持体系。

  • 标签: 未成年人 检察一体化 社会支持体系
  • 简介:乡村学校少年官是指依托乡镇中心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进行修缮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面向乡镇学生免费开放,学生们可自愿选择参加乡村学校少年官的各式活动项目。自2011年至2017年,北京市10个远郊区已有81所“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官”,从无到有,从点到面,覆盖面越来越广。

  • 标签: 乡村学校 少年宫 北京市 未成年人 成长 健康
  • 简介:犯罪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从各个视角进行阐述,总体可分为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研究,其研究结论在局部范围内能够正确解释犯罪问题,但是各自成果碰撞后,出现了结论相悖的现象。为了解决犯罪理论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结论不一致问题,应用因素空间分析方法构建犯罪因素空间,对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进行协同分析,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 标签: 犯罪理论 因素空间 犯罪因素树
  • 简介:从古至今,暴力问题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而自从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以后,网络暴力也不可避免的随之出现.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层出不穷,从当年的“铜须门”事件到近期发生的“北京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这些网络暴力事件之所以影响巨大,不仅是因为有些居心不良的始作俑者的发起,还离不开许多网络民众的推动.这种暴力犯罪行为的出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类的综合素质.对网络暴力犯罪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这一网络现象,也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暴力犯罪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众网民理性上网.

  • 标签: 网络暴力 理性 上网
  • 简介:当前我国仍应保留毒品犯罪的死刑,并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毒品犯罪的“罪行极其严重”具体有两类情形:一类是“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掩护毒品犯罪、暴力抗拒检查、拘留或者逮捕、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等严重情节;另一类是在实际掌握的死刑数量的前提下,主观恶性极深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如若具有法定、酌定从宽情节的,方能认定“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以此准确把握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条件,合理评价毒品犯罪的罪行,实现毒品犯罪死刑的司法控制。

  • 标签: 毒品犯 死刑 罪行极其严重
  • 简介:我国《反恐怖主义法》已逾一周年,反恐亦已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与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我国对女性恐怖犯罪研究几近空白的现状相比,国外对该话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例如对女性恐怖犯罪的现状、女性参与恐怖犯罪的原因、恐怖组织招募女性的途径、女性在恐怖组织中承担的角色、联合国以及美国现有反恐立法之不足、女性恐怖犯罪的应对之策等方面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主体主题高度集中,研究方法较单一的不足,可以拓展研究范围,扩大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以期对我国女性恐怖犯罪之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女性犯罪 女性恐怖主义 防控
  • 简介: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完成的,在一定的时间内,犯罪嫌疑人不可能同时处于两个以上的空间位置,并且在现场留下多种痕迹、物证。这些痕迹物证也蕴藏着巨大的犯罪信息,这其中也包括时间痕迹。因此,现场分析中对时间痕迹的分析推断,对缩小侦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犯罪现场 时间痕迹 分析 虚拟载体
  • 简介:党政纪与刑法同为我国惩治贪污贿赂的重要制度。在党政纪处分与贪污贿赂犯罪刑事处罚衔接适用的过程中,要厘清各自的性质和适用范围。党政纪处分与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法律衔接适用时,考虑行为人的犯罪数额要结合党政纪处分是否是终局性处分而确定;确定追诉时效时要类推适用刑法有关追诉时效的规定,以平衡追诉时效制度和刑法从严惩处贪污贿赂犯罪的关系。

  • 标签: 党政纪处分 贪污贿赂 犯罪数额 追诉时效
  • 简介:性善论与性恶论倾向的犯罪归因比较在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犯罪原因得不到确认,犯罪预防自然无从谈起。为此,本文就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犯罪归因进行比较,结合青少年犯罪和暴力犯罪等不法行为,得出观点——性恶乃犯罪元凶,并基于此探讨犯罪防控及机制构建。在宏观层面,加强人与社会的联系;在微观层面,从犯罪原因着手,对症防控,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标签: 性恶论 犯罪归因 犯罪预防 控制
  • 简介:现货电子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投资途径,由于其门槛低、交易简单便捷,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导致犯罪趋于高发。现货电子交易犯罪作案手段隐蔽,团伙组织分工明确,涉及地域广、人员多,手法复制性强,取证难度大。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需从资金账户入手,通过软件供应商、平台服务器获取证据,加强资金流调查,强化侦查协作与跨部门联合,注重维稳,加强预警宣传,从而有效打击现货电子交易犯罪,抑制此类犯罪高发态势。

  • 标签: 现货电子交易 犯罪类型 侦查对策
  • 简介: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犯罪形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深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犯罪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对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从网络犯罪侦查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侦查的谋略内涵、网络犯罪侦查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有新的帮助和突破,有效打击和遏制网络犯罪

  • 标签: 刑事侦查 网络犯罪案件 侦查措施研究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犯罪化,是在我国进入机动化社会和媒体社会后民意与风险社会理论相遇的产物。醉驾入刑给醉驾法律增加了不少刚性,在实践中导致了一些问题,使醉驾入刑的法律目的遭受侵蚀。社会舆论以及司法实务部门整体偏严导致醉驾情节显著轻微、情节轻微等情形遭到漠视,公检法需要回归法律场域,发挥《刑法》第13条但书以及《刑事诉讼法》第172条酌定不起诉的法定功能,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在法律规范范围内正确定罪量刑,以对冲醉驾案件查处的过度刚性。

  • 标签: 醉驾 入罪 出罪 但书
  • 简介:犯罪活动中必然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载体。犯罪语言研究对于侦查破案有着重要作用。在犯罪语言侦查技术的研究中要将犯罪学、侦查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探索出犯罪语言侦查技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 标签: 犯罪语言 侦查技术 犯罪语言侦查
  • 简介:电子商务是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其数字化的特征使得洗钱行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资金转移、资金套现得以实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电子商务平台可被用来进行洗钱的途径大致包括虚假支付与虚假交易,因此,为有效防治利用电子商务的洗钱犯罪行为,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反洗钱法律监管体系,并配置以合理的事后惩处机制。

  • 标签: 电子商务 洗钱犯罪 第三方支付 犯罪防治